【上海市15~94岁汉族人泪槽与睑颊沟发生率的抽样调查】泪槽

来源: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15~94岁汉族人泪槽及睑颊沟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将3 200例上海市15~94岁的汉族人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16组,通过调阅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始照片,对泪槽及睑颊沟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上海市15~94岁汉族人群泪槽标准化发生率为57.20%,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标准化发生率分别为21.84%和21.20%;②男女两性总体比较,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t=0.484、0.171、0.172, P均>0.05);③男性、女性及男女合计人群泪槽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睑颊沟(t=10.127、7.420、8.873,P均0.05). ③The prevalence of tear troug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lpebromalar groove among male, female and total population (t=10.127, 7.420, 8.873, P   Key words:tear trough; palpebromalar groove; prevalence;Han population
  
  沿眶下缘内侧半和外侧半出现的弧形凹陷或沟槽,被分别称为泪槽(tear traugh[1-2])和睑颊沟(palpebromalar groove[3]),两者的分界为瞳孔正中垂线与下眶缘的交点[4]。泪槽或/和睑颊沟的出现使人显得衰老和疲惫,因此是许多寻求面部年轻化治疗的患者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但目前,由于对泪槽和睑颊沟的形成机制尚无统一认识,对其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等问题也缺乏了解,致使治疗方法针对性不强,疗效也不尽如人意。有鉴于此,我们在研究泪槽和睑颊沟形成机制、探索有效治疗方法的同时,对上海市汉族人群泪槽与睑颊沟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首先于上海市辖的17个区和1个县中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区县(徐汇区、杨浦区、浦东新区、松江区、崇明县)的15~94岁的汉族人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始照片进行调阅,相片由公安户籍部门提供。按年龄将调查对象分为16个年龄组(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4岁),每个区县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40人(男女各半),即每个年龄组男女各100人,总共3 200人(男性1600人,女性1600人)的二代身份证照片作为研究对象。
  1.2 2006年后第二代身份证数码照片标准:第二代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是通过数码照相或扫描仪扫描采集的申领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头像,照片拍摄年龄与身份证年龄接近,相片清晰度与色彩饱和度较高,面部轮廓清晰,神态自然,无明显畸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居民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技术要求》,对人像在相片矩形框内的位置有具体规定。
  1.3 调查方法:三位从事整形外科临床专业医师,分别独立对每张照片进行观察判断检出,将三份记录结果对比,所有观察者全部认为存在泪槽或睑颊沟时,视为阳性,全部认为不存在泪槽或睑颊沟时,视为阴性;集中三人意见不一致的照片再请两位高年资整形外科医师分别独立鉴定,并按照五位医师各自记录的结果,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三人以上认为存在体征时,方视为阳性,其他为阴性,确定最终检出结果,并抽取5%样本进行复查。
  1.4 观察指标: ①男性、女性及男女合计人群总体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②男性、女性及男女合计人群各个年龄组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
  1.5诊断标准:以视诊为主要手段,以存在于眶下缘位置上的皮肤表面的凹陷或沟槽为标准,一侧发生(不区分左右)或两侧同时发生均诊断为阳性;瞳孔中线内侧为泪槽阳性,瞳孔中线外侧为睑颊沟阳性;泪槽和睑颊沟同时发生于一侧(不区分左右)或两侧均同时发生,均诊断为同侧两体征并存阳性。
  1.6 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综合列表,运用SPSS17.0和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①对相应观察指标的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性,同一性别及合计人群泪槽发生率与睑颊沟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②对同一指标同一年龄组男女之间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③对各指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④对男女两性及合计人群的泪槽与睑颊沟检出人数分别进行McNemar检验,利用Kappa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⑤拟合曲线,根据决定系数R2,得到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各指标发生率为50%时的年龄。
  
  2结果
  2.1 不同性别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情况: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比较,男女两性的泪槽、睑颊沟和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t=0.484、0.171、0.172,P=0.635、0.867、0.866, P均>0.05)。卡方检验表明:各个年龄组男女两性的泪槽发生率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 >0.05);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除了40~44岁及70~74岁两年龄组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前者,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χ2=4.62、5.65, 0.010.05)(表1)。
  2.2 男性、女性及男女合计人群的泪槽发生率与睑颊沟发生率的比较及两种体征的一致性分析: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女性及男女合计人群的泪槽发生率均高于睑颊沟,两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10.127、7.420、8.873,P均   3.2 泪槽及睑颊沟的标准化发生率:根据2000年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男女性各个年龄组人口数,直接标准化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上海市15~94岁汉族合计人群泪槽、睑颊沟和同侧两种体征并存标准化发生率分别为57.20%、21.84%和为21.20%,其中男性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标准化发生率分别为55.63%、21.38%和20.88%,女性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标准化发生率分别为58.74%、22.52%和21.72%。再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年龄段划分的新标准(44岁以下的人被列为青年,45~59岁的人被列为中年,60岁以上为老年),上海市15~44岁汉族青年人群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标准化发生率分别为38.36%、4.60%和4.24%;上海市45~59岁汉族中年人群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标准化发生率分别为81.16%、 32.12%和31.42%;上海市60~94岁汉族老年人群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标准化发生率分别为90.65%、 68.32%和 66.80%。可见泪槽出现较早,而睑颊沟出现较晚,且青年发生率较低。由于目前文献中缺乏泪槽及睑颊沟发生率的参考数据,尚无法比较不同地区及不同种族的发生率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3.3 泪槽及睑颊沟发生的相关因素:本调查结果提示:总体而言,泪槽、睑颊沟和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均与性别无关,但与年龄关系密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其中泪槽发生率于25岁后呈现快速增长之势,至45岁后增长趋于平缓,而睑颊沟及同侧两体征并存的发生率则于35岁后呈现快速增长之势,60岁后增长趋于平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群,均有半数个体分别在33岁、59岁和61岁左右出现泪槽、睑颊沟和同侧两种体征并存情况,且均在52岁以后约有80%以上的个体存在泪槽。以上结果表明,泪槽与睑颊沟是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衰老体征。
  需要指出的是,年龄增加是导致泪槽及睑颊沟发生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15~19岁的青少年人群中也有15%的泪槽发生率及0.5%的睑颊沟发生率。其它一些作者也有注意到年轻人发生泪槽的情况,并认为泪槽并不仅仅是衰老的产物[7-8]。至于少数年轻人发生泪槽或睑颊沟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我们推测,可能像原发性眼袋[9]一样,与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上颌骨发育不良[6-7]、先天性下睑皮肤色素沉着[6-7])有关。
  本调查结果显示,泪槽发生率显著高于睑颊沟发生率,且较后者提前出现,一致性不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所处部位解剖结构上的不同等因素有关。我们在既往的解剖研究中发现[10],泪槽与睑颊沟由皮肤到眶骨的组织层次不同,内侧泪槽处的眼轮匝肌下方未见脂肪垫,眼轮匝肌直接贴附于眶下缘骨面;而外侧眼轮匝肌下有脂肪垫存在,位于眶部外下方,且眼轮匝肌通过限制韧带附着到眶下缘骨面。有作者观察到,随年龄增长,泪槽部位的组织容量丧失较面部其它部位发生的更早、更显著[8]。上述研究和观察结果可作为部分理由解释为何泪槽相对于睑颊沟出现的机率更大、年龄更早。
  3.4 本调查的局限性:本项调查的主要不足包括:①本调查是通过照片展示的正面二维图像对泪槽和睑颊沟存在与否进行判断,受曝光条件等因素影响,其结果可能不如直接对人体进行多角度三维观察所得结果准确;②调查中所做的只是定性诊断,无法对泪槽和睑颊沟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③没有观察下睑缘至泪槽和睑颊沟之间的距离变化;④没有对是否存在眶脂肪疝出和下睑松弛进行诊断和统计。以上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深入研究中予以弥补。
  
  [参考文献]
  [1]Flowers RS. Periorbital aesthetic surgery for men. Eyelids and related structures[J]. Clin Plast Surg,1991,18(4):689-729.
  [2]Flowers RS. Tear trough implants for correction of tear trough deformity[J]. Clin Plast Surg,1993,20(2):403-415.
  [3]Goldberg RA,McCann JD,Fiaschetti D,et al. What causes eyelid bags? Analysis of 114 consecutive patient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5,115(5):1395-1402; discussion 1403-1404.
  [4]Haddock NT,Saadeh PB,Boutros S,et al. The tear trough and lid/cheek junction: anatomy and implications for surgical correction[J]. Plast Reconstr Surg,2009,123(4):1332-1340; discussion 1341-1342.
  [5]邢新,郭伶俐.眼睑成形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
  [6]Sadick NS, Bosniak SL,et al. Definition of the tear trough and the tear trough rating scale[J]. Cosmet Dermatol,2007,6(4):218-222.
  [7]Momosawa A,Kurita M,Ozaki M,et al. Transconjunctival orbital fat repositioning for tear trough deformity in young Asians[J].Aesthet Surg J,2008,28(3):265-271.
  [8]Hirmand H. Anatomy and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 tear trough deformity[J]. Plast Reconstr Surg,2010,125(2): 699-708.
  [9]王炜.整形外科学(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01.
  [10]杨超,张培培,李军辉,等. 衰老所致泪槽畸形和睑颊沟畸形发生机制的解剖学研究[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0,26(2):139-142.
  
  [收稿日期]2010-06-26 [修回日期]2010-08-28
  编辑/张惠娟

推荐访问:汉族人 抽样调查 发生率 上海市
上一篇:[单侧唇裂及鼻畸形早期同时修复的临床观察]唇裂鼻畸形修复
下一篇:[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大鼠成纤维细胞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