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新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例文范文)

来源:执业药师 发布时间:2021-01-10 点击:

 昆明新材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泓域咨询/ /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报告说明

 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极与负极的二次电池。电池充电时,正极的锂原子电离为带正电荷的锂离子和电子。带正电的锂离子从正极出发,穿过薄膜后来到负极,并在负极与电子合成锂原子。电池放电时则完全相反,锂离子从负极材料表面电离为锂离子和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锂离子从负极出发,穿过薄膜后来到正极,并与电子合成锂原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55821.47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43329.5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7.62%;建设期利息 504.70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0.90%;流动资金 11987.26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47%。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1123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 89506.32 万元,净利润 14020.45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7.13%,财务净现值 1843.06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4.90 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昆明在国家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把昆明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打通对外开放通道、建好桥梁纽带、搭建合作平台,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提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

 报告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

 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

 第三章

 市场前景分析

 第四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

 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

 第六章

 建筑工程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

 原材料及成品管理

 第八章

 工艺技术设计及设备选型方案

 第九章

 环境保护方案

 第十章

 劳动安全生产

 第十一章

 节能方案说明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第十三章

 进度规划方案

 第十四章

 投资计划

 第十五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六章

 项目招标方案

 第十七章

 项目风险防范分析

 第十八章

 总结评价说明

 第十九章

 附表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

 (一)项目名称

 昆明新材料项目

 (二)项目投资人

 xxx 投资管理公司

 (三)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待定)。

 二、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采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建设原则。

 2、根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制定生产纲领和技术方案。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行业的现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设备选型和工艺方案,使企业的建设与未来的市场需求相吻合。

 4、贯彻技术进步原则,产品及工艺设备选型达到目前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将先进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最大化。

 5、严格遵守“三同时”设计原则,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三、编制依据

 1、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部门与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任务、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法规等;

 2、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签订的意向性协议等;

 3、当地的拟建厂址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

 4、有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标准定额资料等;

 5、由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

 6、相关市场调研报告等。

 四、编制范围及内容

 按照项目建设公司的发展规划,依据有关规定,就本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市场供需状况与销售方案、建设方案、环境影响、项目组织与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研究结论。

 五、项目建设背景

 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下游厂商对于电池的安全、稳定、一致性要求很高;下游知名厂商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极为谨慎,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反复测试之后才能采用,从送样、小试、中试、大试到批量生产往往需要 1 年左右的时间。当下游厂商因产能扩张而催生对负极材料的新增需求时,也往往优先向已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采购。因此,对于已进入知名客户供应商体系的负极材料厂商而言,其销售的稳定性较高,不易被替代。而对于市场的新进入者而言,开拓新客户将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且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负极材料行业存在较高的客户壁垒。

 笔记本电脑方面,近年来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产量处于不断降低的态势。2016 年全球产量 2.88 亿台,同步下降 1.03%。平板电脑方面,受到大屏手机的冲击,平板电脑的产量亦出现轻微下滑,2016 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2.15 亿台,同比下滑 4.0%。

 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昆明在国家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把昆明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

 力打通对外开放通道、建好桥梁纽带、搭建合作平台,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提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

 六、结论分析

 (一)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待定),占地面积约 111.32 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新材料 00000 吨的生产能力。

 (三)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12 个月。

 (四)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55821.47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43329.5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7.62%;建设期利息 504.70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0.90%;流动资金 11987.26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47%。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55821.47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 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5221.47 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20600.00 万元。

 (六)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12300.00 万元(含税)。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89506.32 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4020.45 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7.13%。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90 年(含建设期 12 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8990.21 万元(产值)。

 (七)社会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74213.26

 约 111.32 亩

 1.1

 总建筑面积

 ㎡

 86087.38

 容积率 1.16

 1.2

 基底面积

 ㎡

 44527.96

 建筑系数 60.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65.96

  1.4

 基底面积

 ㎡

 44527.96

  2

 总投资

 万元

 55821.47

  2.1

 建设投资

 万元

 43329.51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37063.03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5124.37

  2.1.3

 预备费

 万元

 1142.11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504.70

  2.3

 流动资金

  11987.26

  3

 资金筹措

 万元

 55821.47

  3.1

 自筹资金

 万元

 35221.47

  3.2

 银行贷款

 万元

 20600.00

  4

 营业收入

 万元

 1123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89506.32

 ""

 6

 利润总额

 万元

 18693.93

 ""

 7

 净利润

 万元

 14020.45

 ""

 8

 所得税

 万元

 4673.48

 ""

 9

 增值税

 万元

 4148.96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4099.75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12922.19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32415.35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8990.21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4.90

 含建设期 12 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17.13%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1843.06

 所得税后

 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

  一、产业发展情况

 1、华南、华东区域为主要聚集地

 负极材料行业的分布与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分布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华南、华东区域为负极材料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华南的泛珠三角和华东的泛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生产基地,负极材料企业在邻近布局,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提升客户响应速度及优化售后服务,同时利于掌握电池厂的生产动态。据高工锂电统计,约 65%的负极材料生产企业集中于华南和华东两大区域。

 不同之处在于,部分负极材料厂商也选择在华中地区布局,其中又以湖南、河南为主。其中,湖南为中国天然石墨矿的主要矿藏地,因此湖南的天然石墨企业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而河南地区因地方政府对锂电产业支持较多,配套较为完善,也吸引了部分负极材料厂商在当地扎根。约 23%的负极材料生产企业集中在华中地区。

 出于电价、地价、石墨资源、地方政策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负极材料厂商也选择除前述区域外的其他区域进行产能扩张。比如内蒙古

 是我国石墨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四川与重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较快,这些区域对于我国的负极材料企业也具有较强吸引力。

 2、行业竞争格局

 (1)产能集中度持续提高

 根据高工锂电披露的资料,2016 年我国前五大负极材料厂商生产负极材料 8.14 万吨,占总产量的 68.81%;前十大负极材料厂商生产负极材料 10.77 万吨,占总产量的 91.05%。可见,在我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情况中,已出现明显产能集聚情况,行业集中度较高。

 我国人造石墨行业的行业集中情况与负极材料行业整体情况类似。根据高工锂电披露的资料,2016 年我国前五大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厂商生产负极材料 5.56 万吨,占总产量的 69.24%;前十大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厂商生产负极材料 7.28 万吨,占总产量的 90.65%。

 产生产能集聚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销售方面,负极材料的下游行业——锂离子电池厂商已形成高度集聚的格局,一批行业巨头如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比亚迪、天津力神等已经脱颖而出,并保持飞速成长,而中小电池厂商的份额则不断被蚕食。因为负极材料具有较强的质量稳定性、供货及时性要求,电池行业巨头厂商往往倾向于培植 2-3 家优质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

 合作关系。因此,具有技术优势与良好口碑的负极材料厂商纷纷通过与优质客户建立长期供货关系获得发展机会,而技术等各方面存在劣势的小厂商被不断被淘汰,导致负极材料产能不断集中化。

 生产方面,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具有更大规模、更强管理能力的厂商相比中小生产商具有更强的成本优势。此外,负极材料的生产线投资规模较大,尤其是万吨或以上产能、具有明显规模效应的生产线投资所需金额高昂。中小厂商因无力扩展产能,在竞争中逐步被边缘化,成为市场的被动参与者,话语权日渐衰弱。

 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的产能持续集聚,集中度不断提高。

 (2)地域集群正在形成

 消费电池领域的地域集群已完全形成。2010 年左右,数码 3C 行业的快速发展浪潮下,一大批锂离子电池、材料、设备企业围绕终端消费产品制造商,集聚于深圳、东莞,也形成了国内最大的产业集群。高峰时期,东莞和深圳的数码电池企业超过 400 家,而围绕于此建立的设备和材料企业也是数量繁多。

 而近年来,围绕动力电池领域,地域集群正在逐步形成。与消费电池不同的是,动力电池的集聚效应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巨头主导的趋势。尽管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接近 150 家,但是根据第一电动网披露的资料,2016 年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合计达 28.04Gwh。动力电池厂商中,前五大厂商出货量达 19.20Gwh,占总出货量的 68.47%,前十大厂商出货量达 22.11Gwh,占总出货量的 78.85%,行业集中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2016 年两大巨头厂商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出货达14.07Gwh,占比达 50.18%,双寡头格局已初步形成。预计未来几年,在动力电池领域,围绕福建宁德(宁德时代)、安徽合肥(国轩高科)、广东深圳(比亚迪、沃特玛)、天津(天津力神)等多个动力电池产业集聚点,将形成更为庞大的产业集群。

 二、区域产业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市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交错叠加的严峻挑战。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发展条件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依然巨大。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在国家发展和开放大局中的

 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发展的条件更加有利。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昆明加快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困难挑战,但优势大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一)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实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昆明作为“一带一路”前沿枢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门户的优势更加凸显,北上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向可连接长江经济带,为我市进一步融入全国大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更大空间和更广领域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政策红利的释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条件。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田水利、铁路、公路、能源、通信、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建设等领域投资的倾斜,并出台了定向降准、棚户区改造、稳定外贸以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措施。这些政

 策的效应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显现,将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

 “四化”深度融合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全面推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将为我市产业升级转型、城乡协调发展、扩大消费、拉动投资、扩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引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对稳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释放改革红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为我市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拓展了新空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全力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滇中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昆明作为带动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火车头,在滇中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地位特殊、举足轻重。随着滇中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六个一体化建设的加快推进,

 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发展性资源的吸引能力和聚集能力更加突显,从而进一步扩大对周边区域影响,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优势。昆明气候宜人,空气良好,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和空气环境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生物资源丰富,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资源库”,森林覆盖率位于全国省会城市第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元,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云南多民族文化特色表现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更加有利于昆明将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新的发展优势,更好地聚集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资源,促进昆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支撑。随着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为重点的“五大基础网络”建设的全面提速和泛亚铁路、泛亚公路、火车新南站、中缅油气管道、滇中引水、乌东德电站等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昆明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将极大改善我市的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随着石油炼化、信息产业、生物医

 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相继投产,将进一步增强我市产业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

 (二)面临挑战

 经济较快增长压力增大。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地缘政治导致周边环境更加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全省看,经济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 年从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增长。从全市看,传统的发展路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短时期内难以转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培育形成。“十三五”时期我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增大。

 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群众诉求日益多样,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中村改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金融风险防范、安全生产存在不少隐患,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注和期待日益提高,利益矛盾主体呈现多元性、复杂性和对抗性特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一些矛盾冲突和不满情绪容易被放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政府处置应对带来

 了新的挑战。另外,昆明市作为边疆省会城市,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强,城市管理难度增大,反恐斗争和社会维稳任务艰巨。

 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十三五”时期,我市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关键时期,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资源约束来看,全市水资源缺乏,滇池流域水资源占有量为 271m3/年• 人,仅为全国人均八分之一左右;土地资源紧缺,全市土地利用率已达 82.55%,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从环境保护看,我市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比重过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水源地保护、石漠化治理等任务繁重。随着国家提出更加严格的资源消耗控制和环境改善指标,对各地能源消费、单位能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进行严格控制,我市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节能减排的压力将会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压力增大。在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周边省会城市为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利用各自的发展优势,在诸多领域开展全方位的角逐,区域之间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更趋激烈。另外,随着我省多极均衡发展和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各州

 市正加快发展、赶超跨越,省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十三五”时期,我市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压力增大。

 三、项目承办单位发展概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

 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

 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

 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

 四、行业背景分析

 1、客户壁垒

 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下游厂商对于电池的安全、稳定、一致性要求很高;下游知名厂商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极为谨慎,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反复测试之后才能采用,从送样、小试、中试、大试到批量生产往往需要 1 年左右的时间。当下游厂商因产能扩张而催生对负极材料的新增需求时,也往往优先向已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采购。因此,对于已进入知名客户供应商体系的负极材料厂商而言,其销售的稳定性较高,不易被替代。而对于市场的新进入者而言,开拓新客户将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且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负极材料行业存在较高的客户壁垒。

 2、资金壁垒

 负极材料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一方面,新产品的研发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且由于产品研发存在不确定性、研发后能否通过目标客户的验证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导致销售实现的不确定性,导致研发方面的投入较高;另一方面,负极材料的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性,

 导致企业需要投入较高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经济性;最后,锂离子电池行业尚处于高速发展的行业初中期,下游厂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普遍处于现金较紧缺的状态,因此导致交易结算账期较长,对企业的资金实力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3、技术壁垒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征。虽然负极材料的原理已基本确定,但生产工艺一直在不断改进,不断有新的突破出现。因此,生产厂家必需在负极材料行业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对现有材料的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的细节设置、成品的质量把控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在现有的负极材料行业拥有一席之地。同时,生产厂家还需要对行业前沿不断深入跟踪研究,通过持续的研发升级以保持性能先进性。优秀的负极材料厂商还必须对应下游不同应用场景的特定化需求,进行特定性能的负极材料产品开发,制造出具有快充、高倍率、高能量密度等独特特性的负极材料产品。因此,负极材料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4、规模壁垒

 负极材料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较早进入该行业且取得领先地位的厂商,不断通过扩产以增强规模经济,获得明显的成本优

 势,对新进入者构成成本竞争上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下游客户已逐步趋于集中,下游客户对供应商的生产规模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新进入者由于产能不足,在生产供给的及时性、可靠性上无法提供足够的保证,也导致新进入者在争夺大型客户时处于劣势。因此,负极材料行业存在较高的规模壁垒。

 第三章

 市场前景分析

  一、行业基本情况

 1、宏观周期性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下游受到宏观周期性的影响。在消费电池市场板块,锂离子电池受到下游周期性的一定影响,但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单品价格相对较低,且更换周期相对较短,受到宏观经济变动影响较小。而在动力电池市场板块,由于新能源汽车属于消费者的大额支出,且耐用周期较长,其受到宏观周期变动的影响较大。如果宏观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居民收入缩减,将导致汽车消费支出受到明显影响。

 2、区域性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和特征。因为下游锂离子电池厂商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最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因此材料行业厂商有逐客户而居、在邻近区域设厂的动力,并因此形成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客户为主导的区域聚集。另一方面,在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集聚形成后,随着我国工业布局的调整,部分电池厂、材料厂出于对人工成本、地价成本的考虑,也有逐步向

 内地省份与资源所在地布局的趋势,形成以上游资源为主导的区域聚集。

 3、季节性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主要受到下游消费市场、动力电池市场的影响。消费市场方面,电脑、手机等设备作为电子消费品,其消费习惯受到季节性的影响。下半年,因为金九银十的消费习惯影响,以及双十一、双十二等促销因素,电脑、手机的下半年销量一般高于上半年。

 动力市场方面,汽车厂商的旺季主要集中在 11-12 月(4S 店年末促销冲量)。因此,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具有季节性,且主要产量集中在第四季度。2014-2016 年间,新能源汽车下半年产量分别是上半年产量的 2.79、3.47、1.92 倍。

 4、政策相关性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下游市场中,3C 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主要增量来自于动力电池市场,而该市场目前尚受到国家政策推动的明显影响。具体而言,电动汽车目前受到国家层面的新能源车补贴、免汽车购置税推动,而各地地方政府的自有政策(如:上海、深圳购买新

 能源车单独上牌免摇号)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相关政策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其具有一定的政策依赖性。

 二、市场分析

 (一)产业政策

 1、《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分三个阶段推进我国动力电池发展:2018 年,提升现有产品性价比,保障高品质电池供应;2020 年,基于现有技术改进的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实现大规模应用;2025 年,采用新化学原理的新体系电池力争实现技术变革和开发测试。

 2、《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共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205 项,其中包括“五、电子信息与通信业

 3、《中国制造 2025》

 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年修订)

 指出将“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和钛酸锂等负极材料”列入鼓励类;指出将“锂离子电池、氢镍电池、新型结构(卷绕式、管式等)密封铅蓄电池等动力电池”、“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和新型大容量密封铅蓄电池”列入鼓励类。

 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 2—3 家骨干生产企业。

 (二)行业发展情况

 1、锂离子电池与负极材料简介

 (1)锂离子电池简介

 电池按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是不可循环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则以多次充放电、循环使用,如先后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

 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极与负极的二次电池。电池充电时,正极的锂原子电离为带正电荷的锂离子和电子。带正电的锂离子从正极出发,穿过薄

 膜后来到负极,并在负极与电子合成锂原子。电池放电时则完全相反,锂离子从负极材料表面电离为锂离子和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锂离子从负极出发,穿过薄膜后来到正极,并与电子合成锂原子。

 相对于传统的二次电池(如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充放电性能好、使用电压高、无记忆效应、污染较小和安全性高等优势。锂离子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工艺已经趋于成熟,价格逐步下降,加上国家政策助推,导致锂离子电池在电池行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锂离子电池的终端应用包括消费电池市场、动力电池市场及储能电池市场。其中,消费电池市场是最大的终端应用,2016 年在锂离子电池的终端应用中占到 49.84%。动力电池市场是锂离子电池的第二大终端应用,2016 年在锂离子电池终端应用中占比达到 45.08%,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领域。

 (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简介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原材料构成之一,与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合称锂离子电池的四大原材料。根据日本产业研究所 IIT的统计数据,负极材 11 本处以以钴酸锂(LiCoO2)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为例,介绍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钴酸锂是锂离子电池的一种常

 用材料,其他常用的正极材料还包括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等。采用不同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没有差异。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碳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等。碳材料是当前市场的主流应用,其中应用得最多的是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作为最主流的负极材料,其技术已基本成熟,而且在性价比方面占据较强优势。根据高工锂电统计,2016 年中国负极材料市场产品结构中,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合计占比达 95%。其中,人造石墨在负极材料中占比达到 68%,天然石墨则为 27%。复合石墨、中间相碳微球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但体量相对较小。除上述四种碳材料外,其他碳材料离产业化、实用化还有较长距离。

 第二类为非碳材料,包括钛基材料、锡基材料、硅基材料、氮化物等。非碳材料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产业化的材料,但部分材料具有较好的潜力,属于负极材料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其中较有潜力得到广泛应用的是硅碳材料,目前国内各主流负极材料厂商均已对该材料开展研发投入,且普遍进入试样阶段,但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尚有一些距离,尚待技术突破为产业化铺平道路。

 2、锂离子电池行业分析

 (1)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高速发展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池市场得到广泛普及,并在汽车领域逐步得到应用,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规模自 2009 年以来始终保持正增长。2015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约 215 亿美元。

 (2)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影响力日益加强

 中国是锂离子电池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2014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 52.87 亿只,占全球总产量比重达到 71.2%,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首位 13。

 2016 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年产量达到 78.42 亿只,相比 2008 年的10.33 亿只增长约 7 倍,年复合增长率为 28.84%。出口方面亦有不俗表现。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净出口锂离子电池达37.25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自 2012 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之后 14,我国锂离子电池净出口数据已连续 4 年增长,我国已从锂离子电池的净进口国完全成长为成为锂离子电池的净出口国。2017 年 1-9 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净出口达到 33.35 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 8.59 亿美元,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3)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结构分析

 1)动力电池异军突起

 动力电池市场又称为锂离子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广义的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化石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在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与传统汽车相异,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类型。而具体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基本指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

 ①产业导入期(2009-2013 年)

 这段时期,新能源汽车刚开始在国内发展。2009 年,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我国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增长。原因是:首先在这一段时期,我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储备不足,难以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其次,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生产成本难以降低;最后,这一段时间的国家政策推动主要体现在以“十城千辆”政策为代表的一部分示范性城市电动车推广,主要涉及的领域是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对私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虽然在 2010 年,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及发改委共同发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 2010-2012 年期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行为进行财政补贴,但受

 限于新能源汽车在当时普遍存在的技术不成熟、消费者体验较差的情形,效果不明显。201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仅有 1.75 万辆,规模极小。

 ②快速增长期(2014 年至今)

 2014 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飞猛进。一方面,经过了多年的技术储备,主流车企已具备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能力,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技术指标有了明显提升,消费者使用体验大幅提升。其次,上下游相关产业链也从无到有,逐渐成熟,各种原材料的生产成本在规模效应之下也有明显降低,进而降低了整车的生产成本。最后,国家政策助推在这一波产业扩张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上一轮补贴政策于 2012 年底到期之后,2013 年 9 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及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对 2014-2015 年继续执行补贴政策 16。多重因素助力之下,2014 年成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爆发元年,当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 7.85 万辆,同比上年增长 348.57%,并在随后两年延续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异军突起。根据高工锂电的统计数据,2014 年动力电池在锂离子电池中占比为 14.72%,

 2016 年迅速增长到 45.08%。出货量方面,动力电池出货量从 2014 年的 4.4GWh 增加到 2016 年的 27.5GWh,同比增长约 6 倍。

 《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于 2017 年1 月 1 日开始实施,提高推荐车型目录门槛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补贴标准进行调整。受此影响,2017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未达预期,尤其是 2017 年 1-2 月产量低于上年同期。但伴随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逐步落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自 5 月份起已出现明显的回暖趋势。2017 年 7-8 月,我国共生产新能源汽车 13.40 万辆,相比上年同期强劲增长 65.43%。随后在 2015 年 5 月,四部委《关于 2016-2020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将补贴政策予以延续。

 2)消费电池为最大应用领域

 消费电子市场的主要细分应用领域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

 手机市场方面,全球手机产量逐年增长,但增长逐渐放缓,据高工锂电披露,2016 年全球手机产量为 19.5 亿部,仅增长 3.17%。手机产量增长放缓的原因在于,过去几年里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取代催生了换机潮,但当前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很高,消费者的换机动力有

 所降低。虽然手机产量增长放缓,由于单个手机搭载的电池容量在增大,以容量计算的手机电池规模依然在较快增长。此外,以小米、华为、OPPO、VIVO 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在智能手机领域逐步发力,使得国产手机在手机市场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并进一步给国产锂离子电池厂商带来更多业务机会。

 笔记本电脑方面,近年来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产量处于不断降低的态势。2016 年全球产量 2.88 亿台,同步下降 1.03%。平板电脑方面,受到大屏手机的冲击,平板电脑的产量亦出现轻微下滑,2016 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2.15 亿台,同比下滑 4.0%。

 可穿戴设备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为主。2016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产量达 0.93 亿套,同比增长 23.8%。但由于可穿戴设备体积、功耗相对较小,一般只需要搭载小容量的锂离子电池,因此对消费电池市场的容量贡献有限。

 总体而言,受到下游需求影响,消费电池占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从市场规模来看,消费类电池依然是三大终端应用市场中最大的领域,2016 年其市场规模接近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总和。2014-2016 年,我国消费电池分别出货 23.4GWh、26.7GWh、30.4GWh,以电池容量计算的绝对总量依然在增长中。

 3)储能电池尚待发力

 储能电池市场目前尚处于培育阶段。2016 年,储能电池市场锂离子电池占比 5.08%。相比其他两类电池,储能电池市场规模很小。虽然锂离子电池已经是全球主要的储能系统之一,但其在储能领域面临多种技术竞争,包括机械储能(如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化学储能(如金属/空气电池)、电磁储能(如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近几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由规模效应与技术革新带来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价格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从 2012年的 2.8 元/Wh 降低到 2016 年的 1.1 元/Wh,其性价比逐步提高。未来随着锂离子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锂离子电池将在储能市场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第四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场地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74213.26 ㎡(折合约 111.32 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 86087.38 ㎡。

 (二)产能规模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 xxx 投资管理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新材料 00000 吨,预计年营业收入 112300.00 万元。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

 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1、符合国家地区城市规划要求;

 2、满足项目对:原材料、能源、水和人力的供应;

 3、节约和效力原则;

 安全的原则;

 4、实事求是的原则;

 5、节约用地;

 6、注意环保(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昆明,别称春城,是云南省省会、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截至 2018 年,全市下辖 7 个区、3 个县、代管 1 个县级市和 3 个自治县,总面积 21473 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435.81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685.0 万人,城镇人口499.02 万人,城镇化率 72.85%。昆明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处在南北国际大通道和以深圳为起点的第三座东西向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

 城市,位于东盟 10+1 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滇池周围生息繁衍;公元前 278 年滇国建立,定都于此;765 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明末时期,南明永历政权在昆明建都。昆明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为山原地貌,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沿湖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享有春城的美誉。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2018 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 23 名,并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2019 年 12 月,国家民委命名昆明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十三五”时期,我市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交错叠加的严峻挑战。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发展条件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依然巨大。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在国家发展和开放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发展的条件更加有利。总的来看,“十三五”

 时期,昆明加快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困难挑战,但优势大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一)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实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昆明作为“一带一路”前沿枢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门户的优势更加凸显,北上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向可连接长江经济带,为我市进一步融入全国大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更大空间和更广领域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政策红利的释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条件。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田水利、铁路、公路、能源、通信、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建设等领域投资的倾斜,并出台了定向降准、棚户区改造、稳定外贸以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措施。这些政

 策的效应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显现,将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

 “四化”深度融合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全面推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将为我市产业升级转型、城乡协调发展、扩大消费、拉动投资、扩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引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对稳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释放改革红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为我市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拓展了新空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全力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滇中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昆明作为带动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火车头,在滇中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地位特殊、举足轻重。随着滇中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六个一体化建设的加快推进,

 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发展性资源的吸引能力和聚集能力更加突显,从而进一步扩大对周边区域影响,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优势。昆明气候宜人,空气良好,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和空气环境条...

推荐访问:例文 昆明 新材料
上一篇:“薪火工程”师徒结对承诺书
下一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4份)(含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