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面临新形势

来源:执业药师 发布时间:2020-09-22 点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

 沪教委职〔〕

 各有关委、办、局、控股(集团)公司,各区县教育局:

 现将《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2016年11月8日

 附件

 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按照《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提出的重点任务,对接新时期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加快建成开放融合的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职业教育围绕“学生能发展、就业有优势、办学高水平”的发展主线,做精、做特、做强,为“十三五”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施顶层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优化

 编制实施《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超前谋划上海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推进职业教育融通发展,进一步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专业改革,扩大试点规模。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融通,以上海开放大学为合作平台,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高职立交桥学分银行模式的研究与试点。

 (二)优化布局结构,学校与专业布局更加合理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特点,全面优化调整学校与专业布局。至2015年,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8所,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24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26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调整后的专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比例为1:20:79,基本符合上海产业发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点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比例为2:17:81,专业结构及专业承载量日趋合理。

 (三)强化教学资源,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开展市级重点专业、精品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双证融通”等系列内涵改革项目,推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国际化。2014年获得4年一届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

 (四)打造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素质明显提升

 形成国家级、市级、区级和校本多层次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实施中职校长(书记)职级制改革,体现职业学校领导岗位能力要求。连续24年举办中职“教学法评优”,连续5年举办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激发教师团队推进教学改革热情。近500名中、高职学校的教师赴发达国家和地区研修,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名校长、名教师。

 (五)建设信息化平台,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深化三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化应用平台,推动“易班”平台、搭建教研平台;建立信息化资源平台,包括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集学校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等为一体。“智慧教室”和“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范围不断扩大。

 二、“十三五”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上海正按照国家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成为发展新动力。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水平,要求职业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形成与产业发展更加匹配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形态,支撑上海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二)城市竞争力提升需要构建更为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国际大都市,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求职业教育拓展服务功能和增强国际影响力。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等,要求上海职业教育增强辐射服务功能。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带动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任务,提升城市竞争力迫切需要构建并完善开放性、融通性、终身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人民群众多元诉求期待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职业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家长对教育的多元诉求更加强烈。围绕走出一条符合上海超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新路子的目标,需要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与毕业就业质量,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造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

 新历史起点上的全面深化改革赋予新使命,上海职业教育需要深入落实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加快完善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落实国家职业资格清理规范要求,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局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全国及上海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基础。

 (二)总体目标

 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拓展职业教育功能。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内部的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关系。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构建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知识型、发展型、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具体目标

  1.发展规模

  到2020年,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大体相当,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在14万人左右。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在14-15万人,接受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

  2.布局结构

 调整优化院校资源,推动一批本科院校转型。优化专业布局,通过政策引领、经费支持等,促进本市重点发展的专业大类形成合理布局。优化区域布局,全市16个区引导各自区域内职业院校重点发展一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

  3.类型结构

  深化中高、中本贯通培养改革,到2020年,中高职贯通培养达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的30%以上,中本贯通培养达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的10%。推进“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试点。

  4.内涵发展

  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品牌专业达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的10%。推动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公共实训基地(开放实训中心)全面实现能级提升和功能拓展,共建共享100个开放实训中心和一批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培训基地。

  5.师资队伍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制定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50%。建立新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和文化课教师素质素养。

  6.校企合作

 到2020年,90%以上中高职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集团覆盖全市各区和主要行业。健全中高职院校之间、学校企业之间实习实训等资源的共享机制,90%以上的院校与行业企业成为紧密型合作伙伴。

 四、主要发展任务

 (一)加强立德树人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育工匠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主要内容,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要素质,一体化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学段间纵向衔接,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共同体,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法制知识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纵向衔接。改革德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实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中职阶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课不少于20学时,中职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达标率不低于95%。

 深入挖掘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促进知识有机统一。

 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与标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认证、继续教育和督导制度,开展骨干教师专项培训,鼓励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参加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核心课程学习。开发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培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项目,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探索学生心理健康医教协同机制,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能力。

 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完善。、优化、构建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形成特色体育文化氛围。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保证体育课程时间。强化课外锻炼和科学指导,丰富教学手段。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共建共享学校体育设施,拓展学生校内体育活动空间。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形成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

 (二)完善培养体系

 鼓励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办学。在经济社会发展有迫切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的专业领域,整合优质职业学校资源,试点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本科院校转型,从事应用型本科直至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相关高校的应用型专业设置由以学科为导向,逐步转变为以行业和岗位要求为导向。

 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博士相衔接、行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相对完整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相结合改革,实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改革。逐步将行业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推广运用到教育、艺术等专业学位类别的人才培养,满足行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鼓励专科高职院校把特色专业招生和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之前,作为专科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2017年起,在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专科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2018年起,专科高职院校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行录取。先行先试,推进完善中高职、中本等不同学段职业技术教育人才衔接贯通培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加强普职渗透,促进学生多样化选择。推进“职业体验日”制度化,面向本市中小学全面开放职业院校实训场所、课程、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内容和形式。探索在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术课程,为普通高中学生接受职业基础教育创造条件。

 加强工读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推动开展特殊职业教育。采取在职业院校举办特教班、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为残疾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机会。完善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

 探索学分转换制度。逐步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与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的学分转换机制,职业资格证书与开放大学、成人高校课程之间的学分转换制度。

 (三)提高内涵质量

 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继续开发一批服务上海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定期修订机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接国际标准、服务产业升级、聚焦民生需求,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职一流专业;建设一批在本市、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中职品牌专业,形成丰富的职教资源和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品牌,形成整体发展格局,带动其他专业向高水平发展。

 开展教学改革实践。重点开展以任务引领为基本特征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引导更多职业院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搭建学校专业教学设计比武、教师教学法评优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平台,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与教研活动机制。形成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新机制,搭建校本教材展示交流平台。继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开发成果的应用与共享。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强素质、重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信息系统,2016年起,在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全面实施。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长效治理机制。加强和推动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推动职校毕业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力量之一。

 (四)强化师资力量

 打造“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和实践能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突出实践经历和技能水平,着力提升专业课专任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进入“双师型”系列的教师,每5年应至少在相关行业企业实践累计1年。

  搭建教师双向聘用、双向流动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薪酬制度。发挥市场在师资配置中的作用,允许职业院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建立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技术专门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

  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完善新任教师岗前规范化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职业院校教师技术能力培养,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五)提升基础能力

 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标准达标工程。加大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投入力度,确保2020年职业院校全部达到国家制定的办学标准。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培养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支持建设一批与产业应用技术发展前沿紧密对接的产教研协同创新中心(基地)。

 提升开放实训中心能级。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布局和功能形态,重点建设若干示范性实训中心,加强对开放实训中心的运行管理。

 发挥公共实训资源效能。建立公共实训资源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实训信息,实现公共实训资源信息公开。重点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中心向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开放,推动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向企业、社会开放。开展定期的评价考核,提升各类实训中心的开放度。

 (六)深化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推进创新联盟、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和人才实训平台建设,依托四个平台促进“四新”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鼓励行业、企业等力量参与办学,探索多元主体办学模式,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跨行业、跨部门、辐射区域发展的各类职业教育集团,至“十三五”末覆盖全市各区和主要行业。

 鼓励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企业和市场。根据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通过定向培养或直接到企业所在地举办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服务上海市企业和产品国际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与海外联合办学,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鼓励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推动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相关产业对接,扩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专业改革的试点规模,在应用型本科开展“双证融通”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

 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围绕上海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融通,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围绕上海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坚持以教学需求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完善以数字化课件、实训教学案例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资源中心。

 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教师培训为抓手,强化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支持学校和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试点,探索虚拟实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造一批创新实验实训中心。

 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管理决策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各项业务管理系统与上海教育数据中心的对接,围绕上海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的建设,建立以职业院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教学和学习平台。通过过程性数据的实时收集和精确处理,为开展评估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分析,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效能和水平。

 开展职业教育易班试点工作,推进数字化校园和城域网建设,建设智慧教室,完成数字图书馆平台搭建工作和网络教研平台建设工作。

 (八)提升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推进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优质的海外师资来校任教。引入高水平职业教育资源与培训品牌,积极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外行业组织开展合作,打造若干所具有国际水平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

 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引进和借鉴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获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开展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试点达30个左右。

 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根据国内外需求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招收留学生、开展职业培训、赴国(境)外办学,构建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人才。

 五、重点发展项目

 (一)现代职教体系全面构建计划

 建设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面向人人,政府推动、需求导向、整体协调、系统培养的原则,优化区、校与专业布局形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内容:

 优化三大布局。在区、校、专业等三个维度促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引导职业院校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形成区、校与专业发展特色。

 建设两类学校。根据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现状,建设(若干所)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职业院校;整合院校资源,建设(若干所)五年制专科学校。

 完善培养途径。优化中职-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高职贯通培养,推进中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硕士衔接培养。依托上海开放大学平台,进一步探索构建中高职立交桥学分银行新机制。

 (二)职业教育内涵深化计划

 建设目标: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根本形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质量和育人质量,全面提升办学绩效和培养知识型、发展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水平。

 建设内容:

 建立专业调整优化引导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开发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与实施,重点探索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标准等8个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逐步扩大各专业大类试点范围。促进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逐步完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信息的定期发布机制,构建专业调整优化快速响应机制。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扩大“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范围和规模,逐步延伸至应用型本科,将“双证融通”改革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修订内容,探索“双证融通”的常态化运行。建立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新增试点超过现有规模20%,探索构建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教学改革成果与教学资源交流共享,建立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中心,推广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仿真实训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设虚拟实训环境,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开展专业评估和学校水平评估。实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引导职业院校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监控体系。

 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促进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计划

 建设目标:

 按照强化培训、促进发展、推动共享的原则,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水平和应用技术研发和实践能力。

 建设内容:

 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职业教师培训机制,加强新进教师培训,实现与普通教育教师培训资源的共享,联合人保部门遴选优秀企业作为教师培训基地。完成中职学校教师市级培训与上海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的共享对接,建立面向中职教师的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促进教师发展。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总体规划、学生规模和专业发展需要等,加强管理和使用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积极探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工作,制定专任专业教师每5年至少在相关行业企业累计实践1年的管理办法,扩大兼职教师规模,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50%。支持教师取得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推动资源共享。逐步建立校校、校企间师资互动、开放、共享机制,以职业教育集团和联盟为载体,推动建立同一专业群定期交流、优质资源辐射、互聘兼课机制;建立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技术专门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共同开发和丰富职业教育教材课程资源。

 (四)社会服务能级提升计划

 建设目标:

 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级。

 建设内容: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标准达标;加强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共建共享一批开放实训中心和世界技能大赛培训基地;提升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提升开放实训中心能级,建设一批创新实训中心、智慧教室、与产业应用技术发展前沿紧密对接的产教研中心(基地)。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打造职业院校产教研协同创新基地(平台),整合应用技术研发、高质量校企合作项目、行业技术技能大师等多方面资源,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成果扩散,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依托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站所,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着力加强对社会紧缺度高、行业艰苦、学生报考意愿较低等专业的职后培训。

 开展职业教育对口援助。进一步对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民族教育思路,打造民族职业教育联盟。

 (五)职业教育品牌提升计划

 建设目标:

 以夯实基础、提升影响力为主线,打造上海职业教育品牌,夯实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基础,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建设内容: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和课程。加大推进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利用网络平台,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更新和丰富网络课程资源。

 打造“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系列品牌活动。拓展“星光计划”技能大赛活动,开展专业教学设计比赛与教师教学法评优,推动“星光计划”系列活动成为覆盖师生,集比赛、素质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培养平台。在办好本市现有技能大赛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内外技能竞赛。

 打造“璀璨星光”中职校园文化活动。成立“星光”学生合唱团、记者团、篮球队等学生团体,创建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举行校园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职业体验日品牌活动。推进“职业体验日”制度化、常态化,探索建立30个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中心,加强职业启蒙教育。

 打造品牌开放实训中心。完善布局和功能形态,推动一批开放实训中心进一步创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

 打造品牌职业教育集团。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一批职业教育集团提升集聚和辐射功能,校企之间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共同打造就业平台。

 六、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教,修订《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推进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协作;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就业跟踪制度;改革招生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协调发展;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薪酬指导体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与劳动保障,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上海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定期发布制度。

 (二)经费保障

 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依法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公办职业院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加大经费统筹力度,用好各类职业教育经费。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三)监督保障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指导检查,及时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教育督导部门对规划实施等方面的督导评估,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建设情况纳入第三轮市对区县综合督改范围,开展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建立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发布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年度就业报告、就业跟踪调查报告等,构建一体化、系统化的上海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抄送:市教育评估院、市教育考试院、市学生事务中心、市教委教育

 技术装备中心、市教委教研室、市基建管理中心、各中等职业

 学校。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1月10日印发

 1

 — 1 —

推荐访问:农村党员面临的新形势 新形势 面临
上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会发言稿
下一篇:市物价局专职副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