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防控知识选编

来源:执业药师 发布时间:2020-09-19 点击:

  三后: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2、时间:流动水洗手40-60秒(约1分钟)。6步揉搓双手至少15秒。3、手消毒: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四、手消毒标准: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 cfu/c㎡五、洗手方法1卫生洗手方法A.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A.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A.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内、外、夹、弓、大、立。A.3.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A.3.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A.3.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A.3.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A.3.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A.3.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揉搓,交换进行。A.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2、卫生手消毒方法(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2)认真揉搓,揉搓步骤同洗手方法。(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职业暴露处置一、定义1、标准防护: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选择合适防护用品、安全注射、正确穿戴防护用品。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2、个人防护用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二、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一)锐器伤1、保持镇静2、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3、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减少污染程度。(挤血)4、同时流动水冲洗(冲洗)5、0.5%碘酒、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消毒)(二)喷溅所致的污染1、迅速脱去帽子、口罩、手术衣2、流动水反复冲洗污染部位(三)常见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有HIV、HBV、HCV、梅毒。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先进行局部处理后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及院感科。三、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及报告流程发生职业暴露后(HIV、HBV、HCV、梅毒等)

 立 即 处 理 职 业 暴 露 部 位

 完整皮肤皮肤刺伤粘膜损伤溅入口腔、眼睛

 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先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反复彻底冲洗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一般性消毒

 用0.5%碘伏或75%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暴露者立即报告所在科室负责人和院感科(3497343)

 科室进行核对,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院感科根据暴露源情况完善相应的检验检测。必要时报告湘东区疾控中心

 请相关科室会诊评估预防用药方案

 院感科根据情况进行随访、监测

 医院感染暴发相关知识一、定义1、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或5例以上疑似感染暴发。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二、报告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并于24小时内在院内网上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并于临床医师、护士共同查找感染原因。2、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1)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区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和疾控中心报告。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2小时内向区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和疾控中心报告。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3)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的规定进行报告。3、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各临床科室向感染管理科报告,感染管理科向区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和疾控中心报告。法定传染病同时上报保健科,保健科向区卫计委和疾控中心报告。

  责任报告人:各临床科室的科主任、护士长及医务人员;检验科微生物室检验员。三、处置1、医院暴发及疑似暴发报告与处置流程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工作流程图(一)、院内预警(四)、三级暴发(三)、二级暴发(二)、一级暴发

 1.发生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发生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2例以上)1.发生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2.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3.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1.发生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以上);2.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科室立即填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报院感科科室立即填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报院感科电话报告院感科(3497343),并在医院内网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科室立即填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报院感科

 调查核实:三级暴发调查核实:二级暴发调查核实:一级暴发

 院感科初步核实后立立即报主管院长,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调查、感染因素分析、指导消毒、隔离、防护措施,专家组制定治疗及防控方案院感科初步核实后立立即报主管院长,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调查、感染因素分析、指导消毒、隔离、防护措施,专家组制定治疗及防控方案院感科初步核实后立立即报主管院长,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调查、感染因素分析、指导消毒、隔离、防护措施,专家组制定治疗及防控方案

 院感科调查核实,确定社区感染或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指导消毒、隔离、防护措施

 填写(订正)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填写(订正)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

  12小时之内报 2小时之内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县疾控中心

 隔离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一、定义1、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2、空气传播:是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3、飞沫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4、接触隔离:是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二、基本要求1、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2、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患者分开安置。3、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导管、有开放性创口、免疫力低下患者分开安置。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5、疑似病人单间安置。三、根据不同传播途径疾病实施的隔离1、空气传播疾病隔离。2、飞沫传播疾病隔离。3、接触传播疾病隔离。4、免疫力低下病人实施保护性隔离。四、隔离标识 黄色:空气传播隔离(活动性肺结核) 粉色:飞沫传播隔离(甲流) 蓝色:接触传播隔离(多重耐药菌)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措施1、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如结核、麻疹、水痘等) (1)隔离标识为黄色。

 (2)病人安置在单间,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疑似病人一人一间,禁止病人互串病房,关闭房门。遇到无条件收治的疾病时,应尽快转移到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转运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

 (3)按照区域流程,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4)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如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衣,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检查、治疗每一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手消毒。

 (6)加强病房自然通风对流,保持室内、外空气交换。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动态空气消毒设备进行空气消毒。

 (7)呼吸机治疗装置在使用后应及时清除污染物,预处理后清洗干净再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8)病情允许时应戴口罩;病人不能擅自离开病房;运送病人做各项检查时,应先通知有关部门做好防护准备,病人应戴好口罩。

 (9)正确处置污染物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2、接触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1)隔离标识为蓝色。(2)病人安置在单间,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限制病人活动范围。(3)接触病人时戴手套,与病人或可能被污染的物体大面积接触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人房间之前必须脱去手套、隔离衣并洗手。隔离衣每天更换、洗消毒。一次性隔离衣按感染性废物处理。(4)检查、治疗每一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手消毒。(5)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及时清洗、消毒、灭菌。(6)正确处置污染物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3、飞沫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等)(1)隔离标识为粉色。(2)病人安置在单间,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3)接触病人戴防护口罩。接触污物戴手套。(4)检查、治疗每一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手消毒。(5)对病人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时,医务人员应戴护目镜或护面罩。(6)加强病房自然通风对流,保持室内外空气交换。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动态空气消毒设备进行空气消毒,每次60min。(7)病人不能擅自离开病房,需离开病房时病人应戴好口罩。(8)正确处置污染物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清洁 消毒 灭菌相关知识一、基本要求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出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属于高危险性物品,应进行灭菌。3、与完整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如软式内镜、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等),属于中度危险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4、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粘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有污染应先清洁,然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5、阮病毒、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的器械需经特殊处理后再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6、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二、常用消毒剂及其使用1、我院常用于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浸泡消毒的消毒剂有戊二醛、含氯消毒剂、邻苯二甲醛、其中邻苯二甲醛主要用于软式内镜的消毒。2、气性坏疽伤口的消毒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周围皮肤可用碘伏擦拭消毒。3、戊二醛消毒剂的浓度为2%,对物品进行浸泡灭菌时,作用时间为10h;对物品进行浸泡消毒时,按产品使用说明中规定的时间,结核杆菌为45min。4、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物品进行浸泡消毒时,其浓度和消毒时间为: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或非结核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大于0min。三、常用医疗用品管理1、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物品(如换药碗等),使用后去除污物,放置于专门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应明确标识,并告知消毒供应中心回收人员。2、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一次放入专柜,过期物品送供应室重新处理。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禁止物品洁汚混放。无菌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天花板50厘米,距地面≥20-25厘米,距墙壁≥5-10厘米。定点、分类、专柜放置。按灭菌日期依次排列,无过期物品。灭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无菌物品在转运的过程中注意清洁保存。3、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启用后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菌容器中的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无菌辅料包一经打开不得超过24小时;无菌器械包即开即用;铺好的无菌盘不得超过4小时;无菌持物钳、持物缸干燥保存,酶4小时更换1次,如污染时应随时更换。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5、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湿化液(无菌水)、氧气鼻导管必须每日更换。一次性输氧装置按厂家说明使用。吸引瓶、吸引管每日清洗消毒1次。多重耐药菌感染者一人一套,不可混用。6、体温计使用后用含75%酒精浸泡30min(肛表和口表使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清水冲净,擦干备用;扎脉带保持清洁,有污迹、血迹污染时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手电筒、病历牌、输液网套等保持清洁,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先清洗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不能浸泡的物品用75%乙醇擦拭消毒。四、地面、物体表面和清洁用品的清洁与消毒1、地、墙面无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2、地、墙面被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少量的喷溅污染,可先清洁再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3、地面被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大量血液或体液的喷溅污染,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然后再清洁和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在清洁和消毒。消毒采用250mg/L-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3、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布巾应分区使用。4、地巾 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地巾应分区使用。五、患者生活卫生用品清洁与消毒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可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消毒;便器可使用冲洗消毒器进行清洗消毒。六、患者床单位的清洁与消毒1、每日对床单位(含床栏、床头柜等)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2、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物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3、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心、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4、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床单元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知识一、定义、种类1、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2、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是: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氢酶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3、我院目前常见多重耐药菌有:鲍曼不动杆菌(CR-AB)、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MRSA。4、2016年上半年全院检出细菌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格高菲肠杆菌、表葡萄球菌二、多重耐药菌判断标准1、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酶烯肺炎克雷伯菌(CRE)、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RE)、:药敏结果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2中药物有一种耐药即可判定。2、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中ESBL出现阳性即可判定。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敏结果中苯唑西林耐药即可判定(药敏结果评语中也会写明)。4、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药敏结果中万古霉素出现耐药即可判定。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药敏结果最下方的评语中提示多重耐药菌即可判定。三、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1、告知、记录与上报(开“接触隔离”医嘱、病程记录、填写防控措施督查表(2份,存入病历及交院感科各一份)、院感信息系统上报)。2、合理用药(按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病人隔离并挂标识(单间或同种病原体安置一间、无条件时床旁隔离、悬挂蓝色隔离标识)。4、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放最后。5、手卫生。6、器械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每次使用后应消毒。7、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应戴手套;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可能发生污染物喷溅时戴眼罩或防护面罩。8、终末消毒。9、检查、转科(院)时告知对方科室(院)。四、医生责任1、接到检验科报告后告知护士长、责任护士、同组医生。2、开具隔离医嘱,确定感染或定植,正确选择抗生素。3、病程进行记录,按接触隔离措施执行。4、做好手卫生。5、诊疗器械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每次使用后应消毒。6、查房、诊疗操作放最后进行。7、接触排泄物、污染物等时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8、要及时送检、症状好转或治愈后解除隔离(MRSA、VRE必须两次培养阴性)。9、患者检查、转科(院)时,要记录耐药菌情况,并告知对方科室(院)。五、护士责任1、执行医嘱。隔离病人,做好标识。2、做好保洁员、患者及陪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如手卫生、消毒隔离)。3、护理记录好具体隔离措施。4、做好手卫生。5、诊疗器械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每次使用后应消毒。6、每天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具体见制度)。7、诊疗、护理操作放在最后执行。8、接触排泄物、污染物等时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9、医疗废物按规定执行(VRE患者的医疗废物使用双层医疗废物袋)。10、病人出院或转科后进行终末消毒。转科(院)时要告知对方科室(院)。

 11、 多重耐药菌感染上报流程:督导科室/检验科发现MDRO病例电话通知感染管理科填写MDRO监测处置报告表科室防控措施到位患者转科、出院、死亡或培养二次阴性,解除隔离

 感染管理科终末消毒、出院宣教通知督导 交院感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流程:病人入院感染或怀疑的感染病人标本送检微生物室细菌培养无菌生长报告单标注提示后通知科室其他耐药情况MDRO药敏试验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现场督导

 科室主任通知全科医生,护士长通知全科护士(包括进修、实习生、保洁员、家属)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无条件时实施床旁隔离措施)接触病人后: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必须把防护用品如手套、隔离衣等脱下,按规定处理医疗废物认真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中:诊疗器械专用(如体温计、血压计等),需共用的设备作好用后消毒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隔离病房限制探视人员和控制人员流动病人床头牌、病历夹、一览表黏贴接触隔离标识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床头柜、门把手等)须每天清洁消毒解除床旁隔离终末消毒病房和病人所用医疗器具医务人员FNG病房BINGF接触病人前:手卫生、手套、与病人有密切接触时,需加穿隔离衣病人二次标本送检阴性(间隔24h/次)有菌生长1、MDRO监测目标包括:MRSA、VRE、CRE、CR-AB、MDR/PDR-PA及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2、MRSA、VRE患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出现1例MRSA或VRE患者科室主任组织会诊,体现多学科合作;3、与MRSA、VRE病人密切接触时家属加穿隔离衣,病房门口挂隔离标识;4、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5、病人如去其它部门检查,提前告知,做好有效隔离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知识 TOC \o "1-3" \h \z \u 1、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3、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应当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30分钟-2小时或麻醉诱导期给与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与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4、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前: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缩短术前住院时间、采用合理的备皮方式及时间、正确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中: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手术后:规范换药操作、尽早拔管。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1、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2、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3、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控制闲杂人员进入。进入手术室人员按要求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裤、鞋、帽和口罩。?4、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立即更换。5、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6、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7、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8、应严格遵守换药原则,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口。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严格进行隔离并做好自我防护。?9、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10、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11、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12、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本省管理办法,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1、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3、医疗废物共分5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应分类收集,不能混放。4、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袋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5、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6、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7、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注:重点部门:手术部室、产房、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消毒供应中心还需熟悉本专科二甲标准内容。

推荐访问: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试题 选编 防控 感染
上一篇: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河北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