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0-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来源:执业药师 发布时间:2020-09-07 点击:

  学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种类相同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功能都相同 B. 无机盐只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细胞中 C. 人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分子都是蛋白质 D. 腺苷和磷脂共有的元素是 C、H、O、N 【答案】D 【解析】

 细胞中氨基酸种类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因为氨基酸的数量、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一定相同,A 错误;在细胞中,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成存在,B 错误;信息分子不一定都是蛋白质,例如性激素是信息分子,化学本质是脂质,C 错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其组成元素为 C、H、O、N,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 和 P,因此腺苷和磷脂共有的元素是 C、H、O、N,D 正确。

 2.关于“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 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C. 该实验常选择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是因为有紫色中央大液泡 D. 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清水后均能复原 【答案】A 【解析】

 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之间增加,则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 正确;该实验前后构成自身对照,B 错误;该实验常选择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是因为有紫色的大液泡,C 错误;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过度失水而死亡,滴加清水后不能复原,D 错误。

  3. 磷酸化是指在某些物质分子上加入一个磷酸基团,如三磷酸腺苷(ATP)就是由二磷酸腺苷(ADP)磷酸化而来.下列结构中不能发生 ADP 磷酸化的是( )

 A. 细胞质基质 B. 叶绿体基质 C.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D. 线粒体内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ATP 就是由 ADP 磷酸化而成”和各个选项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详解】细胞溶胶是糖酵解的场所,糖酵解过程会产生 ATP,故 A 错误;叶绿体基质是碳反应的场所,消耗光反应提供的 ATP,B 正确;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能产生ATP,C 错误;线粒体内膜是电子传递链的场所,能产生大量 ATP, D 错误。故选 B。

 【点睛】分析题干并明确 “结构中不能发生 ADP 磷酸化”是指不能产生 ATP 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胃蛋白酶适宜在碱性的环境下发挥作用 B. 在不同 pH 条件下脂肪酶的活性一定不同 C. 经强酸处理过的唾液淀粉酶在最适 pH 下会恢复活性 D. 碱性条件下过氧化氢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D 【解析】

 胃蛋白酶的适宜 pH 值是 1.5-2.2,胃蛋白酶适宜在酸性的环境下发挥作用,A 错误;在最适pH 的两边的不同 pH 条件下,有可能脂肪酶的活性相同,B 错误;经强酸处理的唾液淀粉酶变性失活了,结构发生改变,在最适 pH 下不能恢复活性,C 错误;双缩脲试剂是 Cu 2+在碱性环境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紫色反应,碱性条件下的过氧化氢酶含有肽健,因此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 正确。

 5. 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A. 蛋白酶 B. RNA 聚合酶

 C. RNA D. 逆转录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 RNA 组成,蛋白酶能专一去除核糖体中蛋白质,只剩 RNA,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说明有 RNA 存在既可完成脱水缩合反应,所以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是 RNA,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本质,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生长过程中,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交换效率增强 B.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蛋白质的种类有变化 C. 癌变细胞的多个基因发生突变,且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D.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详解】A、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因而下降,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 错误;

 B、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使不同的细胞内基因的转录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 mRNA,进而翻译形成不同的蛋白质,但此过程并没有改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B 正确;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变细胞的特征之一,C 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的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7. 下列关于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植物做饥饿处理 B.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 pH 的实验中,将每一组的温度均控制在 37℃ C.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肝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A 正确;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氧气抑制了该细胞的呼吸作用,抑制了主动运输的能量供应,至使运输速率下降,B 正确;根据试题的分析,③是严格好氧型微生物,C 正确;酵母菌为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在氧气浓度为 0 时,无氧呼吸强烈,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较多,物质运输速率应该较快,水中氧气浓度的上升,无氧呼吸受抑制,有氧呼吸很微弱,总的呼吸作用减弱,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物质运输速率应该下降,然后随着氧气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有氧呼吸越来越强,产生的能量增多,主动运输速率会加快,D 错误。

 考点:本题借助于主动运输对能量的需求,考查各类细胞的呼吸类型,注重对图形的分析,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8. 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 转录时 RNA 聚合酶能识别 DNA 中特定碱基序列 C. mRNA 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D. 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 【答案】C 【解析】

 转录的产物是 mRNA,因此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故 A 正确;酶具有专一性,因此 RNA 聚合酶能识别 DNA 中特定碱基序列,故 B 正确;翻译时,核糖体在 mRNA 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故 C 错误;密码子的简并性增强密码的容错性,故 D 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本题应从转录和翻译过程着手.做此类题型时,考生要逐一分析每个选型,从中找出错误的选项,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9.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经过了(

 )

 A. 实验→分析→假设→结论 B. 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C. 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D. 分析→假说→实验→验证 【答案】B 【解析】

 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运用假说--演绎法,即科学实验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反复实验揭示规律,前两个阶段属于假说阶段,后两个阶段属于演绎阶段;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

 10.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A. 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B.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C. 不同类型亲本间的组合

 D.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的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主要内容为: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据此答题。

  【详解】A、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属于受精作用,不属于自由组合的范围,A 错误;

 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B 正确; C、不同类型的亲本间不能自由组合,C 错误; D、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发生分离,不会发生自由组合,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11. 某生物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 Ab∶aB∶AB∶ab=2∶2∶3∶3。若该生物进行自交,则后代出现纯合子的概率为:

 A. 26% B. 30% C. 35% D. 36%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分析可知,该生物能产生 4 中配子,且 Ab 占 、aB 占 、AB 占 、ab占 .只有相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才能形成纯合子,所以该生物进行自交后代出现纯合体的概率为 × + × + × + × = ,即 26%. 故选:A.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1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DNA 与 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 一个 tR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 T 2 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 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 DNA 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A、DNA 的元素组成是:C、H、O、N、P,ATP 的元素组成是 C、H、O、N、P;

  A 正确; B、反密码子是 tRNA 上能与 mRNA 上的密码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的,一个密码子(除终止密码子)编码一个氨基酸,而一个 tRNA 一次只能转运一个氨基酸,由此可推知一个 tRNA 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 正确; C、T2 噬菌体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构成 DNA 的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 正确; D、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无线粒体;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以核酸为命题点,涉及组成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基因的表达、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等知识点。

 13. 一双链 DNA 分子,在复制解旋时,一条链上的 G 变成 C,则该 DNA 分子经 n 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 DNA 占 ( )

 A. 1/2 B. 1/(2 n -l)

 C. 1/2 n

 D. 1 【答案】A 【解析】

  14.分析一个 DNA 分子时,发现 30%的脱氧核苷酸含有腺嘌呤,由此可知该分子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含量的最大值可占此链碱基总数的(

  ) A. 20% B. 30% C. 40% D. 7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双链 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且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即 A=T,C=G,则 A+G=C+T,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详解】在一个 DNA 分子中,有 30%的脱氧核苷酸含有腺嘌呤,即 A=3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30%,则 C=G=50%-30%=20%。该 DNA 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 20%,则该分子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此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0~40%,所以该分子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含量的最大值可占此链碱基总数的 40%,综上分析,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重点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该 DNA 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再进一步推断该分子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含量的最大值占此链碱基总数的比例。

 15.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 错误; 红绿色盲是伴 X 隐性遗传病,女病父必病,B 正确; 伴 X 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性有两条 X 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 错误; 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 错误。

 16. 右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该细胞中 1 与 2,3 与 4 是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1 与 2 为一组,3 与 4 为一组 D. 该细胞中,如果 1 是 Y 染色体,则 2 也是 Y 染色体,3 与 4 为常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 错误;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 错误;该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1 与 3 为一组,2 与 4 为一组,C 错误;该细胞中如果 1 是 Y 染色体,则 2 也是 Y 染色体,3 与 4 为常染色体,D 正确。

 17. 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有关新植株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1)是单倍体

 (2)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3)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4)体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 (5)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6)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 (7)一定是纯合子

 (8)是二倍体 A. (4)(5)(7)(8) B. (1)(4)(5)(6)

 C. (1)(2)(3) (6) D. (1)(4)(5)(7) 【答案】B 【解析】

 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是单倍体,(1)正确,(8)错误;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即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2)错误,(4)正确;该单倍体的幼苗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则能形成可育的配子,(3)错误,(5)正确;若二倍体玉米的基因型是 A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基因型为 AAaa,产生的花粉有 AA、aa、Aa,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有 AA、aa、Aa,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6)正确,(7)错误。故 B 项正确,A、C、D 项错误。

 18.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A.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C.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19.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在②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的突触和传出神经。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②是传入神经,所以在②中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A 错误; B、③是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B 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④是传出神经,所以在④中兴奋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 错误; D、由于 AC 错误,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区分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解题的关键。

 20. 如图所示,神经纤维 MB 段距离长于 MC 段,在 M 处给以电刺激,在 B、C 处的膜外侧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

 A. 不动 B. 向左摆

  C. 向右摆 D.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答案】D 【解析】

  21.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 2、细胞 3 均在骨髓中成熟 B. 图示细胞都能识别细菌外毒素 C. 细胞 5 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细菌外毒素的记忆 D. 与物质 a 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知,细胞 1 是吞噬细胞,细胞 2 是 T 细胞,细胞 3 是 B 细胞,细胞 4是浆细胞,细胞 5 是记忆细胞,物质 a 是抗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悉体液免疫的过程。

 【详解】A、B 细胞(细胞 3)和 T 细胞(细胞 2)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 T 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 错误; B、浆细胞(细胞 4)不能识别细菌外毒素,B 错误; C、细胞 5(记忆细胞)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细菌外毒素的记忆,C 正确; D、物质 a 为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物质 a 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细胞膜不属于细胞器,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相关知识,掌握体液免疫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 P 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 点属于根的曲线,P 点含义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变慢,表现为抑制作用。

 【详解】甲图显示 P 点浓度时生长 lcm 所需时间较多,即促进作用很弱。乙图中由于重力的影响,对根来说:c 点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较快;d 点因重力影响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使该侧细胞伸长生长慢。对茎来说:生长素的浓度 a 点小于 b 点,a 点和 b点都促进茎的生长,其中 b 点生长更快些。因此,甲图 P 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 d 点。综上所述,D 正确,A、B、C 错误。

 2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

 种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 错误;种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 K 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 正确;种群数量最大值时为 K 值,而不是 K/2,C 错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 K 值,D 错误。

  24.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 B. 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长成森林 C. 火山爆发后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答案】C 【解析】

  25. 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 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 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要维持相对稳定依赖其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 A 正确。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功能,只有它们维持动态平衡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故 B 正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动物数量一般不相等,故 C 错误。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故 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二、填空题 26.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 CO 2 浓度为 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 CO 2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 C 3 和 C 5 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 A 是

  (填“C 3 化合物”或“C 5 化合物”)。

 (2)在 CO 2 浓度为 1%的环境中,物质 B 的浓度比 A 的低,原因是

 ; 将CO 2 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 CO 2 浓度为 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 C 3 和 C 5 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 A 的浓度将比 B 的

 (填“低”或“高”)。

 (4)CO 2 浓度为 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 CO 2 浓度为 1%时的

  (填“高”或“低”),其原因是

  。

 【答案】(1)C 3 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 C 3 和 C 5 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 C 3 化合物的分子数是 C 5 化合物的 2 倍 当 CO 2 浓度突然降低时,C 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 C 5 化合物积累 (3)高 (4)低 CO 2 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 ATP 和[H]少 【解析】

 (1)CO 2 浓度降低后,直接影响暗反应中 CO 2 的固定,导致C 3 化合物的量减少,确定物质 A是 C 3化合物,物质 B 是 C 5 化合物。(2)CO 2 浓度为 1%时,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 C 3和 C 5 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 C 3 化合物的分子数是 C 5 化合物的 2 倍;当CO 2 浓度突然降低时,C 5 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 C 5 化合物积累。(3)CO 2浓度为 0.003%时,C 3 和 C 5 化合物的浓度保持稳定后,暗反应保持稳定,此时仍根据暗反应中CO 2 的固定的反应式确定,C 3 化合物的量应是 C 5 化合物的量的 2 倍。(4)CO 2 浓度降低,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所需的光照强度降低,因为暗反应减弱,所需的 ATP 和[H]减少,光反应强度减弱。

 27.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 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 相比,b 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显现,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

 (1). 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 增加

 (3). 葡萄糖

 (4). 下丘脑 【解析】

 【分析】本题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来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理清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注意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外界条件,再结合题干信息,就能准确回答各个小题。

 【详解】(1)b 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 b 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2)静脉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15mL,会使血浆 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 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点睛】解答第(2)小题,要注意一次性糖含量过高会引起血浆葡萄糖浓度增大,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而不能直接根据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而做出错误判断,误认为会导致尿量减少。

 28.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 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在细胞免疫中,T 淋巴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据此并结合题意“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免疫功能下降,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 接种的甲疫苗可作为抗原,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大量分泌抗体,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能运输生物大分子;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等。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名师点睛】本题以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为题材,综合考查考生对免疫调节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意中的关键信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将这一信息与所学特异性免疫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并与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建立联系,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9.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答案】(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1:1:1 稳定 活动能力

 (4)单向性 逐级递减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 1+ 2+):400 个,成年(3+ 4+ 5+ 6+ 7+ 8+):400 个,老年(9+ 10+ 11+ ≥12):400 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0.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状)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 F 2 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 3 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基因是否满足上述 3 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1)抗病矮杆(2)高秆和矮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将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产生 F 1 ,让 F 1 与感病矮秆杂交 【解析】

 本题以育种为背景,考查杂交育种、自由组合定律的条件和自由组合验证。(1)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应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定律要求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3)测交是用 F 1 与隐性纯合体杂交,故先用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获得 F 1 ,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

 31.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DNA 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

 和

 . (2)质粒运载体用 EcoR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图所示.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 DNA 除可用 EcoRⅠ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

 .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 DNA 连接酶有两类,即

  DNA 连接酶和

 DNA 连接酶. (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

  ,产物是

 .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

 技术. (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

  和

 也可作为运载体. (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 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 【答案】(1)黏性末端 平末端 (2)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 (3)大肠杆菌(E.coli)

 T 4

 (4)mRNA(或 RNA) cDNA(或 DNA) PCR (5)噬菌体 动植物病毒 (6)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 DNA)的能力极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 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切割 DNA 分子后,产生的片段末端类型有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才能连接,若用包括 EcoRⅠ在内的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则另一种限制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切割产生的 DNA 片段末端与 Eco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 DNA 连接酶有两类,即大肠杆菌 DNA 连接酶和 T 4

 DNA 连接酶。

 (4)反转录的实质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 DNA 的过程,因此反转录作用的产物是 cDNA(或DNA)。得到 DNA 可在体外,采用 PCR 技术进行大量扩增。

 (5)由于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 DNA)的能力极弱,因此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而通常用 Ca 2+ 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此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容易吸收重组质粒。

推荐访问:长乐 福州市 福建省
上一篇:大学生团总支工作计划报告
下一篇:会计i基础知识重点归纳2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