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婚丧

来源:执业药师 发布时间:2020-08-27 点击:

  人,从诞生至结婚,最后走上生命的祭坛,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这个生命过程中,生日礼、婚礼、丧礼是人生三个重要的礼仪。“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的古礼要求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诞生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社会;没有婚姻,生命就无人接力,无人延续,社会就得不到延伸发展;没有死亡,生命就不会有新老更替,有如生物没有新陈代谢,社会就无法进步。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将诞生、结婚、死亡看得十分神圣。倍加重视。社会对它们规定了种种戒律,世俗为它们设下了种种繁文缛节,这些戒律、礼节与仪式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婚丧礼仪。

  当然,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同,婚丧礼仪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随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古今婚丧礼俗也会大不相同。这里,对人类社会美妙、奇特、繁杂的婚丧礼仪不能一一介绍,我们只就现今在我国汉族地区流行广泛,较为普遍的一般婚丧仪礼作一些探讨。

  第一节 婚俗礼仪

  一、传统婚姻中的“六礼”及其特点

  我国商代以前,婚姻尚无礼仪规定,到周代就有明确规定了。《礼记·昏义》把婚仪看作礼之“本”。云:“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我国古代以来,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历代婚礼演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封建制度下婚礼的模式,甚至对当代婚姻习俗仍有一定的影响。“六礼”是婚礼六个阶段的不同的仪式,分别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纳采”,是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有求亲之意,妇女家接纳了礼物,就是对男方的未婚表示应允。“问名”,是男方求婚后,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仪礼·士婚礼》对此有记载,云:“宾执雁,请问名。”问名的目的是“合庚”,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一处占算,看双方是否相合,如果占算为吉兆的要进一步发展到“纳吉”。“纳吉”即纳取吉利之意,是在得吉兆之后,男方向女方报喜的仪式,通过这样一个仪式表示初步定下了双方婚姻,现代称“确定关系”。此次,男方要给女方送一些衣物、布料、银币、首饰等叫“过小礼”。第四步是“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备置比上次多得多的礼品银钱在媒人

 带领下送往女方。婚前一些日子媒人代表男方去女方将选取的迎亲日期告知女方,叫“告期”。最后一个仪式是举行婚礼,叫“迎娶”。“六礼”是封建婚姻必不可少的仪式,每个仪式背后,都以金钱、物资作后盾。因此,传统婚仪中体现物质的成份多,情爱的成份少。它是建立在父母包办制婚姻与男女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从“纳采”至“亲迎”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男方用财物购买女方的过程。现代青年应该主动抨击那种不平等的婚姻,特别是女青年不应过分看重采礼,而应看重对方的人品学识,追求自由平等的恋爱婚姻。

  二、当代婚姻中恋爱期礼仪

  当代,除了某些偏僻穷困的农村地区外,婚前的恋爱已经成了缔结婚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即便是由媒人牵线搭桥相识的男女亦如此。恋爱是男女在婚前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培养感情,加深感情的过程,是婚姻的准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作过处在一个特定环境、特定婚姻习俗中的男女,应遵循一定的礼仪。

  (一)约会

  由热心人牵红线,搭鹊桥的朋友,要经历几个“第一”的考验。特别第一次见面就是一道难关。穿什么衣?梳什么发型?见面说什么话?这些问题常常令去约会的男女双方大伤脑筋。初次约会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约会前双方都应整理好自己的发式穿戴,修饰好仪容,男女衣着都应以庄重、得体、整洁大方、不腐不俗为准绳。初次约会一定要准时,男方固然要争取早到,女方也不能一开始就“考验”对方,故意姗姗来迟。见面后,交谈要自然大方、文雅。第一次交谈很重要,因为,为了恋爱的目的,两上不相熟的异性约会一起,双方不免有些尴尬。如果一方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你喜欢我吗?”“你爱我吗?”对方不仅回答不了,还可能会被你吓跑。有位男青年与一位经人介绍的女子约会,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的情况媒人都跟你说了,我没有很多时间谈恋爱,你说你爱不爱我,爱,咱们就结婚;不爱,就拉倒。像这样急躁又无头脑的人,对方怕早就被吓跑了。第一次谈话也不能盘问对方,或一味吹嘘自己,应试探着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话不投机,或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不能佛袖而去,应不露声色地巧妙地结束约会。如果,对对方不中意,想中止来往,又一时不能找到暗示的言语,应由介绍人转告意见,不要直截了当的当面说出,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另外,约会时,行为举止要稳重,要把握分寸。

  (二)示爱

 通过“艰难”的第一次后,两心相悦的朋友们会通过多次约会,渐渐了解对方,产生爱情,真正进入恋爱角色。这就遇到了怎样示爱的问题。过去与现在示爱的方式均是多种多样的,觉的有这样几种。

  1、借用语言和歌声(音乐)示爱。语言有情书、情诗、情话等。歌声指挥情歌等。用音乐或情歌示爱自古就是主要的示爱方式之一。《诗经·关睢》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诗句。男子弹奏音乐向爱人歌唱,在现代许多少数民族流行普遍。土家族的小伙子们吹着木叶,唱着情歌向意中人倾诉爱情。在白族,溪岸路边,房前屋后,或坐或立一对对恋人,相互唱答,互诉衷肠。这种方式浪漫而有诗意。但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刻的汉民族则往往用情书,情诗示爱。第一封情书要掌握好分寸。称呼要得体,既不能太冷淡,也不要太热情过份。什么“心肝宝贝”,“情哥”,“情妹”叫人肉麻。内容要切合实际,谈些对方不懂的专业知识或深奥哲理。知识阶层的男女朋友,还可借助情诗示爱。另外,还有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当面表白,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勇气。

 借用语言,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一定要心诚意实。要知道,夸大其词,花言巧语,信誓旦旦,反而会弄巧成拙,甚至,使刚绽开的爱情花朵枯萎调谢。

  2、借物示爱,以物传情。除了语言、歌声(音乐)外,还可借信物来示爱。春秋时期卫国的姑娘对小伙子“投之以木瓜,”小伙子对姑娘“报之以琼踞”。现代社会作为传情的信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大体有鲜花、鞋袜、衣帽、金银首饰等等。对于这些信物恋人们总是倍加珍爱。因为,信物具有确立爱情关系的职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订立婚约的职能,如现代城市,戒指这一普遍使用的食物常作为订婚的象征,退还戒指被等同于解除婚约。难怪黄金广告说:“金灿灿的黄金,代表永恒不变的爱情。”

  (三)求婚

  当爱情成熟得像树上熟透了的苹果时,男女双方都会考虑婚嫁之事了。如果说示爱是出于情感的话,那么求婚则应出于理智,不能轻率。求婚应注意下面一些礼仪。

  1. 男方应主动向女方或女方的父母求婚。中国式的求婚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在固定的仪式与语言动作,只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与方式表达出来就行了。但一般是男方主动求婚。

  2.求婚要自然含蓄。有一种求婚方式是直接对女方说:“嫁给我吧,”“咱们结婚吧。”女性天性害羞,对于这种直露的要求,大多数均不会当面答应。因此,

 选准适当的时机含蓄地暗示要自然得多。有一对恋人,男的叫德明,女的叫惠芳,德明去惠芳家做客,惠芳烤出香喷喷的馅饼招待德明。德明趁机说:你家的火炉跟我家的一模一样。在我家的火炉上,你也能烘出这么香的馅饼吗?惠芳一愣,很快悟出了话中话,说:我可以去试一试呀!德明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求婚”成功了。

  3.尊重对方意愿,不能强迫选择。有的求婚者当遇到对方拒绝时,恼羞成怒,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或威吓,或强迫,这除了不礼貌,不道德外,还是一种违法行为。求婚者应尊重对方的选择,求婚不成,和气分手,不能成夫妻,还可成朋友。

  由人介绍赴第一次约会到求婚成功,一对恋人由陌生到相识、相知、相恋,最后决定结为人生伴侣,这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发展过程。成功的通过了这个过程的朋友必会走向人生幸福之巅——婚礼。

  三、当代婚姻结婚礼仪

  封建社会婚姻的合法性基于“明媒正娶”。“正娶”就是说经过了迎娶,举行了婚礼,得到了地方的父老及亲朋戚友的认可。因此“迎娶”之时男方必大操大办,酒筵宴宾,女家也必定热热闹闹,等花轿进门。

  而现代婚姻的合法性基于去地方政府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只要办理了登记,就是法定的夫妻,不需要通过婚礼来为婚姻正名。于是,有的朋友,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省却了仪式与喜酒,有的新婚夫妻商定旅行路线,办好婚假手续,外出旅行结婚,归来给朋友们派发一包喜糖,一桩人生大事在一切从简当中快乐舒心地完成了。但是,婚礼,毕竟是人生大事,许多朋友结构时仍习惯举行隆重的仪式,并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亲朋。下面,我们谈谈这种形式结婚的礼仪。

  (一)婚前准备

  婚礼准备过程中,既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又有许多必不可少的礼节性活动,大致可分下面几个方面:

  1、商定婚期。在我国农村,目前一部分仍由男女双方父母商定并征得子女同意。男方的父母,约期登门拜访女方父母,并与之商定如何举办婚事,是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在农村,婚期一般选在农闲季节,炎热酷暑节气一般很少办婚事。在城市,婚期一般选在节假日里。

  2、送发请柬。把结婚的时间、地点,形式通知亲友,是婚礼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告知婚期的办法很多,一是于报纸上登“结婚启事”,这种方法还不很流行,再

 说,现代人工作太忙心理压力重,读报人恐怕不会注意报缝中的一则启事,这样效果自然不十分好。二是电话通知,这种方法便捷,但显得不够慎重,况且,有的被邀请对象无法电话联系。三是登门邀请。这未免太麻烦,并且对远道的亲朋也不可能个个登门邀请。四是送发请柬,这是最适宜的办法。选用精致的喜柬,工工整整写上被邀请人的大名,婚礼举行的时间、地点、形式等。对近处的亲友,新郎或新娘登门延请并双手呈上请柬,礼节周到而庄重,对远方的亲友,请柬提前用挂号信发去,确保被请人能在婚礼前收到。

  结婚请柬,措施要适当。因邀请人与被邀请人身份关系的不同,其内容措词也应有区别。如:由新郎新娘出面邀请亲友的请柬格式为:

  ×××先生暨夫人:

  我俩谨订于×年×月×日×午×时,假座××饭店举行结婚典礼。届时恭请光临。

  此致

  敬礼

  ××× ×××同启

  ××年×月×日

  由父母或祖父母出面邀请亲友的请柬格式为:

  ×××先生暨夫人(同志):

  兹订于×年×月×日×午×时,在××饭店为小儿(孙)××举行婚礼。届时恭请光临。

  此致

  敬礼

  ×××敬启

  ××年×月×日

  若为女婿招 ,给亲友的请柬格式为:

  兹定于×年×月×日×午×时,在寓所为小女××迎婿完婚。

  ×××敬启

  恭请

  ××先生光临

  3、布置新房。结婚意味一个新家庭的诞生。因此,一对新人生活在一起,须有生活上的必要的物质准备。新房与婚床要布置一新。新房的布置可据自己的喜好与条件,布置出各样的情调。但要充满喜庆气氛。门窗家具上要贴上红色“双喜”

 篇二:民和婚丧风俗

  民和婚丧风俗

  一、汉族婚丧风俗

  (一)汉族婚俗

  汉族婚俗与内地无大差别,从相亲到完婚,有札婚聘(定婚)、送酒(送财礼)、娶亲、婚礼、回门等礼仪。旧时说亲要属相相合,忌相克。男女定亲不见面,全依媒人说合。札婚聘时,要给女家送男女属相及生辰八字的庚帖。送酒,以双方商定的数额送去,只能多不能少;女家对送礼的客人、被邀的族人及其贺喜的亲朋,要摆酒席款待,此礼仪名为接酒。娶亲、婚礼,事先要阴阳择定良辰吉日,至时,一般是挑选未曾二婚、不相克的二人前去娶亲,一人负责娶新娘,一人叫压喜爷。叫压喜爷的负责请喜客吃席。娶亲到女家时不准直入家门,在女家门前以泼水、抽打等形式嬉闹一番后交出门头礼后始放入内。进入房内后举行娶亲仪式,给女家东爷(主事)及长辈升酒,交接娶亲必备的衣服礼品,然后入座吃上马席。娶亲时男家要自备骡或马,只能为贵人(新娘)、女性送亲所乘,男性娶亲或送亲,不论路途远近,均以步代乘。贵人到达男家的时间,一般都在凌晨。下马进门时,公公及属相不合者均要回避,以图吉利。进门后与新郎先拜天地,再拜双亲,饮过交杯酒进入洞房。乡间旧习还多以牛羊圈做临时性洞房,寓意日后多子。婚礼于当天举行,亲友、庄邻前来贺喜,亲友送礼物、礼钱,薄厚以亲疏而异;庄邻按常规收钱后购礼物或持现金前往相贺。女家喜客临门之前,男家值客要鸣放鞭炮并敬酒迎接,还要给压送嫁妆箱柜的小孩现金若干。喜客入席前要摆嫁妆,以显示聘礼、陪嫁的丰厚和针线手艺的高超。女方给男家长辈和至亲各抬绣花枕头顶一对,给新郎穿戴女家做的全套衣帽,特别在穿鞋之时,从女方家来的青年人要给新郎强行试穿,男家的青年人则争夺保护,当新郎拿到衣帽鞋袜后,还要给端送衣帽的小孩给钱相谢。嫁妆摆罢入箱,喜客、贺客入席,媒人、新郎新娘的阿舅坐上席(首席),即三间大房的正中一席之里坐。席间,值客专司上菜敬酒,敬酒以猜拳的方式使喜客喝醉才为招待周到;同时,以实物或现金谢媒人,谢娘恩(女家父母)。席毕,还设拦门盅,即以条桌堵住大门口,让每位喜客喝上一大盅或半碗酒后才许出门。喜客出门后,如果唱着酒曲离去,男女两家最为满意。至晚间,年轻庄邻还要去闹洞

 房。婚后第三天,娘家来人探亲,名为 看三天;之后,小俩口又带上礼物去女家认亲,名为 回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陈规陋俗已被革除,男女双方婚前可以会面谈话,互赠信物;娶亲时,骡马多被手扶拖拉机、卡车乃至小轿车所取代。诸如定聘、送酒、迎娶、婚礼等习俗仍大致如故,聘礼、贺礼、宴席、陪嫁等方面,则互相攀比,有日趋厚重、铺张之势。

  (二)汉族丧葬

  汉族兴棺木土葬。葬礼,根据死者年龄、身份及家庭经济状况而有所不同。70岁以上老人病逝,视丧事为喜事,丧葬活动比较隆重。老人临终前要剃头并淋浴全身,死后穿单数全新老衣(寿衣)3一7件。停尸2一3日后入殓。棺木多彩绘,年轻人的刷红。

  遇丧事,丧家请来庄邻、族人公推主事,由主事安排人挖掘墓坑,采购物品,收礼记帐,接待吊丧客人,请阴阳、喇嘛、和尚念经等事宜。把念经也称作办善事(做道场),善事(道场)大小,以家境而异,只请一个阴阳或和尚念1天的叫咣咣经,请数个乃至十数个阴阳、和尚或喇嘛念3天的叫小三元,念4天的叫大三元,念5天的叫正三破五,念7天的叫 正五破七。如丧事规模较大,要扎彩棚,请琐呐客吹哀乐,请先生加祭等;其祭品(俗称:纸扎),要做童男童女、罡神、仙鹤、轿马、房屋、吊挂儿、金银斗等。过丧事期间,儿孙辈均披麻戴孝;亲朋庄邻前来送礼吊丧,礼品薄厚,因亲疏而有差别。亲戚族人,各家要端一付(10个)馒头,另送挽幛、礼钱;姑娘女婿,除馒头、挽障、礼钱、花圈之外,还要送活羊或熟猪头、熟公鸡等。丧家要杀猪宰羊,做好烩菜,并备以烟、茶招待前来吊丧者。高寿老人的丧事,还须斟酒敬客。送葬时间,由阴阳择定,大多在日出前下葬。妇女不送殡,俟三日后全家可去坟地祭奠,称攒三。服丧朝三七、五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不等。服丧期间,每晚要去坟前喂火,不致熄灭;不办喜事,不娱乐,不探亲访友,旧时不理发。服丧期满,要请阴阳念经一天,并到坟前祭奠换孝。遇丧人家,当年春节时不贴对联或贴黄、绿纸对联。对非正常死亡的年轻男女,一般实行火化;死者无嗣,不入祖坟;外出

 死亡者,其灵枢不得入家。1958一1980年的20年间,这些丧礼基本被取消,1980年以后,又逐渐恢复。

  二、回族婚丧风俗

  (一)回族婚俗

  回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早婚较多,男子15一16岁,女子13一14岁就要结婚,订婚年龄更要小些;现在一般都能遵守婚姻法规定。回族结婚,大体要经过请媒人、定婚(送定礼)、送聘礼(大礼)、娶亲、婚礼、回门等礼仪。男方以品德、才貌、门第等作为条件而相中女方后,请媒人提亲议婚;女方允诺后,双方择日包茶(定婚),从此婚姻落实。送聘礼(大礼)时,男方至亲借媒人、新郎等共8人到女方家;女方备宴款待,且给新郎抬以全套衣服,给婆家其他人抬以鞋袜、毛巾等,名为抬针线或回盘子。回民结婚,多选择在 主麻日(聚礼日),婚礼十分隆重,娶亲当天,上午为亲朋、庄邻送礼贺喜之时,至中午,媒人领新郎、伴郎(亦称陪女婿)及娶亲者一同到女家迎亲;婚礼在女方家举行,礼毕,摆上马席待客。入席前要嬉闹一番,入席后先由阿訇提问,是否领有结婚证书;是否双方同意结婚;是否买亥勒(聘礼)还有拖欠?待提问得到肯定答复之后,阿訇就念尼卡亥(证婚词),众人皆跪并接阿米乃。念毕给大家散核桃、红枣并开席。席罢,迎新人、喜客前往婆家,到婆家喝下马茶。晚上,给茶人家(替事家设席待客的亲房或邻居)请喜客留宿;庄邻嬉闹新郎的父母、叔伯及哥嫂等,以锅墨涂其颜面,若是冬季,还使其赤足跑步或站冰踩雪直到许愿(糖果瓜子等)方休。入夜,青少年还要闹新房(俗称闹床)。次日凌晨,新郎到新娘家给岳父母说 赛俩目(亦称 麻来,问安祝福之意);新娘梳妆打扮后认男方家班辈。然后,新郎由伴郎陪同去请喜客吃包子,摆宴席待客。席毕,由女方家给男方家老少抬针线(衣服、鞋袜之类),之后双方以礼品致谢媒人。回民聚居的马营、转导、满坪、前河、西沟、东沟、塘尔垣等地,结婚时还有男方家邀请民间歌手前来演唱曲艺(当地称宴席曲)的习惯,载歌载舞,气氛欢畅,婚后第三天早饭,由新娘给婆家人做三刀面,以试新娘茶饭手艺之高低。这一天,娘家妇女来 看三天、认亲戚;婆家妇女偕新郎、新娘带礼品去娘家认亲戚,名为回门,并当日返回。

 (二)回族丧葬

  回族对临终前的亲人要请阿訇念讨白(仟悔),施乜替(宰羊请亲友前来探望)。对去世叫无常,对去世者叫亡人,对殡葬叫送埋体。其丧葬特点有四:即净葬、速葬、土葬、薄葬。净葬,就是不论亡者是男是女,也不分年龄大小,一律在入葬前沫浴尸休,俗称 抓水(洗全身)。亡人是男者,请阿訇抓水;亡人是女者,则请年长妇女抓水,否则不能入葬。速葬,就是不择时日,早亡午葬,晚亡次日即葬,如有特殊情况,最多不超过3天。为了做到速葬,大都及早为年高老人料理后事并通知共亲人。此外,就是无常在那里,埋葬在那里,不强求把尸体运回家乡。土葬,就是在坟地挖一长方形直坑,再在坑底西侧挖一仅容一个尸体的偏洞。入葬时,将尸体头北脚南面西平置洞内,然后用土块封好洞口后,以土填坑掩埋,坟形为马鬣封,并置一些白、青鹅卵石于其上。薄葬,就是不论无常者家境贫富,职位高低,一律使用克凡白布)裹尸,男尸裹克凡3件,分别称为抛拉罕、小卧单、大卧单;女裹尸5件,其中3件与男尸相同,两件为缠腰和 盖头。不作棺材入殓,不须任何陪葬,子女也不穿孝服,不戴黑纱。凡有出殡,由穆斯林送葬,并主动轮抬埋体。到达坟地后,进行循环传递费提耶(赎罪金),站者那则(也有在清真寺传递费提耶、站者那则的)等殡礼,礼毕即掩埋、诵经。所遗财物,首先偿还生前债务,剩余部分的三分之一予以施舍,三分之二由继承人继承;亡人用过的衣服之类,男子的送与外家(阿舅家),女子的送与娘家。

  丧日当天,丧家不生烟火。事后请阿訇念海亭,以悼念亡人,时间在亡后第3、7、10天乃至周年。海亭规模大小,视家庭经济状况量力而行。

  三、土族婚丧风俗

  (一)土族婚俗

  婚礼由男女双方家各自宴客,亲友送礼;女方在出嫁前一天备上马席,摆嫁妆,出嫁姑娘边看嫁妆,边哭诉父母养育之恩。邻居姑娘们拥着出嫁姑娘唱《卡拉卡吉盖》(意为黑色的燕子)等婚礼曲;男子们排队唱道拉。傍晚,由莫日苦调亲尼斯果(媒人)带领 海拉日亲(娶亲者)到女方家迎娶。进大门时,女方家阿姑们(未出嫁女子)要阻拦,并从大门顶上

 吊下红布,索要酒等礼物。待礼物要齐,始准进门。当娶亲者吃喝时,阿姑们便在窗口、炕头唱着歌 骂媒人和娶亲者,以此嬉谑逗趣,而后,众多青年男女对唱,将坐在炕上的娶亲者叫到院里,让其一边以蹲状围着中宫转,一边唱 观天地之类的宴席曲。还请娶亲者到家族中吃 请道(招待饭),直至次日下午。在此期间,出嫁姑娘一直哭述着父母养育之恩、哥嫂照管之情、亲友送别之情等。新娘临上马手拿一把筷子,为全家祝福;阿姑们则演唱上马曲,然后扔掉筷子由娘家人抱着上马。

  新娘到男方家大门口时,妇女唱宴席曲《尚当起拉》迎新娘,进入庭院,男子举着酒杯唱道拉迎喜客;喜客则要唱道拉为东家祝贺。唱毕,吃早饭,稍息后,由女方家摆嫁妆。入席后,各席听首席令,首席未唱 道拉,别席不准唱,席间,新娘、新郎从院当中向贵客依席行礼;支户(招待人员)到各席敬酒,宴席临终,谢媒人和双方舅父等,接着客人随着首席唱 道拉辞行;支户举着酒杯,迎着客人边敬边唱,一步步退着送行,出大门时还要敬客人三杯酒,喜客上马后在东家大门口跑三个来回后才纵马回家。

  送走喜客,主事人示意支户,又在大门口拦住东家让其唱《巴依儿、巴依儿》(宴席曲),整个婚礼就在达种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二)土族丧葬

  民和土族对本族喇嘛和非正常死亡的实行火葬,夭折小孩天葬或水葬,其余实行土葬。没有子女的不入祖坟,另葬。丧事一般办3一7天,要请喇嘛念经,出殡要请阴阳看日期时辰,服丧期不穿戴有色彩衣帽,不走亲访友,不贴春联。

  土族实行棺殓土葬,其墓穴大小、深浅与汉族土葬相同,唯其葬法,略有不同,先以看好的方位挖一直坑,再在坑之里端挖一洞穴;下葬时,将棺置于洞内,棺头朝向洞口摆正方位,用土块砌封洞口后填土成坟。坟形,呈圆锥形。另外,土族出殡与汉族不同的是妇女也要送殡至坟地,跪哭至掩埋完毕。

  四、藏族婚丧风俗

  (一)藏族婚俗

 篇三:浅析察哈尔蒙古婚丧民俗

  浅析察哈尔蒙古婚丧民俗

  【摘要】在新疆这个多民族的聚集地,我们能清楚了解不同民族在同一民俗间的异同和不同的民俗习惯。本文将以察哈尔蒙古的婚丧习俗为主线进行分析。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各民俗有着趋渐趋同的趋势。本文旨在了解各民族的婚丧民俗,尊重理解各民族习俗。

  【关键词】民俗异同;婚丧习俗;察哈尔蒙古;汉族;哈萨克族

  在清中后期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个阶段里,察哈尔蒙古虽然在婚丧习俗上有一些与其他民族:汉族、哈萨克族、早期新疆蒙古族的习俗上的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着相同的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多数的婚丧习俗得到了简化,某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习俗被删去,使得察哈尔蒙古与其他三个民族的婚丧习俗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各自民族所具有的特色还存在着些许的小差异。我们要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共性,更要了解他们的个性。这样便于了解尊重民族的婚丧民俗习惯,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

  一、清中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婚丧习俗异同

  1、婚礼习俗的异同

  察哈尔蒙古对于婚姻非常的重视,婚姻习俗中有许多的讲究,程序繁复,礼节复杂。包括相亲、求亲、许婚、下聘礼、许婚筵席、迎新、送嫁、结婚席等仪式。

  游牧民族的婚礼多跟马有关。在蒙古婚礼中迎亲与送亲的仪式则是把婚礼推向高潮。迎亲的队伍会沿着结婚地点所有的蒙古包绕三圈后出发。而在新娘的蒙古包中,只留有新娘一人而伴娘则是守在门口。当新郎绕着蒙古包转上三圈下马拜见新娘的父母献上哈达等(转 载 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汉族的婚丧)礼品后,开始喝酒唱歌。酒后迎、送亲队伍簇拥着新娘一齐向男方驻地出发。到达男方驻地后,接、送亲队伍一齐围着男方的蒙古包转圈,这时女方的人不让新娘下马,男方的人再三劝说,双方纠缠不休。突然男方一名骑手冲来,夺过新娘的马到早已准备好的蒙古包里。给新娘重新换装梳头,装扮得华丽漂亮。婚礼完毕,女方来的人用诗歌说唱父母抚育女儿成人的艰辛。新娘七日之内是不允许回娘家的。

  而同样程序繁复的汉族婚姻习俗则包含了以下的几方面,就是“六礼”。我国古代的婚姻讲究的“六礼”到了清代不光名称发生了改变,风俗也有了不同。多了一个女方“铺房”一礼。“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帷、茵褥、器用具”。【1】在汉族婚礼中或许最热闹,最开心的便是闹洞房这一项仪式。新婚之夜,亲戚们一起闹洞房,闹洞房的活动大部分就是让新人做一些亲昵的动作,比如中间放一个苹果,一直晃动,新人要一起咬。闹完后,要设晚餐招待闹房者。新婚三天之后,新郎新娘要回娘家,俗称回门。

推荐访问:党员干部婚丧事宜规定 汉族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工作方案示例
下一篇:_建筑工地卫生防疫制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