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学习贯彻民法典体会|

来源:执业药师 发布时间:2020-07-17 点击:

  《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学习贯彻民法典体会

 编纂民法典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

 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 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

 民法典的一大亮点, 就是将“人格权” 单独成编,

 彰显了 21 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法与时转则治, 治与世宜则有功。

 法律的生长、 完善, 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未满 8 岁的孩子, 偷偷用父母银行账户 给网络主播打赏 10 万元, 这钱能退么? 在小区被高空抛物砸伤, 如果找不到扔东西的人, 该找谁赔偿? 租的房子还没到期,房东却把房子卖了 , 要求租户 搬走, 该怎么办?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 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相应法律依据。

 7 编加附则、84 章、 1260 款条文、 超 10 万字内容, 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的法典, 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事法律制度有多重要? 很多人可能不曾想到, 新

 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 不是宪法、 刑法, 而是民事领域的婚姻法。

 社会秩序的建立, 人民权利的保障,

 都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

 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

 提出了 更高要求。

 只有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充分保障公民民事权利, 买卖、 交易等才能顺

 利进行。

 在此背景下, 民法通则、 担保法、 合同法等相继出台,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 为什么还要把与民

 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一部法典? 原来, 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 涵盖领域广、 关系复杂, 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

 也很庞大, 其中还有不协调、 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

 因此, 编纂民法典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 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 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

 “血脉经络”, 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

 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 对经济社会生活中

 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经过系统编纂, 民法典将发挥“1+1>2” 的效果。

 法与时转则治, 治与世宜则有功。

 经济社会在不断

 发展, 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 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 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今天中国的民法典

 可以说是 21 世纪互联网、 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

 民法典的一大亮点, 就是将“人格权” 单独成编, 不仅弥

 补了 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 的体系缺陷, 同时彰显

 了 21 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

 如何

 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 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 换脸、 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 这些只有生活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由此而言, 这部权威、 严谨的民法典, 又何尝不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活指南” ?

 法律的生长、 完善, 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

 养。

 民法典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 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 这样的“制度设计” 本身就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夫妻和谐、 珍视家庭价值的文化观念。

 此外, 民

 法典还专门引 入“优良家风” 的表述, 同时在商事交易与夫妻关系的平衡中更加凸显了 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

 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不仅体

 现着“中国特色”, 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和经验。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未来, 民法典的实施将是我

 国法治建设领域中的一件大事, 这不仅体现在立法、 司法、 执法等环节和程序中, 也需要每一位公民、 每一个

 民事法律主体参与其中, 尊重法律、 敬畏规则。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这部具有中国特色、 体现时代特点、 反映

 人民意愿的法典就一定能发挥最大效用 , 法治中国建设必能再上新台阶。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1

 《荀子·君道篇》中有载:“法者,治之端也。”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重“典”已出,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学细悟总书记的这份重要“讲义”。

 深“明”大义,读懂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利益的主体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有所呼,则法有所应。5年打磨,民法典宝剑锋从磨砺出,终成就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和国法治建设从现在起正式宣告迈入“民法典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所谓民为邦本,法系根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民法典,承载了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旗帜鲜“明”,解锁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密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人民性”,7编法律条文不仅充分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传统美德和法律文化,同时也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中有益成果。同时,进入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政法意识不断提高,期待自己的各项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民法典积极顺应人民意愿,坚持立法为了人民、立法保护人民宗旨,编纂过程中更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汇聚民智、顺应民意,是权利的宣言,更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事异时移、法随时变。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弱项和短板,对此民法典中明确保护特殊情况下无人照顾的“被监护人”、明确物业应急处置责任等,此外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也强烈体现了民法典应时运而生、为民所需的特点,坚持“创新”与“整合”的协调搭配,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有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善治新格局。

 清正廉“明”,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之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各地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了“中国之治”的崭新篇章。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是连接党中央、上级决策部署与人民群众的“最后一道桥梁”,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线施工员”,必须始终坚定“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的工作准则,心中装着群众,手中常握戒尺,脚下才有力量。好法尚需善施,好经还需正念。党员干部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赞同与满意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好表彰”,运用群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阐释好民法典,让良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严明纪律规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行政、司法公信力,坚决维护民法典权威,纵深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助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广大党员干部请查收好这份精读“讲义”,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学习,入脑、入心、入行推动实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携手共创共享全面小康的幸福未来。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2

 近日,有公众号发布: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故事用插画文字的形式展现了民法典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通过“小明”的成长展示民法典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程,深刻反映出“人民至上”的幸福感、获得感。

 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翻开历史的画卷,从1954年到2017年民法典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一部“法”的诞生伴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伴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以“人民至上”绝不动摇,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保障一生无止境。故事的主人公“小明”未出生时,“还是个胎儿的他,也有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把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个体。“那一年,小明60岁”,民法典草案人格权编:“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到“小明”80岁时,民法典草案继承编:“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一字一句深含为民本色,“生命至上”是民法典从诞生起便与生俱来的温度,也是“人民至上”的最有力度的说明。

 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更新服务零距离。从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结婚登记、夫妻债务等,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义环境。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驱动下的创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从“小明”懵懂时为游戏充值,再到初入社会时网贷平台的“利滚利”,再到见义勇为时不慎造成的损害,再到接到无数垃圾短信的维权,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却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体现了中国社会矛盾的转化过程。在“小明”生活的点滴中,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展现。民法典让社会更加公平发展,让群众步入幸福安康的生活。

 时过境迁,生活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民法典为中国创新创造保障开路。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一跃而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关键,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体现,为中国创新创造提供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优渥环境。“小明”的成长记录中国法治改革历程,彰显“中国之治”的力量,一部民法典,一生守护的人民情怀!

推荐访问:民法典ppt 民法典 学习贯彻 更美好
上一篇:[县司法局对三个规定落实情况自查报告]三个规定自查报告
下一篇:企业卫生间管理细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