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规划

来源:造价师 发布时间:2020-09-25 点击:

 目

 录

 前 前

  言 .......................................................................................................................................... 1 提 提

 要......................................................................................................................................... 2 第一章

 城市概况 ......................................................................................................................... 5 第一节

  自然概况 ..................................................................................................................... 5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 8 第二章

  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 第一节

  洪涝灾害 ................................................................................................................... 12 第二节

  洪涝灾害特征 ........................................................................................................... 14 第三节

  防洪、治涝现状 ....................................................................................................... 16 第四节

  存在问题 ................................................................................................................... 23 第三章

  规划目标和原则 ......................................................................................................... 26 第一节

  规划依据 ................................................................................................................... 26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 29 第三节

  规划原则 ................................................................................................................... 30 第四章

 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 32 第一节

  设计潮水位 ............................................................................................................... 32 第二节

  治涝水文 ................................................................................................................... 33 第五章

 防洪工程设施 规划 ....................................................................................................... 37 第一节

  防洪规划方案 ........................................................................................................... 37 第二节

  防洪工程设施 ........................................................................................................... 46 第三节

  清障规划 ................................................................................................................... 53 第六章

 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 55 第一节

  治涝规划方案 ........................................................................................................... 55 第二节

  治涝工程设施 ........................................................................................................... 62 第三节 水环境保护规划 ....................................................................................................... 65

 第四节

  工程量、主要建筑材料挖地占地估算 ................................................................... 69 第七章

 非工程措施规划 ........................................................................................................... 72 第一节

  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 72 第二节

  防洪、防涝预案 ....................................................................................................... 77 第三节

  防灾减灾 ................................................................................................................... 80 第八章

 管理规划 ....................................................................................................................... 83 第一节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 83 第二节

  管理设施 ................................................................................................................... 84 第三节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观测设备 ....................................................................... 85 第九章

 环境影 响评价 ............................................................................................................... 89 第一节

  城市环境现状 ........................................................................................................... 89 第二节

  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 ........................................................................................... 89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 90 第十章

 投资估算 ....................................................................................................................... 91 第一节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方法 ........................................................................................... 91 第二节

  规划方案投资估算 ................................................................................................... 91 第三节

  资金筹措意见 ........................................................................................................... 94 第十一章

  经济评价 ................................................................................................................. 95 第一节

 评价依据 ................................................................................................................. 95 第二节

  费用 ........................................................................................................................... 95 第三节

  效益 ........................................................................................................................... 96 第四节

  经济评价 ................................................................................................................... 97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 98

 前

 言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开发建设,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与交通、能源、环境、城市建设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防洪除涝体系的建立不仅是某一地区、某一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更关系到它的繁荣、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南通市作为国家首次正式批准的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其辖区范围内已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市区范围建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工矿企业,不少国外大财团、大企业纷纷相继在此落户;港口、道路、桥梁、水利电力设施、邮电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了雄厚的基础;人口稠密,市区 1999 年常住人口达到 63.98 万人、2005 年将达到 80 万人、2010 年将达到 100 万人,如此等等,足以显示出南通市长江防洪和城区除涝的重要性。因此,搞好南通市城区防洪除涝规划,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保证我市各项社会事业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巩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根据水利部、江苏省水利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提

 要

 本次规划以《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 年)、水利部水规计[1998]215 号关于印发《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2000 年南通市水利局编制的《南通市主城区河道整治规划》、2001 年南通市计委编制的《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依据,参考了 1992 年港闸区设计室编制《南通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而成。编制过程中南通市政府又于 2001年 4 月发布决定调整市区部分行政区划的公告,本规划的范围亦随之进行了调整。

 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本规划的水平年以 2005 年为近期,2010 年为远期。本次规划工程建设估算总投资为 109006.15 万元,其中防洪工投资 34513.60 万元,治涝工程投资74492.55 万元。计划每年投资约 10900.62 万元,全部工程至 2010 年全部实施完成。具体如下:

 一、防洪工程

 1、规划范围和标准 根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 年),及 2001 年 4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南通市市区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决定,本规划地域范围含港闸区、崇川区、开发区。调整后划入崇川区的观音山镇,划入开发区的小海镇、竹行镇、良种场、畜牧场、南通农场、东方红农场,以上行政区划总面积为:381.26km2 ,本次防洪除涝规划的区域总面积根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 年)而确定为:对居民、工商企业、学校、医院及基础设施较集中的地区建立防洪保护圈,总面积 227.4km2 。

 现状南通市市区人口已达 75.98 万,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已处于II等(重要城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到 2010 年城市人口将达 100 万人,其防洪标准:2010 年以前,使城区规划范围的防洪标准达到 100 年一遇。

 2、实施计划 1、防洪工程

 本规划防洪工程总投资 34513.60 万元(含指挥决策系统投资 500.0 万元),分 2001~2005 年和 2006~2010 年进行总体安排,其中 2001~2005 年年度工程

 总投资 10901.7 万元(含非工程性措施 500.0 万元),2006~2010 年度工程总投资 23611.9 万元,具体工程量如下:

 2001~2005 年防洪工程工程量为:堤防达标土方工程 12.18 万 m3 ,堤防内坡预制砼格栅护砌 0.68 万 m3 、草坪绿化面积 4.25 万 m 2 ,堤防灌浆长度 19.7km,填塘固基土方量 15.98 万 m3 ,长江抛石护坎 25.44 万 m 3 ,涵闸改造净宽 50.0m;非工程性措施包括遥测站布置、通讯网络和指挥决策系统。

 2006~2010 年防洪工程工程量为:堤防达标土方工程 31.92 万 m3 ,钢筋砼2.58 万 m3 ,浆砌块石 3.09 万 m 3 ,堤防内侧青坎植树绿化面积 19.78 万 m 2 ,砼格栅护砌 1.38 万 m3 、草坪绿化面积 8.62 万 m 2 ,主江堤防汛公路面积 24.68 万 m 2 、涵闸改造总净宽 33.0m。

 二、治涝工程

 1、治涝范围、防涝标准 规划面积已 227.4km2 ,本规划以 2010 年为规划目标,一次规划分期逐步实施。治涝标准为:保护圈内 20 年一遇 24 小时设计暴雨不成灾。按南通市水利规划水系市区分属于三片,内河水位不得超过安全限制水位要求。

 2、治涝工程 治涝工程拟分 2001~2005 年与 2006~2010 年两期实施。

 本规划主体除涝工程共计 104 项,其中:骨干工程(一级河)5 项,二、三级河道工程 37 项,新建涵闸 25 项,维修涵闸 24 项,以及面上配套 13 项,排涝泵站 8 座、总流量 15.0 m3 /s,流动泵站 45 台套(总流量 10.0 m 3 /s)。工程数量:土方 932.85 万 m3 ,浆砌石方 88.74 万 m 3 ,钢筋砼 4.84 万 m 3 ,草坪绿化 222.1 万m2 ,植树绿化 30.79 万 m 2 。

 本规划方案总投资 74492.55 万元(含排涝泵站、流动排涝设施 667.50 万元以及征地拆迁费用 1200.0 万元),分 2001~2005 年和 2006~2010 年进行总体安排,其中 2001~2005 年计划投资 36485.50 万元,2006~2010 年计划投资38007.05 万元(含排涝泵站、流动排涝设施 667.5 万元以及征地拆迁费用 1200.0万元)。

 本规划按照水利部和省水利厅对新时期城市水利规划的重点和要求,在防洪除涝规划中遵循因地制宜尽可能结合原有分片和控制建筑物调整排涝划片,并尽可能收集城建、国土、环保部门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管网、城市绿化等城市建设规划充实规划内容。

 按城市水利化,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城市水环境,搞好城市美化,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使城市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作了简要规划。同时针对市区水利管理中突出存在职责不清和管理薄弱、河道水质差、水污染较重的问题,在管理规划中对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管理设施、运行调度、水质监测等非工程措施方面也作了简要规划。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面积

 南通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南以长江为界与上海、无锡、苏州市的张家港、常熟、太仓隔江相望,背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上距江苏省省会南京 264 km,下距上海吴淞口 102km;出江入海可达全国乃至世界各重要港口,溯江而上可直达赣、鄂、湘等省。市区中心位置位于北纬 3101,东径 12057。现状市区国土面积 224km2 ,下辖崇川区、港闸区及开发区。市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发达,水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较大;通扬运河、通吕运河、九圩港河、通启运河等为流经市区的骨干河流。

 根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确定未来市区规划用地范围将发展到 466.2km2 ,人口将达到 100 万,包括南通市市区及通州市的平潮镇、观音山镇、兴仁镇、小海镇、竹行乡、先锋镇部分地区、兴东机场净空控制区、南通农场、东方红农场、良种场等。城市发展方向以主城区和开发区为基础,相向靠拢,两头延伸,形成沿江带状发展态势。规划形成港闸区、主城区、开发区、江海港区四个各具特色、城市职能各有侧重、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形成带状组团式产业结构形态。

 二、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1、地形地貌 南通市区地形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除狼山低丘区以外,地形相对平坦,地势自西向东微倾,且北向江面倾斜,地面高程 3.6~6.2m,低于长江历史最高潮位。本区地质史上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古陆沉降而成为大海,后经长江主泓变迁、长江水流所带的泥沙在黄海潮流的作用下,逐渐堆积而形成沙洲,沙洲又在江水和海潮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淤涨发育,最终与陆地连接而形成市区陆域。除狼山浅丘群狼山、剑山、军山、黄泥山、马鞍山以外,其地形、地貌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老岸田:成陆最早,地面高程为 5.5~6.2m; 中沙田:成陆较晚,地面高程为 4.5~5.5m; 圩塘田:成陆最迟,地面高程为 3.6~4.5m;

 2、地质构造 地层划属扬子地层区,为第四系覆盖,仅狼山地区有泥盆系地层出露。其余土层厚达 100m 以上,由地表向下 20m 左右大致又分为 3-4 层,多为褐色亚粘土,灰褐色粉细砂、等轻质沙性土,表层为亚粘土覆盖,厚度为 1.2~2.5m,容许承载力为 18kpa,强度较大。其岩层序、岩性厚度见表 1-1 所示。

 表 表 1 1- -1 1

 南通及近海地层构造表

 层

  序 平均埋深 (km)

 岩

 性 平均密度 (g/cm3 )

 松 散 层 1.43 第四系、第三系及部分上白垩统 2.2~2.3 沉积岩层 6.20 中生界、古生界碎石岩、灰岩、火山沉积岩 2.5~2.8 花岗岩层 19.0 花岗岩质层 2.7 玄武岩层 29.0 玄武岩、辉长岩 2.9 软 流 层 65.0 榴辉岩类 3.3 三、土壤和气候

 1、土壤 南通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霜期不长,自然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全市拥有耕地 707 万亩,耕地产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南通市区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沟河纵横,雨水充沛的江海平原,孕育了南通农业,这里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以粮棉为主,盛产棉花和特种经济作物,为全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2、气候 由于我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 14.6~15.1℃,平均日照 2100~2200hr,年总幅射量为 110~117 卡/cm2 ,年均降水量1000~1076mm, 因梅雨水和台风的影响,年间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有约 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一般年份有 5 个相对集中的降水阶段,即一至二月份的早春冬雪水,降水量为 95~120mm;四至五月份春季连绵阴雨、降水量在 230~270mm之间;六至七月份的梅雨期,降水在 250mm 左右;八至九月份的热带风暴雨,降水在 306~470mm 之间;九至十月份秋季,降水量在 20~250mm 之间。年均雨日120d 左右,年相对湿度为 80% 、雾日 31d 左右、无霜期 212~235d,年蒸发量在 1350~1450mm 之间,年均风速 3.1m/s,春夏以东南风居多,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根据 1957~1990 统计资料,我市历年风速及风向频率见表 1-2。

 据 1917~1990 年南通站 59 年实测降水资料统计,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43.4mm,最大年降水量 1759.1mm(1921 年),最小年降水量 490.5mm(1922 年)。

 二十年一遇降水量为:1492.1mm。

 五十年一遇降水量为:1617.3mm。

 表 表 1 1- - 2

 南通市沿江风速及风向频率表

 风 向 N N N E N E E N E E

 E S E S E S S E S S S W S W W S W W W N W N W N N W 频率 (%) 5 8 9 8 6 8 8 8 4 2 2 2 3 7 5 6 平均风速

  (m/s) 4.0 4.2 3.9 3.8 3.5 4.0 4.1 4.1 3.4 2.8 2.7 3.3 3.5 4.4 4.6 4.7 最大风速(m/s) 14 14 14 14 14 14 14 13 14 12 8 13 16 20 24 16 四、周边水系及内河水系

 1 、长江

 长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一方面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水土资源、黄金水道和黄金岸线,另一方面又常常给我们带来洪水灾害。

 南通市境内长江地处长江口感潮河段,上承大通来水,大通站多年平均径流量 28200m3 /s,最大洪峰流量 92600 m 3 /s(1954.8.1),枯季最小流量 4620m 3 /s(1979.1.31),汛期(5~10 月)平均流量 39700 m3 /s。径流、潮流是构成本区长江河段的主要水动力因素,它们随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不同潮汛、不同径流而变化,而潮位是反映这些因素变化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河段的潮性属非正规半日浅潮,一个太阳日 24 小时 50 分有两涨两落和潮不等现象,每年春分至秋分为夜大潮,秋分至春分为日大潮,最高潮位出现在农历 8 月,最小潮位出现在 2 月,潮差不等现象最大发生在朔望日后 1~2 日,最小发生在上弦和下弦日后 1~2 日。

 2 、内河水系

 现状南通市城区范围有大小河道 1139 条,总长度达 1075.34km,其中一级河道 5 条,长 51.8km;二级河道 12 条,长 92.5km;三级河道 72 条,长 207.57km;四级河道 462 条,长 518.73km;泯沟 588 条,长 204.7km。这些河道相互贯通所形成的水网,共同构筑了南通市城区的防洪、排涝体系,其中主要骨干河道有:

 九圩港及九圩港闸:九圩港河道自市郊江边至如东马塘镇与如太运河相交向北从小洋口出海,是我市境内最大的人工河,于 1959 年 3 月开挖形成,全长46.6km,其中市区段 5.5km。该河的主要出江口门是九圩港闸,建于 1959 年 6月,是南通市范围最大的引、排骨干工程,也是长江澄通河段第一大闸,主要承担南通市郊、通州、海安、如皋、如东等县(市)345 万亩农田的引水灌溉、及

 697km2 流域面积的排涝任务。该闸设计平均引、排流量分别为186m 3 /s和960 m 3 /s,最大设计引、排流量分别为 1540 m3 /s 和 1900 m 3 /s。

 通吕运河及南通节制闸:自市区江边至启东市大洋港,从大洋港出海,是我市境内第二大的人工河,全长 78.85km,其中市区段 13.5km,于 1960 年 4 月开挖形成;该河的主要出江口门是南通节制闸,建于 1960 年 7 月,是南通市及其城区主要的引、排骨干工程,主要承担南通市郊、通州、海门、启东等县(市)233 万亩农田的引水灌溉、及 427km2 流域面积的排涝任务。该闸设计平均引、排流量分别为 95m3 /s、650m 3 /s,最大设计引排流量分别为 460 m 3 /s 和 1209 m 3 /s。

 通启运河及营船港闸:自市区江边至启东市塘芦港,从塘芦港出海,全长90.72km,其中市区段 8.94km,于 1960 年 10 月开挖形成;该河的主要出江口门是营船港闸,建于 1960 年 10 月,是南通市及其城区主要的引、排骨干工程,主要承担南通市郊、通州、海门、启东等县(市)23.2 万亩农田的引水灌溉、及133km2 流域面积的排涝任务。该闸设计平均引排流量分别为 20m 3 /s、100m 3 /s。

 通扬运河:自市区唐闸至扬州,全长 212.0km,其中南通市区段 11.5km,该河历史悠久,是我市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

 新江海河:全长 26.91km,其中市区段 12.36km,是我市东部地区重要的灌溉、排涝、航运骨干河道。

 濠河:濠河是环绕南通城区的一条古老河道,源于自然、成于人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濠河不断拓展、延伸,已成为市区工业、居民生活、旅游事业等方面的重要名胜风景资源,其独特的城中河、河中城景观,使得南通城享有东方威尼斯称号。濠河全长 7.9km,平均水深约 1.6m,现有水面积约 657400m2 ,是我市主城区主要的涝水滞蓄河道。

 以上主要内河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市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保证我市市郊、海安、如皋、如东、通州、海门、启东等县(市)大片农田的正常灌溉用水、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通航需水等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城市发展沿革

 南通市区一带到南北朝时成陆,唐朝末年与长江北岸连接。隋朝时属于江都郡,唐朝时属于扬州。五代十国时,南唐开始置静海都镇制院,这是南通市最早的行政建制。后周世宗为了打通与南方吴越等国的通路,出兵打败了南唐,后将

 这里改为通州。可见,南通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 年)因州兼辖崇明镇,曾经改为崇州,后又改为通州。明万历 25 年(公元1597 年)增筑南城,周四里余。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为有别于直隶顺天府通州,因此把这里改为南通州。1921 年废州为县,即南通县。解放后设市,市县分开。目前,南通市已由解放初期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一个中等规模的工业城市,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沿海 14 个城市之一。

 二、社会经济概况

 南通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9 世纪末就在植棉和手工纺织的基础上发展了机器纺织工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南通已成为全国着名的纺织工业基地,并形成了以轻纺为主,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工、建材、船舶、冶金、电力、港口等多门类相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正着力培育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信息及电子元器件、精细化工及制药、高档纺织及服装、新材料、船舶业等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园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南通纺织工业驰名中外,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和服装出口基地。数控机床出口比例居全国之冠。化学工业是全国 15 个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之一。南通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远洋船舶修理基地,出口商品已发展到 15 大类 1000 多个品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通市城区人民在中共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九五”期间,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提前实现小康,为“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 1999 年统计资料,全市版图面积 8001km2 ,其中市区范围辖三区,即崇川区、港闸区、南通开发区,总面积 224km2 ,总人口 63.9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4 万人, 非农业人口 46.83 万人。

 1999年市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3.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381元,比上年度增加 4.44%,市区外贸进出口总额 10.15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5.39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 3.51 亿美元。

 1999 年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87.68 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36.98 亿元,房地产投资 10.95 亿元,农村集体投资 3.0 亿元,其他 26.74 亿元。

 三、工矿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

 1 、重要工矿企业

 市区范围工矿企业林立,有装机容量 140 万千瓦的国际华能电厂和 55 万千瓦的天生港电厂以及醋酸纤维厂、南通机床厂等;有 2001 年吞吐量达 3511 万吨的南通港;有中国远洋集团总公司南通船厂等。国际上一些着名的大公司、大财团已在区内安家落户,如东丽、帝人、捷利康等。

 2 、基础设施建设

 ①港口:市区规划范围的长江岸线(九圩港~开发区团结闸)长度为40.05km,到 1999 年共建有石油码头、化工码头、船舶修造码头、舾装码头、煤炭码头、钢铁码头、粮食中转码头、集装箱码头、军用码头等千吨级以上码头共 58 座,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 27 座,中国远洋公司南通船厂所建的 8 万吨级、15 万吨级的浮船坞各一座和 6 万吨级、10 万吨级舾装、待船码头各一座,标志着我市修造船业的重大特破。另外还有通常汽渡、通沙汽渡等沟通长江南北交通与经济往来。

 ②主要道路及桥梁 公路: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四横五纵一环” 稳步推进,四横即金通公路、人民路、青年路、虹桥路;五纵即 204 国道市区段、孩儿巷南路、跃龙路、工农路等;一环由外环西路、外环东路和疏港公路组成。

 桥梁:连接 204 国道的桥梁有九圩港大桥、节制闸大桥;连接跃龙路的是通吕一号桥;连接工农路的是通吕二号桥,连接外环东路的是通吕三号桥。

 ③水、电及通讯:供水及输变电路网络等全面形成,邮电及通讯设施完备。

 四、南通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南通雄踞长江三角洲洲头,处于我国沿海与沿江“T”字型经济发展带的交汇中心;江苏省确定的“重点发展沿江、大力发展沿海、积极发展东陇海线”的“三沿”发展战略,南通正处于沿江和沿海两带的交叉点。国家和省两级发展

 战略重点的交汇、重迭,使南通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

 2、国家和省开发沿海沿江经济带以来,南通由交通末梢变为出入海前沿,吕四港、洋口港开发已引起国家重视,未来一纵一横的铁路将沟通中原,一纵一横的高等级公路将把沿海开放城市联系起来,并贯通内地与沿海。另外,南通市港口的优势条件,在长江流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南通市作为全国首批 14 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对外经贸、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外向型经济已具相当规模。1999 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10.15 亿美元,外经工作名列全省前茅。随着全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深入,南通必将成为全省乃至长江流域外引、内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门户。

 4、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以浦东为龙头,加快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带的开发开放,是中央继沿海地区开放以后促进我国经济振兴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南通在为浦东开发向北辐射,梯度推进并和苏北地区呼应浦东的开发、接受辐射,起着接力、联结和“转播”的关键作用,因此,南通在形成“以浦东为龙头,江苏、浙江为两翼”的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五、城市总体规划

 1、经济发展目标 :到 2010 年左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亚洲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轻纺、机电工业基地、新兴的电力、石化、船舶修造基地和特种经济作物基地。

 2、城市建设目标 :到 2010 年左右建设成为上海北翼现代化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捷、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百万人口大城市,并为本世纪中叶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同类城市水平奠定基础。

 3、城市人口发展和建设用地规模 :

 到 2010 年市区人口总数将达到 100 万人,人均建设用地 100m2 。

 第二章

 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节

 洪涝灾害 建国以来,我市发生过多次洪涝灾害,每次都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中 1949、1954、1960、1974、1977、1988、1989、1991、1996、1997 年的灾情最为严重,其灾情统计情况见表 2-1。

 表 表 2 2- -1 1

 解放以后历次灾情统计表

 时

 间 天生港潮位 (m)

 出险地点 灾情统计 发灾原因说明 1949.7.25 5.83 市区沿江 农田受淹 3 万亩 台风暴雨 1954.8.1 6.13 沿江圩区 农田受淹 3.5 万亩 洪水过境 1960.8.3

 市区范围 农田受淹 5.2 万亩 暴雨 1974.8.20 6.38 芦泾、东港 农田受淹 100 亩 台风、大潮 1977.9.10

 市区范围 1 万棵树、100 间房屋 台风 1988.9.22

 桃园以东 外小圩 250m 被冲 暴雨、洪水过境 1989.9.12

 姚港口两侧 280m 滩面被冲 大潮、洪水过境 91.6~91.7

 市区范围 360 间房屋倒塌 暴雨 1996.8.1 6.71 天生港电厂西 外小圩决口 10m 台风、大潮 1997.8.19 7.08 二十八丈等 主江堤受损 台风、大潮 98.3~98.8

 二十八丈等 抢险费 562 万元 上游洪水过境 1949 年 7 月 25 日主要遭受了 6 号强台风影响,风力达 11~12 级,潮水位猛涨,天生港潮位高达 5.83m,此时又陡降暴雨,区市江堤共有 19 处决口,受淹农田达 3.0 万亩; 1954 年 8 月,长江出现持续大径流下泄,8 月 1 日,长江大通站流量达926000m3 /s,8月份大通站平均流量达84200m 3 /s;8月17日,天生港站潮位6.13m;8 月 25 日,一次性降水 169.4mm,内河水位陡涨,南通市区范围受淹面积达 3.4万亩,沿江圩区积水深度达 0.3m; 1960 年全年降水量 1722.5mm,从 7 月 7 日起连降暴雨,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内河水位居高不下,市区农田大面积受淹;加上 8 月 3 日至 8 月 5 日受第七号台风倒槽影响,3 日雨量达 271.5mm,最大一日雨量达 157.6mm,市区范围全面积水,农田受淹面积达 5.2 万亩; 1974 年 8 月,受天文大潮和 13 号台风影响,天生港站出现有记录(1915 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潮位,8 月 20 日,天生港站潮位达 6.38m,同时造成 1.1m 的涌

 高,为百年少见。在洪水的袭击下尽管主江堤未出大险,但市区沿江堤防仍出现10 多处滑坡、塌陷,主江堤以外芦泾、东港等 30 多处小圩子决口或漫顶,近 100亩农田受淹,30 多间房屋倒塌; 1977 年 9 月 10 日,受 8 号台风影响,主江堤外小圩子因标准低、堤身单薄,被冲塌多处,市区高大树木被连根拔起数以万计,吹倒房屋 100 多间; 1988 年 9 月,受长江中游普降暴雨影响,加之上游大流量径流,大通站水位、流量由 8 月底的 11.25m、40000m3 /s 急剧上涨至 9 月 15 日的 13.99m、65500m 3 /s,比历年同期增长60%左右,市区沿江持续20多天承受60000m3 /s以上的流量下泄。9 月 22 日,长江退潮时,市区桃园涵洞以东外小圩坍塌口宽达 250m,距主江堤脚仅 30m 左右;市防汛部门组织人力物力突击抢险,出动 1890 人、车辆 99 辆,累计抛石 15647 吨; 1989 年 7 月至 9 月,由于径流、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9 月 12 日,长江姚港两侧滩面突发崩塌,塌口长度达 280m,严重威胁着燃料公司煤码头、石油公司码头、华能煤码头的安全,市防指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抢险,出动 1946 人,抛石 22672 吨; 1991 年 7 月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形成了特大洪涝灾害,南通市全年降水量1577mm,比正常年份多约 500mm。同时长江上游来量大,洪峰叠起,又值农历大潮汛,7 月 14 日天生港潮位达 5.96m。江堤险情重重,三面受敌:一方面,内地大量的农田普遍受涝,农田建筑物毁坏严重;另一方面,堤防上雨淋槽沟,天洞裂缝比比皆是,险象环生;再则,堤外坡严重坍塌,损失了大量的土石方。由于长时间阴雨,造成堤基等土质松软,狼山部分山体滑坡,沿江堤防塌陷,数以千计的厂房、民房进水,数十座小型桥梁和农田车口倒塌; 1996 年长江出现持续大径流下泄,7 月 13 日~8 月 22 日大通站连续 41 天出现 60000m3 /s 以上大流量,超过 70000m 3 /s 的时间达 17 天,7 月 21 日达到最大值,流量为 75000m3 /s;受 8 号台风和长江大径流和农历半天文大潮(三碰头)共同影响,沿江风力达 10 级以上,7 月 30 日至 8 月 2 日沿江潮位猛涨,天生港潮位达 6.71m,造成沿江外小圩多处坍塌决口。天生港电厂西灰场外小圩决口,上部挡浪墙撕裂,决口宽 10m 多,深 5.6m;芦泾港外小圩塌坡;姚港丁坝下游外围堤坍堤,主江堤坍塌;桃园涵洞上游坍塌; 1997 年 8 月 19 日 11 号台风又袭击我市,天生港站潮位达 7.08m,创下有记载以来的历史最高;市区二十八丈、八十六丈等地主江堤、外小圩堤都遭受不同

 程度的损坏。台风期间我市动用抢险物资三袋 105.5 万只,块石 2.386 万吨,木材 18m3 ,土工布 6.04 万 m 2 。

 1998 年长江汛情特别异常,3 月中旬长江干流便出现历史同期最大春汛,大通站流量猛增到 4 万多 m3 /s,超过常年同期值的一倍多;受长江中、上游历史罕见特大洪水的影响,6 月 25 日,长江大通站流量一下猛增到 64400m3 /s,最大日涨幅达 77000 m3 /s;6 月 27 日以后,超过 70000 m 3 /s 的有 69 天,超过 80000 m 3 /s的有 13 天,洪峰流量最大值达 82100 m3 /s。在洪峰迅猛增涨的同时,我市沿江6~9 月份潮位变化异常,天生港站超警戒水位 5.5m 的天数达 27 天,其中 7 月26 日出现最高潮位 6.04m。

 受这次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来量如此之大的洪峰流量影响,我市沿江岸线、堤防普遍受到严重威胁,部分江岸受冲崩坍。南通市区姚港消防码头前沿和南通开发区新开闸上游也出现深泓逼岸和水下坍塌,直接威胁到我沿江工程的安全。为切实做好当年的防汛抗洪工作,保护堤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的正常发展,我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二节

 洪涝灾害特征 一、洪涝灾害特征

 南通市城区的洪涝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流量洪峰过境这四个要素或四个要素的多重组合影响。一般情况下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径流下泄的多发季节在汛期 5~10 月份,这期间还有梅雨的影响。如果以上四个要素中有两个、三个或四个要素共同作用,极易引发特大洪涝灾害,就会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1 、梅雨暴雨型

 梅雨是 6~7 月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北纬 20~24o时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冷暖空气交接的锋面由华南移至江淮,并在江淮一带徘徊而形成的。其特点是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并常伴有暴雨,其破坏性更具有隐蔽性。以 1991 年为例,当年 5 月 21 日入梅,7 月 15 日出梅,历时 56 天,面平均降水量达 735.2mm,是常年的 3.6 倍。其间还出现了大暴雨,6 月 12~14 日暴雨中心在南通市城区附近兴仁镇,三日降水量达到 295.2mm,同时长江上游来量大,洪峰叠起,又值农历大潮汛,由于长时间阴雨,造成我市长江堤防堤基等土质松软塌陷,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 、台风暴雨型

 台风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热低气旋而形成,并沿着副热带高压边缘,自 5~6 月份向我国沿海广东、福建靠拢,一般 7 月份以后影响南通市,轻则受其边缘影响,重则其中心掠境或接近本市过境。据资料,每年的 7、8、9 三个月均为台风的多发季节。根据统计资料,1949~1990 年平均每年发生 2.36 次,见表 2-2。

 表 表 2 2- - 2

 1949 ~0 1990 年各月台风袭击南通市次数表

 月

  份 5 6 7 8 9 10 11 总 计 次

  数 2 5 24 36 27 4 1 99 平均(次/年)

 0.05 0.12 0.57 0.86 0.64 0.02 0.02 2.36 台风的产生都一般夹带着暴雨,台风暴雨的特点是来势猛、强度大、时间短,往往形成大面积雨涝灾害,袭击的时间少则 2 天,多则 6、7 天,风力轻则 6、7级,重则 11~12 级。由于台风为低压气旋,能将长江潮位猛然间抬高约 1m,因此如果碰上天文大潮及长江上游洪水过境,则极易引发特大洪涝灾害,从而给我市沿江防洪设施及堤内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如 1996 年,受 8 号强台风、长江大径流和天文大潮共同影响,沿江风力达10 级以上,7 月 30 日至 8 月 2 日沿江潮位猛涨,8 月 1 日天生港潮位达 6.71m,超过以往的历史记录,造成沿江围堤多处坍塌决口。

 3 、暴雨洪潮型

 洪潮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上游长时间暴雨所产生的大流量加上天文大潮而引起,其特点是:流量大、流速快、持续时间长,对江堤的破坏程度大,如果再遭遇上大强度暴雨,容易引发外洪内涝,危害程度更大。如 1954 年型, 8 月份大通站平均流量达 84200m3 /s,长江天生港站持续出现超过 6.0m 高潮位,防汛形势十分危急;到 8 月 25 日,又遭遇特大暴雨,致使内河水位陡涨,南通市城区大面积受淹。

 由上可见,台风、暴雨、洪潮等自然灾害对我市城区长江堤防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之大,搞好南通市城市防洪除涝规划对于保护我市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灾免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洪水灾害成因分析

 本地区最高潮位的出现是台风、天文潮和径流二者或三者之间的汇合,其中台风、大潮相遇型,是我市汛期防洪的最大威胁。

 由于南通市地处长江河口风浪区,台风和风浪的作用比较强烈,它可使长江水面抬高约 1.0m,如果再碰上天文大潮,往往会出现历史最高潮位。从多年的实测资料分析来看,历年超过 6.0m 潮位的次数共 10 次,其中受台风和大潮共同

 影响的次数达到 7 次,而上游洪峰流量过境(径流)和大潮的影响仅 3 次,且出现的潮位远低于台风、大潮型(见表 2-4)。如 1954 年型洪水,7 月 16 日(农历初五)大通站流量 91800 m3 /s,非天文大潮期,洪峰过境时,天生港站仅出现5.36m 的潮位;而 8 月 1 日(农历 7 月 19 日)大潮期,洪峰流量仅 82600 m3 /s,该站却出现 6.13m 的潮位,二者相差 0.77m;1998 年 7 月 26 日,上游特大洪水过境加天文大潮,未遭遇台风,该站出现的最高潮位仅 6.07m。而 1996 年 8 月 1日 8 号台风,正值农历 6 月 17 天文大潮,又遇长江洪峰流量为 72000m3 /s,天生港水位被抬高 0.6m 左右,出现了 1996 年以前的历史最高潮位 6.71m;1997 年 8月 19 日,也正值农历天文大潮,相应长江洪峰流量仅为 45500m3 /s,洪峰流量并不大,但天生港水位被抬高近 1.0m,天生港站再次出现历史最高潮位 7.08m,详见表 2—3。可见,影响我市长江防洪的最主要因素是台风加天文大潮的影响,而长江上游大流量洪峰过境仅为次要因素。

 表 表 2 2- -3 3

 长江天生港站 6 6m .0m 以上高潮位成因分析表

 年最高潮位(m) 主要形成原因 出现日期 大通站流量(m3 /s)

 相 应 流 量 当年最大 流 量 当年平均 流 量 7.08 11 号台风和大潮 1997.08.19 45500 65700 26700 6.71 8 号台风、大潮和径流 1996.08.01 72800 75100 30000 6.38 13 号台风和大潮 1974.08.20 46500 65000 26600 6.24 16 号台风和大潮 1992.08.31 29600 67200 27700 6.22 14 号台风和大潮 1981.09.01 41900 50000 27900 6.13 大潮、径流 1954.08.17 82600 92600 43100 6.07 大潮、径流 1983.07.13 69200 72600 35200 6.05 6 号台风和大潮 1984.07.31 50600 52700 27600 6.04 大潮和径流 1998.07.26 75100 81700 39400 6.00 22 号台风和大潮 1956.09.05 43600 53200 26700 备注:1954 年大通流量 92600m3 /s 时,天生港相应高水位 5.36m 第三节

 防洪、治涝现状

 一、影响南通市城市防洪、治涝的几个要素

 1 、长江南通市区范围河势

 长江南通市区范围,上起九圩港河口,下抵开发区团结闸东侧江心沙农场界,其间沙洲林立,为多汊河型,其上段张家港老海坝~九龙港和常熟徐六泾两个节点对本河段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江南通市区段的演变,受控于这两个节点的共同作用。

 长江南通市区范围河势受长江大河势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受长江如皋中汊演变的影响,中汊大河势一旦变化,就会引起其下游主、支汊道的连锁反应,从而给城市防洪带来诸多影响;

 2 、市区防汛险段

 受长江涨潮流和落潮流的双重影响,南通市区沿江共有 7 处重点险段:九圩港河口两侧、桃园、二十八丈、八十六丈、姚港河口、新开闸上游、二号滩,这几个险段是我市防汛期间需要重点防守的对象。

 3 、人类活动的影响

 建国以来,我市在水利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抗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但由于水利建设不但面广量大、常伴有遗留问题,而且还与其它部门和行业发生矛盾。如长江防洪与岸线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城市降水的汇流系统与现有排水河道的配套问题,路网建设打乱了城市原有的水系布局,城市开发、人工填河与城市内河蓄水的库容大小问题等等,如果不能将这些矛盾协调解决好,将会给城市的防洪排涝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4 、规划标准与财力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防洪除涝标准不能不切实际地提高,而应当根据当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其财力所能承受的能力来确定。规划标准太高,既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而且国家和地方财力也难以承受;反之,如果标准太低,财力虽完全能够承受,但与事无补,达不到减灾免灾的目的。这就需要用科学而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

 二、防洪工程设施情况

 1 、江堤

 现状南通市区沿江堤防西起九圩港、东至南通开发区团结闸处,全长51.45km,其中港闸区(九圩港~通吕运河)辖 9.05km,崇川区(通吕运河~裤子港)辖 15.1km、开发区(裤子港~团结闸东侧)辖 27.3km。土堤顶高程 8.20~8.50m,挡浪墙顶高程 9.23m,顶宽 6m,外坡比 1:3.0,内坡比 1:2.5。

 2 、护岸工程

 沿江建有丁坝 31 条,并对九圩港河口两侧、桃园、二十八丈、八十六丈、姚港河口、新开闸上游等地段的局部险段进行了抛石抢险,但由于受经费控制,这些险段目前还远未得到根本的治理。

 3 、防洪封闭圈

 与穿过市区九圩港、通吕运河、通启运河、通扬运河等主要河道相沟通的内河尚未建控制涵闸,封闭圈尚未形成。

 三、治涝工程设施

 ( ( 一) ) 排涝水系与河网

 调整区划后南通市区 381.26Km2 范围内的河道计有各级河道 1139 条,以一、二级河为骨干组成...

推荐访问:防洪 规划
上一篇: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峨边彝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项目(第二次)公开招标采购公告1069
下一篇:安徽省公安科技信息化专家专业分类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