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支架式教学之搭建微课脚手架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21-05-01 点击:

浅谈支架式教学之搭建微课脚手架 一、什么是支架式教学和脚手架 “支架式教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及其同事在 1976 年的时候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多年来非常多教育学家对其都有不同的定义,我查阅相关资料,最新的定义出现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 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业内认可的支架式教学有五个特定的基本流程,分别为:搭建支架、创设 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

支架也称为“脚手架”,支架式教学主张将一个宏观的目标转化为一个个较小的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小目标构建合适的“脚手架”并在适当时候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攀升一个个“脚手架”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搭建脚手架,是支架式教学中关键的一步。

二、支架式教学和微课结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微课自 2010 年传入我国以来,虽迅速引发了“微课热”,但实际上应用并不广泛或者说收效并不明显。在多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普遍有一个疑 问——我们做了微课,但是学生好像没有用上;
或者用了又好像也没什么太大区别,还要花时间去做微课,设计、录屏、编辑,微课真的对教学有帮助吗?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这都是因为微课没有合适的教学策略指导所致。

诚然,支架式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特点,这与微课程应用的特点不谋而合[4], 支架式教学的传统支架有问题支架、范例支架、建议支架、图表支架、工具支架等,这些支架交互性不够强,情境性也取决于教师的表达能力,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随着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显然,大家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纸质的、静态的媒介, 更倾向于绘声绘影的视频等方式。微课,正是这种媒介,更符合当代人的“胃口”。并且微课的交互性更强,情境性也强,还能支持课后反复播放。我认为,微课能为支架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尤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更需要这种吸引他们眼球的新型支架。

三、搭建微课支架需要注意什么 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使用微课,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取得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微课并不是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微课程的制作水平以及在设计与使用中所采用的策略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微课的设计。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微课支架的设计及应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点单一原则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强调总体目标任务的分解,依据内容分解支架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一个能力水平以“小步子”的方式不断攀升至新的更高的水平。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当所占用的认知资源的数量过多时,就会发生认知过载的现象,不利于学习。[5]如果微课过于冗长,杂合多个知识点,反而增大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压力,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微课支架的使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多数学习的是操作类的内容,多个知识杂合在一个视频中,也容易让学生混淆各项操作,导致知识构架不清晰。

因此,内容选择得当,不是所有都需要用微课来做。将学习内容或概念框架进行分解突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支架式教学指导下的微课,需要细化任务分解, 逐级搭建 “脚手架”,作为“脚手架”的微课,最好只着重针对一个知识点, 重点突出,难点分解,做到短小而精悍,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发展。

(二)短时间原则 开发微课时必须严格控制微课的时长。诚然,支架无所谓好坏,只要运用得当,能够确实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就是成功的。我们想将微课和支架式教学有机结合,首先必须处理好微课和整堂课之间的关系。明确微课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支架不宜占用太长时间。一般微课建议在 5-10 分钟之间,宜短而不宜 长。课堂时间有限,微课的时间如果超过 10 分钟,大大影响它的使用感受,不利于学习者精神的持续集中。同时,微课的作用只是辅助,而不是灌输,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内在支架之后,微课支架要及时撤离,微课时间过长会影响支架的撤离,学生也无法完成知识建构。给学生留探索的时间,帮助巩固。

(三)情境性原则 微课界面的设计需要有情境性,画面尽量丰富,微课的应用时也必须创建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打开微课学习。微课是大情境下的小情境,每个微课都需要有个情景化。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或呈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在合适的背景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自身认知结构中已掌握的旧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发生关联,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尽力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用积极、欢乐的情境氛围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经验上和情感上的帮助,提高学习能力。

如《笨鸟先飞——运用影片剪辑元件》一课中,微课中画面感也较强,仿照了游戏界面,情境性强,学生相当感兴趣。而微课在应用时,首先教师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给学生们创设“鸟妈妈需要大家帮忙,用 flash 教会小笨鸟学会飞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创设小组比赛的活动情境,但是比赛计分的工具不再是“小红花”,而换成与主题相关的“小笨鸟”,并将“鸟窝”、“树林”、“障碍物”等素材贴在黑板上,学生完成相应任务时可以帮助代表自己那组的那只“小笨鸟”完成“起飞”、“跨越障碍”“回到鸟窝”等动作,用这样情境鲜明的计分方式,也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 教师又告诉学习者,获胜的秘诀,就在“锦囊”(微课)中,学习者自然迫不及 待地打开微课,学习效果较好。这样做就解决了上文提到的问题——我做了微课, 但是学生好像没用上。

(四)多起点原则,注重旧识引新知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由于家庭教育因素、学生能力等因素,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知识储备不一。基础好的学生甚至已经掌握了编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连正确关机都不会,可谓天差地别。加上信息技术课堂每周只有一节课,课堂周期间隔长,学生课后也鲜有复习、练习的机会,非常容易遗忘旧知。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理念,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那么,如何把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带上岸呢?笔者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 设置不同起点的微课和阶段目标,激励优秀生、指导中等生、善待后进生。

如《笨鸟先飞——运用影片剪辑元件》一课中,影片剪辑这个知识较为综合, 涉及到了逐帧动画、引导层动画、元件等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如果学生之前没有掌握好,学习本节课知识会非常吃力。像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唤醒学生对前面知识的记忆,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所以,在准备微课支架时,除了当堂的重难点外,尚需准备 1-2 个能够唤醒学生旧知的微课,保证微课支架涵盖所有学生的认知起点,并课前展示给学生,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课堂时间有限, 可以选择在当天早读时间或者午写时间在课室播放。

(五)多路径原则 搭建微课脚手架,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谓个性化发展,笔者认为, 是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而不是所有学生整齐划一。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里强调“多路径”原则。因为只有在学生艺考自身能力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脚手架”的辅助作用才能显示。我们不要求所有学生看微课,不要求学生看所有微课,不要求学生看微课的所有。微课的作用是支架,辅助学生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桥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应该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路径不同程度使用微课支架。

如《笨鸟先飞——运用影片剪辑元件》一课中,影片剪辑这个知识较为综合, 涉及到了逐帧动画、引导层动画、元件等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对于前面知识掌握 程度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要求所有学生先从逐帧动画的微课开始看的话,属于 “重复”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重复教学会使学生失去蓬勃向上的学习热情和不断前进的内部动力[6]。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主动抛弃一部分微课支架,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微课支架进行学习。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虽然微课和支架式教学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也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就是说要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教师作为引路人、监督者、帮助者,协作学习的促进者。

如《笨鸟先飞——运用影片剪辑元件》一课中,作为引路人,我先创设了情境,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之后,再告诉他们:“完成任务的诀窍在锦囊中。”引导学生去打开微课,自主学习;
到了课堂的尾声,通过流程图、维恩图等图表支架引导学生总结,帮助学生把通过微课支架习得的“碎片化”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这个时候,我是引路人,微课是支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监督者,我要对学生独立探索环节进行观察,巡视课堂,防止学生偏离预期的学习方向,必要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当帮助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其他支架,防止学生因为受挫而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作为学生协作学习的促进者, 抛出微课支架的同时,也要提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未学生协作学习提供动力, 比如设置奖惩制度等;
这个时候,我是协作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协助学习的主体。总体课堂效果,满意。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让微课成为一个不错的教学支架,学生才能主动沿着微课支架攀升到新的认知高度。

以上是笔者对于支架式教学中搭建微课脚手架的思考。在遵循以上原则开发和运用微课时,学生表现出比传统课堂更有兴趣,更有底气的学习姿态,学生完成作品的速度和质量有所上升;
平时学习较为吃力的后进生,虽不能与其他学生一般出色,但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收获,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由于本人资源有限,资历尚浅,在基于微课程的支架式课堂教学中研究还不够透彻和成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和学习。

推荐访问:
上一篇:县政府办公室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
下一篇:二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一单元有余数除法测试卷-苏教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