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_全民健身计划是以什么为实施对象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20-03-20 点击:

  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和《XX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十二五”全民健身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可持续发展,建成了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人民群众体育健身获得感显著增强。

 ——全民健身设施显著改善。全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五年间共投入1562多万元,新建体育场地180多万平方米。全市12个区(街)、镇、乡均建成体育健身广场(公园),全市239个行政村的体育设施由“三类体育设施”全部提档升级为“二类体育设施”,全市新增健身路径366套,90%的中小学操场完成了塑胶化改造。全市村村建有体育场地,城市主城区初步建成“10分钟健身圈”,并制作了XX市“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电子地图,为人们健身锻炼提供了便利。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1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数0.6平方米。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以“全国全民健身日”和“XX体育日”为契机,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XX市第十六届运动会。群众体育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每年承办省级群众体育省级事2至3场(次),2013至2015年连续三年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十二五”期间1次被评为全国、2次被评为省级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XX市被命名为“全国气排球之乡”。经常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36%上升到39%以上。

 ——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明显提升。科学健身组织和指导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90个,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80人,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4人。国民体质监测和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完善,每年均组织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积极开展送健身指导下基层活动。

 ——青少年体育切实加强。体教结合机制不断完善,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大力发展校外足球、篮球、排球、自行车、乒乓球等项目活动中心。校园足球活动大力开展,创建1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XX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全市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1个、省级俱乐部4个,省

 、市、县市三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已发展到16所。我市培养输送的自行车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亚洲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6枚银牌,珂缔缘足球俱乐部获得了2014年全国U12足球锦标赛冠军、2015年全国U13足球锦标赛亚军。

 ——全民健身服务业稳步发展。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重要方向,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健身服务业、体育休闲旅游业、体育制造产业异军突起,体育产业从业人员1.8万人,城乡居民健身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

 综观XX体育“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实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居民体质健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体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偏低,结构有待优化,对地方经济贡献率较小;全市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体育中心建设进程缓慢,全民健身设施尚不能满足人民健身需求;部分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够,参与全民健身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基层体育人才队伍薄弱,全民健身改革发展能力相对不足。这些都需要在“十三五”期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全民健身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指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发挥全民健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等方面的多元功能。加快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完善群众体育基础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争创省级体育公园1个。全市各区镇建成不少于5个健身项目的1000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和5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各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1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乒乓室)和15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1个标准灯光篮球场、2套健身路径、2张乒乓球桌等)。建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0所,学校体育设施在保证教学和安全的前提下,全部向社会开放。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至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5平方米。

 ——发展群众体育组织。全市各类体育社团数量达120个,团体注册会员达200个,个人注册会员超2万。体育类社团实现2A级以上全覆盖,其中3A级以上达到8个。成立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的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8个以上,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5人以上。

 ——全面开展各项健身活动。群众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康素质大幅提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5%以上,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比例达到94%以上。中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不断提高。每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月或全民健身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每年举办学生运动会。进一步完善城乡全覆盖的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实现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全覆盖。每年开展一次全市国民体质监测,每两年发布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积极打造群众体育活动特色品牌。

 ——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拓展体育彩票发行业务,至“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年销量1.8亿元,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积极培育扶持余东镇、四甲镇、悦来镇建设球类制造业产业集群,引领更多人员从事体育制造产业。建成能拉动500万元以上健身消费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会所)5个。积极探索“体育+旅游+文化+”模式,发展体育竞赛与健身休闲、旅游购物等结合的体育休闲、健身旅游产业模式,体育服务业总规模超过20亿元,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35%。

 三、发展措施

 (一)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提高市民健康素养

 1.充分发挥本地媒体和互联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建立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宣传平台,着力提高宣传的社会效益,做到全民健身宣传面向群众、及时准确全面,普及科学健康的全民健身知识,提高市民健身素养。高度重视新媒体、自媒体在全民健身宣传中的作用。通过开办体育健身专栏专版,举办健身讲座,播放公益广告,策划制作各类科学健身专题片,大力宣传健身典型等方式,形成体育健身宣传工作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格局。

 2.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长效机制,设立市、镇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完善市、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进机关活动,通过对广大市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国民体质监测在指导市民科学健身、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宣传教育作用,增强市民群众科学健身意识。

 3.打造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站。积极招募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公益活动,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健身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搭建康体结合服务平台,建设慢病运动干预和体育康复机构。

 4.深入学校、农村、社区、企业,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及健康咨询指导活动,营造科学健身的社会氛围,引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XX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增强市民体育健身意识。

 (二)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1.进一步形成常态化的健身活动机制。充分发挥区镇、部门和体育类社团组织,广泛开展体育健身“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主题活动。利用“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和节假日等时间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大力发展晨(晚)练健身活动。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习惯。市县每年发布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依托全市区镇、行政村、社区,建设满足青少年课外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场所,提升学生校外健身服务能力。

 3.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激发市场活力,完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积极承办国家级和省级大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结合地域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XX城市特色的青少年足球、自行车、气排球、门球等精品赛事。积极组织开展健身走(跑)、跑步、骑行、户外、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射箭、击剑、极限运动、轮滑、攀岩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深入开展健身气功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活动,推动健身气功站点向农村延伸覆盖。创编新优健身项目,引导健身项目发展。加强与发达国家(地区)和各类国际体育组织交流学习,积极承办国际性全民健身交流展示活动和赛事活动。

 (三)加大健身设施投入,实现城乡全面覆盖

 1.实施《XX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标准》,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建设XX市全民健身中心(原体育馆)、完善原XX师范体育馆功能,面向老城区居民低价或免费开放。完善城东飞扬活动中心、海南体育馆等民间集资兴建的健身中心功能,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水平。新建居住区严格落实国家配建全民健身设施要求,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加快市民公园中体育设施、健身步道等城市户外体育设施建设。推广笼式足球场、篮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新型体育设施,全

 民健身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和落实服务规范、安全管理、维修保养等制度,正常安全使用。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在全民健身日和XX体育日向公众免费开放;鼓励其他各类体育场馆设施限时向公众免费开放或者优惠开放。

 2.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全面拓展区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室体育服务功能。推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向城乡一体化迈进。推动区镇建设5个运动项目以上、1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内含一片标准灯光篮球场或相当面积的其它运动项目场地、两套室外乒乓球台、2条10件套健身路径的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社区)建设1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室和含标准篮球场或相当面积的其它运动项目场地、一条10件套健身路径、两套室外乒乓球台的15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积极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延伸体育设施,将农民体育运动项目纳入各级综合性群众运动会,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

 (四)加大创新改革力度,打造健身特色品牌

 1.积极打造XX市全民健身品牌项目。要将“全民健身日”、“XX体育日”等活动办成全市性的传统品牌项目,努力创新全民健身特色项目建设,将气排球、自行车、广场舞、门球、围棋等项目打造成具有XX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

 2.全力打造足球之城。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具有XX特色足球改革发展管理的新模式。努力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全市参与足球活动的人口和常年坚持足球锻炼的人数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比例在全省领先。建设、运行好XX市足球基地,建立多级多元的足球赛事体系,承办好中国足协U系列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珂缔缘杯”国际足球邀请赛、XX市足协俱乐部联赛、XX市城市足球邀请赛,努力营造浓厚的城市足球氛围,全力打造成XX全民健身新品牌。

 3.开展全民健身品牌推荐评选活动。推荐健身项目品牌、健身活动品牌、健身达人品牌、健身展演品牌、健身文化品牌、健身品牌方案设计等进行评选,培育大众的健身品牌意识。积极开展滨江临海体育旅游观光休闲活动,融入环

 XX各县市的江海半岛体育旅游圈。

 (五)深化社会组织改革,提高健身服务水平

 1.进一步强化体育类协会、俱乐部“去行政化”,加大对体育社团提供服务并依法监管,以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为基本模式,按照体制脱钩、管办分离、功能优化等要求对体育社团进行分类改革。逐步建立体育健身俱乐部联赛制度、业余运动员等级评定制度,促进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鼓励自发性健身团队和全民健身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加强各级体育总会枢纽性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发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2.修改完善《关于对体育类社会组织试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暂行)》,继续出台财政支持、人才培养、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服务外包、项目补贴、授权管理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体育社团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并对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社团给予经费倾斜。

 (六)引领体育健身产业,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1.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全民健身产业、促进健身消费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以建设省级体育产业基地(集群)为引领,培育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全民健身产业重大项目,打造余东镇、四甲镇、悦来镇球类制造产业集群、常乐镇“体育+文化”、XX工业园区“体育+家纺购物”、XX港新区“体育旅游+海鲜美食”等旅游特色乡镇。鼓励和引导飞扬活动中心、海南体育馆、龙馨家园健身会所、江城逸品健身会所、黄金比例健身会所等,建设一批健身休闲类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产业门类规模,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在特定时段向特定群众发放体育消费券,提高群众健身消费能力。

 2.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智慧城市”背景下加大建设XX智慧体育健身的力度。积极推动信息和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在体育健身领域的应用,支持现代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向体育健身领域的转移与应用,形成“互联网+ 体育健身”等体育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引导体育市场主体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研发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等科技含金量高的运动健身器材装备项目发展创新,提高体育科技贡献率。实现全市主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健身场馆预订、门票销售、信息查询、健身指导、“健身场馆电子地图

 ”、“健身咨询”、赛事报名等多项功能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构建覆盖全市的科学健身指导网络,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数字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四、实施保障

 (一)加大政府统筹管理,部门协同合力推进

 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政府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制度制定、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督查评估和统筹协调,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各级政府每年实施一批全民健身实事工程。以健康为主题,整合基层宣传、卫生、文化、教育、养老等部门相关工作,在区镇层面探索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政社分开、事企分离、市场主导资源分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管办分离、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规划制定、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民主决策咨询服务,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组织和赛事活动的承办。

 (二)健全法制法规体系,促进全民健身长效管理

 将全民健身纳入健康XX建设和“强富美高”新XX建设,纳入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等事业融合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坚持依法治体,按照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制定完善全民健身各项政策,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实施《XX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指标体系(2.0版)》,引领全民健身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强化县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提高法治水平,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全民健身投入机制

 拓宽投入渠道,加强经费保障。市、乡两级政府将全民健身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投资、金融机构信贷等方式,拓宽全民健身多元投入渠道。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资助和捐赠。

 (四)加强健身组织建设,培育各类健身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体育组织机构,拓展区镇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推广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方式,鼓励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体育管理工作,配强基层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立全民健身人才扶持机制和培育基地,加大对社会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分级管理等制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其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提供条件。

 (五)规范健身信息统计,强化绩效评估奖励

 健全和规范体育健身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建立年度统计工作制度,构建精简高效、运转协调、动态开放的体育健身统计体系。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财权和事权,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分工,组织开展检查考核,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区镇综合考核内容。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对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推荐访问:全民健身 实施 计划
上一篇:**社区2014年残疾人健身活动总结_残疾人活动总结
下一篇:城区路口电子警察、信号灯维修保养承包合同:个人承包合同范本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