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芒种\夏至):黄帝内经24节气养生法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19-05-04 点击:

  芒种谨防梅雨伤   (公历6月5-7日)   螳螂生 �始鸣 反舌无声      [宜]午睡、勤消毒,注意卫生   [忌]物品发霉,疾病传染
  芒种的“芒”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种”,则指谷黍作物的播种。这一时节,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到了播种的时候。如果过了这个时节再播种,作物的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农谚中有“芒种忙忙种,一过白白种”的说法,所以芒种又有“忙种”的意思。
  芒种前后,由于此时雨量增加,空气中湿度加大,各种物品容易发霉,因此这一时节又被称为“霉雨”季节。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之际,因此“霉雨”又被称为“梅雨”。同时,蚊蝇也开始大量孳生,各种疾病也更容易传染,因此五月又有“百毒之月”之称。由于端午节也在这个节气之内,端午前后,人们在门楣上悬挂菖蒲,为了就是避邪驱毒,以保平安。
  在我国江西流传着一句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说出了这个时节人的特点――懒散。因此,芒种时期要注意多做运动,以利于气血的运行。另外中午最好休息一会儿,以利于体力的恢复。
  饮食方面,应坚持减酸增苦的原则。
  
  黄梅时节家家雨,不妨借用五枝汤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代诗人赵诗秀的一首《约客》,把夏夜清悠寂寥的“闲散人”刻画地入木三分。每当读到这首小诗时,那恬淡的心境总让我忍不住默然微笑。
  《约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梅子时节”,这一时节一般是从六月上旬到中旬“入霉”,七月上旬到中旬“出霉”。出霉后也就标志着盛夏的开始。有的说法认为“梅雨时节”是从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不管哪种说法,梅雨一般都在芒种节前后。
  我国南方曾流行着一句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无日头”就是不见日光的意思。这一时期天气阴雨连绵,有时一下就是一星期。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些年份就会出现“空梅”。所谓“空梅”,就是在这一时节本该下雨时却不下雨,结果造成旱灾。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梅雨时节,由于阴雨连绵,湿度很大,衣物、书籍等也都生出了霉菌。人体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南方多雨极易引起脾湿,脾主肌肉,四肢也会困倦无力,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健脾祛湿。由于这个时候极易出汗,为了防止湿邪入侵,被汗水阴湿的衣物一定要及时更换,并经常冲澡。冲澡可使皮肤毛孔舒张,有利于“阳热”的发泄。但中国有句老话叫“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因此出汗时不能立即洗澡。还有人在大汗淋漓时喜欢用冷水冲澡,这样会使寒邪趁机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黄帝内经》认为,养生就要“顺四时,适寒暑”,我们的养生方法也应根据芒种所特有的气候特点而制定,首先就得做到凉血祛湿。
  祛湿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做到凉血呢?因为此时气温高,地气热。大家可能有种感觉,就是夏天连大地都“蒸得慌”,这就是地气热的一种表现。人的脚是踩在大地上的,就像植物的根扎入泥土中一样,因此与大地是同气相求,这样就会出现血热。所以这一时节,我们得吃一些凉性的食物。中医认为瓜类大多属于冷凉性的食物,如黄瓜、丝瓜、南瓜、西瓜等既能清暑又能祛湿,还可解毒凉血,比较适合这个节气食用。
  除了饮食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药浴。许多人可能对这种保健方法有些陌生,其实药浴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流行香汤浴了。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在诗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来表明自己的品行节操。这里的浴兰汤指的就是今天的药浴了。到宋明年间,这种药浴方法传入民间,于是出现了专供人洗芳香浴的“香水行”。药浴不仅可以祛病,每次洗完之后还会令肌肤生香,精神振奋,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
  药浴与我们现在的桑拿、温泉浴不同,它是根据人体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因为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分泌、吸收、排泄的功能。药浴法就是通过温水的浸泡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被身体吸收,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药浴的形式比较多,全身洗浴称为“药水澡”,局部洗浴有“烫洗”、“熏洗”、“足浴”等。这里给大家介绍的“五枝汤”是全身浴,也就是“药水澡”。取槐枝、桃枝、柳枝、桑枝各一把,麻叶250克。将上述药物用纱布包好,然后加10倍于药物的清水浸泡半小时,以使药物充分溶解。然后再将以上混合液倒入锅中煎,煎煮时间大概在20分钟。之后将煎煮的药液倒入浴池的清水中,就可以洗浴了。
  《滇南本草》认为,槐枝可“洗皮肤疥癞,去皮肤瘙痒之风”。桃枝可以活血通络,并对风湿关节痛、腰痛有效。柳枝有祛风、利尿、消肿之功。桑枝则可以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本草备要》认为,桑枝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麻叶则有解痛、利尿作用。五种药材相互搭配,便可起到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的效果。每周洗上两次五枝浴,对身心健康是极为有利的。
  我们在称赞名医时往往会用到“药到病除”这个词。其实有时药不到,病亦除。中医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形财产,只有懂得挖掘之人,才能从中得到无穷的宝藏吧!
  中午眯一会儿,不怕“夏打盹”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到夏天,人们总感觉头脑昏昏欲睡,一点精神都没有。我们前面说过,芒种时我国南方进入“梅雨”,北方的降水量也开始多起来。湿邪弥漫,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脾又主肌肉,脾被湿邪所困,四肢就会倦怠,人也会感到浑身乏力,头脑不清楚。所以夏天经常感到困倦也就不足为怪了。
  “夏打盹”在医学上被称为“夏季倦怠症”。现代医学认为,夏季气温升高后,皮肤的血管和毛孔扩张,这样皮肤的血流量就会大增,供应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大脑为了自保,就会降低兴奋性,人就易产生困倦。此外,由于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加快,对氧的消耗也大增。大脑在缺氧的环境下工作效率就会降低,从而使人体感到困乏疲倦。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累了要吃饭,困了自然就得休息。所以对于夏日经常感到困倦的人来说,中午小憩是个不错的办法。咱们中国人一般都有“午休”的习惯,中午“眯”上一会儿,就会感觉轻松许多,其实这与人体自身的规律是息息相关的。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观点,中午11点到下午13点为午时,此时气血流注心经,为人体“合阳”之时。午时属马,大家应该知道,农人在拉磨时一般用驴不用马,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马的性子很烈,您若给它一鞭子,它会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死为止。所以马是用来上战场的,因此才有了“马革裹尸”这个成语。而驴就不一样了,您只要哄着它,它就干活,它上不了战场但是拉得了磨,于是驴就被用来做家庭苦力了。
  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马是用来养的。若是战马都养不好,这仗肯定打不赢。那么如何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了。
  国际睡眠专家锹曼特曾将午睡比喻为身体的“润滑剂”,生命的“加油站”。这是因为,夏天人体为了御暑,气血都跑到外面来了,大脑的供血量就会减少。再加上一个上午的紧张工作,身心需要充分的休息才能复苏。而中午适当的小憩便可使大脑得到休息,气血得到回流,从而迅速消除疲劳症状。因此可以说,午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但午睡也是有些讲究的。一般认为,午睡时间以少为宜,最少20分钟,最多也不宜超过1小时。如果睡得时间太长,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这样反而不好了。如果想使午睡达到最好的养生效果,需有两个条件,一为静,二为凉。“静”就是安静,开着电视听着音乐睡是不行的。周围汽车笛声嘈杂也不行。但是虫鸣、鸟鸣却不用避,因为这些均为大自然的声音。“凉”是指清凉,但并不是要您在睡觉时开着空调。实际上,睡觉开空调是养生的大忌,这样会使寒邪趁机侵入人体。这里的凉是自然的清凉,但注意不要吹过堂风,那样对身体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就是,吃过饭后不要立即午睡,最好等吃下去的东西都消化了再休息。对于时间比较紧张的上班族来说,中午可以先睡一会儿,然后再吃饭,这样既可以休息好,又不至于影响到健康。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夏打盹”的状况。我们说过,夏打盹与脾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祛湿效果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粥、莲子粥、扁豆、荷叶茶等,都有清热化湿的效果。胃口调理好,就会精神百倍,也就不容易瞌睡了。
  “夏打盹”是人们在夏季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所以不必太过担心。芒种的养生特点就是做到精神放松、适当午休、饮食清淡,这样对于应对夏打盹是极为有效的。
  防治空调病,多备藿香正气水
  过了芒种,不仅雨水多起来,气温也升高了不少。那炎炎的太阳让人恨不得天天待在低温的冷气环境里。办公室有空调,坐车开空调,空调是“清凉的使者”,同时也是“健康的杀手”。待在空调环境里过久,就会产生头晕、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如果衣着过于单薄,还会引起关节酸痛、颈肩麻木等症。这在医学上称为“空调综合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调病”。空调病的实质是我们的身体长期吹空调所导致的机能衰退。
  人为什么会产生空调病呢?中医认为,大自然年复一年重复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阴阳四时,万物之始终,顺之则治,逆之则乱”,人与天地相合身体才能健康。夏天天气热,人的阳气都是浮越于外的,气血也是向外走的。空调虽然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人工的低温环境,但寒为阴邪,这样人体浮越于外的阳气就极易受到损耗,从而出现一系列脾、肾阳虚的症状,如关节酸痛、颈僵腰痛等。
  空调病虽不是大病,但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空调病呢?有些人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吹空调时盖条被子。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盖被子防的是冻而不是病,这种预防办法纯粹就是徒劳。
  导致空调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寒邪入侵,所以治疗时需从此处着手。中医在治疗空调病时经常采用“疏散外寒,清化内湿”的方法。说到疏散外寒,许多人会想到生姜。平时我们感冒了,喝些生姜红糖水发发汗马上就能好起来,就是因为生姜有驱寒的功效。那么生姜治疗空调病有没有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认为,生姜具有三大功效,即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我国古人对生姜的祛病功效早就认识到了。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帮不撤。”而且生姜的服用方法也没那么严格。李时珍就认为“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民间甚至有“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的说法。在空调房里待得太久,体内的寒气就会偏重,这时就可以吃些生姜。我们在吃完姜后总会感觉浑身火辣辣的,其实这就是生姜发汗解表效果的一种体现。发出的汗不但可以把体内的病毒赶出,也会连寒气一起带走,所以由寒邪导致的一系列不适症状也就消失了。不过由于空调病导致的症状不同,在服用生姜时也应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说有些人晚上开着空调睡,早上起床后经常会感到胃部不适,腹部隐隐作痛。这时可以喝一碗姜枣茶。具体做法是:取生姜一块,切成细丝,然后与5枚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为什么要加入大枣呢?因为大枣性温,可以补益脾胃,再加上生姜可以驱寒,两者搭配,效果更加显著。
  还有的患者吹空调久了会感觉四肢酸痛。这时可以煮一锅热热的姜汤,然后用毛巾浸水,趁热敷于患处。或者用姜汤洗手或泡脚,也可以起到活血、驱寒的效果。如果吹空调吹得感冒了,这时来一碗生姜红糖水,发发汗就好了。
  除了生姜外,平时还可以多备些藿香正气水,对预防空调病也有较好的效果。藿香正气出自宋代医书《和剂局方》,是古代的经典秘方之一。藿香正气水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等组成。藿香、紫苏、白芷等有解表的功能,可以直接攻击“风魔”;茯苓、半夏等有祛湿的效果;大腹皮、陈皮、厚朴等则可以理气。所以,此药对外风、气郁引起的疾病都有效,治疗空调病效果很好。
  不过藿香正气水的口感差也是出了名的了,喝下去喉咙里会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良药苦口”真是一点不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服用时可以兑入适量的热水,这样口感就没有那么差了。之后不可再吹空调,要避风,等到身上微微出汗时就可以了。另外也可选用藿香正气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软胶囊等。“丸”在古代有“缓”的意思,所以相对于藿香正气水来说,藿香正气丸的药效比较缓和。“散”就是药面,特点就是挥发快,不宜保藏。而胶囊制剂无论是从口感还是保存来看,效果都会更好,平时可以经常备些在身边。
  虽然说藿香正气水治疗空调病的效果很好,但“是药三分毒”,并不适合长期服用。所以最关键的还在于少吹空调。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只要学会给急躁的心情降降温,夏天也就没那么难捱了。总之,不要为了图一时凉快而损坏了健康,那样真是得不偿失了!
  芒种时节,防止传染病
  如果问起在疾病中什么病最可怕,相信不少人首推传染病。的确,传染病的厉害之处便在于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便被传染上了疾病,您说冤不冤啊?
  尤其是在芒种时节,天气变热,湿气也越来越重了,这个时候正是蚊虫猖獗的时候,特别容易感染传染病,所以五月又称为“百毒之月”。其中最毒的五种动物便是毒蛇、蝎子、蜈蚣、守宫(壁虎)以及蛤蟆。
  相传在古代的时候,为了驱寒蚊虫以及辟邪驱毒,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悬挂艾草,所以古称五月为“蒲月”。在农村,更有一种“送蚊”的习俗,就是把一把燃烧的稻草在屋子和院落的每个角落都熏一熏,然后将烧过的稻草连同纸钱一起带到郊外,丢在路旁,人们相信这样就可以将蚊虫驱赶出家门了。
  言归正传,传染病又叫做戾气、杂气,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因素、人体内在隐私和戾气、时行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常说的邪气。五六月份,天气炎热,各种病毒都会隐藏在空气、甚至蚊虫中,一不小心被人感染了,就很容易引起病症。
  其实关于传染病,700多年前的周代就开设了“司(�),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疫”(《周礼》)。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是这样描述传染病的:“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也就是说,传染病常常与节气不和等环境有很大关系。依据当时的医疗条件,是这样解决的:“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曹植曾经在《说疫气》记载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先不去理会我们古人是如何对付传染病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预防传染病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中医非常重视饮食卫生、环境卫生,认为只有内外整洁,没有污秽之气,才会远离传染病。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煮烂。”又说:“常勿唾地”,即告诉人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其实这一切都是从根源上杜绝传染病。而现在流行吃野味,像老鼠、蛇,甚至一些我们不曾当过食物的动物都进了人们的嘴,其实这就为传染病的到来提供了渠道,如前几年的非典不就是因人们吃果子狸这些野味儿造成的吗?
  因此,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卫生,尤其是在这个时节,动物活跃,千万不要因为猎奇而丢了我们的健康。
  其实在古代,尤其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对于蚊虫,人们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像烟熏,也就是将艾、苍术、雄黄、木鳖子等药单独或者混合燃熏。在《琐碎录》中就有一首驱虫诗:“木鳖芳香分两停,雄黄少许也须称,每到黄昏烧一柱,安床高枕至天明。”而现在,人们常常会选用杀虫剂,其实这些都属于化学药物。虽然效果不错,但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也选择艾熏。
  除此之外,经常洗澡也是远离传染病的好方法。我们知道,如果不经常洗澡,不少细菌就会在人体占地为王,从而为病邪产生奠定基础。所以说,讲卫生也是预防传染病的最简单的方法。
  中医讲要治未病。意思就是,在疾病来临之前先好好巩固自己的正气,让所有的邪气都无法靠近。我们知道,在古时候守城池时,如果城池坚固,易守难攻,那么无异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没生病之前就把那些威胁我们的隐患都除掉了,自然也就会“固若金汤”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只要正气充足,任何病邪都休想干扰我们的身体。
  那么该如何治未病呢?其实就是养生。按照四时的规律来养生,春天该生的时候就生,夏天该长的时候就长,秋天就收,冬天就藏。而芒种时节正处在夏天,那么我们就该让自己身体的阳气好好地“长长”。因为这个时候湿气比较重,那么祛湿健脾就是这个时节最好的养生,多吃一些含山药、薏米、茯苓等食材的食物,如山药粥、薏米粥等,从而让我们的身体“干干净净”。再则,因为夏天有暑热,您也可以在快熬好的粥(如薏米粥)中加一点荷叶,这样不仅可以健脾祛湿,还增加了清热祛暑、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夏至气温高,“三高”老人警惕“热中风”来闹
  我们都知道,现在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皇地神的地方。其实,古代之所以祭地,是因为人们为了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达到阴阳调和、消灾解难的目的,而且,一般会借助阴性的物质进行祭祀。按照阴阳观念,北方属于阴位,于是皇帝会率领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祭地的贡品也多为猪牛羊三牲,祭祀完毕了会将贡品埋于地下。
  之所以借助阴性物质,是因为夏至为一年中阳极阶段及气升之极的时期。这个时期,酷热多雨,空气湿度大,如果不能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体内阴阳失调,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热中风”就是其中一种。中风不仅会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季,夏季也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因此,这一节气我们,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三高”老人一定要警惕夏季的“热中风”。
  老年人这个群体本身特殊,他们体内水分相对较少,如果夏季再加上出汗,更容易损耗阴津,这样心火炽盛,肾阴不足,“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失相,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猝然仆倒……”另外,《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而空调、电风扇以及生冷食物又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这些都会增加发生中风的机会。总之,中风病症无论病因如何,都是气血相搏,血气留滞于脑,经气淤滞,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阴阳互不维系所致。
  对于老年人,家属一定要注意:一般来说,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肢体无力、视力模糊、频繁打哈欠等都是中风前的症状,俗称小中风。您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单纯的感冒或者疲劳引起的,而应该及时就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很多人就是因为中风诊治不及时,导致瘫痪,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夏天补水是预防热中风的关键。老年人生理反应迟钝,身体脱水时可能也是“后知后觉”,所以,“不渴也要常喝水”,采取少量频饮的原则,多喝白开水。除了多饮水之外,还可以喝汤。俗话说“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夏季煲解暑汤对身体再好不过。我们这里向您介绍一款做法简单又清热解暑的靓汤――冬瓜荷叶汤。准备冬瓜500克,新鲜荷叶一张。将荷叶清洗干净,切成丝,然后把冬瓜去皮、去瓤及籽,切成块状,再把荷叶和冬瓜一起放入汤锅中,加5碗水,先用大火煮沸,之后再改用小火熬煮一会儿,煮好之后,再放入食盐等调味品即可饮冬瓜汤,吃冬瓜肉。
  冬瓜,性味甘淡,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功能利水消痰,清热解毒;荷叶,性味苦涩,平,入心、肝、脾经,功能清暑利湿,二者搭配,可以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生津止渴。民间,人们经常用这道汤来治疗暑期口渴心烦、肺热咳嗽、口疮等症。
  另外,也可以喝点绿豆汤,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像新鲜蔬菜、水果、鱼和豆类食物,醋、山楂也是能降血脂、软化血管,对老人夏季养生非常有帮助。
  夏季防中风也可以找穴位,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中冲穴,就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是为常用穴之一。如果搭配内关穴、水沟穴,还能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人的五指对应五脏,《幼科推拿秘书》载:“大指属脾土,脾气同于口,联络于大指;食指属肝木,肝气通于目,联络于食指;中指属于心火,心气通于耳,联络于中指……”中冲穴就位于中指指尖上,如果疾病不适使心脏受不了时,这个人对疼痛感格外敏感。掐按它,可以治老年人便秘,另外还能起到醒脑提神的功效。
  用左手手指甲掐按或者直接用左手指揉捏右手上的中冲穴,时间约1分钟即可,然后再换右手同样手法按摩左手上的中冲穴,时间也是1分钟,按摩完毕之后,对比一下哪只手痛感明显,哪边明显就再按哪边,直到痛感相同即可停止。
  按摩中冲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它是心包经的井穴,可以保护和辅佐心脏部分功能,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因此,按摩它能够调理气血,气血顺畅了,才能各司其职,各守其位。冲,本身有冲射之意,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都由此冲出体表,这也正是它得名的原因。
  对于中风、虚脱等突发性疾病导致人突然昏厥时,也不要惊慌,掐住患者手掌虎口位置的合谷穴,持续2-3分钟,昏厥就能很快消失。头顶部的百会穴及足底心前1/3处的涌泉穴,也可令患者尽快苏醒。
  为了保险起见,老年人“保驾”药物也是不能少的。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血压,化验血脂、血糖、血黏度,天气炎热时,需要靠降压药和降脂药来改变血液内环境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以免发生意外。
  痱子恼人,消除暑热痱毒
  痱子是炎热夏季最常见的一种皮肤急性炎症。在古代,痱子就是痱疮。《圣济总录》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盖热盛汗出,阳气发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则热气内郁于皮腠之间,轻则为痱,重则为痤也,世俗通谓之痱子疮,其状皮肉如毫针所刺,遍体细疮如麸片,愈而复发者是也。”也就是说,外界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堵塞了毛孔,汗液滞留在体内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痱子。与此同时,热盛汗出,很多人再以冷水洗浴,毛孔突然紧闭,而使热气滞留在皮肤之间,也容易得此病症。痱子刚开始,可能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红色斑疹,接着会出现成群红色的小丘疹或小水泡,而痊愈再次复发者的症状也如此。
  痱子多发生于人的颈部、胸部、背部、腹部,甚至肘窝,女性乳房下方以及小孩子头部、臀部。如果您的症状轻的话,可以擦拭一些痱子粉,注意勤洗澡、勤换衣服就能很快治愈,并且随着天气转凉,数天之内也会消退,之后可能会留有轻度脱屑的症状。长了痱子后,由于有瘙痒、刺痛灼热的感觉,因此常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睡眠。并且,对于婴幼儿,或者是长期卧床、过度虚弱的患者必须得引起注意,因为无法正常清洁皮肤,加上本身抗病能力差,手抓破了身上的痱子,会发生感染而出现脓疱或热疖,这就是“痱毒”。痱毒发生之后,可能局部会发红、发肿,甚至化脓溃烂,还伴有发热以及周围皮肤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能导致脓皮病。痱毒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继发肾炎,甚至引起败血症而威胁到生命。所以,一旦患病,千万不要用手抓,也不要用热水烫、肥皂水洗,以防发生痱毒。多喝绿豆汤,常吃西瓜、冬瓜等有清暑利湿作用的食物,均可有效地预防痱子、痱毒的发生。
  广东一带的�民都知道不少关于乞巧节的传说,也就是现在传统七月七情人节。相传,到了那天,织女会在银河洗头沐浴,然后才去与牛郎相会。而傍晚时分,银河的仙水会流到人间,与西江河水并流。因此,当地的少妇、少女们会停止一切活计,到西江河里洗头沐浴一天,之后可以滋润皮肤,不生热痱疮疖,哪怕是身上已经有热痱疮疖的,经此一洗也会消失。当地人相信,洗了银河水可以身心健美,延年益寿,得到幸福。
  银河水洗澡去痱子有点玄乎,但是用艾叶洗澡,民间确实有此法。早在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等地,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功效不一般。假若把杏说是“中医之花”,那么,艾叶绝对算是“中医之草”了。
  您可以去中药铺买50克干艾叶,然后准备几片生姜,一起熬煮大半桶水,待水温适中时可倒入浴缸中泡澡,能够解毒止痒、振奋精神、治疗痱子。前几年非典流行的时候,很多人使用艾条燃烧的烟进行空气消毒预防,这在南阳市国草科技开发公司举办的有关艾草(叶)的专题研讨会上,被多位中医药专家认可此法有一定科学道理。
  另外,用艾叶水煮鸡蛋,不仅美味,也能治病。准备艾叶10克,干姜15克,鸡蛋2个,红糖适量。然后艾叶洗净,干姜切片,连同鸡蛋一起放进锅里,加适量清水,用文火把鸡蛋煮熟。待鸡蛋煮熟之后,剥壳,再放进艾叶水里煮10分钟,加入红糖即可。艾叶增强人体抵抗力,加鸡蛋和红糖,则能补血活血,扶正祛邪。同时,经常痛经的妇女吃了,能暖气血温经脉。
  其实,食盐和苦瓜也能助您去痱子。洗澡之后,不要擦干水分,也不要立即在身上涂抹痱子粉,以免阻碍肌肤呼吸。您可以利用这个空挡再准备半桶水加点食盐,然后用纱布蘸取盐水,轻轻拍打在有痱子的地方,最后再用清水洗干净,每天一次,很快就能见到效果。由于小孩肌肤娇嫩,可以不采取食盐的方法,用苦瓜也一样。将新鲜苦瓜切成片,然后用带汁的苦瓜片在痱子处轻轻擦拭,早晚各一次即可。夏天来临之际,把苦瓜作为一道菜常吃,也能消暑利湿,增进食欲,对预防痱子的发生也起不小的功劳。
  痱子不再让人恼,找对方法功劳大。
  夏季清补:先清解,后补益
  饮食调养在养生中一直占很重比例,夏至也同样如此。我国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南方有夏季“秤人”验胖瘦的习俗;另外,有些地区,人们为了防疰夏,须到外婆家吃腌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总之,人们认为夏季吃了这些食物,腿脚才会有力气,身体才会健康。可见,夏季进补很有讲究。
  有人认为,夏季炎热,不宜进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医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或中药将进补分了4种: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以及峻补法。其中,夏季宜选用清补法养生,它既能生津液,又能消渴解暑,补充身体不足。所以说,不是只有大鱼大肉、人参、鹿茸等大补才是补。当然,补身体应因人而异,老年人身体机能减弱,的确不适合进大补,但是,对于有些人身体虚弱,其实是可以适当进补一些鱼肉、西洋参等。
  结合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食物,注意起居作息,就能减少暑热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夏天之所以强调“清补”,是因为这个时节,气候炎热,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正处在旺盛时期,身体经常会入难敷出,脾胃虚损,如果突然大补,只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出现腹泻、腹胀、厌食等症状。清补,其实就是给肠胃一个渐渐调整、适应的过程,让身体真正做到吸收和消化。另外,所谓“清”,是要先把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油腻物质等清除,保证全身畅通的情况再“补”,这样才会发挥最大作用。可见,清补是坚持“先清解,后补益”的原则。其实,不管吃什么东西清补,都应该以调理脾胃为先,如夏天可以多吃点绿豆、薏米、小米等,清除体内湿热,注意补气生津,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夏季消暑清补,鸭肉为上。它不温不热,能够去热清火、消暑滋阴、健脾化湿,常食能驱除暑热带来的不适。《日用本草》记载: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解水,养胃生津”。而鸭汤又是做鸭的最佳烹饪方式。煲汤时,放适量海带,可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对老年人身体有好处;想治老人痔疮流血,则可以在鸭汤中搭配竹笋,或者在鸭汤内放入芡实、薏苡仁,也可以加入冬瓜、莲藕,可补益虚损、滋阴健脾;老年人若出现脾虚水肿、大便燥结、糖尿病、慢性肾炎、浮肿等病症,则可以用肥鸭做汤,效果不错。
  这里教您一道保健菜――冬瓜水鸭汤。需要1只水鸭,冬瓜、葱、料酒、姜等调味品适量。首先将鸭去毛去内脏,冬瓜连皮切成块状,然后将葱、姜、料连同主菜一起放入锅里加水,用大火把水烧开,改小火煲2个小时左右,加入食盐即可。常吃,能清润消暑,利水祛湿,健脾开胃,滋补养颜。
  除了鸭肉,绿豆一直是夏季清淡饮食的主要滋阴食物。它性寒,味甘,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酷暑盛夏,喝点绿豆汤,可消暑解渴。如果误食有毒食物时,绿豆还可用来解毒。炎热季节可以吃点绿豆芽,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熬一锅绿豆粥,全家人老少皆宜。准备绿豆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绿豆、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煮熬成粥。将冰糖加入粥内搅拌均匀即成。绿豆粥不仅可清暑生津、解毒消肿,还能滋补保健以及解暑解渴,预防中暑。
  夏时心火当令,五行有“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因此,《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而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苦瓜是败火能手,同时,清苦入胃,养血益气、补肾健脾,还能滋肝明目。刚吃的时候,可能觉得很苦,但是吃后会有苦中带甘的回味。凉拌苦瓜丝做法简单,您不妨试试!先将新鲜苦瓜对半切开,去瓤,切成细丝,然后用开水将苦瓜丝焯透,放在碗里,如果怕苦,可以先用食盐腌渍一会儿,然后倒掉多余的水,再放入酱油、豆瓣酱、蒜泥、白糖、味精拌匀,淋上麻油再次拌匀即成。
  在宁波,苦瓜素有“菜中君子”的美称,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苦菜在当地相当盛行,除了苦瓜之外,还有苦笋、苦丁茶等。夏天常食苦瓜菜肴,可以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胃肠道疾病以及中暑等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虽然说是清补,但并不是要您一味追求绝对的“清”、“素”,有些人只吃蔬菜水果也是不科学的。为了身体营养均衡,您还可以摄入适量瘦肉、鱼、蛋类、海鲜等食物。这样,解热消暑的同时,还兼顾到身体的补养,从而真正增强自己的抗病能力。会生活,先学会吃,不是山珍海味也一样可以养出健康的人。
  睡觉一样有学问,夏日提倡“子午觉”
  天渐渐热起来,睡眠不好的人也多了:睡不着,或早醒,或梦多易醒。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夏天睡眠质量不好,还会导致秋、冬季节体质下降。因此,保证夏季睡眠,是相当要紧的。那么,在夏季,该如何来弥补自己的睡眠不足呢?子午觉可说是补充睡眠不足的不二法则。
  那什么是“子午觉”呢?“子午”按照旧时计时法,“子”是指夜半,夜间23点到凌晨1点之间。而“午”是指正午,它是白天11点到13点的时间段。《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认为,子时是阴气最盛、阳气衰弱之时,“阳气尽则卧”,因此,这个时候最适合睡眠,且最能养阴,睡眠效果也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阴气尽则寐”,如果感到疲倦或是睡眠不足,不妨在中午休息半个小时,但不能过长,以免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晚上睡眠。这样一觉醒来,工作效率也会跟着提高,从这里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红楼梦》第二十回中描写了一个场景,说是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来,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可见,午饭后贪眠不可取。
  古人把“三寒两倒七分饱”称为养生之道的三大法宝,其中的“两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觉”。中医讲,子时是人体气血流注胆经,胆经最旺的时候,胆为肝之余,肝藏血、藏魂,又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如果这个觉睡不好,肝不藏血,血不归经,第二天人就会看上去无精打采,脸色暗淡无光,还容易长皱纹、痤疮等。在夏至,“长”便是“收”,它虽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但是,最高点也意味着将开始下降,古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此时,人体气血流注心经,心主血脉,藏神。而现实生活中,好多人中午强行驱逐睡意,继续工作,这样难免耗损心血,心火上炎,导致心烦失眠,夜晚睡不着。
  其实,对于人体阳气的收藏和蓄养这是大忌。午时不小憩、子时不大睡,不仅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且很容易导致高血压、肝炎、皮肤病等症。也许有些年轻人会说,虽然我作息不正常,但是白天精力还是很旺盛,其实,这些精力都是“借来”的,“寅吃卯粮”只是在透支体内储藏的能量。
  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睡觉习惯。睡得晚,可以在白天把闹钟提前一个小时,这样不论是晚上睡觉,还是早上起床都能够提前一个小时。经过慢慢地适应,也会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想要达到“子午觉”的养生状态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虽然说了睡觉时间,但是睡觉姿势也很重要。传统中医强调“坐如钟,睡如弓”,合理的睡姿应该是右侧位、弓形,并且最好是头高脚低,有利于血液循环,右侧位也可减少对心脏和胃的压迫,不会损伤心气。有些胆结石患者夜间胆绞痛也有睡姿方面的原因,青少年采取这个睡姿,可以减少遗精和梦魇,而老年人则可以减少因心脑血管而引起的睡眠中猝死的悲剧。很多人因为工作地方或学习环境的限制,午休多是坐着或趴着睡觉,其实,这样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所以,刚睡醒时有头昏、眼花、乏力的症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中午睡觉也应该选择平卧或者侧躺着,这样对身心才最健康。另外,睡子午觉还要注意,天气再热也不要贪凉,睡觉时不要正对穿堂风口,头部不要正对电风扇或者空调,可以在腹部盖条毛巾或者毛毯,睡前也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
  “暑气铄金,当之未有不倦者”,夏天气候炎热难耐,连金属都能融化,又何况人。晚上睡好觉,白天有精神,白天偷会儿闲,进到屋里再好好补个眠,保证您一天神清气爽!

推荐访问:黄帝内经 芒种 夏至 节气
上一篇:[男科病常“抱团”出现] 公司出现小团体各自抱团是好还是坏
下一篇:【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立夏\小满)】黄帝内经24节气养生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