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最新修改稿)

来源:初一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研究对象与意义

 案例一:

 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在宝宝4岁的时候,有人说,遗传了这么优秀的基因,宝宝以后一定也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宝宝以后的发展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教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些说法,宝宝的爸爸妈妈私下里嘀咕,环境和遗传对于宝宝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吧。

  请根据所学理论简要评析这些观点。

 分析:

  (1)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的作用: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要正确认识遗传的作用。(不否定/不夸大:遗传决定论)

 遗传在客观上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可以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案例二:

  3岁的童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她要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她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若要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童童就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分析:

  (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结依据上述案例,谈谈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儿童的内部矛盾运动不是凭空产生的,矛盾的双方都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相互作用的;

  (二)不能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考虑到儿童主观的能动性;

  (三)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循环表现。

  第二章: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案例一:

 在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解决孩子在打针时爱哭的问题,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孩子观察别的在打针时不哭的孩子的表现。

 提示:家长这样做有无道理?请用观察学习方法原理分析。

 案例二:请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

  平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

  请根据有关幼儿思维特点的原理,对此例作出分析。

 分析:

  (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

  (2)他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是因为他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只是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看起来“长”了) ,儿童在观察中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观察后综合分析的思维水平较低。

  (3)他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这就是因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幼儿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使幼儿“好心办坏事”。

  第三章 幼儿注意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突然从窗口飞进来一只小麻雀,孩子们注意一下子被在屋内盘旋而飞的麻雀吸引过去了,孩子们的头和目光跟着小鸟转,口里还喊着:“捉住它,捉住它!”许多孩子还离开了自己的位置,追逐着小鸟,尽管老师喊着:“请大家静一静,静一静!”怎么也静不下来,直到老师把窗子全打开,把小麻雀给赶出去了,孩子们还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一堂好好的故事课就这样给搞砸了。

 请运用幼儿注意的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

 分析:幼儿的注意特点: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和转移。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常常会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四五岁的幼儿注意力一旦分散,就不容易集中,正反映了这一年龄段幼儿注意特点。

 解决办法: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议论一下这只小麻雀为什麽会飞进屋里?(这只小麻雀,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迷路了)它飞进来之后,为什麽乱飞?(它飞进来后一看不是自己的家,还有你们这麽多小朋友一喊,它就更懵了)

 孩子们,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不要像小麻雀一样自己乱跑乱闯,迷了路,找不到家,让爸爸妈妈多着急呀!

  第四章:幼儿记忆的发展与培养

 ?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

  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分析:

  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案例:

  根据幼儿记忆特点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

  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分析:(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五章: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案例一

  佳佳今年4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可是有一天吃午饭时,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佳佳哭了很久。起初妈妈还耐心地劝她,可后来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就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佳佳一听,越哭越凶,使平时一向认为佳佳是个乖女孩的妈妈觉得无法理解了。

  请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的特点。

 分析:

  (1)这一案例说明了幼儿理解的一个特点: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

  (2)案例中的佳佳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而哭了很久。所以当妈妈耐心地劝她后并表示了不耐烦的说法后反而越哭越凶。这正是体现了儿童对对事物的理解的情绪性。

  (3)妈妈的不耐烦说法是没有考虑到佳佳对对事物的理解受失去小狗后的难过情绪影响,所以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分析:

  (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

 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第六章: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

 案例一:

  幼儿小东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分析:

  (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

 ? ① 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2)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

 ②情绪的影响;

 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 这不是在说谎,而是因为希望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混淆了假想与真实。

 案例二: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

 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分析:

  (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

  (2)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 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 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第七章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培养

 案例一: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分析:

  (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案例二:请根据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强强是4岁幼儿,他喜欢自言自语。搭积木时,他边搭边说:“这块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作门吧……”;搭完一个机器人后,他会兴奋地对着它说:“你不要乱动,等我下了命令后,你就去打

 分析:

  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1、主要表现为出声的自言自语。

 ? (l)幼儿内部言语的具体表现;(2)幼儿自言自语的功能。

  2、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简述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及其特点。

 ?应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内部言语的表现及其功能。

 ?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 所用方法的适宜性。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案例:?

  ?张老师教小朋友学古诗,她教孩子们学宋朝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老师觉得诗中包含了很深的道理。结果,小朋友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吵吵闹闹,不愿学习。

 提示:请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主观因素包括: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如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儿童的心理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

 案例:

 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

 红红3岁,她最喜欢小鸭子玩具了,但有一次不小心将一只玩具小鸭子打碎了,红红伤心地哭起来,这时,妈妈给她一块巧克力糖,她就立刻又笑了起来;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新来的小朋友哭了,她也就跟着哭了起来。

 提示:请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趋势的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案例:

 ?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分析:

 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

  1.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

  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

 ? 第九章:幼儿游戏活动心理

 案例一: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分析:

  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案例二: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

 分析 :

  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幼儿来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具体而言: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 第十章:幼儿个性的发展

 案例一:

 小南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南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因此,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南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

 分析:

  (1)小南行为的特点:小南的个性发展上存在问题: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与行为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意识特点)

  (2)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存在不一致问题,母亲的溺爱与父亲的粗暴 ,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使其养成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特点)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导致其对老师的严厉批评也无所谓,教师也失去了耐心,父亲的严厉控制导致其情绪受压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小南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是儿童天性,模仿性强(具有学习性),这都是小南个性发展中的长处,他只是行为有些偏差。

 教育方法:要用引导法教育,使他明辨是非,培养他的自我意识,让他自我成长,不可用简单粗暴方法教训,那样会助长他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任性。

 案例二:?

 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分析:

 (1)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

 (2)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就产生了萌芽。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健康

 案例一:

  前不久,某报刊登了一则令人吃惊的消息,文中说,据调查有48%的教师心理不健康,12%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等。仔细一想,这个调查不就是好几年前一场争论的焦点吗?为什么时隔数年,又被重新提起。我想,它至少说明,人们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可能超过对于其他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因为,每个家庭里的孩子都在学校里生活学习着,都要与教师朝夕共处,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家长岂能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呆在学校里?

 案例二:

 据调查了解到,某区一所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共有60名学生,其中有15人(占班级总数的25%),被老师挖苦、冤损过,这个中年老师整天阴沉着脸,经常因为一两个同学犯了错误,全班同学都跟着挨训。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某某老师的那张脸总是阴郁着,很少能看到她多云转晴,看着她那张可怕的脸,我整天都没有一点好心情,最近,我时常做梦因被老师训斥而惊醒。老师啊,你的心情啥时才能好起来呀?我们才会有好心情啊。”

 我问学生:“你们的老师脾气不好,是不是你们故意气她呀?”学生说:“我们哪敢故意气她呀,谁敢故意的气她,她都得发疯。”我问学生:“这位老师的情绪总是这样不好,对你们学习上有啥压力吗?”学生说:“她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我们压力很大,生怕出错,被她数落,有不会的,宁可到校外去补课,也不敢去问她。我班有几位学习差的,时常挨她训啊,有时还让找家长,家长来了,也跟着挨训。”家长说,“一个成年人还被老师训斥,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但为了孩子,只能忍着点了。”据了解这位老师在家跟丈夫的关系也搞得很紧张,还闹着要离婚,就连自己十几岁的孩子也说还不到四十岁的她“更年期了”。在单位跟同事也不太合群,尽管业务挺棒,可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善于学习和交流,不喜欢与他人合作,喜欢单打独斗,她甚至认为学生纪律差、厌学是新课改把学生惯坏了。

 这个班由于老师的消极情绪,而造成学生严重心理伤害的占班级总人数的25%,一般心理伤害的占50%以上。这个老师从一年跟到四年,班级原有学生65人,已转走5人,据学生讲,其中有三人是因不堪忍受老师“优待”而转到别的学校去了。

 上述案例是个典型的师源性的心理伤害案例。

 当前教师的心理现状分析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甚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我所认识的几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过去所谓“顽皮学生”,跟他们闲聊,回忆在中学读书时的情景,他们都说,我们最恨某某老师了,一位同学说,他不但嘴损,而且也最坏,因为他给我写的鉴定没有一条优点,我当兵都没去上。另一位同学说,因为那老师总是批评我,当众数落我,太伤我自尊,至今我做啥事都不自信,遇到点挫折,还自卑呢。

 分析与研究:教师这个职业,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不同,它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为师者肩负着这样双重任务和使命,从人本主义观点看,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教师是完成这一核心任务的的关键所在,育人必须先育己,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品高为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仅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你的学生,从积极心理学的层面讲,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主观幸福感,教师首先要具备积极、乐观、向上的品格,要构建起自己的职业幸福感。谈到人的幸福,它往往与人的情绪有关,情绪又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情绪是积极的,学生也会以积极的情绪回应,教师的情绪是消极的,学生的情绪也不会是积极的,有的还会更消极,上述案例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教师的其消极因素有哪些呢?消极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消极情绪往往产生于压力,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就会由此而产生。所以,研究教师们的心理健康,了解他们的压力源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例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作出长期而不懈的努力。

 

推荐访问: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修改稿 案例分析 心理学
上一篇:学前三年行动计划
下一篇:心底阳光中学生作文600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