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共不文明现象调研报告

来源:新加坡移民 发布时间:2020-11-01 点击:

 关于公共不文明现象的调研 一、前言

  “公共文明”(public civilization)一词,并不是伦理学的专有概念。“公共文明”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是精神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而“公共文明”指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在社会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精神文明通常包括思想和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公共文明既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的价值观、道德风貌、觉悟、信念等思想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公共生活制度、法规、设施等文化方面的内容。

 公共文明既包含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意识,又包含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行为。目前,国内学者在使用“公共文明”一词时主要是从行为方面解读的,如认为公共文明是由公共行为表现出来并承载的,实际上,这种理解比较偏窄。固然,公共领域的文明程度主要是以人们的举止行为来测度的,但在举止行为的背后的思想动机,那么作为“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状态”的文明就没有归属和依托。公共文明意识,是一定社会人们对公共生活要求的理解、顺从、认同及内化。它体现了作为主体的公民对社会生活共同规则的尊重,也体现了主体对自身公民权利和他人公民权利

 的尊重。因此,它不仅具有到的意义,而且具有法的意义。社会性越成熟的公民,其主体意识越强,而主体意识越强,则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要求与期待就越高,其公共文明的意识也就越强,而将这种文明意识转化成文明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公共文明”是人们自觉地履行公共生活规则的一种状态。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维系社会正常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公共生活规则虽然存在,但如果人们不认同、不遵守,“公共文明”就会形同虚设。其次,“公共文明”也不等同于“社会公德”或“国民公德”。作为与“私德”相对的“社会公德”或“国民公德”,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它既包括与集体、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也包括基本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公共文明主要是人们对社会公德中公共生活规则的尊重与遵守。这种尊重与遵守也不仅仅具有道德的意义,它还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和管理意义。它既反映一定社会人们的公共道德水准,又体现该社会公共法规的健全和公共管理的完善。

 [4]

  “公共文明”的外延几乎涵盖了公共生活的所有领域,如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服务、公共参与、公共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公共物品的使用与消费等。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公共生活的日益拓展,公共文明的外延还将逐步扩

 展,并呈现出开放式的兼收并蓄的状态。

  总之,本次问卷调查选择的领域是与市民公共行为素养直接相关的公众领域;在其现实性上,这个领域的问题已堆积成“疾”、成为“顽症”,凸现在公共生活当中。

 [2]

 二、背景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显著性标志,就是催生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城市发展除了经济总量、人均GDP、高端人才、现代产业体系与信息化水平等“硬实力”外,还需要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日俱增的物质现代化只是一个城市的躯壳,而它的真正灵魂却内隐于作为城市拥有者的精神素质中。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加强公共文明建设其实就是塑造城市的灵魂。

 [3]

 三、问卷情况

 见附件一。

  本问卷共收回 154 份有效问卷,以大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

 四、主要调查内容

  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秩序礼仪、窗口行业等

  公共交通:机动车违章停车;机动车不按交通灯通行;行人和自行车不按交通灯通行或走机动车道;向车外抛掷废弃物;交

 警执勤站(岗)在交通高峰期没有交警站岗执勤、警容不严整,用语不文明、没有及时处理办结事故等。

  环境卫生:乱扔垃圾杂物、随地吐痰、吐香口胶;乱贴乱涂乱画小广告;集贸市场、商业大街、公园(广场)违规违章占道经营,门前卫生状况差等。

  秩序礼仪:上落公交车争先恐后、不守秩序;发生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在需要安静的场所大声喧哗;禁烟区吸烟;损坏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窨井盖、垃圾箱等公共设施等。

  窗口行业:医院挂号、收费、发药等服务窗口排队等候超过15 分钟;在服务窗口不自觉排队;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态度不理不睬、用语不文明;重点复杂区域没有警察定点站点等。

 五、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1、从调查反馈的信息可知,有下列一些不文明行为最为常见:数据显示 154 名被访问者中 114 人经常见到“中国式“过马路,比例高达 91.6%,在公共场所吸烟占 80.6%,随处张贴小广告的行为占 87%,经常看到在公共场合说脏话占 71.4%,64%的人经常看到有人践踏草坪,经常见到不给老人让座的占 61%,经常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吐痰的占 60.4%

  2、关于身边存在不文明行为的原因:57%的人认为是部分

 市民个人素质差,24。7%的人认为是文明宣传不够,11%的人认为是惩罚力度不够;

  3、当看到不文明行为,上前阻止的人占 7.14%,会觉得这样不对,但不好提意见的占 76%,与自己无关,做好自己的占13.64%,觉得不文明行为挺正常的占 3.25%;

  4、认为不文明行为对生活造成影响的占 48%,认为有影响但无所谓的占 47%,而 5%的人认为没感觉;

  5、认为创建公共文明应着重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的排序为:公民自身提高个人修养,完善制度,有关部门开展有关文明的宣传,通过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文明模范行为; 六、总结

  可以说:中国民族性变迁在实际地发生着;这个变迁经常是从“身边”开始;“身边文明”与“身边不文明”同时存在着;“身边不文明”更值得重视;公共文明将随着公民社会之完善与成熟而占据重要位置。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资源配置不太合理的大国里,要求人人事事都没有“身边不文明”表现,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不同国度生活规则的“尊严线”是必须恪守的,不因“身边不文明”而丧失人格尊严和民族尊严;公共参与是公共文明水平提高的综合性要素,是应当着力倡导的人性呼唤。

 对于国人的公共毛病,我们不可以说,这是中国人与生俱有、改不掉的“生性”① ,但又可以说也应当说,这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长期不够全面、不够健康甚至有某种畸形,进而影响着精神生活的不够全面、不够健康甚至畸形;长期缺乏良好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教育也影响人们的公共文明素养不足;而我国不到 1/4 世纪赢得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某种生活富有、职业流动领域迅速扩大、旅游观光机会迅速增多,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流动到国外发展,这对于我们,是新颖的,又是缺乏应对知识和应对经验的,也缺乏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

 从跟踪调查结果看,人们公共文明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赖于市民与管理,市民文明与管理文明协同,是公共文明水平提高的内部力量,并且是可期待的力量。一方面,调查结果让我们相信公共文明“自觉群体”的存在和他们的身体力行效应,同时相信“自觉管理”的完善、负责及其感召力;“自觉群体”体现了公共文明所需要的“社会意志”,而“自觉管理”则体现公共文明所需要的“社会权威”。

 [2]

 参考文献 [1] 托·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34-271. [2] 沙莲香.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M].中

 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 [3] 陈桂蓉.城市公共文明及其建设的公共维度[M].思想理论研究,2011.4(上):7-10. [4] F·罗格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 W·F·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6] 王菁.我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10. [7] 杨文麒.大连市公共文明建设研究[D].绍兴文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3.10. [8] 李建国等.关于北京市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的调研报告[M].思想理论研究,2011.4(上):7-10. [9] W·F·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10]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不文明 现象
上一篇:耐高温塑胶材料
下一篇:选调生工作调研报告汇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