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思索

来源:新西兰移民 发布时间:2020-10-21 点击: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思索

 相关文献

 我国从美国引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同时,没有把握住其内在价值,从而使得工商管理教育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照搬西方管理教育理论和模式;二是课程设计方面忽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三是教学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忽视启发式教学;四是教学方式单一;五是工商管理教育缺乏合格的教师,教师实践能力十分缺乏。阎军印等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了能力型和素质型,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要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蔡月祥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当将职业经理人作为其目标。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当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个方面。而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社会需要是高等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均受到社会需要的限制。从社会需要来看,社会上大量需要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目前县级国有企业几乎己不存在。中小国有企业己改制为非国有企业,这些新改制企业迫切需要选拔一批市场型经理人才充实管理岗位。

 赵艳丽等从中外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量、课程设置结构、课程设置的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了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在课程总量上,文章认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

 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赵红梅讲到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设应首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也是高校生存的首要条件。通过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结合笔者的实际调查研究和多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的欠缺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

 从朱镕基总理要求在大学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以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曾经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只是在最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遇冷,笔者针对这种情况调研了多家企业,一些企业指出了多数地方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难以胜任企业工作且职业发展无后劲。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一些学生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能够发现企业问题并提出管理方案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招聘进来的学生要么由企业重新培训改造,要么被企业束之高阁。就业困难受冷落。近些年来,用人单位反映地方院校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牌子不及重点大学硬,动手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生,在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趋势,企业更愿意招聘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期望值适中的学生。

  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感觉自己专业性不强,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会计、策划方面的知识泛泛掌握而不深入,似乎哪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做,但都缺乏深入的专业能力,于是面试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自信,工作中出现畏惧情绪。企业更喜欢从内部提拔管理人员,能够提供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管理岗位特别有限。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这些本科毕业生与企业磨合期会很长,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择上,往往倾向将管理岗位留给从具体工作岗位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一线人员。由以上四点,我们能够看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出口不畅,进口不旺”的现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欧美、日本人才市场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呈现总体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以此观之,改变培养模式,加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这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实现“惊人一跳”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新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

 新建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有效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知难而进,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投入问题。新建地方院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地方政府对地区文化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不清,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学经费捉肘见襟,因此,必要的教学设施尤其是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

 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的不完整。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存在问题。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实施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大多数工商管理教师比较年轻,缺乏实际管理经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缺乏高学历和双师型人才,由于资金和学院声誉的因素,优质合格的人才不愿意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作任教,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在欧洲国家,比如德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制度性保障,中国的企业对大学生的实习多采取应付的态度,或者是将学生看做廉价的劳动力,仅提供一个具体操作岗位,学生很难对企业管理获得深入全面的了解。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美国相比,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课时总量过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和课时总量更是过多,给学生留下的自由学习发展时间过少。日本工商管理专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比例大,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和资源的限制,选修课过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从课程内容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对课程内容整体上缺乏规划,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现象,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

 培养目标定位过高。新建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大众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养目标上定位模糊或者依然沿袭过去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未来的岗位发生错位现象,比如现在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是企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但是学生毕业能够问津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是基层具体工作岗位。实习流于形势、走过场。实习、实训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且不可逾越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节缺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变成缘木求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多采取学生自主寻找单位实习,实习效果收效甚微。对于多数校企联建的实习基地也是有名无实,从全国范围来看,成功实习基地建设的案例寥寥无几。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 思索
上一篇:对于会计英文求职信
下一篇:河南农民工劳动合同新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