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低频考点】

来源:澳洲移民 发布时间:2021-03-04 点击:

 专题 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低频考点】

 第 第 1 1 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选考要求: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 (b b )

 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 (c c )

 】

 点 【考点 1 1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内容和影响 —— (b b )【 1918 — 1921年】

 1 1 、内容:

 (1)农业:实行 余粮收集制 ——解决最紧迫的军粮问题; (2)工业:推行 工业国有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商业、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 实物配给制; (4)劳动制度:实行 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强制性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2 、特点:

 (1)排斥 市场、 货币关系,用 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2)为 战争服务。

 3 、影响:

 (1)作用:适应了 战时的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 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 苏维埃政权。

 (2)局限:

 ①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引发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②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点 【考点 2 2 】

 新经济政策 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 (c c )【 1921 — 1927年】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 政治危机 :

 (1)战争: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2)自然灾害; (3)错误地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引发工农不满,引发了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 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

 3、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往往 是中小型企业)以租让制、租借制的形式转给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4、特点:利用 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1)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 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政治上:巩固了 工农联盟,也巩固了 苏维埃政权。

 (3)社会主义探索:使苏俄找到了一条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补充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理解即可)

 1 1 、不同点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 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 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 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 2 、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第 第 2 2 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选考要求:

 “斯大林模式” —— (c c)

 )

 】

 1 1 、概念:苏联在 0 20 世纪 20 —0 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 高度集制 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2 2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历史背景:

 ①国内:

 A、1922 年,苏联建立; B、1924 年列宁逝世,进入 斯大林时代; C、苏联国情: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国。(机器装备只能依靠国外进口)

  ②国际: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帝国主义形成了对苏联的包围与威胁。

 (2)目的:①强化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②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3)正式提出:5 1925 年, 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从 1926年开始,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4)方针政策(特点):优先发展 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 本国力量积累资金(相对于欧洲列强殖民扩张向外界掠夺资金)

 (5)建设过程:

 阶段一:1926—1928 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准备)

 阶段二:

 1928 —2 1932 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自 1928 年起停止实行)【一五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阶段三:

 1933 —7 1937 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也提前完成】

 (6)工业化成就:

  ①7 1937 年,成为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工业强国; ②形成比较 齐全的工业体系; ③国民经济结构改变:从 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7)存在问题(局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 / 农、轻、重工业比

 例失调。

 3 3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2)标志:6 1936 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颁布。这标志这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表现:

 ①经济上:

 指令性计划模式, 排斥市场调节(行政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③思想上:高度集中,行政手段干预,个人崇拜。

 (4)特点:高度集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4 4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积极方面:

 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迅速发展成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2)消极方面:从长远来看,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逐渐暴露,成为制约苏联继续发展的 最主要因素。

 第 第 3 3 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选考要求:

 戈 尔巴乔夫改革 —— (c c)

 )

 】

 1 1 、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日益严重,使苏联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2)面对困境,5 1985 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2 2 、目的:改变 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 超级大国的地位。

 3 3 、措施及结果

 (1)经济领域:

 ①措施: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②结果: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困难重重,难以奏效。

 (2)政治改革:

 ①内容:推行 政治多元化,实行 多党制。

 ②结果:

 A、 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纵容自由化思想,结果社会失控、政局不稳、思想领域混乱、民族问题严重; B、 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 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4 4 、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结果:1991 年《 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苏联解体。

 【补充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因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 和平演变战略。

 【理解“ 和平演变”:不需要背诵

 (1)出现时间:20 世纪 50—60 年代冷战期间;

 (2)概念:西方国家以 贷款、 贸易、 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 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 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

 】

推荐访问:苏联 专题 年高
上一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87)
下一篇:控制线缆组件投资建设项目建议书参考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