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芣苢》《插秧歌》——回响历史中劳动之歌教学设计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20-10-12 点击:

 《芣苢》《插秧歌》 ——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还原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

 品读诗歌,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还原是诗歌中的劳动场面 教学难点:感受劳动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1.:

 回扣上节课问题: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 2 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2. 回顾学过的关于劳动的诗歌:《归园田居》《悯农》等。

 《归园田居》:描摹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悯农》:告诉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 提出问题:在内容上,《芣苢》《插秧歌》与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12分钟 环节一

 《芣苢》:劳核心任务:自读《芣苢》 , 描绘阅读 后你眼前 浮现出 的画面 (0 200 字左右 )

 动的欢歌

  学生障碍点:全诗一共只有 48 个字,还有很多重复的字句。要怎么写出 200 个字的画面来? 难点突破:

 (一)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任务:阅读诗歌,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填写表格

  问题 1 1 :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六个字的含义。

 明确:采、有、掇、捋、袺、襭等六个字,其实是六个动词, 表示六个动作。

 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问题 2 2 :品味动词,思考六个动词联用,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障碍:概括画面,而非描绘画面。其深层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动词的内涵,从而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原出诗歌的画面。

 方法点拨:借助字形字源,品味动词含义,展开联想想象 参考名家译文,还原劳作场景,描绘诗中图景 明确:看似简单六个字,就把女子们发现芣苢,采摘芣苢,再到满载而归的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二)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任务:体会劳动妇女采集芣苢、歌唱《芣苢》时的心情。

 字 甲骨文小篆含义 综观六个字,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的画面:

 方法点拨:对比阅读《芣苢》与《弹歌》,体会两首歌不同节奏背后的情感差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重章叠句背后的画面与情感。

 明确:

 《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句,八个字,描绘了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想必,他们在歌唱时,心里也对猎物充满了急切的渴望。

 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复中,节奏放缓了,画面里的人也放慢脚步。《芣苢》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不断回环的歌声中,感受到劳动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快乐。

 学生活动:修改预习作业

 10分钟 环节二 劳动者的颂歌:《插秧歌》 核心任务: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难点突破:

 (一)写作基础: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

 问题 1 1 :和《芣苢》相比,《插秧歌》里的劳动有具有什么特点? ? 请结合诗句谈一谈。

 知识补充:插秧 交流典型回答:辛苦的劳作 紧张的气氛 专注的劳动者 提示关注要点:关注动作,还原画面 关注比喻,感受气氛 关注语言,揣摩心理 关注细节,体会精神 (二)写作难点:依据诗句,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 问题 2 2 :一段的心灵独白,需要兼顾哪些要素?

 要点:符合人物身份 契合人物性格 关注特定情境 举例:以“农夫”形象为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作为一家之主,看到全家人一齐劳作,会是什么感受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农夫自己会不会产生自己是战士的想法?)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是什么支撑他不顾辛劳:不没吃早饭,也顾不上休息呢)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为什么会答非所问呢?在问题与回答中间,田夫在心里想什么呢?)

 :

 明确:劳作是辛苦的,紧张的。所以本诗时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歌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但这些,在劳动者这里,其实是一种自觉。

 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承担着一家的生活。眼前的这一片秧苗,就是一家的希望。

 发自内心的热爱——农人对待庄稼,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春种,秋收,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成为了潜意识。

 2分钟 总结 劳动何以成歌成诗

  1. 回答问题:

 编者 为什么 要在这个单元 安排 2 2 首 古诗?

 明确: :展示古代劳动者的风采,与其他写劳动者的诗歌相比,还原了劳动最本真的滋味。

 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芣苢》,使我们在远处欣赏劳动妇女们忙碌欢乐的劳动画面; 《插秧歌》,让我们走近劳动者,体味他们的感情,感受他们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2. 思想总结:“劳动何以成诗”

 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感。

 3. 拓展阅读:朗读关于劳动的诗,体会劳动中的快乐和美丽 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乡村四月(宋·翁卷)

推荐访问:秧歌 高一 回响
上一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城乡规划和住房保障局制服竞争性磋商采购公告20910
下一篇:1.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健康检查结果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