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阅读过程中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策略 推进策略

来源:美国移民 发布时间:2020-03-20 点击:

   立体化阅读过程中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策略 *** 摘 要:阅读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基本方法,生活中的很多信息都是在阅读中获得的。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就初中语文的立体化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中

  关键词:立体化阅读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阅读的本质就是能够进行对话、沟通与交流,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亲身体验,在体验中不断获得见解,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因此,立体化阅读教学对于中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立体化阅读教学概述 (一)立体化阅读教学内涵   阅读是一种心智性活动,需要多种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学   生在阅读中,通过感知、想象,进而来理解文本的深刻性含义,从而掌握了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感情、写作的目的等。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通过阅读,能够开发人们的智力、积累更多知识、获取广泛的信息、陶冶情趣性情等。阅读教学也是语文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致力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需要自己去自我体验以及自我领悟,主动地去体验文本,这样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性理解,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立体化阅读教学特点   1.具有主体感悟性   立体化阅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感受、学习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比较关注。引导学生不断的观察、反思,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进而来解决问题,最终发现自我价值。   2.具有交往对话性   立体化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以文本作为中介,主体之间进行对话、交往,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在进行交往、对话,而且这个过程是极为重要的。立体化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文本当成主体,在学生走进文本的时候,就形成了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学生在知识、人格、经验等方面都获得了视界的提升,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启迪了人生,丰富了精神。   3.具有意义生成性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的多少、以及解读文本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文本,每一个学生的理解是不同的,立体化阅读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经验,自己去理解、想象,进而感悟、体会文本,进而认识、创造生命体验,达到一种意义的生成。   4.具有自主创造性   文本的一些潜在性意义都需要读者的亲身体会,主动参与,当读者在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可能会由于一些内容就会唤起读者对相关或者是同类作品的审美经验或者是想象。这时,读者就会把过去的经验与视界,与眼前所体会到的新视界联系起来,并不断地对原来的视界进行调整与改造。因此,读者在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生成一种新的理解。   5.具有智能与情感教学的统一性   立体化阅读教学具有这两方面的统一性,它虽然反对语言分析,能力训练,注重情感的生成,注重体验感悟,但是它并没有排斥知识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而是将知识掌握与能力锻炼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 二、立体化阅读教学意义 (一)阅读式体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性体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立体化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智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立体化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社会与生活的机会,学生就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阅读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有意想象,结合着听、说、读、写,利用多种方式来培养锻炼学生想象力。    (三)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立体化阅读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作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养成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培养他们探索与钻研的热情。通过自我规划、自我调节、自我评价,促进自己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阅读式体验教学还对中华语文的传统进行了继承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教学思想都有着体验教学的价值,例如陈鹤琴的“活教育”,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等。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也曾经强调过,学习就应该“切记体察”,要亲身体验,亲身感悟,才能学好。立体化阅读教学继承并发展了语文学习体验的传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初中语文立体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涵咏体味,品位语言   语文教材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丰富的人生情感,因此,如果是仅仅靠理性分析,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很难把握文本的内蕴。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做到品位语言,涵咏体味。在文章没有被读出来之前,文章只不过是一些静止的语言符号,而一旦被读出声音,它就会变得丰富、活跃起来,而且会富有节奏与韵律,在阅读文本时,学生的感情就会将作品的语言进行调动,进而就将语言以及语音之间的空白进行了填补。立体化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读,来加强对语感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设置情境性体验   情境熏陶能够促进情感体验的生成。因此,在立体化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中,环境具备了情切、意远、形真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构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渲染氛围,体验情境,达到师生的心灵上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1.可以运用语言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语言具有情感交际的作用,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开展阅读。著名教师于漪在讲授《听潮》这一节课时,就运用了生动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听过海的故事吗?海无边无际,变化万千,神秘莫测,它有时会汹涌澎湃、狂风怒号,有时却会平静温柔、风平浪静,海鸥在海面上自由的翱翔……”这就生动地体现出了散文的特点,带有一种抒情性。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来选择不同的方式与手段,营造一种教学情境。   2.用音乐来创设情境   比起语言,音乐更能够感染学生,在立体化教学中,音乐一般可以作为一种背景,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但前提是音乐要与文本的格调保持一致。   3.可以利用媒体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   多媒体有很多优势,例如,它的形象化、立体化的视听系统,就很容易很方便地为人们营造一种审美的心绪,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首诗时,就可以让学生观看配乐诗朗诵的视频。镜头缓缓的拉近,拉到了康桥,画面上出现了碧绿的湖水,一束束垂柳倒映在湖水中,此时,舒缓的音乐也随之响起,伴着这种音乐与美妙的画面学生就很快被迷醉在其中,优美的画面、抒情的诗词、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沉醉……这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这是徐志摩的一首诗词,之前我们还学过他哪些诗词呢”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努力回忆。然后,教师导入课文,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这样营造的氛围,就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总之,体验是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探索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注重立体化教学,不断积累与探索,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构建立体化阅读体系的价值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 一、课题简要介绍 (一)课题的提出 多年来,立体化阅读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甚至极端摇摆、令人茫然困惑的发展之路。怎样才能打造有效的语文阅读,众说纷纭:真实,朴实,扎实,让语文返朴归真,让课堂萦绕语文的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是立体化阅读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诗意,智慧,灵动,让语文情智交融,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享受、诗意栖居、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垫好精神生命的底子……凡此种种,无不描绘出立体化阅读的诱人风景。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下初中阅读依然存在着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真正改变,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阅读教学是立体化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初中立体化阅读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究竟如何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据此,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立体化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希以期通过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指出,“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而言之,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立体化阅读的中心任务,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韦志成先生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它统帅立体化阅读,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阅读教学是立体化阅读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因此,研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搞好阅读就没有办法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扩大;不搞好阅读,写作就无从借鉴,语言也不会生动形象,表达交流能力无法增强;不搞好阅读,智力也无法提高。所以,加强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对于发展学生情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实施措施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应该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自主备课要求备教材、学生、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情境;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体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5)采用灵活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 (6)强调多种学法指导:其一,应更多地教会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计划性;其二,应教会学生做笔记的技能,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提取与记忆;其三,进行思维教学,思维的参与是主体参与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学习应该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同时还要学习思维本身;其四,开展反思教学,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这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阶段研究进展情况 1.强化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明晰了教研思路。 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展开课题研究讨论,明确了研究主题极其现实意义。主要围绕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开展本项课题研究;怎样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研究的思路是什么?关于本课题研究,当前国内外有哪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指导?你对本课题研究有什么疑问和意见、建议?通过本次活动,参与教师对于本课题研究有了一个全面而较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对于今后的研究工作作好了较扎实的铺垫。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自课题开展以来,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专题交流等多种活动,每次活动明确一个专题,确定一个主发言人,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课堂教学方法发生明显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确立。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沉闷单调的现状。 3.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投入、探究,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探究拓展性阅读的指导充分考虑了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兴趣,形成了良好的阅读的习惯。学生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学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由课内引向课外,或收集、或调查……处处留下学生探究的足迹。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了,提高了解读文本信息、获取知识信息、合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今后的研究打算 首先,如何帮助年轻教师更好的吃透新课标、解读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课题研究的成果有限,还没能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再次,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教学科研一体化,即课题研究和自己日常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强化过程,重视结果,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发展;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极力建议学校建设校园网,开通教学教研博客。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马说》教案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 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词,能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 而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可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 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 古 马鞭子 今 常指“政策、决策” (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 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 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 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检测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10.《马说》一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个人才? 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设置此问题是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  

 《构建立体化立体化阅读体系的价值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一、 课题的界定及背景 立体化阅读体系是指学生主体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辩论、表演、讲演、实践等多种融合学生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兴趣能力、习惯养成等诸要素,以发展学生的立体化阅读能力为核心,以学生素养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而进行的有目的、科学高效的全方位的立体化阅读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而至。知识爆炸,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更加快速迫切。立体化阅读信息的数量多、复杂化,要求学生大量快速高效立体化阅读,基于这一现状,立体化立体化阅读能够解决原来传统单一的阅读方式,对于提高阅读效率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创造了前提基础。学生若能实现立体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刻更加快乐的阅读体验,还能多角度精准地把握信息,提高阅读素养。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立体化阅读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中学生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立体化阅读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立体化阅读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立体化阅读教学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中学生的立体化阅读教学。   3.时代对立体化阅读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立体化阅读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立体化阅读体系不仅探究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体验、能力兴趣、习惯养成,还要探究在快乐体验中获取信息的立体化阅读有效过程的价值与实践途径。 研究立体化阅读体系的价值、意义及实践途径、可操作性。通过学生立体化阅读过程、立体化阅读方式、立体化阅读体验及知识、情感、能力、兴趣、习惯的研究,构建这一宏观体系的价值实践的理论基础。 开展立体化阅读,探索出一般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立体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立体化阅读能力具有指导超前意义。探索适合学生喜爱的符合文本特点的表演、辩论等立体化阅读方式,探索激发学生立体化阅读兴趣的策略及推进学生深入立体化阅读的基本策略。 三、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中学生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立体化阅读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立体化阅读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中学生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立体化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立体化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立体化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立体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   立体化阅读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立体化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中学生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中学生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立体化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立体化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四、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调查实践及学生立体化阅读形式内容的探索论证,构建立体化立体化 阅读体系的价值与实践研究的可操作性。 2.文献研究法 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获得学生主体立 体化阅读的策略,学生立体化阅读的心理过程,学生立体化阅读的能力测评,立体化阅读对生命的成长意义,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理论升华法 从立体化阅读课程的研发到教学展示,从师生共读共演到学生立体化阅读

 能力的升华。科技的发展意味着手机网络将带给学生崭新的立体化阅读方式,立体化阅读改变了解传统单一的立体化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等多种活动中收获立体化阅读信息。 4.比较法 传统阅读与立体立体化阅读进行比较,研究学生的立体化阅读过程、效果、 体验等差异。 五、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2017年,我们参加了在葫芦岛市关于立体化阅读的教研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立体化阅读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立体化阅读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   2.课题立项初期  

 2018年4月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区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许多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七年级立体化阅读教学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立体化阅读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李玉华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伴随着实验向八、九年级的推进,我们对“活动”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从低年级追求形式的多样,向高年级研究性立体化阅读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互动——拓展实践”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4.总结反思阶段 2019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关校长和靖校长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构建立体化阅读体系的价值与实践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

 

推荐访问:立体化 阅读 过程中
上一篇: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书
下一篇:2019年质量月征文六篇:2019质量月是几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