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 漫谈中医的病机学说(七)

来源:美国移民 发布时间:2019-08-29 点击:

  (二)内寒是指寒自内生者。主要因机体的阳气虚衰,温煦推动的能力减退,而形成的一种病状态,因而亦称为“虚寒”。   通常所说的阳虚主要指脾肾阳虚,其中以肾阳虚最为关键。因为肾阳是一身之阳的根本,能够温煦全身的脏腑形体。大凡先天不足,表现为阳气虚弱体质者,最容易形成虚寒的病理变化。
  阳虚则热能不足,温煦作用减退,而寒自内生。可见有面色苍白,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甚至四肢逆冷,倦怠蜷卧等症状。又因血脉不得温煦,以致收引拘急,血流迟缓,表现为病变部位冷痛不移,遇寒则加重。
  阳气虚衰,蒸化水液的功能减退,推动之力不足,导致水湿积聚,从而形成水肿、痰饮等病症。《内经》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因而在阳虚内寒、水液代谢失常的情况下,多见有尿频清长、大便清稀、痰涎稀薄、呕吐清水等症状。
  内寒与感受外界寒邪的外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内寒主要是以阳虚为主,由于抗御外邪力弱,又易于感受外寒;外寒主要是以寒邪为主,一旦侵袭人体,积久不解,又会损伤机体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
  (三)内湿是指脾不健运,水湿内停的病理状态。
  内湿的产生,关键在于脾的运化失职。如素常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肥甘,嗜烟好酒等等,从而伤及脾胃,脾虚失运,不能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甚至积而成水。此外,喜静少动、身体肥胖、情志抑郁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内湿。由于湿为阴邪,湿盛会损伤阳气,故内湿聚久,可导致阳虚湿盛的证候。又因湿浊可聚而成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故可发生多种病变。
  湿具有黏滞重浊的特性,故能阻遏气机,而湿所在的部位不同,气的流行受到阻滞后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如湿犯上焦,影响肺气的宣降,则胸闷咳嗽、痰多,故有“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湿阻中焦,而致脾阳不振,则见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便溏不爽、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等症;湿滞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见腹胀腹泻、小便不利,水肿、腹水等症。故《内经》说:“湿盛则濡泄,甚则水闭肿。”濡泄,也叫湿泄。表现为大便如水,或便稀薄,一日数次者。“”,通“肤”。肿,即皮肤水肿。
  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互相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脾不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四)内燥是指由于津液损伤,致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于滋养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内经》所说“燥胜则干”,就是指这种状态。内燥的形成,可以因病久伤阴耗液,或失血过多,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阴亏津少,或热性病过程中热盛伤津等因素所致。
  津液亏损则阴气化生不足,阳热相对偏亢而生内热,但这种热属于虚热,即所谓“阴虚生内热”,故内燥多伴有虚热的表现。如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起皮,甚则皲裂,口干咽燥、口唇干裂、鼻干目涩、爪甲脆裂、肌肉消瘦、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无苔等。如以肺燥为主的,还可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胃燥为主的,可兼见食少;肠燥为主的,则兼便秘等症。
  (五)内火是指火自内生者。火与热的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所谓“火为热之极”。因此,内火也包括“内热”。
  内火(热)有虚实之分,其生成的病机有如下几方面:
  阳气过盛人体的阳气具有温煦脏腑经络的作用,称之为“少火”,属于生理状态。如因某些因素的影响,阳气呈现病理性亢盛状态,则称为“壮火”。中医学所说的“气有余便是火”,“阳盛则热”,便是指此而言。
  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感受风、寒、湿、燥等外邪后,在发病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化火,称为“五气化火”,特别是具有阳气素盛体质的人,外邪犯人后多能从阳化热化火;二是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也能郁而化火。
  五志化火多因精神刺激因素,所谓“五志过极”,而影响脏腑阴阳失调,气机郁结或亢进,气郁日久而化热化火。如精神抑郁,肝气郁结,日久化生肝火;大怒伤肝,肝气上逆也可发为肝火。
  阴虚火旺属于虚火范畴,多因津液亏虚,阴气大伤,阴不制阳,致使阳亢化热化火而成。《内经》说:“阴虚生内热”,就是指此而言。但阴虚内热与阴虚火旺在临床所表现的特点有所不同。虚热者多见有全身性的症状,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虚火者多集中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火热症状,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颧红等。
  以上内生火热的生成病机虽有种种,在证候上又有属实、属虚的不同,但主要可有心火、肝火、胃火、相火(肾炎)等火热的病变。其临床表现的症状,则随其发病的机理和病变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待续)

推荐访问:漫谈 学说 中医
上一篇:刘烨变硬汉法国浪漫女友是导师:刘烨 硬汉 老三
下一篇:食物对情绪的影响_食物会影响人的情绪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