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规律研究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20-10-27 点击: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规律研究

 摘要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常态化的形势之下,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军队卫勤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支援保障,既有与战争行动相同的特点,又有鲜明的本色,尤其是在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公共卫生救援、国际维和与人道主义援助等行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是一种特定背景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样式,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准备,开展卫勤保障特点规律研究,对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论文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特点规律,对策研究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一个特定称谓[1]。国外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定义为在大规模作战行动之外使用国家军事力量进行的一系列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提出后,引起世界军事领域的广泛关注。北约首先认可了该概念并大力加以倡导。1993 年,美国陆军修改其最高条令时,明确接受了这一概念,并将其提到了与战争行动同等的位置,认为和平时期美国武装力量将更多地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并要求陆军具备在各种可能的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运用一切手段,以最小代价果断完成受领任务的“全谱作战”能力。英、法、日、意等国纷纷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写入自己的作战条令,将之固定为一种武装力量执行任务的重要模式。俄军虽未明确提出“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但其所谓的“特殊行动”,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在本质上无二致[2]。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已形成共识,认为它是指在战争之

 外使用军事手段进行的一系列以慑止战争、促进和平、维护国家安全和减免灾害为目的的军事活动,既包括在敌对条件下进行的军事威慑、执行制裁、反恐斗争、打击与袭击等小规模军事对抗行动,也包括在相对和平环境下进行的军事演习、国际维和等行动,还包括抢险救灾、非战斗人员后送行动等应急性任务。

 我军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积累的经验,感性的东西多,离摸清特点规律、使行动制度化仍有较大差距。我军 2005 年施行的《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没有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一般性规律制定的纲领性文件[3]。在非战争条件下,军队面临的任务是复杂的,有抢险救灾、有反恐维稳、也有安全保障等。虽然这些任务由军队承担,但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还没有明确的纲领和条例作指导,特别是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对卫勤保障无指导性意见。这导致了军队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效率不高,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偏大。因此,摸清卫勤保障的特点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反恐、维稳、维和等行动,以及地震、洪水、雪灾、核化生事故等灾害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失,非战争军事行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已成为军队卫勤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1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特点 1.1 伤亡发生突然,伤亡人数较多。自然灾害多为突发性,尤其是地震发生时间短,唐山地震发生在夜间,时间只有几分钟,汶川地震发生在下午,也只有一分钟时间。地震、雪灾、洪水等灾害,造成的伤

 亡面积大,伤亡人员多,伤情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唐山、汶川大地震分别造成约 95 万、25 万人伤亡。

 1.2 伤员伤情复杂,伤员伤势严重。由于建筑物多为抗震性能差的土石砖瓦结构,地震时因房屋倒塌造成砸伤、挤压或窒息等直接损伤严重。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多造成复合伤、多发伤,伤势严重,危及生命。地震以多发伤、复合伤为主,伤员除骨折外还有烧伤、气胸、颅脑外伤、四肢挤压伤等伤情。

 1.3 救治机构受损,医疗支援困难。灾害发生时,灾区医疗机构受到严重损坏,医疗设备、设施破坏,造成医疗救治困难。唐山地震时,灾区内医疗机构基本瘫痪;汶川地震,灾区内医疗机构也基本损坏,医务人员伤亡严重,无法实施正常医疗。大地震发生时,桥梁、公路、铁路坍塌,交通道路大多被损坏,使机动医疗装备无法进入灾区,医疗支援非常艰难。据报道,汶川大地震,使通往汶川、映秀的道路80%以上受损,无法使救援人员摩托化开进,唯有徒步和直升机机降救援。

 1.4 保障对象复杂,准备时间短促。随着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发展,方式方法更加多样,行动发生更加突然,参与人员更加复杂。卫勤分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保障准备,时间紧,任务重,组织指挥复杂。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军、警、民联合行动。卫勤保障客观要求军、警、民一体化[4]。从保障对象来说既要保障陆军,又要保障空军;既要保障武警部队,又要考虑地方力量,保障对象多元化,组织结构复杂化。尤其是卫勤保障系统各要素、诸军兵种卫勤之间及地方各部门如何协

 调一致地高效运作,成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面临十分紧迫的问题。

 2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对策 2.1 健全组织机构,科学制订协同预案。首先,建立健全军地非战争卫勤保障组织指挥机构。目前,我国非战争卫勤保障主要以地方卫生机构组织指挥为主、军队参与的组织形式来实施。唐山和汶川地震都是在中央救灾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军地各级卫勤单位组织实施。从这两次非战争卫勤保障来看,组织指挥尚需在军地卫勤协同,卫勤力量的调遣与投送,灾区救治力量部署,医疗后送的方式与方法,血液和药材的筹措与供应,救治人员的生活物资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次,制订军地非战争卫勤保障协同预案。一是军地联合制订切实可行的非战争卫勤保障预案。对非战争卫勤保障组织指挥机构的抽组,军地各级救治机构的任务区分,药材的储备与供应,运输工具的分配和使用,大批伤员医疗后送等内容进行科学的预案设计,以便自然灾害发生时迅速展开卫勤指挥与协同。二是平时按非战争卫勤保障预案,组织军地卫勤机关、医疗救治单位进行协同演练,以提高军地卫勤协同能力。

 2.2 强化针对性地训练,提高救治效能。目前,各国军队在救治组织、装备、技术和信息化系统上都研究了很多办法。如利用野战医疗所、野战医疗队、前线手术队、海上医疗队、伤员后送医疗队,展开方舱医院、帐篷医院等救治机构;开展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伤员急救技术的普及训练;提出了“医疗与士兵同在”理念,配备单兵

 信息系统,通过无线网络将其生命状况后传,实施远程医疗救援;实施大批伤员分类救治和开通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显著提高救治效率,保证时效救治全面展开[5]。一是强化部队自救互救训练。以战地救护“五大技术”为主要内容,强化卫生人员的针对性训练。突出卫勤快速反应训练,不断提高救治机构人员收拢集中,机构机动,展开、撤收等环节的快速反应能力;注重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下卫勤保障的适应性训练。如高原、寒区、沙滩、戈壁等卫勤保障训练,以提高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突出高新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高速投射物伤、挤压伤、烧伤、爆震伤的救治,以及核化生损伤的诊疗与预防,以提高救治能力。二是开展群众性自救互救训练。自然灾害发生突然,破坏区域大,伤亡人员多,灾区救护人员少,外援到达灾区需要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性的自救互救就显得很重要,对减少现场死亡,争取救治时间起到决定作用。平时各地区相应成立群众性自救互救组织,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开展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并进行技能培训,降低灾害发生时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2.3 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卫勤保障研究。充分发挥军队、地方、武警医疗卫生机构众多,分布面广,技术力量全面的优势,建立和完善军警民三位一体的联合应急保障机制。

推荐访问:军事行动 规律 保障
上一篇:道路交通联合执法工作方案
下一篇:西周文化成就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