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xx台交通监测仪器项目策划方案(可编辑范文)

来源:日本留学 发布时间:2021-02-06 点击:

 年产 x xx 台交通监测仪器项目

 策划方案

  泓域咨询

 报告说明

 根据 2017 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提升制造型企业服务能力和投融资能力。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74100.52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56741.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6.57%;建设期利息 1494.5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02%;流动资金 15864.6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41%。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1481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 117611.07 万元,净利润 18819.34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2.34%,财务净现值 4450.67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5.86 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转型、率先、特色”的发展理念。机遇千载难逢,任务依然艰巨。只要全市上下精诚团结、拼搏实干、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就一定能够把握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提档进位、率先绿色崛起。

 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

 第三章

 市场需求预测

 第四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

 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

 第六章

 建筑工程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

 原辅材料分析

 第八章

 工艺技术方案

 第九章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第十章

 劳动安全分析

 第十一章

 节能可行性分析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分析

 第十三章

 进度计划方案

 第十四章

 投资计划方案

 第十五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第十六章

 项目招标及投标分析

 第十七章

 风险评估分析

 第十八章

 项目综合评价说明

 第十九章

 附表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一)项目名称

 年产 xx 台交通监测仪器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

 xxx(集团)有限公司

 (二)项目联系人

 贾 xx

 (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公司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并由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董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对董事会的职权、召集、提案、出席、议事、表决、决议及会议记录等进行了规范。

 三、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

 2017 年,我国共计销售各类环境监测产品 56,575 台(套),同比2016 年增长 38.5%。除采样器设备外,其余 4 大类产品的销售量均比2016 年显著增长。其中,烟尘烟气类监测设备共销售 18,486 台(套),同比增长 22.7%;环境空气类监测设备共销售 7,162 台(套),同比增长 55.3%;水质监测设备共销售 19,345 台(套),同比增长 86.3%;数据采集设备共销售 9,511 台(套),同比增长 53.6%。在产品结构方面,销售量占比大的是水质监测设备和烟尘烟气监测设备,分别占总体市场销量的 34%和 32%。数采仪、环境空气监测设备和采样器分别占比 17%、13%和 4%。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在“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总投资规模将要达到 15 万亿人民币,到 2020 年,国家要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要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的现代化。规划中特别强调:在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要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等基本要素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信息的交换。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及管理领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转型、率先、特色”的发展理念。机遇千载难逢,任务依然艰巨。只要全市上下精诚团结、拼搏实干、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就一定能够把握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提档进位、率先绿色崛起。

 四、报告编制说明

 (一)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国制造 2025》;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

 4、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等。

 (二)报告编制原则

 本项目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遵循创新、先进、可靠、实用、效益的指导方针。保证本项目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保证进度、节省投资、提高效益,充分利用成熟、先进经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1、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节能减排,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做好投资费用的控制。

 2、根据市场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产品方案及工艺路线,设计上充分体现设备的技术先进,操作安全稳妥,投资经济适度的原则。

 3、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节能设计规范,努力做到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采用先进工艺和高效设备,加强计量管理,提高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

 4、根据拟建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象、交通运输等条件及安全,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原则进行布置;同时遵循国家安全、消防等有关规范。

 5、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消防等方面,本着“三同时”原则,设计上充分考虑装置在上述各方面投资,使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消防贯穿工程的全过程。做到以新代劳,统一治理,安全生产,文明管理。

 (二)

 报告主要内容

 按照项目建设公司的发展规划,依据有关规定,就本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市场供需状况与销售方案、建设方案、环境影响、项目组织与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研究结论。

 四、项目建设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待定),占地面积约 129.33 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五、项目生 产规模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交通监测仪器 250000 套的生产能力。

 六、建筑物建设规模

 本期项目建筑面积 107774.89 ㎡,其中:生产工程 56474.04 ㎡,仓储工程 11100.81 ㎡,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 6682.04 ㎡,公共工程 33517.99 ㎡。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74100.52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56741.3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6.57%;建设期利息 1494.5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02%;流动资金 15864.6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41%。

 (二)建设投资构成

 本期项目建设投资 56741.34 万元,包括工程建设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建设费用 50819.09 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4412.66 万元,预备费 1509.59 万元。

 八、资金筹措方案

 本期项目总投资 74100.52 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 30500.00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

 九、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

 1、营业收入(SP):148100.00 万元。

 2、综合总成本费用(TC):117611.07 万元。

 3、净利润(NP):18819.34 万元。

 (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

 1、全部投资回收期(Pt):5.86 年。

 2、财务内部收益率:12.34%。

 3、财务净现值:4450.67 万元。

 十、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4 个月。

 十一、项目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86219.91

 约 129.33 亩

 1.1

 总建筑面积

 ㎡

 107774.89

 容积率 1.25

 1.2

 基底面积

 ㎡

 54318.54

 建筑系数 63.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438.08

  1.4

 基底面积

 ㎡

 54318.54

  2

 总投资

 万元

 74100.52

  2.1

 建设投资

 万元

 56741.34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50819.09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4412.66

  2.1.3

 预备费

 万元

 1509.59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1494.51

 2.3

 流动资金

  15864.67

  3

 资金筹措

 万元

 74100.52

  3.1

 自筹资金

 万元

 43600.52

  3.2

 银行贷款

 万元

 30500.00

  4

 营业收入

 万元

 1481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117611.07

 ""

 6

 利润总额

 万元

 25092.45

 ""

 7

 净利润

 万元

 18819.34

 ""

 8

 所得税

 万元

 6273.11

 ""

 9

 增值税

 万元

 5529.11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5396.48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17198.70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43489.79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25817.91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5.86

 含建设期 24 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12.34%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4450.67

 所得税后

 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

  一、行业背景分析

 1、《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完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应急、监察等能力建设力度,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设,推进环境卫星应用。建设国家、省、市三级机动车排污监管平台。

 2、《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 号)精神,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环境监测,规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行为,促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良性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四)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五)有序放开公益性、监督性监测领域。

 3、《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到 2020 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 2030 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4、《中国制造 2025》

 提出工业强基是五个重点工程之一,实施工业强基主要是为了解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落后问题。

 5、《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到 2020 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目标。

 6、《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 年)》

 提出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气象服务企业和非盈利性气象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和清单,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气象现代化建设。

 7、《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

 明确提出上收生态环境监测事权。环保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

 8、《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制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定期编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9、《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方案》

 提出以“国家考核、国家监测”为原则,将分三步完成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事权上收的方案。

 10、《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2016-2020)》

 提出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

 11、《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提出加快推进交通监测建设,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2、《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提出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加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环境检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13、《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提出实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全时监测,提高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能力。

 14、《“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提出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技术水平。

 15、《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提出发展先进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构建全社会统筹气象观测、天地空一体、实现“一网多用”的综合气象观测网。

 16、《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推动解决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加快监测事权上收,明确各方职责,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质控手段,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17、《“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

 提出 2020 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8、《“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提出促进交通产业智能化变革,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智能交通产业。

 19、《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

 强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探索构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网络。结合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综合考虑环境管理需要及经济技术可行性,在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基础上,选择

 若干典型地区进行试点,探索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工作机制,研究技术方法体系,针对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污染物来源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和人群暴露途径开展监测,持续、系统收集基础信息,为及时、动态评价和预测环境健康风险发展趋势奠定基础。

 20、《公安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

 提出对“十三五”期间公安科技创新工作整理布局,要通过“421专项”、“221 工程”与“521 计划”的实施取得促进技术与装备应用的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集成化、移动化,提升公安工作智能感知、立体防控、快速处置与精准服务能力,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指挥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安全治理从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转变、侦查破案从循迹追踪向精准发力转变。

 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和质控,按照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关工作。

 22、《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18 年-2020年)》

 将用三年时间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排污单位、运维机构三类主体实行全覆盖检查,其中重点检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长三角区域、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和造纸、火电、钢铁、化工、城市污水处理等行业。

 23、《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二、产业发展分析

 (1)行业概况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气象行业商业化不足,缺乏有效、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高端观测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建成并完善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天地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气象观测是气象管理的基础。国内的气象探测市场按照客户群可以分为中国气象局市场、航空气象市场、军队气象市场、交通气象市场、农业气象市场、海洋气象市场和环境气象市场七大类。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主要用于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风、雨、能见度、云高、雷电、天气现象等,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气象局、航空、防灾减灾、水利水文、交通、农业等。由于我国自然气候条件复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气象观测行业方兴未艾:

 1)我国幅员辽阔,气象状态极为复杂,局部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气象观测在天气预报和减灾防灾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除洪涝灾害外,台风、干旱、土地沙化等也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气象观测可以对天气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报和监测,不仅可以减少洪涝、台风等造成的损失,而且可以通过实施人工降雨等人工影响天气手段,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气象预报、气象预警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多元化需求也在相应增加,气象观测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市场需求稳步增加。

 目前我国气象领域以国家投入为主,更多体现公益性。“十二五”期间我国气象财政投入机制逐渐完善,中央财政对气象部门的累计投入较“十一五”时期增长 81%,地方财政投入增长 110%,主要是提高

 气象卫星的监测能力、雷达的监测能力和地面气象观测网的观测能力的建设方面投入。

 (2)市场规模

 2017 年我国导航、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行业销售收入总额为148.44 亿元。未来我国的气象观测产品将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实施六大气象工程,确保到 2020 年如期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六大气象工程分别是:气象预报预警工程、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海洋气象能力建设工程、卫星雷达等气象探测基础工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其中,气象预报预警工程将建设覆盖全国内陆和邻近海域的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显著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时效和精细化水平;海洋气象能力建设工程将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网,发展全球海洋气象预报模式,形成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将重点开展飞机作业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作用。随着“十三五”气象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投入,气象观测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

 (3)未来发展趋势

 1)气象观测设备日益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综合化

 气象观测从人工观测向自动化遥测遥感发展,从定性观测到定量观测,从单一的大气圈观测到地球各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术,实现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连续、自动、一体化定量观测。为了满足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需求,探测设备空间网格更密,资料时间密度更高,从二维观测向三维立体观测发展,从大尺度的天气观测向中小尺度天气观测发展。目前,我国气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然薄弱,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气象资料标准化和共享能力仍不强。

 根据《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自动化、综合化和适度社会化,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构建无缝隙精细化的气象预报业务。完善一体化现代天气气候业务,推进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发展先进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构建全社会统筹气象观测、天地空一体、实现“一网多用”的综合气象观测网。

 2)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气象行业战略重点

 根据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 年),我国气象行业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关的灾害占自然灾害的 70%以上,且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新时期,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与天气气候关系更加紧密,气候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将面临重大威胁和严峻挑战,需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这些都对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期内要形成效益显著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化水平、及时发布能力和公众覆盖率大幅提高,气象灾害损失占 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

 未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区域气温将继续上升,暴雨、强风暴潮、大范围干旱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还将增加,洪涝灾害的强度呈上升趋势,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引发的气象灾害及次生

 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不断加大,气象观测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区推动转型发展契合发展大势。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宏观形势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我区发展将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从自身来看,我区仍处于产业培育的“关键期”、社会稳定的“敏感期”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有很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重构支柱产业体系任重道远,资源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创新要素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突破,维护安全稳定压力较大,保障和改革民生任务较重。

 第三章

 市场需求预测

  一、行业基本情况

 1、有利因素

 (1)政策扶持

 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源头,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国防建设、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制造 2025》强调: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进入“十三五”以来,《“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均对仪器仪表、测量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扶持和鼓励政策。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要求: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推进,将对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需求稳定

 2015 年 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 2020 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2015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在加强治安防控、优化交通出行、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 年 8 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建成并完善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天地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强化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检定维护,确保气象观测系统稳定运行,提高数据质量。相关规划的实施,将为行业提供稳定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3)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相继成熟,仪器仪表行业也迎来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仪器仪表行业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行业向高精尖及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相关设备更新换代会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仪器仪表行业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进一步扩大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行业技术进步拓展了应用领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对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不利因素

 (1)技术与人才短板

 仪器仪表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人才、技术经验还是研发设备等方面,国内企业目前都相对落后。

 (2)部分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仪器仪表行业上游硬件行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市场大多被德国西门子、瑞士 ABB、美国赛默飞世尔等外资企业占领;部分核心部件,如分析模组和传感器,国外公司还处于垄断地位,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挤压行业利润。

 二、市场分析

 (1)行业概况

 环境质量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质量监测和噪声监测等;污染源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废污水监测、废气监测等。

 2017 年,我国共计销售各类环境监测产品 56,575 台(套),同比2016 年增长 38.5%。除采样器设备外,其余 4 大类产品的销售量均比2016 年显著增长。其中,烟尘烟气类监测设备共销售 18,486 台(套),同比增长 22.7%;环境空气类监测设备共销售 7,162 台(套),同比增长 55.3%;水质监测设备共销售 19,345 台(套),同比增长 86.3%;数据采集设备共销售 9,511 台(套),同比增长 53.6%。在产品结构方面,销售量占比大的是水质监测设备和烟尘烟气监测设备,分别占总体市场销量的 34%和 32%。数采仪、环境空气监测设备和采样器分别占比 17%、13%和 4%。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统计年鉴数据,环境监测行业收入规模从 2010年 93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223 亿元,复合增速 19%;增长主要来源于大气、水质、工业污染源监测的高速增长。如果按照 16%的增速测算,2019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400 亿元。

 (2)市场规模

 1)空气质量监测市场

 我国空气环境质量状况严峻。根据《2017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7 年,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下简称“338 个城市”)中,只有 99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 29.3%;239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 70.7%。338 个城市发生重度污染 2,311 天次、严重污染 802 天次,以 PM2.5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 74.2%,以 PM10 为首要污染物的占 20.4%,以 O3 为首要污染物的占 5.9%。其中,有 48 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超过 20 天,分布在新疆、河北、河南等 12 个省份(部分城市受沙尘影响)。纳入《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的 74 个实施城市(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地级城市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74 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72.7%,比 2016 年下降 1.5 个百分点。

 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建设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能直接带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市场需求。根据财政部、环保部《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大气监测方面,适当增加国控监测站点建设并充实监测功能,实现对全国主要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满足《大

 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考核和评价需要。“大气十条”提出,要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

 2)污染源监测市场

 污染源监测主要是采用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来源、排放浓度、污染物种等,为控制污染源排放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是解决污染纠纷的主要依据。2011 年-2015 年污染源监测重点企业数量复合增速为 4%,自动监控企业数量复合增速为 3%,COD、氨氮、SO2 和 NOX 的增速分别为 10%、31%、22%和 24%。随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供给侧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方式的转变,预计工业企业的监测设备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 COD、氨氮、SO2 和 NOX 的增速分别为 20%、35%、25%和 25%,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市场规模在 145 亿元。

 2016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 2,000 万元)数量共有 37.7 万家,其中生产工艺包含 VOCS 排放的企业共有 23.3 万家,2017-2020 年预计工业园区 VOCS 监测设备需求量超过 10 万台,按照25 万元/台计算,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250 亿元。

 3)水质监测市场

 2016 年 3 月,环保部印发《“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要求将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由 972 个调至 2,767个,其中,超七成监测断面与考评挂钩,地表水监测国控断面数扩容近两倍,“十三五”期间将新建 1,795 个。

 2014 年《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修改稿)》发布,要求 2020 年以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在近期仍需要定位试点监测范畴,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为基本目标,力争到2020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要求在每个县选择 3-5 个代表性村庄,开展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按照 334 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按照 2个地表水监测设备;2,851 个县,每个县安装 6 个地表水监测设备计算,“十三五”预计新增地表水监测设备 17,774 个。另外,饮用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设备预计每年小幅增长 100 个、50 个,则“十三五”预计新增 750 个。综上,地表水、饮用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设备共新增 18,524 个。

 4)环境监测运维市场

 根据财政部、环保部《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央上收的环境监测站点、监测断面等,除敏感环境数据外,原则上

 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运营。2018 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 1,436 个国家空气监测站进行运维招标,2019 年-2021 年 3 年总运维金额 7.2 亿元,市场空间 2.4 亿元/年;对于非国控点,2016 年全国共有 3,750 个监测点位,预计 2020 年末全国将有10,776 个监测点位,2017 年-2020 年全国需运维的点位为 6,000 个,按照每个点位 15 万元/年的运维费用估算,运维市场规模将超过 9 亿元/年。

 (3)未来发展趋势

 1)环境监测系统呈现智能化、网格化融合发展趋势

 根据 2017 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提升制造型企业服务能力和投融资能力。

 2018 年 8 月,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要求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全行政区域按照 3 千米×3 千米划分网格,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筛选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高的 3,600 个网格作为热点网格,进行重点监管。每月对热点网格进行综合评估,选

 出各城市 PM2.5 月均浓度高、同比去年 PM2.5 浓度改善情况差、环比上月改善情况差的三类热点网格作为预警网格,进行通报。2018 年 10月前实施范围为“2+26”城市,10 月起增加汾渭平原 11 个城市,2019年 2 月起增加长三角地区 41 个城市,从而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的全覆盖。

 与点状监控有所不同,网格化监控采用新的小型化、微型化组合监测技术,以“全面布点、全面联网”为宗旨,通过大范围、高密度“网格组合布点”,结合立体监测、移动监测等,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在线监控网格,为科学治霾、精准治污提供决策依据,大幅提高治霾的工作效能,推动大气质量持续改善。

 2)环境监测设备向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发展

 根据 2017 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领域,重点研发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以及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氨、重金属、三氧化硫(SO3)等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监测,车载、机载和星载等区域化、网格化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以及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诊断等技术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展。

 3)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的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存在部门间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不统一、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2015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 2020 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和路线图”。在国家提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概念之后,各地政府相继发布了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相关政策,争取到 2020 年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的目标。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激光/光谱技术促进了大气立体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光学探测和光谱数据解析为核心的各种立体监测技术以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多组分以及实时等优势在大气、环境、气

 象、空间、遥感以及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光与大气中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吸收、散射、反射等过程,形成了多种探测技术,实现了对大气痕量气体、大气气溶胶、温室气体、大气风场、水汽、温度以及多种大气污染成分的快速、实时探测,并通过光波的遥感特性,在地基、车载、机载及星载多平台上对大气多种成分、大气参数进行多维度的探测。

 4)环境监测社会化趋势明显

 “加快转变政府环境监测职能,创新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国家深化环境监测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监测社会化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政府将部分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从直接提供转为购买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此外,环境监测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催生出环境监测领域的投融资方式的改变,以政府购买数据服务、PPP 模式等提供服务,为社会资本进入环境监测市场,更快地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监测数据辅助决策打开了通道。

 5)环境质量监测进入监测数据标准提升和监测点位下沉阶段

 环境质量监测在经历了监测体系建设的完整周期后,对环境监测数据标准和质量要求开始提升。一方面,2015 年以来,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暴露出篡改、虚报数据等诸多问题,因而规范监测数据、打击数据造假成为监管核心。通过建立惩罚机制加大监测数据造假成本,通过监测事权上收、调整监管体系架构,从根源上避免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与此同时,2017 年以后广西、重庆、四川、江苏等省份陆续出台对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其中提出将强化督察考核结果在干部管理、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中的应用,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打击监测数据造假的紧迫性。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0 年,确保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独立公正开展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另一方面,随着居民对环境要求的提升,环境监测的指标范围也在扩大。早在 2012年环保部颁布的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增了 PM2.5,部分区域实施的指标中新增了 CO、O3,并新增推荐项目镉、汞、砷、六价铬,扩大了环境监测数据的覆盖范围;同时对 NO2、PM10、铅、苯并芘等已有监测指标的合格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2014 年又进一步出台对大气和石化行业的细分要求,提高了对排放限值的规定。

 监测数据质量标准提升的系列措施引发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对可实时传输数据、微型可广泛布局、成本低的小型检测设备的新需求。尤其在 2016 年以后环保监测垂直管理改革将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叠加对地方政府的环保考核压力,催生出网格化监测的需求,各地逐步开展覆盖范围更广、分布更密集的监测网络建设,监测点位下沉趋势明显。

 第四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场地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86219.91 ㎡(折合约 129.33 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 107774.89 ㎡。

 (二)产能规模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 xxx(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交通监测仪器 250000 套,预计年营业收入148100.00 万元。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

 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1、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

 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

 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

 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选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区域核心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体系开放便捷,周边 10 分钟车程范围内,有高速公路 4 条、高速公路出入口 6 个,多条国道在区内通过,立体化交通网络通达。

 项目建设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园区绿化率达 50%以上,空气和水质优于国家标准;项目建设地配套功能设施完备,基础功能设施达到“十通一平”,建有大型商务写字楼、会议中心、星级酒店等,能够提供会议、住宿、餐饮、医疗、休闲等服务。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区推动转型发展契合发展大势。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宏观形势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我区发展将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从自身来看,我区仍处于产业培育的“关键期”、社会稳定的“敏感期”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有很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重构支柱产业体系任重道远,资源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创新要素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突破,维护安全稳定压力较大,保障和改革民生任务较重。

 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经济增长、发展质量效益、生态环境在省市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比 2010 年增加 1.5 倍以上、城乡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 年增加 1.5 倍以上;是到 2020 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主体,改善创新环境,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价值充分展现,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主体,改善创新环境,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价值充分展现,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实施科技创新引领

 大力实施协同创新战略,积极鼓励企业与京津科研机构、院校开展对接活动,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瞄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计划,积极争取和培育实施新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提升重点骨干企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使之成为技术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区域经济龙头企业;抓住有潜力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高新技...

推荐访问:年产 策划方案 编辑
上一篇:广东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下一篇: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