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思考

来源:考研 发布时间:2020-09-10 点击:

  ***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

 20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 颠覆了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使得当今社会出现了“地沟油”等违背良心的社会问题。在失去了道德文明,出现道德危机、 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现代社会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因此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现代思考 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地沟油” 社会问题

 - 1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

 1

 目录

 ..................................................................................................................................................

 2

 1

 引言 ...........................................................................................................................................

 3

 2

 中国传统文化 ...........................................................................................................................

 3

 2.1

 传统文化的概念 ...........................................................................................................

 3

 2.2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及发展 ...........................................................................................

 4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主义 .......................................................................................

 5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

 7

 3.1

 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 ...................................................................................

 7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主义的现代意义.......................................................................

 7

 3.3

 弘扬传统的道德文化,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

 8

 4

 结语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2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标志。

 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 丧失文化传统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在世界五大文明中, 华夏文明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活力, 一直连续发展, 绵延不绝。但是,进入近代以后, 文明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踏上了顺应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想通过努

 力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 希望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近代民主国家, 提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和“综合创新”等说法;直到共产主义

 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入到中国, 中国共产党综合了以上文化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寻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文化现代化观念。

 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糟粕文化, 特别是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一些不良文化不断地涌入中国社会, 加上现在的人们对追求功利心切,有些人就是失去了人的最基本道德素质, 使得如今经常出现丑陋的社会现象。很多中国人开始想起了崇尚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 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义之邦,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理论中充满了道德观点, 道德甚至成了他们全部思想的焦点和核心。人伦道德本位化及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使得道德主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 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向大众生活,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具有深层次意义的。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概念, 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

 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生剧烈演变的近现代文化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无一不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制约着每个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准则。

 在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前, 首先要对文化的概念做出界定。

 2.1 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 而中国传统社会指周秦以降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之前” [2] 。这种界定只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个时间(时代)维度的限定。要想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一词的内在涵义, 需要取得对“传统社会”和

 “文化”的明晰理解。

 - 3 -

 [4];当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传统社会”在更多的意义上是相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而言的农业文明

 社会,即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 人们“主要生存于由宗法关系维系的自然秩序之中” [3]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联更多的是非理性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即指从周秦统一中华到 1911 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封建宗法社会。

 “文化”一词在拉丁语和中古英语中通常具有“耕种” 或“掘种土地”的意思,到 19世纪文化才逐渐开始取得了它的现代意义,即在文明意义上的使用。现在,由于解读视角的不同, 文化的定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和争论, 但文化有一个为大多数论者承认的特性:“它不是与经济、政治、科技、自然活动领域或

 其他具体对象相并列的一个具体的对象, 而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影响人、制约人、左右人的行为方式,深层的机理性的东西” [3]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中国封建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整体生活样式、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

 从意识形态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历史事实和当代阐释两个层面上来把握。从事实上讲,就是指以四书五经等文本形式存在的儒学为主体儒、释、道互补的学说体系。这个以儒学为主体的学说体系在封建的宗法社会中扮演着主导意识形态和统治思想工具的角色,“不仅是哲学、政治、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文学艺术、社会心理以及民风民俗等进行了相当强劲、持久的渗透”

 代阐释上讲, 传统文化是指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的现实性阐

 释,包括大陆和港台的学者从学理和运用等各个角度对之进行的解读, 如新儒家、老子热、周易热等文化现象。

 2.2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与养育它的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等条件是分不开的。

 完备的气候类型、 复杂的地形、 地貌和流域,加之地域辽阔, 各民族生活条件各异, 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多元性的特点; 农耕自然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也是在一种古典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类型, 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共存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少不了社会政治结构的制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宗法社会和专制政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 发展所依托的社会专制结构,形成了“家国同构”、“孝”、“忠”等个人品质和价值准则,形成了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 11个时期,即原始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文化、明清文化、西方精神文化和现代文化。认真地去研究这些文化,我们

 - 4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不难发觉,任何一种文化的确立都不是偶然的, 而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的并成为该文化的思想基础的东西 [5] 。

 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长时间地创造积累,虽历尽沧桑但绵延不

 绝,得到了完整有序的保存和发展。

 中华文化还呈现出继承与变异、 对立与统一的生生不息的状态。

 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取代。

 但在新的形式中却又凝聚着永久性的民族精神。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是一种从未出现过中断的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自周秦以来,除少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外, 绝大多数处于“大统一”状态,长期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政治结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主体, 同时,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出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形成了一种多元性的文化, 所以它既博大精深,又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自我修养。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作为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中正平和,不偏不奇的中庸之道,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第三,以耕读传家为本的治家之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人们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之上, 而科举取仕光宗耀祖的唯一通道, 于是耕田、读书成为古代文化基本治家之道。第四,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因为是科举

 取仕,而封建统治者有崇尚儒家之道, 儒家一概以经学为根本, 因为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文人治学的根本。第五,以义利和一为基本价值追求。义利和一是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二者冲突,舍利取义。第六,以主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主义

 传统思想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 [6] 。道德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把道德看作人类杜会生活的基础, 用道德的发展变化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是一种道德主义的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本身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根本的东西,相反,道德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为生产实践所决定。

 道德主义最为集中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这一特色本身又是通过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

 第一、注重人伦关系,强调社会秩序与和谐。春秋时期,晏婴较早地提出了人伦关系的规范体系。他说: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

 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昔物也。

 ”(《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 在他看来,如果人们彼此恪守各自道德规范,则内可以平安,外

 可以睦邻。到孔子时代,虽然他看到了社会大变革引起“礼崩乐坏”的必然性,

 - 5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但仍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维护着西周以来传统礼制。

 他申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论语·八佾》 ) 认为周公制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 “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 “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礼记·哀公闾》 ) ,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孟子则在中国思想史上首创“人伦”概

 念,提出了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的 “人伦” 的基本内容,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盂子·朦文公上》 ) 孟子所提出的“五伦”是对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最基本的概括, 自此以后,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起始点。

 第二、注重道德精神,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马克思曾指出,亚里士多德

 认为人“天然是一种政治的动物” 或“天然是城市的市民” ,这个对于人的定义,

 [7]

 “标志出了古典的古代的特征” ,即古希腊奴隶社会的特征。在中国传统思想

 中,作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它所强调的不是人的理智, 而是人具有动

 物所不可能有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正因于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家认为, 在人的一切需要中, 道德需要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 道德价值是最高的价值, 道德要

 传统道德主义对于道德地位的看法, 主要体现在义利关系的理论。

 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 ( 《论语·阳货》 ) 、“见义思利” ( 《论

 - 宪闻》 ) 。而且在义利发生冲突时,应当把“义”的最高体现“仁”作为义无

 反顾的选择,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 (《论语·卫是公》 ) 。

 第三、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塑造理想人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德性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基本主张,但从总体上讲,以“性善论”为主体的德性主义占有主导地位。德善人性论

 不仅提供了理想人格何以可能的人性论根据,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古代道德修养—内省自觉的基本路线。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他看来,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无几,只是由于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 因此,后天的道德修养就显得异常重要。

 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者”理想境界,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 “我欲仁. 斯仁矣”。

 ( 《论语·述而》 ) 他把这条原则称为“为仁由已”,要求人在修己求仁时表现出主动性。

 第四、注重社会义务,强调社会责任。

 从理论上说,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对应、相互统一的。

 但是,与西方社会在职份角色上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己克制权利的索取、 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一种义务伦理学。

 - 6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3.1 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

 改革开放,让中国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到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手硬,一

 手软”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以至于出现了国人的公民素质, 尤其是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滑坡的尴尬。

 “小悦悦事件”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

 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反被质疑在“炒作”。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一个令人发指的问题——“地沟油”问题, “毒奶粉” 问题,“瘦肉精” 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从表面看好像主要是由于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 但是从深一层方面看这个问题, 不难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社会中有些人不具有人的基本道德修养, 在回馈的利润高达十几甚至几十倍的驱动下, 从而诱使一些人为了利益, 昧着自己的良心, 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当今中国社会,市场化、货币化的逻辑肆虐着社会日常生活的一切角落, “一切向钱看”已成为大多社会成员的根本生活准则, “以钱为纲”成为大多数人生命存在意义的唯一标准, 精神、信仰上的真空已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道德的滑坡、良知的沦丧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社会事实了。

 在中国社会, 加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和方式比较少, 很多中国人已经把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抛到后脑勺去了,使得中国当今社会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主义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主义在现代社会中, 为化解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弊端能够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注重道德精神, 强调“义”的原则。重义轻利、不言利以至耻于言利, 不仅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稳定的一般规范, 也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

 很明显,道德主义具有抑制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限制生产发展的社会保守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毕竟不是

 万能的,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亦具有负面的影响。

 如讲求经济效益、 注重利益驱动,容易诱发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 会带来了如上面提到的 “地沟油”、“毒奶粉”和“瘦肉精”等等。此外,由于人的能力的不平等,市场经济在其发

 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一定程度上的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物质利益与道德精神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

 在这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重视道德的思想,主张以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约束物质利益的取舍与分配的思想,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 特别是对正在发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作为一种历史观, 把道德本位化, 用道德因素诠释社会发展, 以道德为基础

 - 7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构建社会发展图景,道德主义无疑是错误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价

 值观念、精神状态,它既是过去的,又包含着现在,且开拓着未来。也就是说,

 从当下社会来看, 传统文化又总是会给我们以一定启迪, 或者说,对传统文化进

 行创造性转换,它仍然会成为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3.3 弘扬传统的道德文化,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不仅是现代化的民族道路的源头活水,而且是其生命力的内在根

 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 不仅形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和判断是非的标准,而且作为人们的互动关系实现着社会秩序化。贺麟说: “任何一种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 便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8] 。当然,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性的主动创造过

 程,不是传统文化源头活水的放任自流, 而是使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根据一定的目标,发挥出现代潜能。

 现代社会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变革和效益的同时, 必然导致工具理性主义的张扬, 加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和谐。

 传统文化也会以 “集体无意”向不同方向释放潜能,因此,以先进文化为指导进行文化建设,也就成为使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互动的过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传统和谐文化的现代潜能,就是使它与现代性成长结合起来, 在抑制工具理性主义泛化中赋予传统文化现代精神。

 《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入和谐

 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必须“言而有信”、“敬事而信 " 方能自足社会。诚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资。这种思想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体现出了

 实践生命力, 并融入了人们的是非标准中, 而且与仁爱互助的观念相结合, 成为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目标。

 市场逻辑的指令性和无限扩张性, 不仅激起人们的物质欲望,而且对传统道德形成了冲击。

 市场交换逻辑向各领域渗透, 既扭曲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又使诚信缺失问题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诚信之上, 解决诚信缺失问题, 不仅需要形成健全的制度, 而且还必须弘扬传统诚信观念中包含的至大至刚精神, 在社会日趋多样化的过程中形成以诚为本、互利合作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 还包括文化现代化, 而实现文化现代化就是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而精神文明的建设又必须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前提,在不断改造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新道德文化。

 因此,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既是建设现代社会新道德的客观要求,

 又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要求。

 例如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对于抑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转变社会风气,保证社会、和谐、有序地运转。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且能产生巨大的道德力

 量。

 - 8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结语

 如今,在全国各地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学习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这是因为雷锋精神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展现。这也正说明了中国现代社会需要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中国, 深入开展学习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活动, 大力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精神, 对于深化拓展公民道德建设、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 9 -

 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贺麟 . 文化与人生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刘梦溪 . 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J]. 新华文摘, 2004,(19): 104-106.

 衣俊卿 . 文化哲学 [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刘东超 . 论儒学的当代问题 [J]. 社会科学, 2004,(2):79-84.

 张岱年,程宜山 . 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张拐林等主编 . 中国伦理思想通史 [M] .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马克思 . 资本论第一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韩月华,苏志加 . 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认同的几点思考 [J] . 宜宾学院学报,

 2006,(3):50-52.

 -10-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 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
上一篇:治超行政执法价值剖析
下一篇:语文 -中国现代诗四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