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干阑式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9 点击:

郭玉洁,柯佳,魏峰

(福建工程学院 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广西“干阑式”建筑是我国特色民居建筑之一,历时悠久,传承至今,几乎贯穿于我国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广受国内学者关注,如倪韬从起源、意义等方面讲述干阑式建筑在当代的发展前景[1],刘玉成、李越分别从空间关系角度分析干阑式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建筑美学[2-3],张晓春从干阑式建筑空间结构、建筑符号以及语言表达等角度论证干阑民居建筑哲学宇宙观[4],杨旭、郑智嘉基于景观外化改造视角提出功能置入、空间拓展利用的保护策略[5],陆玲对桂林阳朔东街“观景木楼”的干阑式休闲娱乐酒吧进行设计构想等[6]。总的来看,干阑式建筑的历史起源和审美等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干阑式建筑与当代设计相适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中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广西干阑式建筑地域技术特征和建筑审美的基础上,从理性的结构设计、适合的材质应用和人文的精神理念三个方面探讨广西干阑式建筑如何与当代设计相适应及其传承与启示,以为广西干阑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一)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河流众多[7]4,气候潮湿炎热,蛇虫鼠蚁等病害频发。为解决这些问题,广西干阑式建筑在建造时因地制宜,将地基抬高、离地,从而产生了架空性特征,同时为保持良好的通风多为敞厅并设置宽大的外廊,也有部分民居建筑在三层阁楼不设全封闭的外墙挡板以利于粮食的储存。当地温润的气候滋润了山地植被的生长,境内草木众多,广杉树、毛竹、松树资源丰富,充足的森林木材资源为干阑式建筑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不同的材料根据其材质特性应用在不同的部位,木材这类硬度较高的常用在主要结构上,如立柱、梁架等,而竹子等柔韧性较好的则用在装饰上,如竹编窗等。由于自治区内北部山脉地区日照时长较短,气温稍低,保暖也成为干阑式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墙体材料一般选择150 mm左右的木材,有研究表明150 mm的木材其保温隔热性能相当于610 mm的砖墙[7]5。

(二)营造技艺表现

每个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建筑的营造技艺特征与装饰风格,干阑式由壮族的音译而来,意指构建与托架之上的一种纯木质结构建筑,《魏书·撩传》所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广西地区盛产木材、竹类、石材,先民受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制约,在建造时大都就地取材,从而产生了拥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木构架干阑式建筑。“三分法”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水平层划分,人们在营造和进行审美活动时常以实用性作为基础并受宗教礼制与实际情况的约束,所以广西干阑式民居建筑对于“上分”屋顶部分的营造方面较为简单,同时为保护夯土墙体以及木构架,屋顶大都使用悬山顶或歇山顶并设有深大的挑檐,个别民居会设置曲线型屋脊,有些民居采用广式镬耳形封火墙,梁架部分选择广西常见的木材并受汉族影响在外侧附以防水的瓦片,最终形成独特的审美造型特征。干阑式建筑的“中分”部分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区,壮族、苗族等地区建筑构架以穿斗式结构和大叉手式为主,也有部分地区如毛南族等采用插梁式或混合式木构架,此类型的梁架结构轻便,更加适用于广西的气候和地形。广西属南方湿热地带,对通风要求高,间隙大的细木条与竹编常被用在外廊、门窗部位作为格挡与装饰,也有在外廊部分悬挂竹席作为遮挡或作为三层阁楼的外墙。干阑式建筑的“下分”部分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周身木柱支撑,底层为全开放式,外墙也用木板做格挡,为防止木柱腐烂会在架空层的柱底设置约1.5 m高的石柱;
另一类是建筑侧立面用夯土的山墙做墙体,为隔绝潮气还会砌筑乱石,台阶也为石材所做。

建筑的审美是多元性的,建筑审美维度分为造型审美、环境审美与意境审美。[8]94建筑审美理论为干阑式建筑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切实依据,也为当代干阑式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理实秩序的结构基础

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空间形态和造型特征往往是人们最先关注的。[8]94建筑单体的秩序结构主要包括平面结构、立面结构与剖面结构,三种结构分别反映了建筑的功能性表现、视觉审美表现与营建技艺表现。广西干阑式建筑单体平面布局有着较为明显的功能分区:主要生活区包括火塘、卧室、外廊以及厅堂;
辅助区主要包括架空层、晒排、粮仓以及厨房;
最后是交通通道,包括室内连接各层的简梯与入户的主楼梯。传统干阑式建筑的室内空间不设置隔间,皆为敞厅,但在汉文化加入后,建筑形式增加了中轴意识与空间分割意识,其平面布局、构架、装饰都与汉族极为相似。广西现存的干阑式建筑都表现出汉族文化的影响,基本的平面布局可以分为前堂后室、一明两暗两种类型。根据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程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化影响较小的干阑式建筑,基本保持干阑式建筑原有的特征,如图1的龙胜枫木寨陈宅,其设有檐廊作为与室内的过渡,厅堂与火塘之间没有明显的隔断,但此时已经出现明显的居室分割,平面布局为前堂后室,进深普遍为两进;
另一类汉化影响较大,二层的平面布局与汉族建筑基本无异,空间布局都是以厅堂为中心展开,采用一明两暗的平面布局并设有简单神位,如百色市那坡县达文屯的干阑建筑,厅堂部分采用通高的形式,两侧则划分层高以增加使用面积,如图2所示。

图1 龙胜枫木寨干阑式建筑平面(图片来源:《广西古建筑》改绘)Fig.1 Plan of overhead building in Fengmu Stockaded Village, Longsheng CountySource: Adapted from “Guangxi Ancient Architecture”

图2 达文屯干阑式建筑平面(图片来源:《广西古建筑》改绘)Fig.2 Plan of the overhead building in DawentunSource: Adapted from “Guangxi Ancient Architecture”

干阑式建筑的单体建筑在功能关系和结构秩序的划分与使用上做到了既均衡稳定又主次分明的形式美法则,其剖面形式呈现竖向分布,层高通常设置为3~4层。如侗族高定寨典型干阑式民居建筑,第一层架空结构为全架空或半架空,主要用以圈养家畜与缓解气候问题,第二层是人的起居空间,第三层多为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用来存储粮食,详见图3。其建筑结构的秩序性体现在多样的构架组合上,例如侗居穿斗式以三柱构架为基准构架,以一瓜、两枋组合为半榀做拓展单元,详见图4,可生成五柱、七柱,灵活有秩序使用即可组成多种构架形式[9],形成严谨有秩序的建筑体系。由于干阑式建筑所用的木材大都为杉树,而杉树生长较慢约20年才能成材,所以受此影响其建筑体量较小,更能给人以亲和感,加之气候、地理等因素所以干阑式建筑更加适合在南方建造。

图3 高定侗族干阑式建筑剖面(图片来源:《广西古建筑》改绘)Fig.3 Section of overhead building of Dong Nationality in Gaoding Source: Adapted from “Guangxi Ancient Architecture”

图4 侗族基准构架的扩展方式示意图[9]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ansion mode of the benchmark framework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架空性是干阑式建筑剖面结构中最主要的特点,其适应性强,遇山靠山、遇崖靠崖,不会过分破坏原有的自然地貌,充分按照“减少接地、不定地基、山屋共融”的理念为之[10],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貌的破坏,还能缓解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增高居住面层的方式,建立起既适应地势、气候又足以维持自身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间,底层的架空结构可以有效应对建筑所面临的防潮、隔热与通风等问题。干阑式建筑在建造时没有固定的章法,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再现,与自然相融的状态。先民将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提炼总结,营造了可以适应地势、气候并且充分体现当地生产生活特色的干阑式建筑,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制与其独特的美感。

(二)宗族为首的空间环境

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的核心,中国传统民居与村落建造时力求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相融合。[8]106建筑环境的审美角度可以分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更多地反映人们生活习惯、文化观念,外部环境则是对自然环境的表达。《龙胜厅志》所书“席地而炊,搏饭掬水,省下露处,冬则围炉,达旦无床衾”表明传统干阑式建筑内部无空间居室分割,也无床榻,全家人都席地而眠,使用火塘煮食、取暖。火塘在广西干阑式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干阑式建筑的平面功能分区以火塘、厅堂与卧室为主。火塘由地面转移到干阑式建筑之上,其使用位置的改变解决了架空层使用火种的问题,并且火塘在广西干阑式建筑中不仅具有使用功能,其还代表着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围坐火塘煮食取暖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家中儿女长大后如无能力另建新房会在老房内设置新火塘,代表一个新家庭,在有能力建造新房的情况下,房中新火塘的第一把火需从老屋中引一把火点燃,寓意着香火不断,村中元老商议事务时也会围坐在鼓楼中的火塘边进行。[7]4可见火塘地位之重要性,其不仅具有生活功能,也是宗族文化和社会精神在现实中的体现。

广西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受地形影响,广西地区的传统村寨聚落大都集中在高山和丘陵地带。与汉族聚落大宗族式不同,其家庭单位通常在两代以内,分为“垛”—“补拉”—“斗”—“寨”[7]109。村寨内会建造大小不同的鼓楼作为宗族或村寨议事的空间,如三江的高定寨,寨中中心鼓楼由村民集体修建,是寨内凝聚力与团结的象征,另有6处鼓楼分属不同的姓氏宗族,属各宗族自己修建。鼓楼作为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使民居建筑大都以其为中心而建,同时宗族与宗族之间有象征性的临界线,所以聚落分布呈现区块化的特点,村寨总体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组成形式。由于寨子之间相邻,所以会出现不同宗族之间通婚的情况,如三江县华炼村形成了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特点,其宗族聚落分布图如图5所示。又如龙胜龙脊村内有廖、侯、潘三姓3个寨结合,其图腾为三鱼共首,代表了宗族之间互信共存、齐心协力的信念[7]111。

图5 宗族聚落分布图(图片来源:《广西古建筑》改绘)Fig.5 Clan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p

(三)层次丰富的审美意境

干阑式建筑在建造时大都以建筑群出现,建筑数量多、体量小、灵巧秀丽,渲染了灵巧多变的村落组织氛围,建筑单体与单体之间又有空间,使建筑群落之间通透不压抑,有呼吸感。干阑式建筑的“建筑意”——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意蕴正是通过建筑的形式、材料、结构、空间轮廓等来传达的,使人们精神愉悦。正如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提出并阐述的“建筑意”的概念:“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说得通。”[11]意境审美是建筑审美的一大部分,其重点和中心在于建筑造型等所传达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的体认和关照,即关于“建筑意”的审美体悟[8]101。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情感往往是层层递进,由浅表的视觉感受慢慢向更深层次的情感发展进而达到精神的愉悦,如李泽厚将审美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悦耳悦目”是单纯感官上的愉悦,“悦心悦意”是更进一步的愉悦,更加具有“精神性与社会性”,“悦志悦神”是人类具有的最高等级的审美能力,达到某种人生感悟的境界。[12]

干阑式建筑均就地取材,天然的竹子、木材以及山石大量运用在建筑中,使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木材的红棕色、竹子的竹绿色以及地基处所用的山石的灰色等色彩基调使干阑式建筑仿佛从山地中自然拔地而起,红棕色的色调和周围郁郁葱葱的大自然环境形成互补的点缀作用[13]。传统建筑园林通过营造建筑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达成“人在园中,移步异景”的视觉效果,使人徜徉其间,可见植物的使用在建筑空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干阑式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保留原有的植物,还再进行合理地补充,利用植物“实”的客观形象与建筑搭配、互动,形成“虚”的主观感知与审美情趣。

广西干阑式建筑村落的特征可以明显地体现出当地自然地形对建筑群组的影响,建筑大都依山而建,单体建筑之间有落差,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形态特征。同时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建筑组群形态灵活多变,巧妙的布局也使建筑之间富有独特的韵律,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环境外部的审美活动可以针对天际线近景、中景、远景的不同层次结构进行。天际线形状是村落总体形态的整体表现,从整体上反映了村落的三维立体形态,多样的建筑组群形成风格独特的屋顶轮廓,勾勒了城市建筑景观与自然对话的轮廓线。[14]建筑之间“虚—实”“高—低”的变化与其之间的组合带来了韵律的美感[15],同时建筑的“实”与自然的“虚”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近景天际线指离画面较近的植物等,自然界中不规则的植物形成了变化多样的边际线,对之后的中景天际线和远景天际线起到了补充作用,丰富了整个画面。中景天际线聚焦于标志性建筑以及建筑群体所形成的视觉中心,同时要注意与远景天际线山体配合,形成相对整体但又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建筑天际线,三个层次的相互搭配形成了和谐的美感。这种跟随大自然而产生的建筑群体有独一无二的组合美和韵律美,避免了建筑天际线过于平缓而造成的单调乏味之感。整体建筑群体高度适中,完整地保留了山脉天际线特征,中景处自然错落的小型建筑群也为视觉空间保留了充分的余地,形成了富有韵律的空间形态,实现了三种天际线的有机结合。干阑式建筑的材料、植物的组合形式、单体与组群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和”、尚“虚”、尚“神”、尚“韵”的建筑审美意境。[8]102

传统干阑式建筑独特的建筑结构使许多设计师对此进行借鉴与再创作,但现今对广西干阑式建筑的保护和创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使传统村落逐渐衰败,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使传统干阑式建筑难以保存,人为的乱拆乱建也使大量干阑式建筑逐渐消失。许多干阑式建筑的当代建筑设计错把传统性与地域性画等号,盲目地进行仿古或复制传统建筑符号。梁思成认为:“我们保护文物,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古为今用,但用之之道,则各有不同。”[16]

(一)适合的材料匠技

当代干阑式建筑的再造都大量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虽使建筑得到新发展,但其材料质感、色彩表现都与自然环境有很强的距离感,从而破坏了当地村落原有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征。传统干阑式建筑的营建材料使用全木制结构,但传统木制结构不耐潮、耐腐,过分追求传统材料的使用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筑发展的需求。当代干阑式建筑设计在融入新技术、新结构的同时,也要将新材料融入到设计之中,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相结合,从材料、色彩、空间结构、人文精神等方面入手,整合设计出既拥有地域特色又适合现代社会的优质建筑设计。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建筑材料呈现的视觉效果不尽相同。对于木质结构来说,其本身的质感和表现效果可以很好地体现传统建筑艺术文化,是一个明确的象征。传统木质建筑材料有着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淳朴自然具有温度是其与现代建筑材料主要区分的特点,暖色调的木质颜色比起现代材料的冷灰色调更加适用于中国人温和如玉的性格,给人以温和自然的视觉感受。将木质材料运用在当代干阑式建筑设计中,可以很好地提供不同的审美诉求以及增设计多样的材料质感与历史文化气息。但由于传统建筑的纯木质不具备防潮、防腐的功能,建筑安全性和稳定性都不够,所以在当代干阑式建筑设计的搭建中也加入了现代的钢材与混凝土以增加稳定性,以现代防腐木作为搭配。将木质材料使用在室内空间中,木质材料特有的肌理及质感能给人纯净自然的空间感受,在室外运用木质材料可以消减建筑过大的体量感,可以与周围的绿植相交融,凸显自然生态之感,木质材料的保留和运用满足了当代人对建筑的审美诉求。

(二)理性的结构设计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跨度、高度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17]。新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传统建筑复杂的结构和装饰不再适用于当代建筑设计,如果局限于传统技术,则会限制干阑式建筑在现今的发展。干阑式建筑的当代设计应秉承传统干阑式建筑的设计理念,顺应广西当地地势以及气态特征合理地运用现代建筑材料,也应立足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时要以简洁理性、保留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为主要设计依据,同时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融合、再造,打造出适用于当代生活方式的建筑结构,展现新时代的广西干阑式建筑特色。如弗兰姆普敦在“批判的地域主义”中指出当代建筑的建造不能片面地强调传统价值而忽视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建筑进行当代设计时要吸收传统精华并融入现代的技术、材料与思想。

利用干阑式建筑的架空性作为当代建筑设计的依托与其相融合,形成以干阑式建筑为特色、当代建筑设计为表现的建筑模式。传统干阑式建筑的架空层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所以层高设计较矮,在当代设计中可将层高加高作为临河游憩、休息的空间。建筑主体依旧保持向上增设的方式,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整体为通体开间,作为休息、娱乐的场所,干阑式建筑的立柱作为基础支撑将建筑与外部空间连接。二楼设置观景平台、餐厅、咖啡店等,游人通过设置在建筑两侧的木质台阶拾阶而上到达二楼观景平台,可以在二楼观景平台感受徐徐的微风,观赏河岸的风光。为了体现特殊的地域性,将干阑式建筑独特的屋顶形式与装饰纹样融入到空间设计中,并设置落地窗观赏自然景色,材料选用通透性、安全性较好的钢化玻璃,这样既可满足了游客的观赏视角,又保留了民族特色。当代干阑式建筑可以借鉴传统干阑式建筑作为创作基础,利用传统干阑式建筑最具特色的架空性进行再设计,将此特点应用在当代建筑设计上,赋予当代干阑式建筑更多的传统特色。

(三)人文的精神呈现

除建筑精神外,人文精神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核心,是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由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传统建筑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内在精神地位。干阑式建筑的主要支撑是由几根通体立柱和其他建筑结构组成,在建造时人们会通力先将主要的立柱竖起再对穿斗结构进行拼装,过程中就需要人们团结力量一同将建筑框架做好,体现了团结这一信念。传统建筑所带来的这一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深深地溶于大众的思维中,在公共空间内设置传统建筑或类似于传统建筑形制、元素的休息区可以使人群聚集于此从而产生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性。将干阑式的当代建筑设计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火塘设置在小区、校园等公共空间内作为休息娱乐的场所,在为小区内业主、学生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区内凝聚力的标志。对于干阑式建筑的当代创作,在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后,更应该集中体现广西地域文化的营造,如广西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从而加强干阑式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当前城市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使人们感到枯燥烦闷,乡村中小溪、植物、星空等自然环境成为人们的向往。20世纪末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在应对环境危机的情况下提出了“环境共生”的理念,安藤忠雄认为,共生理念所体现的自然,不是未经粉饰的朴素自然,而是经过思考的、人工化的自然,力图表现自然中的秩序,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18]。但在一段时间内,许多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手法单一、随意堆砌,未经思考的随意建造破坏了自然平衡,缺少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传统建筑与大自然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着眼于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将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干阑式建筑再设计并设置在城市或乡村中与自然相融合,可以为人们提供舒缓的视觉效果和愉悦的精神感受,缓解在城市中的焦虑感。游人在游览时,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通过全方位的观看纳入到一个图景中,使建筑充满温度与生机。

广西传统干阑式建筑灵巧秀丽,独特的建筑审美与装饰艺术使其独秀于世。深入剖析广西干阑建筑的建筑特色,阐述其独特的营造技艺、建筑结构与装饰、空间环境与秩序、审美意趣以及地域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从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两个方面解析广西干阑式建筑在材料、匠技、结构与人文精神等方面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为当代干阑式建筑设计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与可参考性,不断丰富干阑式建筑创新设计的思维方法。

猜你喜欢广西传统建筑《北方建筑》征稿简则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建筑的“芯”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广西尼的呀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独特而伟大的建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6期)2015-11-24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推荐访问:广西 建筑设计 启示
上一篇: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基于离散元的普洒崩塌过程分析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