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耦合: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8 点击:

李杨帆 ,朱文超

(1.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 厦门 361102;2.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 厦门 361102)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持续深入,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需求日渐迫切。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之一,具有培育海岸带生态文明人才、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的重大作用。海岸带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70%的大型城市聚集于海岸带,50%以上的人口聚集在海岸带区域,创造了50%的GDP[1];从中国视角来看,我国海岸带区域集中了55%的大城市,承载着42%的人口,产出了53%的GDP[2]。海岸带城市人口、经济等要素高度集聚与连通,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转型中承担重要角色。但在高速增长与扩张的同时,海岸带城市生态环境也面临着陆源与海上多重风险的冲击[3],其治理工作需要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思维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人才。但从地缘政治地理角度看,我国作为一个陆权国家,现代海权意识发展晚于西方国家,海洋权益观念模糊[4];从文明起源的历史角度看,中华文明兴起于黄土文明,属于农耕社会,海洋文明比重不高。地缘和历史起源的约束,导致我国社会中海洋意识尚未成为主流观念,出现“居于海而不知海”的矛盾与困境。当下我国向海发展成为大趋势,“海洋强国”“陆海统筹”等战略政策相继出台,“海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理念持续深入,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不断提升。

近10 年来,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学界就围绕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目标、基本对象、教育内容和战略路径提出了诸多新理念,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体系。当前,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一些高校通过探索建设“绿色大学”、开设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程、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践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5]。然而,主流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是以思政课程为主,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学科壁垒仍然存在,与实践脱轨、与社会需求难以兼容等问题在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中尤为突出[6]。加快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是强海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海岸带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7]。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海岸带城市科学课程内容,二者互补推动完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推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进一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助力海洋经济蓝色转型,实现陆海经济融合发展,谋求海岸带更可持续、高质量以及健康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海岸带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新动能的时代背景下,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态治理的角度看,治山、治水、治城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治理山地、水体、城市,而是具有更广泛的外延性。海岸带城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城市区域,治海、治城也涵盖在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之中[8]。海与城的耦合是推动海岸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治理模式,也是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在联合国的“海洋十年”海洋城市(Ocean Cities)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将海洋从微观的沿海城市居民日常消费习惯到宏观的海岸带和港口规划融入海岸带城市及其居民生活中,增强海岸带社区—陆地—海洋联系[9]。

基于海城耦合的教学举措作为一种新型授课方式,以其系统性的方法体系融合教学、科研、科普等内容,为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和方法论。《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课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以我国典型海岸带城市厦门和深圳为教学和实践案例,充分发挥厦门大学海洋和生态双一流学科特色,深入挖掘厦门市丰富的海岸带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资源,结合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与需求,立足地方,发挥区域优势,开展基于海城耦合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主动打破学科边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先导,以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为主要切入方式,形成上下配套、全程衔接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人才培养链。

1.1 海城二元分离,生态、城市、海洋等学科交叉不足

海岸带城市是我国城镇化最早的区域,也是关键区域。现行的海岸带城市课程教学多在城市科学(如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等)的体系和框架下,指导学生分析城市的形态、功能、人口、规模等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海岸带城市“海”的生态本底特征,导致“海”与“城”难以统筹耦合分析。海岸带是陆海交汇的典型区域,其城市的形态、功能和社会经济显著地受到海洋的影响。例如,海洋经济是海岸带城市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港口航运是海岸带城市承担的主要城市职能,沿海湿地是海岸带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同时海岸带城市也面临着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台风等海洋灾害带来的风险扰动。海岸带城市依海而建,因海而荣,但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课程长期存在海洋与城市二元分离的弊端,城市科学未能与海洋科学有机融合,海城耦合的知识体系相互独立,学科交叉性不明显,导致海城耦合理念未能深度融入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学实践。

1.2 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方法论,教学、科研和科普存在壁垒

海岸带系统具有多要素耦合、复杂性与高度连通性等特征,海岸带课程设计的学科多样化,以单一的思政教育为指引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往往偏于思政课堂一隅,无法深度融入海岸带城市专业课程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与海岸带专业教育难以有效协同,导致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缺乏具有统筹性和系统性的方法论。当前我国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中,科学研究、专业教育与通识科普之间依然存在壁垒,难以形成对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支撑。如何将海岸带专业课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海岸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同时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和社会各界进行海岸带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与科普宣传,正是《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重点思考的教改问题。我国海岸线漫长,且海岸带区域发展差异显著。结合地方海岸带具体特征,基于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感知与空间知识,重构地方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是当前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1.3 传统生态文明课程的实践内容设置不足,学生的海洋意识有待提升

传统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课程多以课堂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具体的地方实践支撑,难以走出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海岸带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发展历程,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10]。海岸带城市作为海洋文化的空间载体,能够将抽象化的海洋文化具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也是海洋意识重要的空间孕育载体。海洋意识是海岸带人才培养的研究重点,也是海城耦合的精神纽带。但受数千年以来“农耕文明”的影响,我国整体的海洋文化氛围不浓厚,海洋意识不足,海洋意识教育的民族性不强[11]。例如,谈到“海”,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海洋景观,对其用途认知主要是旅游与粮仓功能,对海洋在交通、贸易、资源、地缘和气候变化等领域中所承担重要角色的认知不足。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推进公民海洋教育并将“终身教育”作为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国家政策,日本在2007年通过《海洋基本法》等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学校和社会对国民海洋教育的责任[12]。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3],但有关公民海洋意识培育的官方文件和政策还不多见。当前,我国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课程对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也尚存不足,海洋意识的培养缺乏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结合。海洋意识是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动力,通过海城耦合教育实践培育海洋意识,塑造更具开放性、系统性、开拓探索性和韧性的海洋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海岸带人才。

2.1 海城耦合的内涵与教育方法探索

海城耦合以人海关系为内涵、陆海统筹为核心、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是海岸带城市与海洋的互感互动、互嵌互馈的复杂耦合关系。海城耦合强调海城空间一体化、海城治理一体化、海城规划一体化以及海城文化一体化,重视海岸带区域的生态本底特征[14],关注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此联结海岸带城市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海城耦合的具体内涵可概括为:在海岸带区域发展过程中,立足海岸带城市、海洋生态系统特征,统筹使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和综合管理等政策手段,对海岸带城市和海洋的资源开发利用、陆海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洋文化塑造等领域进行调控与优化,耦合协调海岸带城市与海洋的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功能与发展,以实现人海和谐共生和海岸带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韧性提升[15]。

海岸带城市是复杂巨系统,面对错综复杂和日益不确定的世界,需要革新海岸带生态文明教育的范式,用“复杂性思维”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海岸带城市未来的机遇与挑战。由于《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课程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且海岸带城市具有非线性的动态复杂特征,课程以复杂性理论为核心,融合系统学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的复杂系统方法论体系。

在复杂系统方法论体系的指引下,课程针对海岸带城市采用具象化、多样化和非线性描述的新型授课范式。具体而言,在课程中采用多维模式进行授课。例如,构建海岸带城市风险模拟评估系统,指导学生对海岸带城市面临多重风险冲击进行情景模拟,分析不同政策和生态情景下的海岸带城市发展路径;厦门市筼筜湖具有咸淡交汇、湖海相连的特征,也是厦门市海城耦合发展的重要生态纽带之一,课程带领学生前往筼筜湖现场调研和教学;深圳市大鹏新区既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集中承载区,也是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课程指导选课学生参与大鹏新区的海岸带红树林蓝碳、生态经济和陆海统筹韧性管理等科研项目,在教中研、研中教。通过课堂内外的交融互动,以复杂性和系统性思维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刻感知厦门与深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海城耦合的空间形态与功能,参与海城耦合的生态系统评估、规划与管理科研实践。

2.2 海城耦合拓展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范畴

课程通过“学科耦合—陆海耦合—人海耦合”教学内容上三大耦合协同推动面向海城耦合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图1)。依托厦门大学两个“双一流”学科——海洋科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城乡规划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从学科耦合的角度探讨海城耦合的内涵和教学方式,形成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以多学科交叉耦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陆海空间规划、海岸带城市生态安全与陆海经济耦合发展等知识内容,推动陆海耦合的课程教学实践,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推动了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实现学科与实践的协同。通过多样化的学科体系与课程实践耦合,培育了学生的海洋意识,激发学生对海洋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将海洋意识牢牢地根植于学生的求学与职业生涯中,推动海洋意识的终身教育,实现人与海的耦合发展。最终,人海耦合培育的海洋意识与文化贯穿融合于学科耦合与陆海耦合之中,形成良性互动互馈,共同构筑海城耦合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

图1 三大耦合推动海城耦合教育Fig.1 Three major couplings to facilitate ocean-city coupling education

在通识教育方面,课程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与管理的相关等词条;通过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堂面向非生态文明类专业本科生开展“华夏中国”通识教育的讲座,介绍中国典型海岸带城市海城耦合发展历程,阐明生态文明理念在海岸带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在科普教育方面,积极推动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由高校走向社会:面向中小学教师和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科普与宣讲,包括为厦门中小学教师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教学设计的内容;指导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学生设计保护海湾生态环境项目;参与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第六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录制主题为《蓝碳听我说》的公众号推送,助力蓝色碳汇,推动发展蓝色经济;为泉州石狮市海洋产业领域的企业家做可持续海洋经济培训等。通过课程融合社会服务的方式,将海岸带生态文明专业教育延伸到科普教育,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引起重视,倡导海洋意识与文化的培育,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3 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实践与科研支撑

课程结合海城联动、陆海统筹、资源融通、人海相依的海岸带城市发展特点,打造基于海城耦合理念与特色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课程样板。以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为主线贯穿课程的全过程,打通生态文明的专业、通识和科普三大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协同推进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发展。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基于海城耦合教学理念,课程深入挖掘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类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思政探索。生态文明类的课程不是简单堆砌思政元素,而是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性作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做出课程思政示范。例如,课程特别增加了海绵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孪生城市、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城市体检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教学内容。在课程实习实践部分,重点围绕厦门市筼筜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一主题,邀请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和城市规划设计院资深专家带领学生到厦门筼筜湖、海绵城市案例区和厦门城市规划展览馆进行实地讲解与现场授课,指导学生深入领悟和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厦门的萌发、孕育和实践历程。

指导选课本科生开展海城耦合领域科学研究也是课程科教融合的一大特色。结合海岸带土地—水—生物多样性联结韧性和陆海统筹理念[16],指导选课学生探究高强度城市化过程中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的动态演变规律,分析陆海统筹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过程,识别海城耦合系统中关键功能的状态,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海洋城市经济统计体系推动海岸带综合管理[17]。在国际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训练学生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无缝对接未来职业生涯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学生们的相关教研成果发表在生态环境类高质量期刊上[18-19]。课程还依托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展新工科导向下生态文明工程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包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思政元素引领专业课程、理工文科交叉融合、规划未来职业方向等方面[20]。

海城耦合是《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创新方向和动力所在。课程通过学科耦合,将海洋与城市的生态知识、规划知识、安全知识等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并融入思政元素,打通海岸带生态文明专业、通识和科普三大教育之间的壁垒,合力推动陆海耦合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学实践,进而培育海岸带生态文明人才的海洋意识,促进人海文化耦合,最终形成“学科耦合—陆海耦合—人海耦合”的海城耦合课程模式。

将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协同推进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灵魂,也是学生能够站在学科最前沿及对他们进行高质量培养的保障。课程依托厦门大学在海洋碳汇、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国际前沿研究优势,与海岸带环境、生态专业的教育教学相结合,突出海岸带和城市研究特色,立足于当下海岸带城市发展现状,回顾其发展历史并展望未来,探索科学研究驱动生态文明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以海城耦合为突破口,通过地方实践,在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中实现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社会科普的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是海岸带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心环节,缺乏生态文明理念的海岸带教育难以支撑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导致海岸带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难以根治。沿海包括内陆高校培养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人才需立足区域、放眼全国和世界,站在建设海洋强国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找准各地面向海洋的发展定位,形成海城耦合全球示范。

猜你喜欢海城海岸带耦合海岸带人工地貌演化及其资源环境应研究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6期)2022-12-01A modified heuristics-based model for simulating realistic pedestrian movement behaviorChinese Physics B(2022年9期)2022-09-24面向PNT应用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导航定位学报(2022年4期)2022-08-15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数学物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4-26嫁给爱情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8期)2021-12-01海岸带弹性初探河北地质(2020年3期)2020-12-14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电子制作(2019年16期)2019-09-27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2017年2期)2017-06-21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5年1期)2015-12-19海城中学语文(2015年2期)2015-08-15推荐访问:海城 耦合 海岸
上一篇:喷丸强化对2024铝合金/钛合金铆接件微动疲劳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一种基于胶囊类药物的新型分拣装置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