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结合中药热奄包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炎症因子,和凝血功能的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3 点击:

王 萍,周行艳

(睢宁县中医院骨伤科,江苏 徐州 221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痛”“痹症”等范畴,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阻滞造成的,故以活血化瘀、祛湿止痛、强筋健骨为原则进行治疗。中药热奄包是指多种中药混合制成的药包,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散肿等作用;
在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针刺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
温针灸是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发挥行气、活血、化瘀等功效,提高治疗效果[1]。在治疗期间加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增强其治疗信念,提高治疗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究温针灸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对其机体炎症反应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睢宁县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纳入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3、12例;
年龄31~76岁,平均(53.64±2.75)岁;
病程1~6年,平均(3.42±0.51)年;
椎间盘病变部位L3/4、L4/5、L5/S1患者分别为3、11、11例。观察组(25例)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4、11例;
年龄30~78岁,平均(53.71±2.84)岁;
病程1~7年,平均(3.32±0.49)年;
椎间盘病变部位L3/4、L4/5、L5/S1患者分别为6、10、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3]和中医《中医骨伤科学(第2版)》[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
腰腿部疼痛、下肢怕冷、弯腰及抬腿活动受阻者;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出现肌肉萎缩者等。排除标准: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
伴有骨折或病变严重需手术者;
晕针者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对本研究进行严格审查且批准实施,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选取患者病变腰椎对应双侧的穴位,采用华佗牌毫针(0.30 mm×50 mm)垂直行针:对腰夹脊穴行针深度为30~50 mm,感到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对环跳穴、阳陵泉穴、委中穴行针以局部得气为宜,均留针30 min,1次/2 d。取白芥子、小茴香、补骨脂、吴茱萸、葫芦巴、蛇床子各50 g,碾碎后放入布袋子中制作热奄包,恒温箱中加热,在患者病变腰椎处放置热奄包进行热敷,热敷温度最佳标准为使患者感到温热,30 min/次,1次/d,每7 d更换1次药包。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腰部夹脊穴温针灸治疗:对腰夹脊穴行斜刺,以感到酸胀感为宜,得气后留针30 min,之后将艾条(2 cm)插入腰椎处夹脊穴针孔中,艾条燃尽后持续留针30 min,每治疗6 d休息1 d。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如行腰背肌训练、直腿抬高训练等,同时进行优质护理。体位指导:指导患者平卧休息,当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需佩戴腰围保护套,防止其腰部扭伤;
卧床休息时指导患者深呼吸,可在床上进行四肢关节拉伸运动,加快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且3个月内禁止过度弯腰,防止疾病复发。心理干预:给患者讲解成功的病例,告知配合治疗可促进疾病康复,使其保持乐观心态;
在病房内播放轻柔音乐,或鼓励患者看书或下棋,以此缓解其焦虑感,避免因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饮食干预:指导患者进食清淡与易消化食物,嘱患者多饮水,防止诱发泌尿系统感染。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患者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直腿抬高度 > 85°,且能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有所缓解,70° < 直腿抬高度数≤ 85°,对正常工作、生活有轻微影响)及无效(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直腿抬高度数≤ 70°,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3]。总有效率 = 显效率+有效率。②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5]、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6]、日本骨科协会(JOA)[7]功能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其中ODI总分50分,得分越低说明腰椎功能障碍越轻;
VAS总分10分,得分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轻;
JOA总分29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越好。③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后离心(转速3 000 r/min,时间15 min),提取血浆,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血浆APTT、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检测;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④采血方法同③,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β-内啡肽(β-E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⑤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 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
经K-S检验证实本研究中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4、8、13例,观察组分别为10、12、3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1,P<0.05)。

2.2 两组患者ODI、VAS、JOA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JOA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ODI、VAS、JOA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ODI、VAS、JOA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P<0.05。ODI: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JOA:日本骨科协会。

组别 例数 ODI评分 VAS评分 JO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 37.65±6.32 19.97±4.85* 7.69±2.13 4.53±1.17* 12.97±2.86 18.01±3.13*观察组 25 37.64±6.41 13.20±4.13* 7.73±2.21 2.31±0.16* 12.85±2.94 21.02±3.67*t值 0.006 5.314 0.065 9.400 0.146 3.12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功能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观察组长于对照组;
FIB、PLT、PCT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凝血酶原时间;
FIB:纤维蛋白原;
PLT:血小板计数;
PCT:血小板压积。

组别 例数 APTT(s) PT(s)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 30.13±0.47 32.41±1.05* 10.57±0.13 11.48±1.13* 3.47±0.98 2.72±0.64*观察组 25 30.15±0.35 37.24±1.34* 10.54±0.15 14.17±1.18* 3.48±0.97 2.14±0.32*t值 0.171 14.186 0.756 8.232 0.036 4.0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PLT(×109/L) PC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 195.21±17.83 165.14±12.37* 0.25±0.08 0.16±0.04*观察组 25 195.32±17.76 154.38±12.25* 0.26±0.05 0.12±0.01*t值 0.022 3.090 0.530 4.851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β-EP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血清TGF-β1、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β-EP、TGF-β1、TNF-α、IL-6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β-EP、TGF-β1、TNF-α、IL-6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β-EP:β-内啡肽;
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
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IL-6:白细胞介素-6。

组别 例数 β-EP(pg/mL) TGF-β1(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 140.56±20.35 180.54±21.76* 39.83±3.67 21.99±0.34*观察组 25 140.78±20.41 210.73±24.64* 39.81±3.72 15.24±0.21*t值 0.038 4.592 0.019 84.454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TNF-α(pg/mL) 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 55.43±4.57 34.71±3.99* 132.67±13.20 115.97±12.35*观察组 25 55.51±4.65 27.64±3.42* 132.84±13.21 102.42±12.03*t值 0.061 6.727 0.046 3.930 P值 >0.05 <0.05 >0.05 <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中发生皮下淤血1例、血肿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00%(4/25);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断针1例、血肿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2/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89,P>0.05)。

中药热奄包是采用中药热敷结合穴位刺激的一种无创性外治疗法,通过加热将药物转变为蒸汽后输送至患处,打开患者皮肤毛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有效成分渗透血脉之中,直达病灶,起到“靶向用药”的作用[8]。而常规针刺对于腰痛缠绵、病程较长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欠佳,因此需探寻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夹脊穴位于脊柱附近,与督脉及太阳经相邻,具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功效,温针灸通过艾条燃烧过程所发出的红外线使患者感受到温热感,从而刺激患者腰夹脊穴,提高腰椎部位温度,改善血液循环,舒筋活络,调节脏器功能,达到温补的效果,从而调节局部代谢,改善腰椎功能[9]。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沟通可评估其心理特点,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和疏导,同时引用成功病例,加强患者治疗信心,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ODI、VAS评分及FIB、PLT、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APTT、P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能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降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β-EP对P物质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能与神经组织的阿片受体结合发挥镇痛作用;
TGF-β1是一种可对Ⅱ型胶原的产生进行刺激的因子,能够反映患者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进展;
TNF-α、IL-6等通过刺激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椎间盘退变。温针灸能调节瞬时感受器电位芳草酸受体1通道蛋白水平,促进抗炎神经肽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损伤[10]。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GF-β1、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血清β-EP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温针灸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抑制患者炎症反应,缓解 疼痛。

综上,温针灸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降低疼痛程度,从而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腰椎针灸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5期)2020-11-16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TMR Integrative Medicine(2018年4期)2018-12-26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TMR Non-Drug Therapy(2018年2期)2018-08-27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17期)2017-06-06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5期)2016-01-15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2期)2016-01-06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推荐访问:炎症 针灸 因子
上一篇:单孔与多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肺大疱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下一篇:精益管理对烟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管控的应用探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