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监护效果观察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7 点击:

马钱子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内容提要: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监护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70例心肺复苏患者,同时依照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其中使用心肺复苏机的为观察组,实行徒手心肺复苏的为参照组,观察其监护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其心跳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均低于参照组;
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68.57%)以及存活率(94.29%)均高于参照组(34.29%,65.7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抢救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心跳恢复以及自主呼吸时间、提高患者的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率,效果明显。

心脏骤停在目前的发生率较高,患者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病,出现骤然眩晕、心悸、呼吸异常、瞳孔散大、意识丧失等症状表现,其心脏射血功能及全身循环中断,易引发心脏性猝死,对患者危害性极大。心肺复苏在心脏突发性停止患者中的应用较为常见,临床一般都是对患者实行人工心肺复苏,这种方式需要多名医护人员轮流对患者进行按压,但是因为不同医护人员之间其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其成效并不显著[1]。心肺复苏机主要是在按压原理的基础上对患者所实行的有效性以及连续性按压,其对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观察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监护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70例心肺复苏患者,同时依照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参照组男、女比例21:14;
年龄35~49岁,平均(42.30±1.2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19:16;
年龄36~48岁,平均(42.12±1.4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2]: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且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精神疾病以及意识障碍。

排除标准:排除存在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排除存在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全身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所选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及时进行气道开放和静脉通道建立处理,并对其心电、血压、呼吸、心率等指标进行严密监护,通过降温、除颤等措施进行基本治疗。

参照组实行徒手心肺复苏。将患者放置于空气较为流通的地方,保持仰卧位,由一名急救护士对患者实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好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另外一名急救护士则要按照心肺复苏要求标准对患者实行胸外按压,胸骨下段中间位置为按压点,11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5~6cm,在按压2min之后则可换另外一人进行按压。

观察组使用心肺复苏机实行心肺复苏。首先,护士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患者进行抢救,把复苏机放置于患者背部之下,并将其底板插入到背板中,对患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其按压垫位于胸骨中下段部位三分之一的交界处,对患者实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打开按压按钮,慢慢增加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及深度同参照组,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按照患者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的心跳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同时对其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率等进行对比,观察患者的收缩压指标及血氧饱和度指标,并详细记录。

判定标准:患者经心肺复苏等相关治疗后颈部、股部等静脉搏动恢复,观察其皮肤颜色逐渐恢复,瞳孔出现反射反应,出现自主呼吸及心律,并存活超过24h的为复苏成功,复苏成功患者占比为成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使用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开展t检验;
计数资料以%表示,开展χ2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的心跳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参照组和观察组的心跳恢复时间为(25.23±3.61)min,(31.52±4.55)min,t=13.430,P=0.000,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14.66±2.87)min,(22.61±3.50)min,t=9.182,P=0.000。

2.2 两组存活率以及复苏成功率比较

参照组的存活率以及复苏成功率均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存活率以及复苏成功率比较 [n(%)]

2.3 对比两组抢救方案下患者的血压和血氧指标

两组抢救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抢救方案下患者的血压和血氧指标对比(±s)

表2.两组抢救方案下患者的血压和血氧指标对比(±s)

组别 n 收缩压(mmHg) 血氧饱和度(%)参照组 35 79.23±6.56 78.68±6.81观察组 35 93.45±6.47 91.34±7.18 t 9.130 7.569 P 0.000 0.000

心脏骤停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的全身循环由于心射血功能的骤然停止而中断,并发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等症状。其病因主要包括两种,即心源性病因和非心源性病因。心源性病因是绝大多是患者出现心脏猝死的关键,其发病与器质性心脏病有直接的关系,成人出现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就是冠心病,而根据调查显示[3],有近八成以上的患者是由于冠心病及并发症心脏性猝死,而这些患者中又有超过七成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当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后,会对其主要的生理功能和电活动造成巨大的影响,患者开始是心肌的收缩力持续降低,导致心脏的输出量不足,逐渐发展为心律失常等症状,进而引发心博骤停。另外,爆发性心肌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复极延迟综合征等心肌疾病,也会导致心脏骤停的发生。而非心源性病因则主要是由于其他创伤或疾病等导致的心肌细胞受损所致,如:药物中毒、严重创伤、严重电解质失衡等,都会对患者的心肌电活动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出现心搏骤停。而某些抗癫痫药物、抗癌药物、精神类药物,以及各种因素导致的休克,或剧烈的情绪波动、超负荷的运动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心肌产生损害效果,诱发心脏骤停。

近几年来,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生率的越来越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逐渐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心脏骤停越来越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一旦发病,其脉搏和心音则会消失,且心脏射血功能停止则很容易造成器官严重缺血,进而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中也叫猝死。心脏骤停具有突发性,患者的心跳以及呼吸突然性停止并且患者失去意识,因此无法及时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自救,其病死率较高,而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对其实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以及治疗保证其生命的重点所在,当前临床中应用较多且最为有效的抢救方式就是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脏跳动停止,其呼吸也会停止,如果超过3min,则很容易导致脑水肿,如果时间超过6min,则很有可能会造成患者残疾或者是死亡[4]。所以对患者实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在抢救的过程中,心肺复苏术是非常重要的干预措施,根据以往的多项医学研究显示,在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发病的前5min,是抢救成功的“黄金时间”,而在这5min内,要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按压,其深度需要在5cm以上,而按压频率至少要超过100次/min,由此建立的人工循环才能够促进血流的恢复,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灌注达到提高效果,进而激发心脏的复跳。以往临床一般都是对患者实行徒手心肺复苏,虽然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人工按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徒手心肺复苏对医护人员的体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由多名医护人员进行轮流按压,在更换人员的过程中,其也会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产生影响。有研究表示[5],在患者心脏按压期间,虽然医护人员的按压方式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其体力的逐渐降低,其按压力度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无法使持续性以及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得到有效保障。并且如果操作无法有效维持组织细胞生存的最低限度,则会对患者的组织细胞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人力按压在力度的控制上容易出现误差,深度不足则无法达到复苏效果,而力度过大,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的风险,如未及时发现,甚至有可能使得骨折端损伤内部器官,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增加患者面临的风险。因此,寻找一种既能确保复苏效果,又能够保证复苏安全性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心肺复苏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肺复苏效率,其是一种全新的机械心肺复苏设施,可以使心肺复苏更加规范完善,确保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的有机统一,从而对患者实行质量较高的心肺复苏,并且其所自带的地板可以有效替代传统的硬板床,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按压效率,还可以使施术要求获得有效简化,而胸外按压频率以及深度能够按照患者的现实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肋骨骨折风险,对于促进复苏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心肺复苏机在对患者进行按压的过程中,可以对患者实行氧气通气,能够在短时间里使患者的血氧分压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促进其心脏功能的尽快恢复。最后,就算是对患者实行心电图检查,其也可以对患者实行持续性按压,能够有效节约人力资源以及所需时间[6]。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护士首先要平稳快速的将复苏机放置于患者背部之下,确定放置位置合理后于背板中插入底板,再次准确地调整患者位置,使其按压垫位于胸骨中下段部位三分之一处,提前准备气管插管及通气设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将复苏机的按压按钮打开,并逐渐对按压深度进行增加,调整按压频率,时刻观察确定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其心跳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均低于参照组;
且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率均相对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抢救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更高,其数据于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这也就说明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心跳恢复以及自主呼吸时间,同时还可以促进患者收缩压的恢复,增加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率,效果明显。心肺复苏机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用过程中护士可以按照患者的实际需求对相应的按压参数进行设置,保证固定的按压频率和深度,避免按压不足导致的复苏无效,同时也能避免按压过度导致的患者受到损伤。而机械相对于人力复苏,能够更好地保证标准性,最大限度的对患者异常的血流动力进行纠正改善,提高患者内部的脏器灌注,为之后的治疗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以往的人工按压无法应对这种高要求的工作,而采取机械进行辅助,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则能够解决传统复苏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治疗的连续性、标准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于心肺复苏患者,心肺复苏机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复苏成功率,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收缩压指标,增加患者血氧的饱和度,并且对于降低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也是非常有利的,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血氧心肺存活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1期)2021-07-28《心肺血管病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2020年5期)2021-01-14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当代水产(2020年10期)2020-03-17水产小白养蛙2年,10亩塘预计年产3.5万斤,亩纯利15000元!存活率90%,他是怎样做到的?当代水产(2019年8期)2019-10-12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光学仪器(2018年4期)2018-09-14“心肺之患”标本兼治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15期)2017-07-11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5年5期)2015-12-31推荐访问:复苏 心肺 监护
上一篇:胃肠息肉采用无痛消化内镜下应用德国爱尔博VIO200D高频电刀治疗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探讨公立医院高值耗材采购的风险与应对措施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