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史学”视域下《铁道英雄》的历史叙事话语系统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5 点击:

张代芬

由杨枫执导,张涵予、范伟等人主演的战争动作片《铁道英雄》,以八路军第115师“鲁南铁道大队”的抗战故事为蓝本,筛选、提炼数百位英雄的共性符码,艺术化地呈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了“影像史学”的概念,主张让历史借助现代传媒重新走向民众。①参见:[美]海登·怀特.叙事的虚构性[M].马丽莉,马云,孙晶姝,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15.历史故事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符码。在现代叙事语境下,影视空间为历史书写提供了具象手段。电影《铁道英雄》挖掘历史素材,关切大众审美,续写了新的英雄故事。

(一)历史记忆的话语形态

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在电影情节与风格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剧情片的叙事,创作者利用这一过程来协助观众构建故事概貌。②参见:[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107.史实题材电影是书写历史记忆的话语形态。[1]电影《铁道英雄》改编自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在创新英雄人物刻画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浪漫主义叙事方式重新演绎“铁道英雄”的故事,赋予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导演注重创新美术品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结合20世纪30年代山东临枣地区工业发展实况,构建了彰显工业美学气质的旧时代小城画卷;
在建筑设计方面,创作者参考同时期山东枣庄一带德式建筑与日式建筑的风格,打造出符合时代气息的工业车间和火车站;
在道具设计方面,大到火车、装甲巡道车等场景道具,小到枪支、零件、维修火车等细节道具皆遵循历史进行复刻,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叙事体验。

(二)集体记忆的影像重构

历史题材电影作品借助影像画面推进历史具象化,使历史故事、人物跨越时空界限,转化为真实可感的视听语言符号,并借助虚拟、沉浸式的临场感最终实现集体记忆的影像重构。[2]电影《铁道英雄》采用交叉线索叙事方式,在时间流转与空间转换中推动叙事情节跳转,营造出虚与实、古与今的对比情境,增添了影片的历史质感。影片开篇以早期珍贵纪录片的剪辑介绍了津浦铁路的修建历程,以及日本侵略者对铁道线的控制;
随后,影片以文本的形式讲述在津浦铁路的临城段活跃着一支由工人组成的地下武装——为“铁道英雄”出场进行铺垫。

(三)塑造史诗性英雄群像

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认为史诗性叙述中的英雄角色,往往比真实历史人物更夸张、更纯粹,是接近神话人物的类型。③参见:[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周祖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1.人物是连接影片与观众的核心要素,也是构建“共情共鸣”的关键。电影《铁道英雄》以丰富的英雄群像为基础,在多层次表意过程中构筑了沉浸美学的影像空间,再现了中华儿女壮烈的抗战诗篇。在角色塑造方面,创作者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将主线叙事与散点构图有机融合,讲述人物的英雄事迹。影片重点描述了隐忍的站台调度员老王和铁路机修车间师傅老洪的铁骨担当,以及高非、林栋、庄妍等年轻一代的觉醒。该片将历史故事有机地嵌入叙事进程,合理布局主次人物的故事篇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叙事网,塑造出层次丰富的英雄群像。例如,站台调度员老王在前半段身份成谜之时,呈现出卑微的“乞讨生活”形象,隐喻了特殊环境下普通人生活中的无奈与压抑;
当老王“潜伏者”的身份逐渐明朗后,面对无法传递的情报,他焦躁痛苦,流露出人物的真性情;
而其与儿子相认的情节更是升华了影片的叙事主旨——老王的身份暴露,被日本人押上火车,儿子则跟着行进的火车奔跑、呐喊。此刻,父子情感与民族情感交织,使观众从历史情境中对英雄的家国情怀、儿女情长形成直观认知。

电影《铁道英雄》从小切口入手,充分考虑唯物史观与艺术审美的融合,采用类型化叙事方式,将悬疑、动作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用影视艺术手段来重现历史故事与人物特征,使观众获得新颖的叙事体验。

(一)叙事复现建构大众记忆

法国哲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提到:“关于过去的概念,是受我们解决现在问题的心智意象影响的,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面对过去的一种重构。”①参见:[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2.历史题材电影通过对历史故事、英雄人物进行影像记录,对英雄精神进行演绎,在构建跨越时空的视听画面中强化了受众的记忆认同。[3]电影《铁道英雄》以叙事复现的手法建构起大众记忆与价值认同。1956年,由赵明执导、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铁道游击队》是第一部以“铁道英雄”故事为内核的电影作品,其经历了多次翻拍。创作者在反复再现经典故事的基础上,成功唤醒了大众对这段抗战历史的记忆。

(二)叙事重现引发受众沉浸

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中具有某种神圣的因素,在历史的书写逻辑中,记忆建构与延续是难以回避的。②参见:[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5.历史题材影片在回望集体记忆的同时,使影片人物与观众产生深度联结,最终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认同的叙事目标。[4]电影《铁道英雄》用300余吨的人工特效雪还原了影片冰天雪地的故事场景,在增强观众代入感的同时,呈现出铁道大队战斗环境的严酷性,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三)艺术复现驱动受众认同

历史题材影片以银幕复刻的方式对历史故事进行表达,在诗与史的艺术变奏中,书写真实的英雄故事,为观众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观影视角。[5]电影《铁道英雄》对八路军第115师“鲁南铁道大队”的英雄故事进行叙事复现,一方面是对抗战英雄的致敬、缅怀;
另一方面是用新的影像叙事手法对革命故事进行立体加工、整合,进而使其彰显教育意义。铁道英雄是我国抗战历史中特殊的英雄群体,特殊的战场及斗争方式使其人物群像极具符号象征意义;
当银幕上出现其人其事时,便产生了特殊的“索引”意义,成为引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叙事符号。

历史题材电影是历史书写的重要方式与叙事形态,通常具有强大的历史叙事能力。原著小说《铁道游击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红色经典,“铁道英雄”故事历经多次影视化改编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IP。电影《铁道英雄》对历史场景进行纪实处理,采用诗意表达手法,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一)细节叙事与诗意表达

学者南帆在《剩余的细节》一文中提出“细节数量的膨胀不仅增添了日常生活的厚度,同时大幅度提高了故事的分辨率”。③参见:南帆.剩余的细节[J].当代作家评论,2011(05):33.电影《铁道英雄》的重要特色在于本片采用叙事修辞对历史内容进行艺术表达与呈现,为观众构建了包含自然景观、工业风格、传统建筑一体交织的影像世界。[6]为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创作者用史料采集、实地走访的方式探寻英雄人物的心灵气质、生活习惯及形象等细节。影片场景多采用黑白色调,皑皑白雪象征压抑的生存环境,奔腾呼啸的火车则化作怒放的意象,隐喻以“铁道英雄”为代表的觉醒力量,而影片结尾处,暖色调的画面则象征着自由、温暖的未来。该片采用“影史同构”的叙事方式,书写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变迁,具象化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与信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二)纪实叙事与浪漫抒情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提到:“现实本身是多面和多义的,一个事件的确切含义,只是在悟出它与另一些事件的联系后,才能逆推出来。”①参见:[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57.因此,创作者在历史书写时,应正视书写内容的局限性,探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性,将历史故事、社会现实共同纳入“影像真实”空间,最终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与关切。电影《铁道英雄》采用纪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浪漫主义叙事手法,在彰显史诗意蕴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价值表达。影片坚持在电影叙事空间中还原真实、客观的历史故事,采用大量冷色调画面彰显戏剧张力、情绪感染力,从传奇视角讲述了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的革命意志,诠释出其不惧牺牲、赤胆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历史语境的延伸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通过吸收、借鉴语言的社会符号思想、语境理论及语域理论,提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境在解读话语意义中的重要性。②参见:[英]韩礼德.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31.历史书写的魅力在于其所讲述的历史,体现的是现代书写者对具体故事内容、人物的整体认知。[7]从叙事价值看,电影《铁道英雄》从“人性”角度出发,描绘战友情、兄弟情和父子情等真挚情感,挖掘铁道英雄们的人性力量,演绎出符合观众认知与心理体验的历史真实。影片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平凡人的英雄故事,在“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下,展现了普通人面临国家危亡时不惧牺牲的爱国情怀。片中,当主人公老洪与老王面临敌我力量悬殊的残酷斗争时,他们毅然选择忠于革命,展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做出的无畏牺牲,激发出观众的慷慨共情。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影片,电影《铁道英雄》将宏大叙事与细节表达相结合,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直观可感、生动在场的视听语言,在成功激发观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拓展了影片的价值空间。

猜你喜欢 铁道英雄记忆 英雄犬环球时报(2022-10-21)2022-10-21铁道小卫士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荷兰咖啡吧里奇妙的“空中铁道”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铁道通信信号(2018年11期)2019-01-19重走英雄路昆嵛(2017年2期)2017-04-07绛红英雄谱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记忆翻新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小铁道游击队(节选)小星星·阅读100分(低年级)(2009年4期)2009-04-29推荐访问:视域 史学 叙事
上一篇:《不速来客》的多视角阐释、碎片化叙事与沉浸式体验
下一篇: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影视互动模式创新发展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