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影视互动模式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5 点击:

□ 陈诗雨

互动仪式链的内涵和外延。互动仪式链由美国社会学家Landall Collins于2001年提出,这一理论继承了古典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对仪式的研究成果,借鉴欧文·戈夫曼的互动仪式理念,力图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来阐释社会生活中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宏观社会活动类型视为微观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互动仪式链则是指人们之间通过一定形式的互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行为序列。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内涵。人类学首先对仪式进行了研究,而后社会学也给予了高度关注,社会学所研究的正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到了19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约翰·泰勒(John?Taylor,1876—1929)创立仪式学派后,仪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广泛使用。美国传播学者詹姆士·凯瑞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他将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结合起来,指出:“传播就是作为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共同身份将人吸引到一起来的神圣仪式。”涂尔干对仪式发生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群众聚集到一起所引起的集体激动,也就是集体心理或者集体意识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是集体注意增强感情的流露,使参加者认识到对方在经历着相同的事情。第三个阶段是生成仪式的成果——神圣物。他认为人类的社会行动是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社会活动,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便是参与仪式。

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发生发展的过程犹如互动交易市场,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市场资源——情感能量,同时还蕴藏着多种文化与符号资本。”情感能量在互动仪式链上是以流动介质的形式存在的,维系着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中的均衡与正常运转。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外延。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恰逢互联网刚兴起,他的研究同样以人际互动为背景,但是没有想到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带来了“身体的虚拟在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网络的普及更让“仪式感”成为可能。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其中不乏“仪式”类的网站。互联网的英文就是 Internet,其前缀词“Inter”和交互的“Interact”一样,都是表示交互、彼此的含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主流趋势更是让大家看到了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性,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社交媒体则是这种趋势的直接产物。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借助网络参与各种活动,身体的不在场并没有减弱情感能量,反而催生出更多团结力量,这是因为网络的便利减少了现实交往的参与代价,所以个体对虚拟交往的参与意愿愈发高涨,而参与交往时获取的“情感能量”又推动个体重新参与下次交往,个体将个体联结起来,由此构成了存在于网络提供多重情境之间的漫长链条。

影视互动模式的内涵。互动模式其实就是指人们可以建立互动行为的方式,通过借助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所形成的用户与创作者、创作者与平台、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研究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们认为人们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中需要带入到角色,才会产生不同的互动行为,只有产生了互动行为才能完成互动仪式。

线上互动,虚拟在场。互动仪式链的研究要求身体在场,在共同环境中完成仪式,但互联网产生之后,通过网络链接形成虚拟“身体在场”,也可以完成互动仪式。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出现了新的功能——社交功能,如媒体平台互动、直播互动、社群等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出现,也扩大了用户的互动仪式范围。通过弹幕,创作者、观看者和发送者处在同一空间环境,通过虚拟在场完成仪式链。影视也正是通过媒体平台构建出三方同处的环境,才得以完成互动仪式。

对局外人设限。在柯林斯来看,完成仪式只需要有共同认知的人,因此会屏蔽掉没有共同认知的局外人,从而保证互动仪式传播的连贯性和传播场域中的稳定性。首先就需要划分一个界限来区分什么是局外人。对于影视来说,影视、电视、电影都有不同的类型,有悬疑、爱情、治愈等,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人才会来观看,这就是影视的第一道界限。而再次细分,有人物、情节、服装等,任何影视中的元素都可以构成壁垒。参与的人在自己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会对其余人形成壁垒。在影视中,内容与形式可以共同链接完成仪式,仪式也可以同时进行多种形式,通过内外延伸互动都可以构成完整的互动仪式链。

共享情感体验。影视基于用户自身选择内容完成观看仪式,当共同点击进入同一类型时,或多或少已经具备了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精神需求与情感需求。当看到自己的共同情感得到回应时,人们越来越乐意分享感受,并且关注彼此的行为和想法,互动仪式便开始强化,这一观点在韩剧和互动视频中表现更为明显。韩剧的制作过程由观众决定,前几期内容播出后,若观众反响较好,制作方便会随时调整剧本,按照用户喜欢的方向进行拍摄,而后也一样,内容时长都根据用户的互动来进行。制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是一种情感的共享,在持续有效的互动中,双方在互动仪式中达到情感和谐的状态,情感能量也随之生成。

用户主动参与互动仪式产生情感互动。在互联网发展之初,一些学者就认为互联网拥有“去抑制”功能,网络的匿名性使用户重新获得了虚拟空间里的新身份,割断了所有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联系,抛却了现实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

在虚拟空间中,人的情绪释放将变得更歇斯底里,社会情境线索消失使使用者减少后顾之忧,因而虚拟自我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比现实生活中戴上面具的人更逼真。随着网络实名制的不断推进,微博、微信纷纷启动实名认证,这一切正在慢慢削减社交平台匿名性的优势,网络平台似乎仅仅是影视节目播出的简单集合地,难以继续充当着为观众纾困解困的角色,公众与媒体正在寻求下一个情感释放出口。

网络影视节目不断递增的边际效用。区别于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匿名化高,观众可尽情抒发当前情绪并推动互动仪式。网络平台上社会情境线索缺失的受众对网络视频平台参与积极性更高,而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用户之间通过转发、评论等手段进行交流沟通,其传播机制和特点都决定着其能广泛普及。影视节目话题能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微博热搜在娱乐新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事实。通常,多数受众都会积极参与网络影视节目创造的主题,进行交流和发表意见。网民不是简单地观看网络影视节目,而是想了解网络影视节目中明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否脱离现实生活,微博热搜占据时间越长,边际效用也就越来越大。

虚拟在场打造全方位的身体际遇。互动仪式链研究有情绪与意识之团体的瞬间际遇,而情绪与意识皆透过先前所设定之“际遇链”来传达,而受众在收看网络影视节目所构建的互动仪式上是一个带着自觉的虚拟集合体并形成意识流与情感流而汇入际遇。网络影视传播以其互动性强、时效性快而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它的发展。“仪式本身也是一种身体经历,人的身体在同一场所集合并启动仪式过程。”柯林斯认为身体的亲自在场是仪式发生的主要因素,并以比赛和政治选举这类吸引人的公共事件为例进行分析,认为人卷入这类振奋感极强的公共事件后兴奋感会非常强,仅仅依靠叙述并不能表达兴奋感,处于胜利顶峰时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并拥吻对方,此时感情能被身体相互作用所放大,感情能量达到顶峰。

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身体这一概念已经模糊起来,而我们所讨论的身体既有现实交往的具象身体又有网络世界里的虚拟身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观众,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之一。技术“植入”到身体中,打开了网络世界中的虚拟“第二空间”,身体在网络建构起来的虚拟空间中表现为脱域,而个体则能够脱离具象身体限制而获得心灵上的沟通。网络影视节目所构建的虚拟平台突破了物理空间上的局限,生理上的共在在场经过专注性的交互,转化为全方位际遇,观众表现出一种虚拟在场状态,而虚拟环境下的不断交互使观众更有沉浸感、临场感,故事化叙事将刺激观众的情感反应进而产生共鸣。时下青年们就餐时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世界中,打开手机找一些好视频,一边吃饭一边观看,或者派对上周边的人们更是抱着手机默不做声,与已经不在身边的人们进行接触。现实中的交互情景仿佛不见了踪影,网络成了他们走进虚拟世界的门户,现实中的交互情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现实世界的身体远不如虚拟世界中的身体来得更逼真。

弱社交关系形成的连接与反连接。人参加仪式不仅要维持某种预期的感情,而且要避免更接近于某种感情。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以独特的方式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使个体有了一个强有力的联系网,而能使这一联系网得以持续传递的最主要因素则来自于个体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情感维系。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再涌入圈层,而是立于圈层之上,成为一个又一个中心节点,实际上个人就是一条整体互动的仪式链。个体在过去互动情境中构成要素,在新互动情境中也构成要素。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围绕自身辐射出社会关系网——节点相连构成了一条又一条长链,这几条链之间相互联结,似乎很容易断裂,但其实人人都无从逃避,不知不觉间人们就成了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把人们生存的现实社会与时刻参与其中的网络社会联系起来,牵一发动全身,变成了网络上的共同体——网络社群。这一开放式链条式关系既可以带来因沟通而带来的即时报偿(如情感、情绪和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关系实现长久报偿。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互动仪式市场”,跟人们生活中理解的“市场”相通,但这是人们际遇的“互动市场”,也就是你将要提供什么样的东西或者服务来吸引对方加入到你的互动仪式当中,如果你有更好的资源、地位等因素,你就会吸引到更多的人加入,因而人们的互动就具有了市场性的特征。这时,市场就变成了情感的交换地,短期情感也可以在此转换为长期情感。在参与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加入那些能最大程度加强自己情感能量的团体。

加强个体情感表达的渠道。媒介融合现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尤其短视频自身短小的传播优势,只需要在手机上一点就可以进行评论、点赞、转发,并且视频简短,无需花费太多时间,所以个体表达形式更为方便、简单、明了。短视频还拓宽了用户接收信息的范围,国内的、国外的、“三农”的、运动的等,各种类型眼花缭乱,导致个体的在场环境可以随时切换,参与表达的空间与时间范围更广,参与感和情感都可以得到较大的满足。短视频场景空间的搭建功能,不仅使用户可以沉浸式观看,还可以通过情感动员和社交互动完成互动仪式,这为互动影视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媒介深度融合。影视想要吸引用户,增强与用户的互动,那么就需要更深层次地激发出用户互动的欲望,找到用户的兴趣点,利用强大的圈子互动吸引用户,提供用户满意的互动方式。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平台之间的信息获取、分享和转化都还有一定的壁垒存在,平台与平台还需要加强沟通和转换,否则会打断用户互动的深度。

因此,各媒体界限的消融、加强平台的深度融合依然是影视突破现阶段互动模式的关键。在技术加持的今天,任何平台或者媒体都无法独立存在,融合是必然趋势。

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只要有传播互动模式就会存在。影视发展到互动影视,也为人们打开了互动模式的新思路,但目前这一新兴形式更加偏向于游戏,注重群体互动性,情感联结不稳固,更多只是有趣,因此还需要继续探索如何结合。但无论怎么发展,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行为通过“身体(虚拟)在场”找到群体,完成自身情感宣泄,达成强团结性来完成的。互联网发展至今,5G技术更有着进一步加强交互的可能性,接下来影视的互动模式的创新只有从平台、创作者、受众等维度同时加以发展,才能开创行业新时代。

猜你喜欢 影视节目影视仪式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十岁成长仪式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仪式感重要吗?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浅析中国电视节目创作模式的变化记者摇篮(2019年3期)2019-08-05天气预报影视节目中动画效果的应用制作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年4期)2019-07-08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影视节目制作课程设计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44期)2018-12-27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影视风起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影视节目“东北方言热”现象探析现代交际(2016年22期)2017-04-01影视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推荐访问:互动 仪式 模式
上一篇:“影像史学”视域下《铁道英雄》的历史叙事话语系统
下一篇:朝鲜动画史简述——以朝鲜四·二六动画电影制片厂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