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自画像发展特点及教育建议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19 点击:

刘凌 王静竹

【摘要】本研究采用作品分析法对120幅儿童自画像进行研究,对作品人物形象分化、人物形象性别、颜色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3~6岁儿童在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儿童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顺序为无轮廓人像、蝌蚪人像、棒形人像和特征明显人像。(2)3~6岁儿童在自画像人物形象性别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可以画出性别特征明显的人像。(3)3~6岁儿童自画像中对颜色的使用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倾向于任意用色进行绘画,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意使用颜色绘画的儿童逐渐减少,使用局部真实颜色绘画的儿童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教育建议:通过绘画作品提升儿童自我概念水平;
重视对儿童进行积极客观的评价;
重视儿童绘画作品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3~6岁儿童;
自画像;
自我概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6-0033-07

【作者简介】刘凌(1980-),女,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王静竹(199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沈阳师范大学學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绘画是儿童喜欢并经常使用的艺术表达方式。绘画作品中隐含了儿童的潜意识和情感,同时也能反映出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情况。随着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及绘画能力的发展,其作品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从前,自画像被认为是对个人形象的刻画,并关注个人的外在特征,强调视觉上对自我形象的复制。如今,自画像并不限定在描绘自我的外貌特征,也可以描绘自我的气质、品德、性格等内在精神,同时,所说所做也可以作为个体的自画像[1]。儿童自画像是儿童对自我特征进行观察后,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所画的代表自我形象的作品。因此儿童自画像是儿童认识自己并与自己进行交流的非语言性工具[2]。

有关儿童自画像的相关研究较少,以往研究多聚焦在儿童“画人”方面。Thomas等研究发现,3~4岁儿童所绘的人像躯干和头的比值逐渐减小,5~6岁后这一比值才逐渐增大[3]。但王贞琳的研究显示, 4.5~6.5岁儿童在自由绘人的情境下,躯干与头的比值平均为1.30,在此阶段儿童绘的人像躯干稍大于头,这与Thomas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4]。卢凤和刘丹通过“自画像”对中、大班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大班儿童自我概念整体发展良好,且大班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优于中班儿童,同时女童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优于男童[5]。Cockle和Susan研究发现,在创作自画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表达出对自我和环境的感受,同时儿童也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自画像可以作为儿童到达“目的地”的工具,帮助他们寻找自我、接纳自我、获得爱和力量[6]。Marja将儿童自画像作为儿童在幼儿园的档案记录。这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记录方法,以评估儿童的想法、观点为目标,同时侧重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和反思。通过儿童自画像,可以建立起一座从幼儿园到学校的桥梁,使儿童将自己的发展及学习情况传递到下一个学习阶段,这样就有可能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儿童学习与生活的灵活性和连续性[7]。

本研究尝试对3~6岁儿童自画像作品进行分析,探索3~6岁儿童自画像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期了解3~6岁儿童的自我发展特点和内心世界。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充实3~6岁儿童绘画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幼儿园绘画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画像的反馈,有针对性地促进儿童自我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C市A、B两所幼儿园随机抽取12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3岁儿童30人(男童 15人,女童 15 人),4岁儿童30人(男童 15 人,女童15 人),5岁儿童30人(男童 15 人,女童 15 人),6岁儿童30人(男童 15 人,女童 15 人)。儿童以“自画像”为主题完成绘画作品。本研究共收集绘画作品120幅。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作品分析法对120幅儿童自画像进行研究。儿童以研究者给定的“自画像”题目进行绘画创作。研究者随后收集儿童自画像作品,并对其作品进行整理。作品标注儿童年龄、性别、出生日期、绘画日期和绘画主题,以便于对儿童作品进行分析。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为儿童准备常用的绘画工具,包括铅笔、水彩笔、油画棒和A4纸,同时告知儿童绘画要求:请你在纸上画一画你自己,这里有很多笔,你用哪支都可以,画好后为这幅画取一个名字。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化情况分析

本研究根据Golomb[8]对儿童绘人形象的划分,将3~6岁儿童自画像人物形象归纳为四类,即无轮廓人像、蝌蚪人像、棒形人像和特征明显人像。

1. 人物形象分类

无轮廓人像即只画出头部特征,没有画出躯干和四肢特征;
蝌蚪人像即用一个大圆圈代表头,有时儿童认为这个圆圈包括头和躯干,并在圆圈周围画出四条线代表四肢,或者画出两条线代表腿;
儿童利用各种图形和线条绘画人像,即棒形人像;
儿童使用多种图形并更加注重细节,通过观察参照物与人像画的相似性,画出形象丰富、特征明显的作品,即特征明显人像。

研究表明,3~6岁儿童在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χ2=68.132,p<0.05),且随年龄的增长,画出无轮廓人像和蝌蚪人像的儿童显著减少,同时越来越多的儿童可以画出人物特征明显的自画像(见表1、图1)。儿童4岁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出现了绘画棒形人像的高峰期,随后逐年减少。A4A8A741-6A09-420F-8E22-107BC2082243

2. 无轮廓人像特点分析

如表1所示,4岁组有10.00%的儿童画出了无轮廓人像,其比率遠少于50.00%的3岁组儿童;
5岁组有3.33%的儿童画出了无轮廓人像;
6岁组儿童未画出无轮廓的人像。如图2、图3(见下页),从作品《机器外星人》《迷你特工队》中可以看出,人像没有头部和躯干,所画的眼部、腿部特征是分散的,无明显轮廓。说明此时儿童的思维处于未分化的阶段,所画出的人物形象也未出现分化。

3. 蝌蚪人像特点分析

如图4,从一名3岁组女童作品《我真美》中可以看出,尽管成人认为这类形象缺少躯干不足以代表人,但是儿童却不认为缺少身体特征。由于3岁组儿童认知水平和绘画水平有限,3岁组54.55%的儿童画出了有头部和肢体特征的蝌蚪人像,占画出蝌蚪人像总数儿童的半数以上;
4岁组27.27%的儿童画出了蝌蚪人像;
5岁组18.18%的儿童画出了蝌蚪人像;
6岁组儿童未画出蝌蚪人像(见表1)。由图1可知,随着年龄增长,画出蝌蚪人像的儿童逐渐减少。

4. 棒形人像特点分析

儿童4岁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见图1)。3岁组26.67%的儿童画出了棒形人像,这是因为3岁儿童常描绘无轮廓人像,对于棒形人像的绘画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有少部分儿童能够画出特征不全的棒形人像;
4岁组66.67%的儿童画出了棒形人像,比其他年龄段人数多(见表1)。如图5, 从一名4岁男童作品(作品中作者就没有写名称)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儿童善于利用各种图形和线条绘画人像,并且人像各部分特征正在逐渐完善。

5. 特征明显人像分析

儿童5岁后所绘画的人物形象不再以单一线条为主,他们学会了使用多种图形并更加注重细节,通过观察参照物与人像画的相似性,使得人物的形象丰富、特征明显。本研究将具有头部、五官、躯干、四肢(非单线)、穿衣特征的人像划分为特征明显人像。如图6、图7,6岁儿童的人像画细节、动作和所使用颜色多于5岁儿童。

(二)人物形象性别表现分析

本研究将3~6岁儿童自画像中人物形象的性别表现情况分为两类,即可分辨性别和无法分辨性别,将发型特征不明显、穿着无法区分男女划分为无法分辨性别画像,如图8所示。

研究表明,3~6岁儿童在自画像人物形象性别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χ2=42.730,p<0.05),且随着年龄增长,画出可分辨性别人物形象的儿童逐渐增多(见表2,下页)。

在3~4岁儿童自画像中,有83.72%的人物形象的性别无法分辨(如图9、表2,见下页);
在5~6岁儿童自画像中,有68.83%的儿童画出了可分辨性别的人物形象,儿童画出无法辨别性别的人物形象的现象急剧减少(如图10、表2)。图10《踢足球的我》,男童会在自画像中为自己画出短裤或者长裤,同时将自己的头发画成短发。另外,女童会给自画像的人物形象画出长长的辫子,并以颜色鲜艳的三角形表示裙子的形象。

(三)颜色使用情况分析

本研究将3~6岁儿童自画像对颜色的使用情况分成了三类,即单色图画、任意用色和局部真实。单色图画即作品中只用了一种颜色进行绘画;
儿童在作品中使用的颜色与真实颜色不符且颜色多样,即任意用色;
儿童将作品中的某些部位用趋近于现实的颜色表现出来即局部真实用色。

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自画像颜色的使用存在显著年龄差异(χ2=30.849,p<0.05),见表3。随年龄的增长,使用局部真实的颜色绘画自画像的儿童逐渐增多,对颜色的使用更加符合实际。年龄较小的儿童倾向于任意用色进行绘画。详见图11。

具体来看,3岁组和4岁组各有33.33%的儿童使用任意颜色绘画自画像,占总任意用色儿童的66.66%;

3岁组和4岁组分别有44.00%和12.00%的儿童使用单色进行绘画,且单一颜色倾向于使用黑色。5岁组和6岁组分别有19.30%和14.04%的儿童使用任意颜色绘画自画像;
5岁组和6岁组分别有28.00%和16.00%的儿童使用单一颜色进行自画像绘画。由此可见,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任意颜色绘画自画像的比率逐渐减少;
但是使用单一颜色的比率变化不显著。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局部真实的颜色绘画自画像逐渐增多,3岁组在绘制自画像中未使用局部真实的颜色,4岁组使用局部真实颜色占21.05%,5岁组占31.58%,6岁组占47.37%。可见,对颜色的使用随年龄增长呈现更加符合实际的趋势,这是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表现。

四、讨论A4A8A741-6A09-420F-8E22-107BC2082243

(一)儿童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在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儿童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顺序为:无轮廓人像、蝌蚪人像、棒形人像和特征明显人像。这与王桂岐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學前儿童自画像发展存在年龄特点,即随着学前儿童手部肌肉的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自我的关注,学前儿童自画像发展的年龄特点逐渐表现为细致复杂化、自我相似度提高、情绪表征的成熟化、注重细节的刻画等[9]。儿童绘画人像特别之处在于儿童会遗漏某些身体部位,而这些遗漏通常包括人像的主要特征。如躯干,有5%的4岁儿童可以清楚地表现[10]。不同年龄儿童表现人物方式有所不同。多数3岁儿童会用一个不规则圆形和若干条单线表现人物形象,这种形象也被称为蝌蚪人,说明儿童的表征正在逐渐发展,同时也把握了事物形象的本质属性。

1. 3~4岁儿童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特点分析

儿童4岁时自画像的人物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用双线表现人物的四肢,并用一些简单的图形表现人物的头和躯干,但少部分儿童仍会使用单线,这种形象也被称为棒形人像。这一时期的儿童通常将人物的头画得很大,而把躯干画得较小,使得此阶段儿童的人像画看上去“头重脚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像画各组成部分的比例才逐渐趋向协调。3~4岁儿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会将参照物的形象进行较为夸张的加工或将想象的人物直接画出,一般不会按照参照物的形象绘画。棒形人像是学前儿童主要的绘人形象,其在4岁时达到高峰,随后逐年降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身心发展也逐渐成熟,儿童绘画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儿童的自画像表现出逐步细致和复杂的倾向,身体各部分特征转向完整并倾向于用双线条表现人物形象,同时,将身体各部分特征进行了连接。

2. 5~6岁儿童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特点分析

5~6岁儿童更加注重绘画的细节,人物特征比3~4岁儿童更加全面。其中,身体特征逐渐完善是儿童自画像最明显的表现。他们可以用衣服的形状及颜色区分男童、女童,也可以用人物动作表达出绘画主题。5岁儿童绘画人物形象虽仍处于棒形人像阶段,但其所绘画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精细,人体比例也趋于参照物的真实比例,虽然5岁组和6岁组儿童均能画出特征显著的人像,但仍然存在年龄差异。综上所述,3~6岁儿童自画像在人物形象分化方面差异显著,相较于3~4岁儿童,5岁儿童绘画能力存在显著提升。而6岁儿童相较于5岁儿童在该方面提升的幅度小。因此,5岁是儿童绘画人物形象较明显的转折期,该年龄段是较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二)儿童自画像人物形象性别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在自画像人物形象性别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增长,画出可分辨性别人物形象的儿童逐渐增多。学龄前期是个体获得性别概念的关键时期,这对个体能否正确掌握性别概念以及对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1]。4~6岁儿童对性别同一性的认知基本相同,即从4岁开始,儿童对性别同一性有充分的认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的认知程度也相继提高[12]。儿童在自画像中区别人物性别的形式有三种:头发长短、衣着、是否有头饰。其中头发长短是最常见的性别区分标志。少部分3岁儿童可以画出可分辨性别的人物形象,4岁儿童相较于3岁儿童画出可分辨性别的人物形象更多。由于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的限制,即使3岁儿童获得了性别认同的能力也未必能画出可分辨性别的形象。5~6岁儿童几乎都可以画出性别明确的人物形象,且与自身性别相符,这与前人结果相一致[13]。

(三)儿童自画像颜色使用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3~6岁儿童自画像中对颜色的使用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意使用颜色绘画的儿童逐渐减少,使用局部真实颜色绘画的儿童逐渐增多。颜色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儿童绘画中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对于颜色的选择和运用往往与参照物有较大的差异,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颜色的感觉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才形成了儿童色彩画的表现特点。儿童自画像颜色的使用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1. 3~4岁儿童自画像颜色使用特点

3~4岁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从事物的特点以及功能方面认识周围世界。人的色彩感觉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直观反应和思维反应。直观反应指人看到颜色后产生的感觉,思维反应是人对颜色的选择和判断。儿童对颜色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直观反应,他们通常喜爱鲜艳的颜色,所以儿童的绘画作品有色彩艳丽、夸张的特点[14]。此外,颜色偏好与儿童的心理、情绪及性格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如孩子对色彩的选择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高兴还是忧伤[15]。

2. 4~6岁儿童自画像颜色使用特点

4岁儿童对颜色主要是泛化情绪的体验;
5岁的儿童对于色彩有着基础性情感体验,可以用颜色描述心情的变化;
6岁儿童对于色彩具备了相对强烈的色彩情感体验,易出现情感联想[16]。若儿童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一般会有突出的个性特征,了解这一特点,对孩子绘画、认知等方面的引导将能更加有的放矢。在本研究存在多颜色的自画像作品中,儿童均使用了明度和亮度较大的鲜艳颜色,如红色、紫色、黄色,且无男女差异,这与李文馥的研究结果一致[17]。居于光谱波长长段的颜色,波动性大、传播速率快、色彩表现性强,是个体视觉选择性较为突出的彩色,因此这些颜色对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18]。由于3~4岁儿童对参照物认知和对颜色认知的局限性,这些儿童多数会使用自己喜欢的明亮颜色进行自画像的创作;
随着5~6岁儿童辨别颜色的能力和写实能力的增强,这些儿童多数会使用与参照物类似的明亮颜色进行绘画。

五、研究结论

(1)3~6岁儿童在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儿童自画像人物形象分化顺序为:无轮廓人像、蝌蚪人像、棒形人像和特征明显人像。(2)3~6岁儿童在自画像人物形象性别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可以画出性别特征明显的人像。(3)3~6岁儿童自画像中对颜色的使用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倾向于任意用色进行绘画,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意使用颜色绘画的儿童逐渐减少,使用局部真实颜色绘画的儿童逐渐增多。A4A8A741-6A09-420F-8E22-107BC2082243

六、教育建议

(一)通过绘画作品提升儿童自我概念水平

教师可通过自我概念测量工具与自画像结合的方式测量儿童自我概念发展水平,但需注意儿童动作发展水平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影响。3~6岁是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育的关键期[19],这一时期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育未成熟,其作品结构的完整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对年龄较小或精细动作发展较差的儿童所画作品要结合儿童讲解给予谨慎解释,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其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针对自画像结构完整度较差的儿童,教师应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通过不同方式提升儿童对自我生理特征的认知,避免其出现认知偏差;
针对自画像中表达出较多消极情绪的儿童,教师应当多给予鼓励,使儿童感受到积极情绪,从而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二)重视对儿童进行积极客观的评价

重要他人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显著预测作用[20],所以儿童自画像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对自己身体的认同程度。其中家庭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来自多方面,包括父母自身的个性特点、父母的教养观念及教养方式等,这会间接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恰当的评价和潜在环境会使儿童自我概念发展混乱,并影响到自我意识其他方面,如自信心、自尊心及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自画像是儿童当时的自我意识情况,而不是永久性的心理状况,它会随着各种互动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成人应对儿童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重视其个体差异,对儿童进行积极的、正确的评价,使其充满自信,从而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对儿童因材施教,避免其自我评价不恰当、以幻想自我代替真实自我。

(三)重视儿童绘画作品的内在价值

儿童的绘画过程常被作为其自我心理治疗的途径与方式,而儿童的绘画作品也往往被看作是成人通向儿童心灵的桥梁。儿童自画像作品除了反映绘画本身的内容与结构意义(如儿童的真实想法、欲望及对他人期望等),还可以反映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所以要重视对儿童绘画作品的评价,不仅要从绘画技术的角度评价作品是否符合实际、精致与否,还应从儿童的生理与心理成熟度的角度来观察儿童的绘画作品,并根据绘画作品所反映出的儿童心理发展意义对儿童的行为或心理做进一步的观察与测评,帮助儿童成长。儿童绘画作品受其发展本身的限制而倾向于表达不明确且简单和夸张,但同时也能较为真实表达,所以教师要提升对儿童绘画作品分析这一能力,从而重视儿童绘画作品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振东.自画像的创作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2] [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作的图画世界[M].李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

[3] Glyn V. Thomas,Athina Tsalimi. Effects of order of drawing head and trunk on their relative sizes in childrens human figure drawings[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8,6(02):191-203.

[4] 王貞琳.年幼儿童人物画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00(02):183-189.

[5] 卢凤,刘丹.中大班幼儿自画像中的自我概念研究[J].幼儿教育, 2020(Z3):47-50.

[6] Cockle, Susan. Healing through art:
The self-portrait techniqu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1994, 3(01):37-55.

[7] Marja Kankaanranta.Self-Portrait of a Child:
Portfolios as a Means of Self-Assessment in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1996(11):139-147.

[8] Golomb C. Young Childrens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Early Principle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in Drawing[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83,24(02):86-100.

[9] 王桂岐.学前儿童人物画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相关研究——自我与伴行画像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 Brown E V.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figure drawings made by boys and girls ages five through eleven[J].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1990,70(01):279.

[11] 洪琴,窦刚,石飞.儿童性别概念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J].文教资料,2018(24):160-161+80.

[12] 邢少颖,贾宏燕.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报,2001(04):82-84.

[13] 孙崇勇,张文霞,李淑莲,等.学前儿童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
96-100,132.

[14] 杨敏,胡玲燕.3-4岁儿童的颜色偏好及其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4(06):50-55.

[15] 沈建洲.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10-12.

[16] 王旭敏.学前儿童绘画色彩心理活动研究[J].艺术家, 2018(10):89.

[17] 李文馥.幼儿颜色爱好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01):9-14.

[18] 范梦.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15-116.

[19] 侯如兰,夏莉莉,王维清,等.西安市幼儿手精细动作发育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6):682-683.

[20] 聂玉玲.初中生自我意识及重要他人对其影响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通讯作者:刘凌,love1218ling@126.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A4A8A741-6A09-420F-8E22-107BC2082243

猜你喜欢 自画像人物形象年龄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自画像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18期)2020-05-28我的自画像学苑创造·A版(2019年6期)2019-07-11年龄歧视小学生作文选刊·低年级版(2017年2期)2017-03-06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算年龄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8期)2016-09-24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读写算·高年级(2015年4期)2015-07-25年龄的秘密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4期)2014-04-17推荐访问:自画像 儿童 建议
上一篇:煤矸石“变身”碳基新材
下一篇:春姑娘(外五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