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18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6篇

【篇1】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优化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必须经过公开,招聘考试通过后方可录用。医疗卫生系统的招聘工作人员考试须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因此,大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公开招聘一大批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补充基层队伍尤为迫切。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这一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必将极大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和发展。根据最新政策,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自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国家正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人才引进的考试制度还不完善,各地区的考试科目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因此,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工作必将任重而道远。本套丛书是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统一规划教材,它的顺利出版不仅为广大考生的备考提供了复习范本,同时也为医疗卫生系统任职岗前培训带来指导性帮助。本套丛书在内容编辑上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最新变化,体现出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命题的地方特点。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的考查重点是检测考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以及

  测评应聘者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推理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等等,因此,它考查内容覆盖面广,不仅包括应知应会的综合基础知识,也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知识。

  本套丛书在深入分析、研究省(市)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综合众多命题专家的命题实践和命题思路,创造性地将考试的理论知识点与命题实践相结合,在对知识点的系统归纳总结及预测的基础上突出展现各类新题、难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以最短的复习时间获得最好的成绩”是每一个考生的心愿,本套丛书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考的众多命题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指引考生找到正确的备考方法,避免由于辅导教材的选择不当而误入歧途。本套丛书不仅集权威性,时效性于一身,而且具有省(市)各级医疗卫生系统招考独有的地方特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对考生快速提高考试成绩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必将深化医疗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必将极大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期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对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由衷地祝愿广大考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国内唯一研究型辅导机构——直击命题核心,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权威教材,历年考题深度剖析及精解,命题规律揭秘及应试技巧。

  适合: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医院、疾控中心招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招考。

【篇2】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新加坡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
作者:廖晓诚 杨宜勇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31期

        一、新加坡医疗卫生事业

        (一)医疗卫生管理体系

        新加坡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体系由新加坡卫生部主导,主要由卫生部,卫生部直属的健康促进局以及卫生科学局组成。

        卫生部主要职责是对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养老院,临床检验,医疗和牙科门诊,实行注册、认证和管理。卫生部通过下设的注册与认证部门负责新加坡医疗机构的准入和监管,包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准则,帮组医疗卫生服务部门落实并达到所指定的标准,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法案,如私立医院和医疗诊所法案、妊娠终止法案、消毒法案等对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注册和认证,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管。在1993年私立医院和医疗诊所法案实施之前,政府只负责管理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不直接进行管理。之后,新加坡政府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重组,政府不再直接观念里医院。卫生部工作的开展主要依赖三个主要的团体,分别为政策和企业团体、执行团体以及专家团体。

        新加坡健康促进局主要职责是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健康促进局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为儿童普及健康知识,为国民提供营养饮食的建议,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筛查,控烟,推动国民积极锻炼身体等。在推动老年人慢性病筛查方面,健康促进局鼓励老年人疾病筛查,会和社区医院合作,筛查后确保有医院和医生跟进,确保老人去看医生,有医生提供咨询等服务。保健促进局还要和医院沟通,让他们给老人提供低价的仿制药,而非昂贵的原创药。并且健康促进局担心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和健康促进局的目标不协调,在社区的工作很多是通过人民协会来推动的。在推动国民运动方面,健康促进局一方面大力建设运动设施,在社区规划中,每一个地点都建立了运动设施,一方面通过社会推动来实现;
在鼓励推广健康饮食方面,健康促进局鼓励食品制造商制造更健康的食品,增加健康食品种类,方便消费者选择;
健康促进局通过这些工作来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进而实现延长健康寿命的目标。健康促进局预算占政府保健促进预算开支的3%到4%,并且政府承诺,医疗保健促进开销要相对增加。

【篇3】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渐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基本卫生状况。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三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岁(美国、印度、分别为77、6l、49岁):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o。(美国、印度、分别为7%o、30%o、112%o);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l0万(美国、印度、分别为8/10万、410/l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在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确保事业的资金投入,服务收入与个人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的从单一变为并存;
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的几十年来,政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开展了新型。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目前则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虽然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城市、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新农合试点目前受益4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仅50元,保障力度不大。还有近一半的和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看病靠自费。

四是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一个国家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应体系、医药费用价格、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等。从中国国情出发,这些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是管不了,也是管不好的。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中国的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监管难度大,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看病难”的问题屡见不鲜。

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与此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不健全,多渠道办医院的格局没有形成。应该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是经过10多年的医疗服务,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上述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也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逐步解决。我相信,未来我国的医疗条件会更加优越,人民的健康状况会不断提高。

【篇4】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渐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基本卫生状况。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l、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o。(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o、30%o、112%o);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l0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l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分配制度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的几十年来,政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目前则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虽然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新农合试点目前受益4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仅50元,保障力度不大。还有近一半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看病靠自费。

四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一个国家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应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从中国国情出发,这些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是管不了,也是管不好的。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中国的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监管难度大,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看病难”的问题屡见不鲜。

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与此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不健全,多渠道办医院的格局没有形成。应该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是经过10多年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上述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也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逐步解决。我相信,未来我国的医疗条件会更加优越,人民的健康状况会不断提高。

【篇5】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渐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基本卫生状况。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l、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25.5%o。(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o、30%o、112%o);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50.2/l0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l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分配制度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的几十年来,政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

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目前则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虽然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新农合试点目前受益4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仅50元,保障力度不大。还有近一半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看病靠自费。
四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一个国家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应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从中国国情出发,这些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是管不了,也是管不好的。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中国的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监管难度大,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看病难”的问题屡见不鲜。
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与此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不健全,多渠道办医院的格局没有形成。应该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是经过10多年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上述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也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逐步解决。我相信,未来我国的医疗条件会更加优越,人民的健康状况会不断提高。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6】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渐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基本卫生状况。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l、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25.5%o。(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o、30%o、112%o);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50.2/l0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l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分配制度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的几十年来,政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目前则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虽然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新农合试点目前受益4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仅50元,保障力度不大。还有近一半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看病靠自费。

四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一个国家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应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从中国国情出发,这些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是管不了,也是管不好的。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中国的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监管难度大,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看病难”的问题屡见不鲜。

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与此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不健全,多渠道办医院的格局没有形成。应该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是经过10多年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上述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也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逐步解决。我相信,未来我国的医疗条件会更加优越,人民的健康状况会不断提高。

推荐访问:医疗卫生 事业发展 中国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
上一篇:2022年度党员干部四个对照检查材料
下一篇:2022年度X区城市管理局第二至四季度工作要点【优秀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