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来源:思想汇报 发布时间:2020-03-27 点击:

  读书笔记——读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Xp

 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让我走进了陈旭麓老先生的史学世界。中国的近代历史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整本书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解析用到了“新陈代谢”四个字,这也是陈老先生思想的核心。

 “新陈代谢”本意是指机体与外界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自我更新的过程。在其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表明近代中国的变化是一点点的,是不断进步的过程。陈老先生以“新陈代谢”为核心,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在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等当面的变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斗争方面。他的研究关注宗教、行会、阶层、会党、人口等方面, “新陈代谢说”超越了此前流行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以阶级斗争为轴心,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递进为主线的框架,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做了比较客观的辨析,充分展示了陈老先生独到而敏锐的史学观。

 陈老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中大量运用一些词语概况和描述历史。例如第十二章的标题“欧风美雨弛而东”。他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种种社会心态,其一是恐惧,其二是忧虑交集,其三是创造中国近代文明。他指出:“就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来说,最积极而有意义的是后一种,古老的中国在近代百年能曲折而持续地前进,正是后一种心态见诸行动的结果。时代吧中国社会的新旧代谢同欧风美雨溶于同一个过程。”

  在本书中看到陈老先生关于“历史真相”的描述。以中国近代道路选择为例,陈老先生从中国传统思想、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他认为: “从戊戌变法效仿日俄、辛亥革命效仿法美到五四之后效仿苏俄,表现了每个时期先进中国人的选择。三者又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环节,因此,这又是一种历史的选择。”陈老先生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历史,从历史发展中解读我们走过的道路,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的现实。此外,陈老先生分析改良派从维新派到保皇派到立宪派的一个过程是循环和代谢的过程。他认为20世纪初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的激烈争论实际上是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模式之前的争夺。

  关于中国的民主意识的产生与发展,陈老先生认为其特点是“强迫而非自主,局部而非整体”。“民主”一词最早最早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而来,早期的一些知识分子曾经提出过,但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直到辛亥革命后,民主的概念才广为传播。但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主仍然是一种畸形的民主。在书中,通过陈老先生的描述,我大致认为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主思想不相兼容。儒家思想推崇专政和权威,倡导明君治理国家,老百姓顺从治理,它不需要老百姓有过多的权利,这种文化根深蒂固难以段时间被打破。其二是中国当时的环境。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呼声,势必会压到民主的呼声。因为真正的民主是个体化的,关注的是“个人”的权利,而在近代社会人们思考的是中国如何强大。即使段时间内民主呼声较高,但也会很快屈服于其他因素,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国民党训政思想的起源。

 陈老先生的史学观中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并未抛弃阶级观点,他认为阶级属性的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不能简单地坚定历史人物的阶级成份,也不能把它当做唯一标准。例如陈老先生把买办当做一个阶级考察的时候,肯定了买办兴办名族工业的功绩,并对其中一些人的爱国热情给与称赞,而不像过去对买办进行一味的否定。

 除了历史人物,陈老先生对历史事件也提出来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许多人认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但陈老先生认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不能简单归于孙中山的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于袁世凯的鼠窃狗偷。袁世凯能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不只是因为袁世凯个人及其集团能挟持武力、财力以君临天下,也不仅仅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纵横捭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这时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这个人物在当时的人们的心目中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陈先生通过社会心理的独特分析突破了就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定模式,看到了政治史背后的更深的社会层面。

 最后,本书虽然是历史学著作,但完全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品读。陈老先生在语言方面创新颇多,文采优美,遣词典雅而且富有韵律和乐感。著作中随处可见引用古代诗人、文学家的句子,这样的引用既增添史学的美感,也表明陈先生能够不拘一格,认可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史学价值。从史学史的角度看,陈先生的

 治史手法也是兼采中外,颇有新文化史的味道,难以想象这是一部1988年完成的史学著作,他从清廷末期写起,直到历史选择共产党结束,让人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脉和大势。阅读这样的史学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视野的开拓,更是文学上的美好享受,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理解。

推荐访问:新陈代谢 近代 读书笔记
上一篇:毕业设计框架结构图纸设计(建筑、结构)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计算书
下一篇: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课题教学中的应用_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