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山东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来源:日记大全 发布时间:2020-08-24 点击:

 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

 ——王玉君同志在全局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1月30日)

 同志们:

 这次全局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分析形势,找准问题,研究部署“十三五”及2016年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推进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局党委研究的意见,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局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抓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条主线,真抓实干,共克时艰,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地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局累计实现总收入同比增长16.3%;其中,经营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6.4%,完成年度经营目标的114.4%。经营利润率7.5%,完成年度目标利润额的139.8%。2015年底全局净资产收益率12.35%,完成年度目标的109%。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效初显。地质勘查业由2014年占经营收入总额的49.3%下降到2015年的27%,而融资租赁、生物科技等新兴和其他产业同比增长349.9%,由2014年占经营收入总额的9.6%提高到2015年的36.7%。特别是地矿股份公司,通过收购资产、增资入股、委托管理等方式,由单一的矿业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4家权属公司的多元化公司,产业结构由矿业板块发展到特种轮胎、生物医药等多个板块,一举实现扭亏为盈。

 ——地质找矿取得新成果。全局新发现矿产地1处,新增矿权4项。新增主要矿产资源量:金196吨,铁矿石2.6亿吨,煤4167万吨,有色金属120万吨(其中,铜4万吨,铅锌92万吨,锡24万吨),石灰岩1.6亿吨,金刚石2.9万克拉。

 ——地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全年开展各类水工环地质项目850余项,其中,地质灾害及矿山地质环境勘查治理599项,地热地质60项,水文地质112项,城市地质、环境地质38项,海洋地质6项,土地复垦及水资源论证等34项。济南保泉供水研究、闽东南干热岩科学钻探等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大地质服务领域,为转型升级拓展了空间。

 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工作的顺利收官。“十二五”时期,是地矿经济发展的换挡转型期,在经历了近10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地矿行业进入下行通道。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准确把握地矿经济发展走势和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积极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持了地矿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一是经济总量实现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实现总收入比“十一五”同比增长113.5%,年均增长22.7%;累计实现经营收入比“十一五”同比增长129.69%,年均增长25.94%;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6.26%,年均增长23.25%。

 二是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坚持省内、省外、境外、海洋四线联动,大力实施找矿突破行动,取得各类矿业权116项,新发现矿产地60处,探获金1532吨,铁19.65亿吨,煤7.74亿吨,金刚石214.7万克拉,铜铅锌等有色金属58.12万吨,铝土矿1亿吨,钾盐8.56亿吨,石膏等非金属矿产11.39亿吨。连续发现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和莱州纱岭金矿两个国内最大的金矿床,金资源量分别达470吨和328吨;在牟平、平邑等找矿难度大的地区探明发现了金矿新类型。

 三是大地质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共开展地质项目4000余项,其中水文地质1000项,地热地质400余项,环境地质240项,地质灾害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540余项,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50项,海洋地质9项,土地复垦以及水资源论证100余项。实施了国内第一眼干热岩井。海洋地质工作实现重大进展,承办了全省海洋地质工作座谈会,代省国土资源厅等四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强山东省海洋地质工作的意见》,3个单位取得海洋地质调查乙级资质,实施了南黄海科学钻探等一批海洋地质项目。

 四是工勘施工大幅提升。探矿工程累计完成岩心钻探工作量792万米,比“十一五”增加193万米,年均增长9.84%。成功完成西藏罗布莎、莱州中国岩金勘查第一深钻等科学钻探项目。承揽完成100万元以上的工勘项目272项,1000万以上的施工项目148项,施工地域实现省内全覆盖,并延伸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和10余个国家。甲级勘察单位升为14家,一级施工单位升为7家,开拓了旋挖灌注桩、预应力管桩,新增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桥梁工程等施工资质。

 五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开展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科技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10 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5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5项,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1人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创建了胶东型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解决了深部找矿技术难题,使我国深部找矿技术水平走到了国际前沿。成立了局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地质矿产研究院和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地勘单位设立13个专业研究机构和2个院士工作站, 3个单位被确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全局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善、分工科学的科研平台体系。设立了“曹国权地质科学奖”和“青年科技奖”,首届评选分别有5人获奖。

 六是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重点加强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等高层次人才培训,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32期,培训1700余人次,在全局选拔30名优秀年轻干部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引进各类人才900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222人。1人获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荣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待遇,5人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批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杰出工程师,1人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3人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人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

 七是各类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加强与省政府、省编办的沟通协调,全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体上取得理想定位,局机关为一类,局属15个地勘单位为二类。积极稳妥地做好探矿厂和设计院转企改制工作,提高了社会保险统筹的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稳妥有序地完成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根据工作需要和管理职能的变化,对局机关部分处室进行了调整。

  八是民生工作富有成效。建立了职工重特大疾病和特殊困难救助基金,筹集救助金190余万元,救助职工169人次,发放救助金96.2万元。全面落实离退休职工待遇,较好地解决了离退休职工的津补贴、取暖费、医疗费等历史遗留问题,“善比知福”主题教育和为离退休党员过政治生日活动在全省推广。工会、安全、信访等各项工作有效加强,全局呈现出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九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全面推进。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切实强化从严管党治党各项措施。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举办了“创新力提升领导干部高级研讨班”。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拔交流处级干部100余人。落实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项目责任制,深化“抓基层树形象、联项目包机台”活动。抓好“第一书记”帮扶工作,落实各类帮扶资金 420万元,积极推进郯城地热温泉开发项目。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局作风持续好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全局所有单位都已迈入省直以上文明单位行列,其中全国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7个。

 “十二五”期间,我局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先进离退休党支部、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个单位荣获“全国模范地勘单位”荣誉称号,7个单位和2个基层集体荣获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且积累了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的重要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发展战略。这是实现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制定了《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五大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打造百年地矿”的任务目标。二是必须坚持遵循地矿经济规律,找准发展定位。这是实现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作出了推进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部署,明确方向,找准定位,全力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方面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三是必须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这是实现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整合局属企业,成立地矿集团,下设8个子公司,初步形成了集团化运营格局。全力打造事企两条线,做实做优事业,做强做大企业。四是必须坚持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发展秩序。这是实现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开展对标管理,加强财务、审计、法务、安全、干部、人事等各项管理,推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

 当前,地矿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入了深度调整的冰封期。越是在这样困难的形势面前,我们越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分析、准确把握制约地矿经济发展的关键症结,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努力实现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

 外部发展环境压力持续加大。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分化加剧,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温和复苏,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则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甚至有陷入长期衰退的风险。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减少,加之勘查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等因素,造成矿产勘查工作规模开始萎缩。中国地质勘查投入近三年年均降幅都在10%左右, 2015年全年投入资金约360亿元,同比减少12%,勘查投入矿种分化,煤炭、铁矿勘查投入下降明显,贵金属与有色金属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地勘单位自身突出问题成为发展瓶颈。一是观念保守。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畏首畏尾,不敢闯,不敢试。不少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满足于还行、差不多、过得去。二是思维固化。缺乏对问题把握的敏锐性,不善于研判发展形势,对自身问题不愿研究、不善研究或研究不透,工作打不开思路。三是担当不够。有的缺乏担当的勇气,遇到困难和问题或拖或绕,不敢啃硬骨头,怕担风险;有的缺乏担当的本领和能力,在发展困难面前,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束手无策。四是体制不顺。长期以来,事企不分、交叉运行,导致地勘单位缺乏发展活力,事业不像事业,企业不像企业,既影响了事业职能的发挥,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五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全局共有各类企业228家,其中地勘单位所属企业189家,正常经营的各类企业146家,非正常经营企业82家。总的看,地勘单位普遍缺乏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所办实体小而全、小而散,缺乏竞争力,没有克敌制胜、占领产业链高端的“绝招”和“法宝”,参与市场竞争的层次低,我们能干的个体户也能干,个体户不能干的我们也干不了,这是制约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仍然面临较大阻力。经过去年一年全局上下的努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离局党委的期望和要求差距还比较大,就全局来看,转型升级远远没有破题,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转。有些单位和同志对转型升级存在模糊认识,认为转型升级是权宜之计,只是个发展口号,还在无动于衷,等待观望;有的甚至认为地质队就是搞地质的,转什么升什么没必要。二是不敢转。有的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转行,不敢向职工群众交底,担心引起群众误解。有的甚至担心,转型发展就会造成队伍不稳定,对转型升级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缺乏推进的果敢和勇气。三是不善转。有的领导干部存在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面对转型升级,思路不清、眼界不宽,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没有实质性措施,推进转型升级迟迟见不了成效。还有的单位不知如何做强优势,却盲目地弥补自己的发展短板,转型升级走错了方向。这些问题充分反映了有的同志对当前地矿经济发展严峻形势研判不准,对局党委转型升级决策意图领会不深,对转型升级认识不到位,甚至存有抵触情绪。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转型升级的探索与推进,影响地矿事业的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既充分体现了推进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又充分说明了推进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推进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革命,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既是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地矿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破解制约发展瓶颈、实现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局党委研究确定,把2016年定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突破年”。

 一是要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突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不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就无法推进。要在全局集中开展一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围绕“为什么转”、“向哪转”、“怎么转”三个问题广泛深入开展讨论,切实把大讨论活动搞成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规划路径、形成措施的活动,为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牢思想基础。

 二是要在工作指导上实现新突破。从局级层面,要加强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调查研究,对五大产业逐一分析,逐一研究制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指导性意见。各地勘单位和地矿集团及所属企业,要根据局指导性意见的规划,在大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本单位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为扎实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遵循。

  三是要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以地矿集团为主体,积极稳妥地整合全局经营性资产;大力培植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打造竞争新优势。

  四是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以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更加适应市场规律、更加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打造事企两条线发展的总体布局,切实把事业做实做优,把企业做强做大。

 三、扎实做好“十三五”及2016年工作,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实现地矿经济新发展

 “十三五”是推进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百年地矿的关键时期,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突破之年,做好“十三五”及2016年的工作十分重要。总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资源山东建设为主线,以“三个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聚焦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加强生态地矿、活力地矿、开放地矿、幸福地矿、平安地矿、法治地矿 “六个地矿”建设,努力实现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打造百年地矿。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十三五”规划地矿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是:全局经营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8%,利润年均增长不低于6%。经过5年努力,全局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层次明显提升,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对地矿经济的引领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地矿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良性轨道。

 贯彻“十三五”时期工作总体要求,实现“十三五”任务目标,要把“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作为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立足省内、优化省外、拓展境外、进军海洋,构建立体交叉、全方位覆盖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通过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等战略举措,做优做强地质勘查业,不断创新和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做实做大地质服务业,积极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做精做稳工勘施工业,提升资质和技术装备,加大科学钻探、海域钻探等领域拓展力度;做新做专矿山开采业,快速打造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极;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其他产业,进一步提高其对地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实现2016年任务目标,要全面贯彻五个发展理念,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调结构与防风险的关系、抓发展与保民生的关系,着力在整体把握上下功夫,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

 (一)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地矿

 长期以来,地矿经济发展并没有把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需求结构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迫切要求加强生态地矿建设。要把生态地矿建设作为推进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切入点,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地质工作全过程,转变地矿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地矿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地矿特色的生态文化,推动地矿经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加快调整矿产勘查结构,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勘查与开发。多年来,我们的找矿重点一直放在金、铁、煤等矿种上,现在铁、煤产能严重过剩,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矿产勘查结构调整,按照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安排我们的地质工作。

 突出找矿重点,优化矿产勘查。落实自主矿权优化计划,下决心处理一批劣质矿权,努力获取一批新的优质矿权。加强新区、新类型矿产资源找矿,争取形成新发现矿产地。做好蒙阴县西峪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深部及外围普查、莱芜市丁家南峪地区铜多金属矿普查、云南省金平县金矿详查、青海省德令哈市铜矿普查等找矿项目。

 推进新兴能源资源勘查与开发。实施好山东省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进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为浅层地温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鲁南地温能开发示范基地项目。推进山东省地热资源试验研究示范工程,解决回灌的技术难题。要加强项目进展调度与质量督查,确保按时优质高效完成;加快推进郯城地热温泉开发项目建设,年内完成银杏温泉度假村一期项目建设。有序展开西藏日喀则地区地热集中供暖项目。做好东南沿海深部地热科学干热岩钻探项目。

  稳妥推进矿业开发。参照大中矿业等先进管理方式,对停产检修矿山进一步压缩开支,减少亏损。对在产矿山生产经营,严格控制成本,采取精细化的降本增效措施,规范管理。加快马塘金矿项目建设进程,努力完成项目立项工作。加大优质地下水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推进沂源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项目建设,发挥地矿部门技术和品牌优势,整合全局优质地下水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开拓矿泉水市场。

 二是要以支撑服务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做实大地质工作格局。抓住生态文明建设机遇,立足于地质工作本来属性,找准地质工作定位,全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全方位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加强水文地质调查。抓好山东省岩溶洞穴与岩溶大泉调查评价、羊庄盆地岩溶水示范基地建设、潍坊市应急水源地勘查等项目以及济南市、临沂市等重点城市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找应急供水水源地,防止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引起的饮水安全危机,确保饮水安全。

 做好城市地质调查。围绕蓝黄两区、一圈一带等重要经济发展区,分层次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抓好莱芜市城市地质调查,开展城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工程地质调查,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

 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利用国务院出台《加强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意见》时机,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向省政府起草专题报告,争取早日开展土壤污染调查、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工作。开展莱芜市农业地质调查。

 做实做强海洋地质。围绕国家海洋资源勘探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环境综合保护等重点任务,充分利用现有海洋地质调查资质,实施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5万海岸带水工环地质调查(芝罘湾)、东营市海岸带地质调查、烟台市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南黄海大陆架科钻续作项目等海洋地质项目,不断提高海洋地质工作水平。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完善浅层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深层地下水、地热和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地下水、地热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认真总结五年监测成果,按时提交监测年报。开展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保护监测预警研究,建立轨道交通影响范围内地下水动态监测网,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注重地质勘查成果应用。多年来,地勘单位提交的地质项目成果还不能有效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不能直接作为政府决策依据,从根本上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要按照“精准、高效、通俗、实用”的原则,推进勘查成果报告编制改革,为社会提供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结论明确的地质成果,为政府规划、建设、工程、环保、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有效服务。

 三是要着力提升整合勘察施工业。今年国家和山东都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场、高速公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要开工建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了部署。这些都为地质工作提供了用武之地。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力争承揽一批国家、省重点项目,进一步壮大工勘施工业规模。同时,积极推进勘察施工技术、装备、人才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全局勘察施工龙头企业,逐步实现设计、勘察、施工一体化,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山东地矿品牌。

 (二)坚持创新发展,建设活力地矿

 创新是我们的短板。长期以来,受单位体制和工作性质的影响,地勘单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主动创新的自觉性不够,发展活力明显不足。建设活力地矿,就是要把创新贯穿地矿经济发展全过程,不断增强地矿经济发展活力,使创新真正成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引擎。

 一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加大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地质找矿、地质调查、地质测绘、勘察施工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水平,提升资质等级,加大整合力度,推动产业层次由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建设现代地矿产业体系。做强优势产业,拉长、做强优势主业产业链,特别是在黄金、金刚石、浅层地温能方面,切实把优势做优做强,创造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培植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地矿集团,抓好雪山基地(探矿厂基地)开发建设、山东宝利甾体公司医药项目、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直租项目、唐冶和威海国际珠宝城招商运营等项目,加快培植融资租赁、金融、珠宝玉石、地产开发等新业态,并通过收购、入股、托管等方式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要做实科研平台。做实山东省地质矿产研究院和山东省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专业部室、直属机构和分支研究机构,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自身职责和研究方向,抓紧做好人员选配、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研究课题筛选等工作。以金矿地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海岸带地质为重点,积极申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三是要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深部和海域找矿方法技术和理论创新、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理论技术创新、地质勘查技术与装备研发3个方面创新团队。做好第二届曹国权地质科学奖评选和“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推荐工作。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办好青年干部培训班,完善教学方案,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班收到预期效果。

 四是要破解体制机制困局。积极探索事业做实做优、企业做强做大的新路子。长期以来,地勘单位形成了事企混合运行的体制机制,“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这在一定时期内对地勘单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地矿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机制不但不符合事企分开的政策要求,而且也逐渐成为制约地矿经济发展的瓶颈,事业发展不规范,企业发展没活力。破解体制机制困局,首先必须正视当前地矿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困境,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坚持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原则,只要依法依规有利于发展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相信我们有智慧、有能力来破解困局、走出困境。

 抓住机遇,理顺体制机制。去年省政府作出了对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的决策部署。一段时间来,我们好多同志担惊受怕,忧心忡忡,害怕把自己的实体拿走,地勘单位就没法生存。对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是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重要举措,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的大势所趋,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局党委认真研究分析,全力做好向省政府领导的汇报,加强与省国资委的协调沟通。局党委总的考虑是,以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为契机,理顺规范事业和企业体制,整合重组地矿集团,巩固好事企两条线,积极探索“事业做实做优、企业做强做大”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企业补充事业、事业促进企业、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

 完善地矿集团和地勘单位业绩考核办法。参照省国资委对省属企业的考核,研究制定符合地矿集团及所属公司的企业绩效考核办法,促进企业做强做大。认真总结多年来地勘单位考核工作经验,着眼发挥地勘单位事业职能,修订完善地勘单位综合考核办法,促进事业做实做优。

 (三)坚持开放协调发展,建设开放地矿

 受地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的影响,多年来地矿系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封闭的系统,不善于借助外力来发展。实践证明,画地为牢,关起门来搞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只有坚持开放协调发展,积极参与合作与竞争,才能为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拓展新的空间,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要牢固树立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当今世界,开放已成为发展大势。要顺应发展大势,进一步深化对开放发展的认识,“跳出地矿看地矿,跳出地矿思考地矿,跳出地矿发展地矿”,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审视自身发展差距与目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交天下朋友,打破传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要加大省外、境外开拓力度。省外,重点抓好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的勘查市场经营,积极开拓西南和东北等省区的市场,特别是在地质服务方面要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开拓新领域,以技术和质量赢得市场,以信誉和品质树立山东地矿品牌,力争承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境外,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针对国际矿业市场持续低迷、优质矿权价格下行的有利时期,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掌握和了解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新动态,有条件的地勘单位要抢抓一批境外优质矿权,形成战略储备,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要切实做好南澳州袋鼠岛安德梅尔农场土地及资产收购、纳米比亚石材项目、安哥拉区调及铜矿详查项目等项目,推进澳洲、南美、非洲资源基地建设,提升全局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是要积极扩大产业和项目合作领域。要进一步提升全局对外开放层次和合作水平,提高开放能力,营造良好的对外发展环境。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项目争取等方面的合作,积极与大企业、金融机构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在这方面,地矿股份、地矿租赁、地矿珠宝、探矿厂等单位走在了前面。特别是地矿股份,通过收购资产、增资入股、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产业和项目合作,形成了新的盈利增长点。无论是开展国内合作还是向境外拓展,都要做好项目尽职调查和论证,防控好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

 四是要推进地矿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增强协调性才能使地矿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地质工作,编制完善“十三五”规划,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融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相关单位的协调沟通,建立与国土、财政、发改、规划、海洋、农业、科技、环保、水利、建设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沟通,主动服务,为地矿系统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勘单位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与地方政府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地勘单位之间要加强协作,相互支持,做到全局发展“一盘棋”, 增强全局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四)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地矿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和地质勘查市场的严重下滑,不少地勘单位陷入发展困境,导致出现部分实体职工收入偏低、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必须坚持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发展依靠职工群众、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不断增进职工群众福祉。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地矿经济发展与地矿职工渴望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经济发展与地矿职工的现实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职工的发展和幸福来思考推进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融合。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以民生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从而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协调推进。

 二是要牢固树立职工群众是发展主体的观念。离开了职工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地矿行业发展进入“寒冬”,形势非常严峻。这种情况下,要敢于向职工群众交底,使广大群众充分看到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机遇,引导和鼓舞士气,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凝心聚力,共渡难关,推动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三是要坚守保障职工群众的民生底线。要严格落实离休人员的生活待遇和有关政策,深入开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地矿发展变化”主题活动,引导老干部保持阳光心态,带动和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应当看到,当前我们有的单位遇到了一定的发展困难,这时就更需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引导职工群众预期,切实坚守民生底线,保障基本民生,保护好职工群众的信心和积极性,维护全局的和谐稳定。

 (五)坚持安全发展,建设平安地矿

 近年来,全局安全生产总体上保持了平稳态势,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决不能放松警惕,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牢牢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扎实推进平安地矿建设。

 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事关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局和谐稳定,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真正认识到抓和不抓大不一样,认真抓和不认真抓大不一样,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进一步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要毫不放松地抓细抓实。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继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坚决消除各类非法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坚决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矿山企业要加强监控和巡查,突出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坚决杜绝隐患作业。对办公场所、宾馆、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建立安全巡查制度,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到位。做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杜绝车辆“带病”运行,坚决杜绝酒后驾驶,确保交通安全。

  三是要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 HYPERLINK "/cse/search?s=14876359861596845233&entry=1&q=%E4%B8%80%E5%B2%97%E5%8F%8C%E8%B4%A3" \t "_blank" 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管,把安全责任逐级分解到单位、具体落实到个人,真正做到分工明确、 HYPERLINK "/cse/search?s=14876359861596845233&entry=1&q=%E6%9D%83%E8%B4%A3%E7%BB%9F%E4%B8%80" \t "_blank" 权责统一。完善落实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不断提升监管水平,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严肃事故调查问责,健全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倒查机制和问责机制,对每一起事故都要依法依纪严肃追责。

 (六)坚持规范发展,建设法治地矿

 总体上看,地勘单位法制建设比较滞后,制度不健全,管理比较粗放,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要切实把法治地矿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着力解决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依法、依规规范有序开展。

 一是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切实依法依规办事。要学法、懂法、用法,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善于运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推动发展,把法制建设贯穿于地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到地矿工作的各个环节,项目立项申报、勘查登记取得探矿权、开展勘查活动、转让探矿权、地质成果验收、地质资料汇交等都要依法办事,严禁弄虚作假、偷梁换柱、坐支挪用资金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全局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防范规避法律风险。

 二是要切实加强精细化管理。一切工作都要规范化、程序化。深入开展对标管理活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全面提升财务、审计、人事等各项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启动实施“智慧地矿”工程,完善“山东省地矿局综合管理系统”,对全局劳动用工、招标投标、债权债务等工作进行实时监管,推动全局管理工作全面升级。抓好22项全局重点工程,强化督查,定期调度、通报,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带动全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严格运行质量管理,集中解决地质勘查质量低下问题,建立地质勘查质量个人诚信系统,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努力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启动《山东地矿六十年志(1958-2018)》编纂工作,系统梳理山东地矿近60年的辉煌发展历程,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向建局60周年献礼。

 四、加强能力建设,为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提供坚强保证

 “十三五”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2016年能不能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是对全局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地矿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一)树立问题意识,增强把握形势的能力。事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过去合理的现在可能已经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目前可能失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完全顺着既有的思维定势来做事,不仅办不成事,还可能误事。面对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面对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任,能不能尽快打开工作局面,突破发展困境,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智慧和能力的考验。面对挑战和考验,有的同志明显表现出思路不开阔、无所适从、不会为不善为、能力素质不相适应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本领恐慌意识,自觉加强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加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加强局党委关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系列部署要求的学习,不断加深理解、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准确把握当前地矿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不断提高科学研判形势、驾驭发展全局的能力素质。

 (二)树立担当意识,增强推进发展的能力。越是面临新挑战、新考验,越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党性觉悟、意志品质和责任担当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面对困难和挑战,全局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提升干劲,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讲条件、不怕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雷厉风行,敢抓敢管,一抓到底,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抓落实中,大力营造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永远在路上,而且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光靠激情还不够,还必须要执着,认准的理,看清的事,要坚持抓下去,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三)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凝心聚力的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局党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单靠哪一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需要各级领导班子和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单位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同时要发挥好领导班子成员的作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单位一定要把局党委关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政策给职工群众原原本本讲清楚,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把局党委的决策部署转变为全局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切实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来,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树立底线意识,增强管党治党的能力。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从严管党治党各项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谈话诫勉等制度。强化对重点项目、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持续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繁重。全局上下要切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突破,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推进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坚定信心攻坚克难 克难 攻坚 山东
上一篇:狂犬病疫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下一篇:向巡视组一行汇报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