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调研语文试题(二)(解析版)

来源:软件设计师 发布时间:2021-04-12 点击:

  1 2021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调研试题(二)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

 1. 考试时间:0 120 分钟满分:0 150 分考试时间:0 2020 年 年 8 8 月 月 5 15 日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5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9 19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

 从“根”上讲,黄河流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新石器时代的老官台文化、后李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城产生和发展。龙山时期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多个王朝的国都都选在黄河流城,黄河文明成为这些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城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几千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城、恒河流城、黄河流城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城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有近 600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 5 世纪前后,老子、孔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秦的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衍,医学、陶瓷、丝纲、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

 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三: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黄河文明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文艺创作者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强大的历史力量。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不少文

  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的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和匮乏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摘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 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

 C. 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

 D. 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冲刺。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为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

 B. 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这一阶段就已经形成。

 C. 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

 D. 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将进酒》《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B.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C. 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

  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D. 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汇,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材料三中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B

  4. ①论证结构清晰严密。作者通过对黄河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密。②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史实作为论据。③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使论证更加清晰有力。

  5. 材料三中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①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大宽厚之美,并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②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河,在孙少安、孙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的精神,正是黄河文明在当时的现实中最直观的体现。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

 C 项,“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 精神”错误,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中可知,黄河文明的精神并不等同于中国精神。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

 A项,“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错误,从“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中可知,黄河文化成为主导性文化是在国家形成之前,国家诞生后,黄河文化成为国家文化。

 B 项,“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这一阶段就已经形成”错误,从“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可知,中华民族经历了五个阶段才形成。

  C 项,“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错误,从“几千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城、恒河流城、黄河流城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城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可知,“仍生机勃勃”也是“唯一”的条件,另外,选项后半句漏掉“几乎”,表述也不严谨。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通过对黄河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种种特点。

 A项,谈及以黄河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影响深远,可作为支持第三段“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观点的论据。

 B 项,主要谈及农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和材料二的观点无关。

 C 项,谈及中华文明能够成为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的原因,可作为支持第一段“由黄河流城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的论据。

 D项,谈及中华文明的融合与发展,可作为“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的论据。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可从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论证思路上,作者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黄河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上具有的种种特点,思路清晰。论证结构上,以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线索,层层递进,结构完整严密。论证方法上,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观点更具说服力。有对比论证,如将黄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对比,突出黄河流城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有例证法,如以“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为例论证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有引证法,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黄河文明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论证语言上,客观、严谨,具有说服力。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出材料三中作者的相关观点:“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其次根据观点,举出符合要求的文艺作品,如《壶口瀑布》,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以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

  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最后结合文艺作品论证一些文艺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与历史文化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相符,能引人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 4 4 小题,6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弄堂里的白马 王安忆 ①弄堂里时常光顾一匹白马。要知道,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人和车,一匹白马,终究有些神奇。

 ②不定什么时候,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 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响,然后,就听见...

推荐访问: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考试 调研
上一篇: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申报书
下一篇:春节安全文明教育告家长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