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角初步认识,北京版,(6)

来源:软件设计师 发布时间:2021-01-13 点击:

教学案 执教者:
班级: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授课内容:
北京课标版数学三(下)五、角的初步认识 授课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角,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
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角来自实际生活里的一些物体的表面,初步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特点的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学习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具准备:课件、钟面、折扇、三角尺、活动角等。

学习步骤:
课前 自主学习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600+240= 36÷7= 620-300= 840-600= 106-36= 1000-800= 840-240= 70÷9= 1450-450= 2.写成下列平面图形的名称 ( )
( )
( )
二、自主学习 预习P84例1 请你用红色找出角的顶点,用蓝色找出角的边。

三、尝试练习 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 )里画“ √ ” 课堂 合作探究 一、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情景引入 猜图形。(出示三角形,五角星)
为什么叫五角星和三角形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2.认识物体面上的角 引导:哪位小朋友来指一指五角星5个角在哪里,三角形3个角在哪里?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提问: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些物体面上的角藏在哪里呢? 4.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感知角:引导学生摸一摸,戳一戳。

追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强调边是直的)
介绍角: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画上弧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角。

明确: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

5.画角 照样子画一个角。

6.辨角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7.找生活中的角 找一找你周围的哪些地方有角呢?说一说,指一指。

(二)认识角有大小 1.折扇演示: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会变大;
把角的两边收拢,角就会变小。(先找一找折扇形成的角的边和顶点再演示)
2.活动角展示: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活动角。

学生尝试: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 归纳:两边张开角变大,两边收拢角变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想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交流时,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以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2.想想做做2 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比的? 点拨:可以看两根针各张开了几格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
张开的小,角就小。

(四)课堂作业 1.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2.写一篇数学日记 课外 拓展延伸 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新课程标准下特殊教育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之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与思考。《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当前教学中的热点,它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它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就会渐成为一种经验——基本数学经验。这种经验在教学中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能更加有效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学具,帮助学生建构基本活动经验,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角是最基础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感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学习难点为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只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这就是让学生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图形和各部分名称,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教者做了如下处理:从问题情境出发,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找出“角”,指一指角,初步体会角的形状和特点;
接着联系物体面上的“角”的形状画出角,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解角的形状;
接着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引导学生摸一摸,戳一戳。直观感受角的特征,教师介绍角: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画上弧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角。然后教师示范画角,再次感受角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特征;
最后引导学生去辨角,加深对教的角的特征的认识。

对角有大小并直观区分角的大小这一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上主要让学生经历动态操作过程获得体验:
1.折扇演示:初步体验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会变大;
把角的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2.活动角展示: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活动角。

学生尝试: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并归纳两边张开角变大,两边收拢角变小。

3.运用活动角来比较大小,先出示一个活动角,固定在黑板上,再请学生学生使自己的活动角比这个角大,比这个角小。这是教学中新增的一个环节,目的在于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先重合顶点和一条边,活动另一条边即可完成任务,直观体验对角有大小并直观区分角的大小这一难点。

4.运用钟面,顺时针拨动时针和分针到整点,来比较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的大小,这也是课堂上新增的一个环节,把封闭的问题变成了开放的问题,调动了所有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增加了聋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就以上分析,显然这节课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实现了对研究主题(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与思考)的体现,也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增加学生活动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本节课是借班上课,也是第一次在聋校小学低年级段尝试体现这样的主题,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运用小组合作时如何既关注个体又有合作探究;
运用学具和课件的展示如何既不重复,又相互补充,使得效益最大化等等。这些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推荐访问:
上一篇:电大行政领导学(本)期末复习重点考试小抄「电大精编版考试小抄」
下一篇: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资料-第六单元知识必记「精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