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

来源:计算机等级 发布时间:2020-11-13 点击:

 I

 浅谈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

 目

 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导 言.............................................................................................................................. 1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特征................................................................................ 1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1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2 二、我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3 (一)经济制度变迁............................................................................................. 3 (二)改革无序, 导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3 (三)分配机制的变革......................................................................................... 3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4 三、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4 (一)进一步完善保险制度................................................................................. 5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5 (三)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6 (四)构建社会关怀保障体系............................................................................. 6 四、结 论...................................................................................................................... 6 参考文献........................................................................................................................ 7

 1

  [ [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分层的结构性调整使得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保障,事实上已经成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了。同时,弱势群体问题凸显,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影响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对策的研究现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研究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一般原理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从阐述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特征出发,然后在分析了我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 [ 关键词]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对策

  浅谈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导 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资源配置的方式由行政命令手段为主转向了以市场价格机制为主。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使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城市出现较严重的失业、下岗问题,形成了众多的弱势群体。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影响了社会稳定,使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日益艰难。弱势群体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体现社会公平,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们,政府应成为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的主要力量。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特征 (一)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在社会保障法的范围内,行政机关保护的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法中弱势群体的一部分私人利益被提升为社会利益,由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或社会团体运用社会力量来加以保护。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是社会保障法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被人们普遍忽视的问题,因此,弱势主体成为利益归属主体,即行

 2

 政权力保护的利益的最终享有者。

 一般地说,所谓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大体上说,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弱势群体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人群,这些社会困难人群的出现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调的表现,所以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种原因而造成对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并且出现了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弱势群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或缓解,有利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适,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

 (二)

 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1.收入低

 在研究社会贫困问题时,一般将收入低于居民平均水平50%的人口算作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城镇 40040 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9 年城镇平均每人年收入为 6318 元,占调查户数 1/ 10 的最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年收入为2653 元,其中,困难户(2093 户) 平均年收入为 2325 元。农村的弱势群体经济收入同样很低,国家统计局对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2210 元,而占调查户 20%的居民人均收入在 1200 元以下,更何况农村中还存在 3000 万的年收入低于 625 元的绝对贫困人口 1 。

 2.生活贫困 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数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在其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或全部的收入用于食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 年城镇弱势群体人均消费支出2175元,其中用于食品支出为1283元,比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2 。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弱势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赤贫状态,这也使得他们的消费水平处于社会最低层次。由于其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后,几乎没有能力提供物质条件以满足成员的文化、精神需要,如社交消费、文化消费、旅游休假等。

 3.受教育程度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素质和技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作用日益明显,个人拥有的文化和技能高低决定其竞争力的强弱,也决定了其经济回报的多少。弱势群体中大多数人没有技术专长,综合素质低下,就业竞争力很弱。据调查表明,失业下岗职工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1 贾洪波.李国柱.苗红军.论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 年 03 期 2 周传蛟.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 年

 3

 占 60% ,而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则高达 90% ,其中文盲占 24% 3 。

 二、我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不但表现为一种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同时又是社会资源再分配过程。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和界定,导致弱势群体的凸现。弱势群体是经济体制转轨的伴生物:市场化的进程是弱势群体凸现的加速器;弱势群体的出现是资源配置机制变化的必然产物;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是弱势群体凸现的激发因素。弱势群体的出现是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社会分层的伴生物。

 从目前社会制度来看,我国弱势群体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经济制度变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会导入市场竞争,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优胜劣汰效应。其结果,客观上使大多数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使一部分人沦为竞争的失败者和贫困者经济体制的转轨,不仅形成社会利益分配新格局,而且加剧了利益群体的分化,使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十一五”期间(2006~2009 年),全国城镇在职职工人数由14908 万人减少到11773 万人,净减少3135 万人,下降幅度为21.0% 4 。

 (二)

 改革无序, 导致收 入 差距日益拉大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表现为群体性贫困, 而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不容置疑是其症结所在,应当说,我国居民收人差距扩大自有其深刻的时代与社会背景,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打破平均主义的传统格局,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收入分配不公, 差距过大则应归咎于改革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以及制度规则的不健全、不完善,关注并认真解决改革中的弱势群体问题,事实己成为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 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

 分配机制的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平均分配”的大锅饭制度。这种制度割断了能力与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无形中取消了平等与效率的区别,起到了抑强扶弱

 3 刘畅.我国养老保险转制成本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5 年 4 王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年

 4

 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收入分配的途径来看,居民收入是通过一国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获得的。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秩序还比较紊乱,垄断行业的存在及我国税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目前违背市场经济市场原则和法制原则的行为屡禁不止;在再分配领域,分配政策和福利制度存在着逆向调节和向强势群体倾斜的状况,形成了在收入分配上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加快了新弱势群体的产生和老弱势群体境况的恶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9 年社会蓝皮书报告中记载:我国改革开放前基尼系数为 O.16,2008 年上升到 0.417,2009 年则高达0.47,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0.4,处于危险的边缘。全国最富有的 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 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 8 倍;最贫困的 20%的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 4.27%,最富裕的 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贫富差距极其严重 5 。

 (四)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主要的避风港。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三条保障线”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忘记依然存在的许多问题:社会保障对象狭窄、覆盖率低。截至 2009 年 6 月底,城市低保覆盖 3782.5 万人,对于总人数接近 2 亿的弱势群体来说,所占比重仅为 18%左右;保障金低、缴费率高,2009 年下岗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支出在 800 元以内的占 77%,是下岗生活费的 1/4,还有 23%的职工医药费开销在 800 元以上,其中 5.3%的职工年医疗费开支在 2000 元以上 6 。

 三、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价值基础的指导下,更应加强对政策支持机制的构建,通过整合机制使不平等、不合理的利益结构趋于公平合理;通过疏导机制实现全社会的利益共识,提高社会行为整体上的理性化程度;通过控制机制使社会系统处于稳定协调的状态;通过保障机制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5 邓巧蓉.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年 6 高秋丽.陈欣.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弱势群体的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 年 01 期

 5

 (一 )

 进一步完善保险制度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措施之一,需要着力加以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险的三大制度。

 1.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保险制度,尤其在我国步人老龄化社会以后更是重中之重。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点应放在构建制度平台上,即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三层统筹,实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大部分是地市级统筹,因此将统筹层次迅速提升到以省为单位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2.失业保险制度 随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着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内在要求,应当开辟新的资金供应渠道。鉴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在长时期内依然过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应当强化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和失业保险的培训功能。

 3.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医疗保险制度推行以来,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覆盖面过窄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2009 年全国覆盖率还不到 20%。因此,应当尽快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应当以全民健康保障作为长远目标来落实,以福利公平为指导原则,坚定不移地实行医疗保险、医疗(医院)体制、医药体制三项改革同步推进。进一步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促进资源利用最优化,加强医疗管理,对药品的供应、质量、销售进行计划调控,杜绝假药、垄断、加价的行为发生,以降低医疗费用 7 。

 (二)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缴和拒缴保险金。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

 7 李振亚.论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D].苏州大学.2009 年

 6

 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三)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应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律保护体系, 并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制定不同的倾斜保护制度。废除制度的藩篱,使所有劳动者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正义,保护基本人权。这是我国完成进步社会运动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 也是实现对弱势群体特殊保护的前提, 没有所有公民的国民待遇就没有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当上述国民待遇基本实现之后, 即完成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立法过程, 消除了人为的不平等因素之后, 即应对客观的不平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进行新的按身份合理立法, 矫正形式正义的不足。

 (四 )

 构建社会关怀 保障 体系 弱势群体是我们社会中的基本劳动群众, 是我们政权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是载舟之水,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厦之基。由于多种原因, 弱势群体中的许多人处在无人管理状态。所以要加强对弱势群体思想状况、生活水平的调查研究, 掌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和分析弱势群体的形成和演变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性政策和措施加强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 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弱势群体的氛围。要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 必须由社会、政府、民众三方面共同出力, 政府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发挥着主导作用, 它可以制定政策和法规来缩小两极分化, 减少贫困群体。同时,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富有爱心的普通老百姓也是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要发展慈善事业, 还可调动群众的爱心和扶贫济困的力量 8 。

 四、结 论 综上所述,能否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支持问题,使得他们都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不仅事关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实现长期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明确并且切实履行自己在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发展。

 8 贾振晔.徐洪峰.仙河镇关注弱势群体情系困难群众[N].东营日报.2008 年

 7

 参考文献 [1]贾洪波.李国柱.苗红军.论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周传蛟.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刘畅.我国养老保险转制成本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4]王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邓巧蓉.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高秋丽.陈欣.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弱势群体的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7]李振亚.论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D].苏州大学.2009年 [8]贾振晔.徐洪峰.仙河镇关注弱势群体情系困难群众[N].东营日报.2008年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 浅谈 社会保障
上一篇:安全生产值班计划(例文)
下一篇:书记讲党课活动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