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实验改进研究

来源:计算机等级 发布时间:2020-09-13 点击: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实验改进研究

  通过实践发现教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景测定实验存在的一些 问题,参考国标的方法进行改进,以紫外分光光度计为检测仪器,建 立了标准曲线,研宄了络合物加入时间、显色时间、显色液的稳定性 及活性炭脱色效果。

  和著作权归原 所有, 匕

 关键词泡菜亚硝酸盐分光光度计 Q-33 B 1引言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被置于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其中培养学生 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中的一个实验,该实 验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科学 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学会科学地 认识世界。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物 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因此学科素养融合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 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有理科共性的思维和方法,把相关的学 科素养融合起来,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而该实验很好地融合了其他 理科学科,尤其是运用到了化学的一些定量分析方法,例如样品的前 处理、移液管的使用等,把生物和化学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更好地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蔬菜容易富集硝酸盐,若在其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氮肥,则所 含硝酸盐的含量就会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无害或毒害性相对较低, 然而人体摄入的硝酸盐可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 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 3?0. 5 g 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景达到3 g时,会引起死亡。另一方面, 亚硝酸盐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对 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故需要检测蔬菜及蔬菜制品中亚硝酸盐 的含量。

 廖德丰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毒理学效应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 行了梳理,主要针对水体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污染对水生生物及人体的 毒理学效应进行阐述,并罗列了检测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新方法,对 中学教师深入认识该实验有很大的帮助。尽管此实验为定量检测实验, 但教材中采用的是误差较大的目视比色法,故有人采用分光光度计进 行精确测定,让学生体会现代实验设备在生物学课堂中的应用。肖安 庆等研究Y贮藏条件和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景的影响。下面着重 从化学的视角来对该实验进行深入分析,利用精密分析仪器一一分光 光度计进行实验探宄,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实验原理

 在弱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发生重氮反应后, 与萘乙二胺盐酸偶联形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图1),将显色后的样品 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较,可以采用目视比色法和光电比色 法。

 3实验部分

 3.1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容量瓶,移液管,漏斗,50 mL比色管,723型分光光 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搅拌机,离心机,pll计。

 试剂:亚铁氰化钾溶液(106 g/L);乙酸锌溶液(220 g/L);饱 和硼砂溶液(50 g/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4 g/L); N-1-萘基乙二胺 盐酸盐溶液(2 g/L);亚硝酸钠标准溶液(200 ug /mL);亚硝酸钠 标准使用液(5. 0 u g/mL);氢氧化铝乳液;氢氧化钠溶液(2. 5 mol/L)。

 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

 泡菜的制作:将白菜洗净,切成小块,晾晒过夜,放入泡菜坛中, 加入煮沸并冷却的食盐水,浸没蔬菜,密封发酵,3 d后取用。

 提取剂:50 g氯化镉与50 g氯化钡,溶解于1 000 mL蒸馏水中, 用浓盐酸调节pH至1。

 3.2实验步骤

 3.2.1操作过程

 称取5 g试样,在研鉢中研磨成匀浆,加12.5 mL饱和硼砂溶液, 搅拌均匀,以300 mL 70 °C左右的水将试样洗入500 mL容量瓶中,

 于沸水浴中加热15 min,取出置冷水浴中冷却,并放置至室温。

 振荡上述提取液时,加入5mL亚铁氰化钾溶液,摇匀,再加入5

 mL乙酸锌溶液,以沉淀蛋白质。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30 min, 上清液用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30 mL,滤液备用。

 吸取40 mL上述滤液于50 mL带塞比色管中,另吸取0.00、0.20、 0.40、0.60、0.80、1.0、1.5 mL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相当于0.0、 1.0、2.0、3.0、4.0、5.0、7. 5 ug 亚硝酸钠),分别置于 50 mL 带 塞比色管中。于标准管与试样管中分别加入2.0 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混匀。静置3?5 min后,各加入1. 0 m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加水至 刻度,混匀,静置3 min后,用1 cm比色皿,以零管调节零点,于波 长538 nm处测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同吋做试剂空白。

 3.2.2结果计算

 用下式进行计算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的含量:

 X1=B

 式中:

 XI — 一试样中亚硝酸钠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A1——测定用样液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单位为微克(ug);

 m ?样质量,单位为克(g);

 VI 测定用样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0—一试样处理液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结果与讨论

 4. 1高中生物教材中“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解析

 在对高中牛.物教材中“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亚硝酸

 盐含量测定方法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

 (1)溶液配制:亚硝酸盐标准液配制采用的是硅胶干燥器中干

 燥24 h的亚硝酸钠,以硅胶干燥剂进行吸湿干燥,但是亚硝酸盐含水 景不大,放置于硅胶干燥器中24 h干燥效果并不明显。此外,亚硝酸 盐只存在320°C以上才会发生分解,所以完全可以在烘箱中用110°0烘 干到恒重后,再进行称量和溶液配制,最终配制好的溶液的浓度才会

 更精确(2)

 更精确

 (2)样品前处理:教材中关于样品处理液的制备方法

 存在较多问题,见表1。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材中“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这 一实验存在较多问题。在高中阶段就应该让学生形成定量的概念,培 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故而参考国标中检测亚硝酸盐的方法对这个实 验进行改进,具体操作方法如3. 2所示。

 4.2标准曲线绘制

 以亚硝酸盐质量(x)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y)为纵坐标, 绘制出标准曲线,计算曲线斜率,得出二者的哭系式力:y=0. 1565x, 相关系数R2=0. 9995,线性关系良好(图2)。

 4.3络合物加入时间及显色时间的确定

 取0. 5 mL浓度为5.0 u g/mL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置于50 mL 的比色管中,接着按以下四种方案进行实验:①同时加入2 mL的对 氨基苯磺酸溶液和1 mL的萘乙二胺盐酸溶液;②先加入2 mL的对

 氨基苯磺酸溶液,3 min后加入1 mL的萘乙二胺盐酸;③先加入2 mL

 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5 min后加入1 mL的萘乙二胺盐酸;④先加 入2 mL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7 min后加入1 mL的萘乙二胺盐酸。

 之后加水至刻度,混匀,分别取静置2、5、10、15、20、30、60、 120、180 min后的溶液,以试剂空白作参比,在538 nm测得吸光度 值,如图3所示。同时加入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萘乙二胺盐酸整体发 光值较低,络合物在显色反应3 min时发光值已趋于稳定,且显色液 在几个小时内相对稳定。故选择先加入2 mL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3 min后再加入1 mL的萘乙二胺盐酸,定容后显色反应3 min后进行测 定。

 4.4活性炭?色实验

 参考国标的方法进行测定,在样品前处理吋发现,当选用样品颜 色较深时,处理过后的溶液依然存在较深的颜色,影响结果测定。活 性炭能较好地吸附植物中的色素,故选择用活性炭对最后的样品液进 行脱色处理,可以有效地消除测定时产生的误差,并对加入活性炭之 后的实验进行冋收率测定。称取4份5 g样品,分别加入0、1、3、5 mL的5. 25 u g/mL亚硝酸钠标准溶液,按照3. 2进行处理,只是在沸 水浴后分别加入2 g活性炭继续加热2 min,其余步骤同3. 2。最后测 定吸光度,结果见表2,加入活性炭进行脱色的回收率在87. 9%?94. 6% 之间,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回收率。

 4.5小结

 通过在实际操作发现高中生物教材中“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 含量”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故而参考国标的方法对这个实验进行

 改进。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实验结果进行精密测量,建立标准曲线, 考查了反应溶液的稳定性,希望能让广大中学教师对此实验的原理、 样品的前处理、实验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等方面能有更深入的认 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

 朱正烕,孙万儒,赵占良.生物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10.

 刘杏认,任建强,甄兰.蔬菜硝酸盐累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宄 [JL 土壤通报,2003,34 (4): 354-361.

 廖德丰.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毒理学效应及检测技术研宄进 展[J]..生物学教学,2013,38 (12): 4-6.

 张旭,张瑾,毕诗秀.光电比色在“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测定” 中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3, 38 (8): 34-35.

 杜伟,孙存华.752型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泡菜亚硝酸盐含量 [JL.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26 (1): 38-39.

 肖安庆,吴宇.贮藏条件和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J]..中学生物学,2011,27 (9): 37-40.

推荐访问:跨学科融合 视域 跨学科 融合
上一篇:中国政治学跨学科融合与方法论演进
下一篇:【心得体会分享】扶贫领域以案促改心得体会分享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