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青少年小组计划书

来源:计算机等级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网络青少年小组计划

  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阳光下成长

  导师:柳玉芬

  组员:董方也马可心初星秀

  理念

  根据XX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沈阳市总人口为810多万,0-14岁的儿童人口为79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虽然国家颁布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几部法律,虽然保护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但是儿童在其健康成长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就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学习、网络、亲情、自我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就十分突出,这些问题有时候是家长和学校都无法处理好的。而且社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很多社区功能未能很好发挥,尤其是在儿童工作方面的知识以及理论相对比较缺乏。

  在学习方面。第一,是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望子成龙,要求过高。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第二,严重的家庭问题。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第三,儿童的自身问题。儿章心理发育不成熟,儿童虽然智力水平属于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自信心缺乏,开始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所以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诗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感到自己无能,而自暴自弃。第四,学校中的问题。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过于紧张,学校的纪律过严而刻板;孩子在学校中常常受屈辱。第五,恶劣的学习环境,父母不爱学习,学习条件太差,学校和社会风气不好。

  在网络安全方面。据调查在我国亿网民中,未成年网民人数约占1/3,网络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父母关系方面。第一,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对于孩子的施暴行为在法律的层面上有所改善,但风俗中基本上还是肯定这一行为。所以,不难看出对于孩子施暴还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孩子还是不得不在残酷的暴力施加下度过童年,比如最近网络上曝光了很多虐童事件。事实上,孩子还是需要理解和认同的,也许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样做会引发很多问题。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亲情疏离。其次这种殴打会引发了孩子的仇恨心理。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毁灭性质的。包括一些犯罪或者自杀都于童年的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存在所谓的“代沟”。父母孩子整天一起生活,可以对话,可以见面,但是心灵的距离却真实的存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代沟,实际上也不能完全算代沟,其中有很多原因。

  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问题。第一,因为从小受到了来自家长的过度保护;这造成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薄弱,处理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差。第二,由于幼儿年龄小、生长发育不完善、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但又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在心理健康方面。孩子的成长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对儿童的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而孩子都需要一个美好的童年,儿童处于心理发育不成熟阶段,一些微乎其微的事都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在学会感恩方面。现在每个家庭大多一个孩子,几代人都把关爱完全的倾注在了孩子身上,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给他提供最好的机会,可以说父母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是想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环境。现在很多孩子把父母辛辛苦苦为他们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应当。要学会感恩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重要。要让他们感谢父母为他们的付出,这样他才会珍惜把握在他自己手中的一切,不会去任意践踏。也可以通过感恩,让她学会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周围关心帮助的他们的人。有颗感恩的心,才能让儿童的成长更加健康。

  这个小组在第一次活动之后通过游戏的方式让组员们彼此认识,消除陌生感,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小组活动做准备,同时加深组员间的沟通。然后有了第一的破冰游戏之后组员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沟通,于是我们安排的第二次活动时从组员的情感认知角度出发,主题是感恩父母,引导组员共同讨论以后将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跟着是第三次活动,主题是如何学会安全用网。现如今是一个网络十分发达的社会,人们处处都离不开网络,作为00年代的组员来说对网络更是不陌生,因此学会如何抵制诱惑控制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在最后一次活动中主要是让组员们分享一些自己感受,说说自己在整个小组活动中收获到了什么,其实这也是小组成员和小组领导者双向沟通的机会。

  此外,使用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可以帮助面对类似问题或者是有共同需要的组员,得以建立一个支持的网络,从组员间的互相支持中,得到更大的信心,从而使作为祖国花朵的组员们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而且,通过此次的小组活动,也是组员将相互学习的一个良好的机会,从被人的身上学习到其长处而为自己所用。这样,既能达到小组的成立之初的目的又能使小组成员在一个愉悦和谐的氛围下进行。

  理论架构

  社会支持网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同样,

  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组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互动小组模式理论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小组工作者是案主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镜中自我理论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指出,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这些成员是小组系统的一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平衡。小组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小组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组员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活动。工作者以各种小组活动将组员团结在一起,保证小组目标的实现。在小组活动时,工作人员要尽力将组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努力培养组员之间的凝聚力,特别是注意在小组活动中的互动,让组员与组员、组员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融洽,保证小组目标的实现。社工必须通过增强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有时会利用其他系统影响小组。小组的成功有赖于小组成员互相适应或互相配合的程度、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维持小组的凝聚力、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同和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念。

  人际互动理论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

  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满足他们的人际需要。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同时,该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和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有赖于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

  人格发展理论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3-5岁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学龄初期,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儿童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儿童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心理社会理论

  心理社会理论的观点,在婴儿期,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和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并进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相反,如果父母疏于照顾,甚至对婴儿时有虐待行为,那么婴儿会怀疑周围的世界。因此,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信任感。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发展理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透过小组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并找出小组组员共同的兴趣目标,在小组组员间形成协助关系,以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即在小组中鼓励、支持、帮助小组成员选择和完成小组的特定任务,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协助组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学习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者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人人们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者强调在学习中应重点帮助人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创设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保证人们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安排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目标及目的

  目标:解决组员在学习、网络、亲情、自我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目的:

  1.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会安全上网减少上网时间,增强体育锻炼时间;

  3.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4.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

  5.协助建立互助友爱的同学情谊。

  服务对象

  资格:社区的在上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

  特点:希望得到解决自身在学习、网络、亲情、自我保护等方面遇到问题的组员。小组特征

  1.性质:发展成长小组

  2.节数:四节

  3.日期:4月28日;5月5日;5月8日;5月12日

  4.时间:下午

  5.地点:待定

  6.人数:待定

  招募方法

  1.在社区内张贴海报

  2.在社区内发放宣传单

  3.或者亲自上门邀请组员参加社区的小组活动

  4.若人数不够,亲自致电招募对象并邀请其参加

  小组工作计划书

  走出网络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小组:英雄联盟

  组员:胡江涛燕蕊桦骆涛陈公毅熊浩王佳文刘佳王敏行田雨果

  一、理念

  网络日益发达,学生不参加社交活动,空闲时间增加,因而在网络上寻求精神的支持。然而,网络却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危害:①身心健康受损;②无心上学,学习成绩下降;③道德意识弱化,严重者会走向犯罪道路;④人际关系的正常(转载于:写论文网:网络青少年小组计划书)发展受影响;⑤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二、理论架构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这个小组的对象是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由于这些大二学生正处在佛罗伊德所说的从青少年发展成为成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的青春期(19-21岁),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要经历各种选择的混乱状态,往往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是青少年期个体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要帮助青少年重新审视及发现自身价值,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及处理各种混乱状态的能力。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感,避免角色混乱。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等社会问题上,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认失败的话,容易出现逃避、消极厌世等情况。即而一旦自我认同难以达成,长时期的角色混乱就会使青少年较难应付社会的挑战。相反如果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就比较容易取得社会和职业的自我认同;

  当他们有问题时倾向与同伴商议,而不是向家长请教。于是我们通过设立这一小组,加强同一问题或类似情况的青少年间的沟通交往,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重新树立自我认知。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会较多运用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小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小组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组内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适应性行为,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学习到与人交际技巧。4.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与斯金纳的增强理论

  正面增强--即特定行为后,满足此人的需求。例如:做了一件事情后,即给获学校颁发嘉许状。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使用正面增强和角色扮演的方法。正面增强方面,如组员能适当使用所教授的沟通技巧的话,工作员将当众给予爱的鼓励。此外,会通过建立供组员观察的模型,让组员学习表达情绪的方法,从而起到模仿作用。

  三.目标与目的:

  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改变当前部分沉迷网络的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增强其辨别网络虚拟和现实界限的能力,对自身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重回正常的大学校园生活,并提高其在现实中与人沟通的能力。明确的目的:

  ①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让小组里的成员们深刻认识网络的利弊。引导他们学会思考现实与网络的区别,在活动的分享中,加强对沉迷网络利弊的认知,不再沉迷于网络,走出宿舍,感受外面的世界,重拾对学习的热情。

  ②让小组成员走出网络的小圈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发掘他人长处,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在相互学习和模仿中,找回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信心和关注点,从成员间的认同中,并通过同辈群体的赞同认可找到改变自己认知与行为的巨大推动力量。

  四.服务对象:沉迷于网络的人

  五.小组特征:

  1)性质:成长小组

  2)日期:XX年12月地点:3)人数:8人

  六.招募方法:

  1、各宿舍楼张贴通知,邀请有意向者2、针对性访谈:

  3、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到各家各户,鼓励招募对象报名参加。4、由老师或家长推荐招募对象,介绍申请参加。5、若人数不足,工作组成员亲自走访邀请招募对象参加

  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第二节活动内容

  第三节活动内容

  小组/活动计划书

  1、服务背景及需求社会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在受到各方重视的同时,青少年本身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生长环境,更加地需要正确合理地引导。服务对象背景:

  处于13到16岁的初中生正是走出家庭开始适应学校生活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时刻,他们既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也面临着社会化的紧迫脚步。问题分析:

  因为各种原因,部分初中生有出现社会化失常现象,过于“宅”或者沉迷网络,交际能力弱,户外活动缺乏,导致性格封闭、表达困难乃至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等。2、服务理念: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基于此理论,我们试图通过小组中组员的互动,亲自体会和学习沟通合作交际等等;与此同时,通过对小组其他组员的观察以及社工的合理引导,间接获得成长。

  同时也要运用到埃里克森的生命八周期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等。3、服务目标:

  创设和谐、坦诚和信任的团队氛围,努力让儿童青少年在团队中感到温馨、安全;

  帮助儿童青少年增强自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增加自我接纳、自我尊重和自信;

  增强儿童青少年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意愿以及能力。4、小组/活动简介

  5、参加者情况

  6、筹备安排

  7、活动安排

  活动内容一:沟通交流

  目标:使得组员相互认识,沟通交流

  活动内容二:团结合作

  目标:使得组员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试着合作

  活动内容三:户外运动

  目标:使组员体会户外运动的快乐,走出房间拥抱阳光

  活动内容四:善用网络

  目标:使青少年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网络,防沉迷。

  活动内容五:成长分享

  目标:分享小组开展以来自己的收获和成长;说出对小组其他组员的心声;准备结束小组。

  8、预计困难及应变计划:

  9社工自评:社工自我的评估;

  组员自评:在小组最后一节,组员分享整个活动过程的感受;督导评估:由督导或者岗位指导进行评估;10、财政预算/物资清单

  11、记录表

推荐访问:青少年人际关系小组 计划书 青少年 小组
上一篇:派出所2019年季度党风廉政建设风险评估报告
下一篇:人际关系小组计划书小组计划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