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

来源:计算机等级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一):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并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5.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的课程中。

  7.1-6年级设体育课,7-9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7-9年级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8.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二):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程计划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系,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不断丰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积极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表一: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表二: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表三: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三):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2012-11-20 10:48:24)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并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5.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的课程中。

  7.1-6年级设体育课,7-9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7-9年级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8.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四):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开设计划

  登封市颍阳镇中心学校

  2015年5月26日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

  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6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6年级设音乐课、美术课, 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

  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五):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

  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并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六):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2014

  马村学校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实验的初始阶段进入到推进深化和推广发 展阶段。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及我市《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广工作的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 推进思路和目标

  推进思路:

  在巩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抓住课改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不断提高课改实验的水平和实效,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基本目标:

  1、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努力探索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我市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从而构建具有清华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2、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机制,逐步明确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努力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能力。

  3、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

  4、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管理制度。

  5、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6、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学科学习过程与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不断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7、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有效的培训方式,促进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优秀的新课程实施队伍。

  二、推进策略

  1、统一规划,全面铺开,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改革切入,推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

  鼓励学校根据各自实际选准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专题研究、学科研究,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工作,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积累、整合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2、观念先导,重点突破,改革评价,构建制度。以转变教育观念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核心,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大胆创新,突破难点。

  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互动式培训、校本培训式等多种培训方式,使之贯穿教师培训的全程。增强学校校本管理意识,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广泛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的能力;改革学校评价制度,促进学校教育在理念层面上的根本变革,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开展。

  3、课题牵动,典型引路,人人参与,共同发展。以科研促进课改,建立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改工作模式,形成 “人人要参与,校校有课题,区域成体系”的课改科研格局,教科所、基教室、体卫艺,共同组建基础教育课程行动研究课题组,对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攻关。

 突出课堂教学改革中心环节,建立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平等协作、共同进步的合作工作机制,创新教研方式,通过网络式的教研活动,大量开展案例分析、现场会诊、反思交流,切实有效地提高每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4、加强交流,跟踪评估,分段总结,滚动推进。对实验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实验过程与实验效果的过程评价机制,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和定期总结制度,使课改工作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滚动推进。

  三、推进措施

  1、切实抓紧、抓实新课程推进中的师资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为了使课改培训工作 落到实处,要理顺培训体制,严格管理,建立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培训学习制度、教师

  培训激励制度及教师培训档案库,保证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大胆探索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如:多维立体培训模式、现场会式培训模式、课题组培训模式、师徒结对子培训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培训模式。随着课改的推进,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将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教师观念、教学行为与综合素质同步发展。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努力探索灵活高效、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与新课程实验的同步推进,并适度超前进行。坚持三个结合,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县市区级培训相结合,学科培训与通识培训相结合,发挥学校、教研、科研部门以及课改实验骨干教师的作用,建立起课改实验指导和服务网络,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加强课改师资配备,已承担课改实验任务的教师要保持稳定性,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延续性。要选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承担新一年级及课改学科的实验任务。

  2、加强新教材、新教法研究,增强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新课程的推进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新教材研究和新教法改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积极改进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内容、形式和方法。加大对教研质量的监控力度,教研室要定期参加区学科教研活动, 并对教研内容、方式给与具体的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全体人员下到基层学校,给予教师具体细致的指导,对学校课改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学校也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探索新形式下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新模式,如:采用“现场会式”教

  研活动、多校共同举办合作式教学研讨等形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要继续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积极而有效的教学,将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的目标、新教材的要求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各校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市教育局将及时给予宣传和推广。

 要建立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师生交流,教学互动,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双基,又要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要加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由单纯注重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向多维目标发展。要建立课堂教学的反思制度,要在教师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有效地处理教材、改进教法、指导学法,组织教学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努力建设适应促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管理机制。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予以支撑和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涉及常规教学、集体备课、课程建设、教学评价、质量监控等诸多方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拟制定下发《期末考试指导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同时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制度等,加强对教学的管理。要通过“校长论坛”的形式,邀请各校教师就“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建”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广泛的学习交流,各学校要按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七):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

  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

  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常实施。

  5.抓网络。开辟学科教学网站,及时掌握新课程实施的信息交流广大教师的观点、经验;努力实现教学资源共

  6.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利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7.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新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建立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2.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在教坛新秀汇报课等常识教研活动中课,让教师感悟新课堂,进一步领会课程标准。

  3.积极收集各地执教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

  (二)实施阶段

  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 构建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 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 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5.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6. 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各类课程的各项目标。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

 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学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经验。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本学科教材实施一个轮回的经验,编辑新课程实施的成果集。

  二官小学 2012----2013 学年度课程 实 施 方 案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课程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三、课程设置 一年级:语文(8 课时)、数学(4 课时)、品德与生活(3 课时)、体育与健康(4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 课时)、综合实践活动(3 课时)、班会(1 课时)、写字(1 课时)。合计 28 节。

 二年级:语文(8 课时)、数学(4 课时)、品德与生活(3 课时)、体育于健康(4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 课时)、综合实践活动(3 课时)、班会(1 课时)、写字(1 课时)。合计 28 节。

 三年级:语文(7 课时) 、品德与社会(3 课时) 、数学(4 课时) 、体育与健康(3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 课时)、科学(2 课时)、综合实践(3 课时)、地方课程(2 课时) 、班会(1 课时)、写字(1 课时)。其中在地方课程里整学年专门安排 12 学时用于《中华大家庭》中第 1------6课的教学工作。

 、数学(5 课时) 四年级:语文(6 课时) 、体 、品德与社会(3 课时)育于健康(3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 课时)、科学(2 课时)、综合实践(3 课时)、地方课程(2 课时)、班会(1 课时)、写字(1 课时)。其中在地方课程里整学年专门安排 12 学时用于《中华大家庭》中第 7------12课的教学工作。

 、数学(5 课时) 五年级:语文(6 课时) 、体 、品德与社会(3 课时)育与健康(3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 课时)、科学(2 课时)、综合实践(3 课时)、地方课程(2 课时)、班会(1 课时)、写字(1 课时)。其中在地方课程里整学年专门安排 12 学时用于《民族常识》中第 1------6课的教学工作。

 、数学(5 课时) 六年级:语文(6 课时) 、体 、品德与社会(3 课时)育与健康(3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 课时)、科学(2 课时)、综合实践(3 课时)、地方课程(2 课时)、班会(1 课时)、写字(1 课时)。其中在地方课程里整学年专门安排 12 学时用于《民族常识》中第 7------12课的教学工作。

 每周按 5 天安排教学,每课时 40 分钟,一、二年级周总课时数 28 课时。三——六年级周总课时数 30 课时。

 四、课程设置的说明 1.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尽可能结合学校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适当的调整。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校园文化节、趣味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校本课程共占课时总量的20,综合实践活动安排10,地方与校本课程也安排10,整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综合本地人文、自然的优势和传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的课程资源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能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八):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2010-2011学年度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概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只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的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从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态度,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究与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项课程管理机制。

  5、积极履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的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代用。

  2、捉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意义,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作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评,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确实施。

  5、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6、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时间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作好以下工作:

  1、 建立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2、 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础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 积极收集各地执行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

  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中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构件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6、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科学课程各项目标。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前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实验。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本学科教材实施一个轮回的经验,编辑新课程实施的成果集。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目标要求 1、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2、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三、地方课程开发要体现的基本特征

  1、要体现地域性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地方资源,体现地域特色。

  2、要体现针对性特征 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3、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特别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关于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及参与社区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参与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各种公益劳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4、要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四、开发内容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 1. 潍坊历史 2、潍坊地理 3、潍坊生物 4、健康教育 5、安全教育 6、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

  五、课时安排

  7年级每周开设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各一节。

  八年级上学期开设一节健康教育,下学期开设潍坊地理与潍坊生物。

  九年级上学期开设一节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下学期开设乡土历史一节。

  六、实施要求

  1、要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

  2、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防止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3、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

 4、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5、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6、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太仓市第二中学2010-2011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摘要】国家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学生学习的权利,明确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标准,提高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地方课程有以下目的: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加强教育和地方的联系,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关键词】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的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那么,什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各自的目的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做出明确的回答。

  一、国家课程的含义与目的

 有学者认为:国家课程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它赋予所有学生清楚、全面、法定的学习权利,规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也有学者指出:国家课程是由教育部主管的,它“负责制定国家课程政策,决策重大课程改革;制定指导性课程计划;制定必修科目国家课程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学科教材;指导检查地方课程管理工作;审批地方重大课程改革试验;制定升学考试制度,指导升学考试的实施,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还有学者指出:“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是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严格说来,国家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比如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政策、课程方案,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范围,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制度等。从狭义上来说,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

  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无论广义的国家课程还是狭义的国家课程,都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家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明确规定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应达到的标准。国家课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质量标准,它为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清楚、具体的教育质量标准。国家课程向学生、家长、教师、地方政府、用人部门和公众清楚地界定了期望学生学习达到的成就标准,规定了所有科目的学习应达到的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可用来制定改进的目标,衡量目标的达成度,实施监控,以及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集体之间和学校之间就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比较。可以说,国家课程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教育质量比较的重要依据。

  第三,提高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国家课程从总体上规定了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这种目标虽然是基本的、较低要求的,但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这就有助于在国家层次上形成一个连续的课程框架,从而使不同学段之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并为学生的学习进步留有充分的灵活余地。因此,国家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学段之间顺利过渡,并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公众在评价学校教育时的依据是什么?主要的依据就是国家课程及其标准。国家课程可增进公众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对学生学习和预期取得的成就的了解。它为公众和教育界人土讨论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共同对话的基础。

  二、地方课程的含义及其目的

 有人认为:地方课程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确定本省执行的课程计划和必修科目课程标准;确定本省课程改革方案,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审批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选修教材、乡土教材;审查省编教材(包括经批准编写的、在相应行政辖区内使用的教材);指导市(地)、县教委选用教材;指导、检查各地课程管理工作,确定中考实施办法,指导考试工作;确定某些课程管理

  权限下发。”有人认为: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也有学者认为:“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还有人认为:“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政府根据国家课程政策和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才的要求而制定的课程计划和开设的具体课程。”

  实际上,地方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课程是指在某一地方实施和管理的课程,既包括地方对本地国家课程的管理和实施,也包括地方自主开发的只在本地实施的课程;而狭义的地方课程专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的地方课程都是狭义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而进行的。无论是地方出台的各种课程政策,还是地方开发的各类课程,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达到或实现国家课程所确定的目标。因此,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在主要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不同的是,地方课程充分体现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地方课程可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但不是国家课程的延伸。

  第二,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确保大多数学生甚至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强调普适性,而且国家课程只规定一些主要的学科。但实际上,国家课程很难满足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也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多,国家课程不能全部覆盖。因此,国家课程只是规定了最低标准和基本要求,对于国家课程所没有涵盖的、不能满足的、无法考虑周全的内容,地方课程正好可以弥补。

  第三,加强教育与地方的联系。基础教育是由地方负责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负担;因此地方政府总是期待教育能够和地方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文传统相结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很明显,学生对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了解,对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地方课程的覆盖区域、范围或人群相对要小一些,可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使得教育与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第四,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无论是地方课程的管理还是地方课程的开发,都对地方提出很高的要求。地方要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管理和课程开

  发,这就有利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地方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含义与目的

 校本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从根本上说,它也是而且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校本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改造与创新,比如某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课程,不再选用其他出版社的教材,而是以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也可以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所确定的课程门类以外,新开发、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比如某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民族风情及其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别藏风情”。无论哪一种,都要求学校、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了解、熟悉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因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第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如前所述,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即使地方课程也难以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比如,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可能由于个人兴趣、家庭背景的不同,有些人不太喜欢英语,而有些人特别喜欢英语,将来准备报考大学的英语专业,这样,学校除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英语课程以外,还可以另外开设一些英语课程,比如英美文化概论、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成为一个不断改革,促进其成员持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而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形成这样的组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地位

  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自的含义和目的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国

  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具体的比例可以随着学段的不同而不同。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国家不宜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做太多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之所以要以国家课程为主有以下原因。第一,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既保证了全体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为学段之间的顺利衔接提供了保障,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或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第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的权利相对集中在中央一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以及教师等的课程意识还比较淡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与教学领导能力较弱,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方面能力有限,经验不足,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国家课程中的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都是集中了全国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一流的科学家等参与研究、制定与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其科学性较强。

  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并不意味着排斥或否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部分课程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学校应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进一步探索并总结地方、学校管理课程、开发课程的经验。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在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将经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十):新和县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关于印发《新和县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通知 全县各中小学: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以及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结合新形势下我县进一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新和县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新和县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是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双语教育、进行教育评估的基本依据,各学校要认真执行。

  二、民语言学校要在教育局教研室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报教育局批准后执行。

  三、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课程,教师必须主要使用汉语讲授;个别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适当地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解释。

  四、《新和县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各学校要严格按照设置方案的规定,开全开足课程。

  2015年8月17日

  新和县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汉语和母语水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民汉兼通”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

  (一) 汉语授课学校:小学、初中各学科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

  课程设置方案见附件1

  (二)模式1: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模式1课程设置方案见附件2。

  (三)模式2: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模式2课程设置方案见附件3。

 三、课程设置说明

  (一)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二)晨会、班会、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在周总课时之外自主安排。

  (三)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合并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四)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各地和学校自主选择。各学校可以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以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选择综合课程。

  (五)模式2和汉语学校外语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为小学三年级。模式2民族语文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小学一年级。

  附件:1.汉语授课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2.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模式1课程设置方案 3. 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模式2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1:

  汉语授课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注:1.思想品德课如增加新疆地方内容后,课时紧张可

  以从地方课程的课时中加以调整。

  2.国家规定的课时没排满时,可由学校自行安排。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1-2年级的2节课有条件的可

  以开设、无条件的可以不开,开设时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

  4.地方与校本课程中的课时中要确保校本课程课时。

  5.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艺术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生复习考试增加2周。

  6.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7.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推荐访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 课程 方案
上一篇:新人教版四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下一篇:3套打包人教新起点版四年级下册英语期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