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区地理

来源:雅思 发布时间:2021-02-06 点击:

  中国分区地理

  一、东北、内蒙古地区

  (一)概述

  东北、内蒙古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和东北黑、吉、辽三省内的 1 个自治州、13个自治县。

  内蒙古自治区由东北向西南,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面积 118.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2.3%。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连,北部、东北部和蒙古、前苏联接壤。国境线长 4221 公里,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边境城市是连结前苏联、蒙古和东欧各国铁路干线的枢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陆路口岸,地理位置和经济、政治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内蒙古在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和内地构成一体,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其行政区范围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1947 年 5 月 1 日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地区。现在自治区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 8 个盟和呼和浩特、包头、赤峰、乌海 4个直辖市。盟和直辖市又下设 54 个旗(含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 3 个民族自治旗)、18 个县和 12 个县级市。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 2145.68万人,共有 49 个民族,其中汉族占 80.62%, 其次蒙古族占 15.73%。

  蒙古族人口聚居程度很高,集中了全国蒙古族总数的近 80%, 其他还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8 人。1990 年城镇人口有 775万,占人口总数的 36.12%。东北地区也是我国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主要的聚居地区,其次蒙古族、锡伯、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人口也有很高的聚集程度。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区,东与前苏联的沿海州哈桑区毗连,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境北道隔江相望。州内国境线长达 755.2 公里,其中,中朝边境长 522.5 公里,中苏边境 232.7 公里,现辖五县。全州总面积 42700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1/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1990 年全州总人口数为208 万人,其中,朝鲜族约 82 万,占人口总数的 39.5%,汉族占总人口半数以上,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所占比重则很少。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1.以高原为主体复杂多样的地貌

  (1)地貌的基本特征。内蒙古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 1000 米左右,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是东北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跨入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区。在漫长的沧桑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以辽阔坦荡的高原为主、形态互异的复杂地貌。

  内蒙古地貌类型多样,从总体来看,高原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42%,山地占 20.9%,丘陵占 16.38%,平原和滩地占 8.5%。

 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为开展林牧为主的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高原。内蒙古高原属于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为我国第二大高原。包括大兴安岭以西,北山以东,阴山、 贺兰山以北的地域。

 占全区总面积的 34%,是内蒙古地貌的主体。海拔700-1400 米之间。

 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蒙语是“宫廷”之意)高原,面积仅 8.6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

  山地。内蒙古的山地占全区面积的 20.9%,由东北部的大兴安岭, 经中、西部的阴山

  山地、贺兰山与西南边缘的北山山地连接,绵延 2600 多公里,大多为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等山地,组成了内蒙古高原外围一个孤形地貌。

  山前断陷沉降平原。内蒙古的平原与滩川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8.5%。包括阴山以南的河套(后套)──前套平原,大兴安岭东南的西辽河平原和东侧的嫩江西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是自治区主要农业区。

 丘陵。内蒙古的丘陵多分布于山地向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占全区 16.38%,表面由黄土或石质构成,是一种常见的过渡型的地貌单元, 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

  (2)延边朝鲜自治洲的地貌。延边州位于长白山区,山地面积 3.2 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州总面积的 76%,可分为白头山火山区、张广才岭山区、老爷岭山区、牡丹岭──南岗山区等,均为长白山支脉,海拔一般在 800-1000 米。

 山地边沿多为海拔 300-500 米走向散乱的丘陵地带。

  2.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属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大陆性气候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在大兴安岭以东,阴山之南的山前地区,地处季风边缘,能受到夏季风的一定影响,降水稍多。而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山后地区,深居内陆,呈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剧烈。从而形成本地区兼有二者特点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以下,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低于-24℃,极端最低气温达-50℃左右,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16-18℃,年降水量大于 400 毫米,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年平均气温 8℃以上,1 月平均气温-12℃左右,7 月平均气温 24℃以上,年降水量仅在 50-150 毫米之间,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少、变率大,夏湿春旱,日照充足,温差大,风沙多。

  内蒙古高原北部,地面坦荡开阔,为我国寒潮大风之要冲,冬季严寒干燥,从 11 月至次年 3 月长达 5 个月至半年,大兴安岭北部则长达 8 个月。这时期,寒潮侵袭频繁,一般三、五天、十来天一次,还往往伴随着降雪。

  内蒙古地区大风较多,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都在三级以上,部分牧区达四级以上。大风对农牧业常造成危害,但又是一种丰富而廉价 的能源,本区全年理想风能(7.8 米/秒)日数一般为 50-200 天,是发展风力发电最有潜力地区。

  3.差异显著的地表水与广泛利用的地下水

  内蒙古河流广布,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107 条。

 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山地、贺兰山一线为界,此线以东以南地区,除个别封闭盆地如岱海、黄旗海等内流水系外,大部分河流均为外流水系,最终注入到太平洋。外流水系的流域面积 61.37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 52.5%,主要由黄河、西辽河、嫩江与额尔古纳河等四个水系组成。此线以西和以地区,为内流水系和无流区。内流水系流域面积 11.66 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面积的 10%。

 内蒙古内陆湖泊较多,大小湖泊 1000 余个。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湖泊的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量较少,因此湖水随各季降水的多少表现为有规律的变化。内蒙古地区湖泊可分为咸水湖、微咸湖和淡水湖三种类型。咸水湖又分为盐湖、碱湖、硼砂湖、芒硝湖等。

  在天然湖泊中,面积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有 7 个。达赉湖与贝尔湖。达赉湖,亦称呼伦池,位于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面积为 2210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5.7 米。贝尔湖在呼伦池以南,我国与蒙古国的边界从湖中间穿过,整个湖面面积 600 余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9 米,最大水深 50 余米,呼伦池与贝尔湖与哈拉哈河下游和乌尔逊河沟通。湖的四周为水草丰茂的牧场。其它还有位于大兴安岭南端西麓、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部的达里湖,位于巴彦淖尔盟后套平原东端乌拉特前旗内的乌梁素海,位于乌兰察布盟南部岱海盆地中的岱海,位于

  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内的黄旗海和位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内的库勒查干诺尔。

  4.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情趣的旅游业

  (1)旅游资源。富有传奇色彩的内蒙古,有着广阔的草原、 浩翰的林海,神秘的沙漠与湖泊。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这里山川壮丽,文化古老,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别具特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从其旅游价值上大体可分为三种:

  观光资源。主要有呼伦湖、锡林郭勒草原、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大召、席力图召、召河(希拉木伦)、辽代大明塔、五当召、成吉思汗陵、响沙湾及大兴安岭林区等。

  考古旅游资源。主要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嘎仙洞、赤峰红山文化、元上都城、古长城遗址、大窑文化遗址、恐龙的故乡──吉兰泰。

  疗养旅游资源。有转龙藏、阿尔山温泉、维纳河矿泉、赤峰三大温泉和乌素图疗养区等。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风景秀丽,集中了吉林省约 60% 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长白山气势雄伟,风光奇异,景色壮观,中外闻名,天池、瀑布、温泉、小天池、原始森林,美人松和冬季冰雪,以及中俄朝边境,千姿百态的边境风貌,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其独具特色的朝鲜民族风情和众多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也是颇有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

  (2)主要旅游区。

 本区已开辟的旅游区有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旅游区、包头旅游区和成吉思汗陵、百灵庙以及延边旅游区等。

 二、西北区

  (一)概述

 西北民族地区位于祖国的西北边疆。北与蒙古、前苏联为邻,西隔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南与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陕西等省毗邻,东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青藏区的第二大民族地理区。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总面积达 177 万平方公里,点全国总面积的 18,4%。

  西北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 2201 万,仅占全国总人口密度的1.9%,平均每平方公里 12.5 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 1/9,是我国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就区内而言,差异更大, 宁夏 和临夏地区人口密度分别高达 71 人/平方公里、198 人/平方公里, 而新疆和甘南分别仅9.2 人/平方公里、11.5 人/平方公里,相差近 8.17 倍。

  西北民族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维吾尔、回、哈萨克、藏、东乡、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土、乌孜别克、裕固、保安等 40 多个少数民族,人口达 1221 万,占西北区总人口的 55.5%。是维吾尔、 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等民族的最主要分布地 区,其他地区分布很少。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西北民族区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四周高山环抱,海洋水汽难以深入,气候干旱,沙漠、戈壁绵延千里,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大的地区。但在高大山地的迎风坡,却有较多降水,形成林木苍翠的“湿岛”,孕育了广大的冰川积雪。发源于高山冰雪的河流,在山前平原又形成了沃野绿洲,生机勃勃,成为干旱区的“明珠”

  1.高山与盆地、谷地相间分布的地形

  高大的山地环抱着巨大的内陆盆地和谷地,这是构成西北民族地区地形的最大特色。阿尔泰山、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环抱着准噶尔盆地,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为黄河谷

  地─宁夏平原,六盘山与白于山之间则为河谷纵横的黄土高原。

  (1)纵横交错的高大山地。西北民族地区山脉众多, 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贺兰山和六盘山等著名山脉。

 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北部,其主体在蒙古境内,向西北延伸至我国和前苏联境内。在我国的中段山体长 500 公里,平均海拔 2000──3000 米, 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 4374 米,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山上冰川广布,面积达 270 平方公里, 冰雪融水成为我国内流区域内唯一一条外流河─额尔齐斯河的补给水源。阿尔泰山蕴藏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尤以生产黄金著称,阿尔泰即蒙古语“金山”之意。天山地处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前苏联境内。在我国境内长 1500 公里。平均海拔 3000-5000 米,主峰托木尔峰,海拔 7435 米。贺兰山位于宁夏西部,南北延伸 350 多公里,宽 30 公里,海拔 2000 -3000 米,最高峰 3556 米。六盘山地跨宁、甘两省区,南北长 240 公里,平均海拔 2500 米, 最高峰海拔 2995 米。

  (2)巨大的内陆盆地。西北民族区盆地面积广大, 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1/2 以上,是本区地形的主体。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罗布泊洼地。平均海拔 1000 米,面积 55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在这里分布着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盆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介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面积 38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盆地。

  (3)宁夏平原。宁夏平原位于宁夏西北部, 介于中卫与石嘴山之间,长 250 公里,宽50 公里,面积 1.7 平方公里,海拔 1100──1200 米。

  (4)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

 黄土塬区主要位于宁夏南部, 平均海拔 1000 米,面积约5 万平方公里。

  (5)地表坦荡的甘南高原。甘南高原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 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

  2.干旱少雨,日照丰富的大陆性气候

  西北民族地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高山环绕的盆地地形,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

  (1)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四周高山屏障,水汽更难以进入,因而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一般在 200 毫米以下。降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西两方向,向中心逐渐减少,只有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伊犁河谷地、临夏黄土丘陵等少数地区降水较多些。南疆东部和吐鲁番盆地是全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2)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由于气候干旱,多睛天, 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达 2600──3400 小时,年辐射量除北疆、甘南稍低(130 千卡/平方厘米.年)外,其余均在 140──150 千卡/平方厘米.年,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仅次于青藏区,居全国第二位。

 丰富的日照和太阳能,不仅对作物、牧草、树木生长十分有利,而且也为太阳能的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由于降水稀少,植物稀疏, 大面积的裸露沙石地面吸热快,放热也快,使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1 月平均气温都在 0℃以下,北疆在-10──18℃,南疆、甘南、临夏和宁夏大部分地区在-8──10℃。7 月份除了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在 20 ℃以上,南疆 25℃以上,吐鲁番盆地高达 30──33℃。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一般 32──40℃,塔里木盆地中部可高达 50──60℃。日较差平均也在 10℃以上,南疆为 15──20℃。

  3.面积广大的内流流域 西北民族地区,除新疆西北角的额尔齐斯河,甘南州的白龙江,横穿甘、宁两省区的黄河等

  流域属外流区域外,其余都是内流区。内流域面积达 182 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 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主要源流有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和田河。但目前只有阿克苏河常年有水,供给塔里木河 70%以上水源。

 三河在阿克苏汇合后称塔里木河,长 1000 多公里,若以叶尔羌河为正源,塔里木河全长 2137 公里, 流域面积 35 万平方公里。

  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气候干旱,河流短小而彼此独立,使大多数湖泊因河流迁徒而以“游移”著称。同时,因蒸发强烈而成为咸水湖或盐湖。主要湖泊有: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台特马湖;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准噶尔盆的乌伦古湖、玛纳斯湖和艾比湖等。

  4.西北风情的旅游业

 西北民族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黄河奔腾东流,切割侵蚀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壮丽景色。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蜿蜒向西。著名的“丝绸之路”,驼铃声声。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更有沙漠绿洲、冰峰雪山、石窟艺术、风味小吃、香甜瓜果等颇富西北风情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人,来这里探险揽胜、访古探幽。旅游业已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目前,西北民族地区已开放银川、乌鲁木齐、吐鲁番、石河子、喀什、永靖、中卫等市(县),丝绸之路已成为本区最负盛名的的旅游热线。沿 途的主要游览胜地有: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吐鲁番伯孜克里千佛洞、楼兰古城、高昌古城、喀什清真寺、阿图什波士克波格拉汗麻扎、霍城秃忽铁木尔墓、甘南拉卜楞寺、青铜峡西夏群塔等。

 根据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可分为五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即:①乌鲁木齐旅游区,包括乌鲁木齐、天山天池和天鹅湖自然保护区等游览胜地;②吐鲁番旅游区,包括沙疗疗养、葡萄节等瓜果节日活动及伯孜克里千佛洞、交河古城等游览胜地;③喀什旅游区,包括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及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克孜尔千佛洞等游览胜地;④银川旅游区,包括 银川市、西夏群塔、同心大寺等游览胜地;⑤甘南旅游区,包括临夏的炳灵寺、高峡平湖刘家峡、佳卉满园的红红园及甘南的大草原、工艺土特产、黄教圣地拉卜楞寺等游览胜地。

 三、中南、东南区

  (一)概述

  中南、东南民族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湘西,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境内的 13 个民族自治县。本区民族地方(自治县未计算在内)面积 3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3.3%,是我国面积最小的民族地区,但也是唯一濒临海洋的民族区。

  本区地狭人多。据 1990 年人口普查,总人口 5469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4.8%,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 171 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45 倍。其中,海南每平方公里 193 人,广西每平方公里 178 人。在全国省一级民族地区居第一、第三位。

  本区民族众多,共有汉、壮、土家、瑶、黎、苗、侗、仫佬、毛南、回、京等 40 多个民族。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为 2079 万,占全区总人口的 38%,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22.8%,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以壮族和土家族最多,分别占 26%和 4%, 其他民族共占 8%。毛南、仫佬、黎、壮、京、瑶、土家等民族,高度聚居于本区内。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1.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

  中南、东南民族地区靠近海洋,地表起伏小,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形成独具特色的复杂的地表形态。

  (1)切割破碎的地表。本区地形主要以海拔 500 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为主,高大山脉很

  少。中部的五指山区,海拔超过 1000 米的山峰有 81 座,五指山海拔 1867 米,为海南省第一高峰。广西北部的南岭支脉──苗儿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等,平均海拔 1000──1500 米,苗儿岭主峰苗儿山(又称猫儿山),海拔 2141 米,为广西第一高峰。广西南部的十万大山,西南端伸入越南境内,海拔 1000 米左右,主峰莳良岭海拔 1462 米;六万大山海拔 1000 米下,是郁江与南流江的分水岭,主峰蔡扇顶海拔 1118 米。湘西的青岩山,又称张家界,是武陵山的一部分,主峰兔儿望月海拔 1334 米。张家界因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鹗西的巫山,地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横穿巫山的长江三峡,早已闻名世界。由于本区雨量充沛,使地表因流水侵蚀而支离破碎,几乎没有大面积的平原和盆地,但山地丘陵之间却有不少河谷盆地与平原。较大的有:鄂西恩施盆地、湘西吉首盆地、广西郁江河谷平原、海南沿海平原及五指山山区的通什、乐昌盆地等,这些平原与盆地,都是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

  (2)曲折漫长的海岸线。

 海南和广西北部湾一带海岸线漫长而曲折,主要为岩岸,多优良港湾,仅海南岛就有大小港湾 60 多个。较著名的有:海南的海口港、后水湾、东方港、崖州湾、三亚港以及广西的铁山港、钦州湾、珍珠 港、防城港等。港湾水域开阔、水深浪平,大多是优良的天然港口。而且,港湾内水温适宜,饵 料丰富,有利于海水养殖,可发展珍珠、牡蛎、海参等水产品的生产。沿岸大陆架宽广,如北部湾大陆架宽达 480 公里,海南岛南部也宽达 90 多公里。大陆架深厚的沉积层, 常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石油宝库”。此外,还有众多的滩涂。良好的港湾可以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和对外贸易等。

  (3)广阔的海域与众多的岛屿,本区濒临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南海。

  南海面积 33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14 个广西面积的总和,是渤海、 黄海、东海总面积的 3 倍以上。平均水深 1212 米,最大水深 5559 米, 是我国四大海区中最深的一个。

  广阔的南海,绝大部分位于热带海域,且岛屿众多。除海南岛及周围岛屿、广西沿岸各岛为大陆岛外,其余大多为珊瑚岛。这些岛屿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南海中,统称南海诸岛。除东沙群岛属广东省管辖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目前由海南省管辖,是海南省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

  2.湿热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热量丰富、夏长冬暖。本区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低纬度范围, 热量丰富程度居全国民族地区之冠。但南北差异较大。南岭以北的鹗西、湘西,纬度偏高,年平均气温 16-18℃,最冷月平均气温 4-6℃,年内≥10℃积温 5000-6500℃,≥10℃的天数 240-300 天。南岭以南的广西、海南,除北部山地外,年平均气温 18-20℃,海南 22-25℃,南沙群岛可达28℃以上,为全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 12-15℃,海南 18-20℃,南沙群岛 28℃以上,年内≥10℃积温 6500-9500,≥10 ℃的天数 300-365 天。由于热量丰富,大分部地区作物可全年生长,因而是我国主要的多熟制地区,也是我国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和最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2)雨量充沛,分配不均。本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深受夏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年均雨量鄂西、湘西 1000-1200 毫米,广西、海南 1200-2000 毫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70-80%集中在 5-10 月的夏季。由于受地

 形的影响,年降雨量为 2400 毫米, 处于背风坡的东方县, 年降雨量只有 974.5 毫米。台风雨均占海南岛年降雨量的 30%以上,充沛的降水,加之热量丰富,使这里作物生长快、产量高、熟制多。

  (3)台风频繁,偶有奇寒。本区濒临热带海洋, 故沿海地区及岛屿常受台风侵袭。每年台风登陆时间大致广西 5-10 月,海南 5-12 月,以 8-9 月最为集中。其中,海南是我

  国沿海台风登陆是最多的地方。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但又是沿海地区必不可少的雨源。

 冬季,本区除北部靠近蒙古高压南伸前缘的鄂西、湘西常受冷空气影响外,强寒潮也可越过南岭山口隘道,侵入广西、海南,造成短时间的霜冻冰雪天气。例如,1955 年 1 月南下的一次强寒潮,使广西桂林出现-4.9℃、海南定安出现-0.3℃的低温。

  3.流量丰富、水系发达的河流

  中南、东南民族地区气候湿热,降水充沛,处于我国丰水地带,区内山地丘陵占 80%以上,有利于河川径流的形成。水系发育,水量丰富, 汛期长达半年以上。大陆部分河流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鄂西的清江、湘西的酉水与澧水等属长江支流,广西的右江、红水河、柳江、桂江等属珠江支流。由于南北降水及地形差异,南部河流水量大于北部。海南岛上的河流,呈辐射状独流入海,主要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水系。其中,南渡江流域面积 7022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61 亿立方米,源自五指山区,经海口注入琼州海峡,全长约340 公里,为海南岛第一大河。

 由于海南岛降雨多,雨季长,河流水量大,汛期以秋为主、夏汛次之。

  本区河流众多,河网密度大,如广西河网密度就达每平方公里 0. 144 公里,远高于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 0.04 公里的水平。河网密度高,各河流距离近,有利于水资源跨流域调节。如秦代就开凿了广西兴安县内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历史上就成为长江与珠江两流域的重要通道。众多的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如广西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八位,可开发水能资源居全国第六位,在沿海各省、市、自治区中居于首位,已列为我国近期开发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4.独具特色的亚热带、热带旅游业

  本区地处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又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分布区。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森林公园张家界,碧水青山的桂林和阳朔,而且还有岩溶奇观──利川腾龙溶洞,椰林婆娑的海南,形成了以山水风光、岩溶地形、阳光海滩与民族风情等为特色的亚热带、热带旅游业。随着本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下六个旅游区:

 海南旅游游区,包括海口市、三亚热带滨海风光、五指山麓保护区、尖峰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等游览胜地。

  桂林旅游区,是一个以桂林、阳朔为中心的著名的岩溶景观游览胜地,还包括周围地区的青狮潭水库、花坪自然保护区、矮岭温泉,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灵渠等游览地。

  柳州旅游区,是一个以柳州市为中心包括融水、三江、金秀三个自治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自然风光并渗透有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区。

  南宁旅游区,以南宁市为中心包括武鸣、宁明、崇左、隆重等县,以山水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区。

 湘区旅游区,以著名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

 鄂西旅游区,是一个以土家族的民族风情和山水风景等为主要观光项目的游览胜地

 四、西南区

 (一)概述

 西南区作为民族地理区划,指云南省、贵州省及四川省的三个自治州。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长江上游,东临中南区,西连青藏高原,北接西北区,西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为邻。面积 86.5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9%。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为 7750.7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 2793.4 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 36.04%。本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境内世居民族有 30 多个,占全国 55 个少数民族的一半以上。建国后,区内先后成立了 14 个自治州。在西南边陲的国境线一带几乎全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1.地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跨越全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但大部分处在第二级倾斜阶梯面上。地势是从 4000 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向东和东南降到 2000 米的云贵高原,再降至500 米以下的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

 属于从西部高原向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坝,还有一些特殊的岩溶和火山地貌等。

  西部属横断山脉的东面,直到川西邛崃山、云南境内的点苍山、元江一线。横断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山川并列,山高谷深,东西排列,南北走向。云南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的玉龙山海拔为 5600 米,而山下的金沙江谷底海拔为 1800 米,水面宽只有 30-40 米,相对高差达 3800 米,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大峡谷──虎跳崖峡谷;滇藏接壤处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6740 米)是境内最高点;川西的若尔盖境内是我国第二大沼泽群。

  云贵高原,是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的总称。实际上这两个高原在海拔高度或地貌特征上都不相同,自然环境差异也明显。云南高原包括川西南凉山自治州和云南中东部点苍山、哀牢山一线以东以及贵州大部分地区。云南高原境内又可以凉山自治州的昭觉至昆明为线,该线以西,被长江、怒江等干支流切割得层峦迭嶂、坎坷崎岖;该线以东,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貌发育类型齐全,以路南石林为代表。石灰岩经大自然塑造,除地表峰林、溶沟、石芽和漏斗状溶洞外,还形成许多地下溶洞和地下暗河;在高原边缘、因被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众多支流切割破碎,地表崎岖,地面坡降较大,故有贵州“地无三里平”之说。本区还是地壳活动频繁地区,也有火山和热泉分布。

  2.热带、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

  由于西南区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带,海拔高,季风环流交替影响以及地貌复杂等原因,气候差别明显,类型多种多样。例如横断山区,不论从北到南,还是从山峰到河谷高差悬殊颇大,均因高度的变化而产生气候类型的差异,呈现着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亚寒带的气候垂直分带,不仅山上山下变化大,就是山南山北也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地形条件关系,夏半年,来自印度洋的暖温气流,受山地阴挡被迫抬升,迎风坡降水丰富,背风坡则出现干热的焚风。如:高黎贡山的西坡坡麓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怒江谷地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因而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这是对横断山区气候的生动写照。云贵高原的气候,则以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为分界线,其平均位置大致在滇黔交界的照通、盘县、兴义一带。处于准静止锋以西的云南境内,属于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半年,云南高原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来自印度洋上空的气流温度高,水汽含量充沛,是云南的雨季,但气温却较我国东部同纬度偏低,无酷热天气;冬半年,则在单一的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风和日暖。处于准静止锋以东的贵州境内则不一样,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半年,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气温也较高;冬半年,处在锋区范围,经常在准静止笼罩之下,阴雨连绵,人们感到阴湿寒冷,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是本区纬度最低部分,属于北热带气候。由于受西南季风的控制,年降水量 1200-1500 毫米,雨季占 90%左右, 干湿季分明,≥10℃积温超过 7500℃,最冷月均温在 1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超过 4℃。这里的气候,一年分为三季:5 月中下旬至10 月下旬,称为雨季,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雷阵雨;11 月上旬到第二年的 3 月中旬,为干凉季, 此时早晚很凉爽,降水极少;3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为干热季,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几乎直射地面,辐射很强,天气睛朗干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这里干季因白天温度较高,盆地冷却较快,风力微弱,早晨常常形成辐射雾。例如允景洪一带,全年有雾日数达 141 天,大勐龙为 125 天。每天浓雾如同毛毛雨。持续时间长达 5 小时左右,日雾露量平均等于 0.1-0.3 毫米降水量。西双版纳素有“雾州”之称。干季多雾,可以减少土壤蒸发和

  植物蒸腾,从而弥补干季部分水分不足,对农业十分有利。

  3.水系发达、能源丰富

  本区境内江河众多,且为上游地带。除川西北阿坝自治州内的白河、黑河、贾曲河属于黄河水系外,贯穿全境的有长江、珠江、元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河流向北、向东、 向东南和向南作扇形分流。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多峡谷,水资源丰富集中,水能蕴藏量超过全国总量的 1/3。其中,干流开发价值高于支流, 大型和特大型可能开发电站的比例高,水能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开发目标比较单一,开发方式多样,可开发利用水能的工程量小,水库淹没耕地及损失较小,技术指标条件较为优越。但是也有不利因素,水能资源多分布在高山深谷,交通运输不便,建筑材料缺乏,施工条件困难,电站的季节调节性能较差。

  4.蓬勃发展的西南旅游业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壮丽的山川,灿烂的文化,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于海内外,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但目前不少地方尚待开发,具有发展旅游经济的极大潜力。

  (1)云南省旅游业。云南省旅游业有了新发展,1988 年, 全省共接待国外游客 12.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06.8%,全年旅游外汇收入 1312 万美元。云南美丽富饶、山河壮丽、气候宜人,自然景观齐全,文化荟萃,在 各少数民族中,还可以找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因而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活标本”。根据各地景观的特色,省内大体可划分为:

  昆明旅游区。昆明有“春城”之称,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城内有大观楼,圆通寺,东、西寺塔,金殿等胜景;郊区的五百里滇池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森林公园;郊县有“天下第一汤”美誉的安宁碧玉泉,路南壮观的大叠水瀑布(旧称叠水燕云)和千姿百态的大小石林,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大理旅游区。大理有“东方瑞士”的美称,包括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为代表的苍山洱海湖光山色;以鸡足山、瑰宝山、剑川石窟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南诏”国和“大理”国文化古迹为代表的大理历史名城及以白族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是人们向往的好地方。

  丽江旅游区。是一处著名的旅游区,有众多的游点,其中突出的有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石鼓镇,来自在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金沙江,以及到此被海罗山崖阻挡、急转东北、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一湾”。江水北流,汹涌奔腾,两岸高山夹峙,峭壁耸立,峡谷长约 15 公里,谷深 3000 多米, 江面宽 30-60 米,这就是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玉龙雪山, 地势高峻,秀丽雄伟,金山十二峰,如擎天玉柱,山顶终年积雪,宛如晶莹的玉龙,横卧山巅,山下是经济林木、药材植物和观赏花卉的著名产地,堪称“植物宝库 ”。黑龙潭是云南著名风景区之一,又名玉泉, 位于丽江县象山脚下,泉池周围,绿树蓊郁碧水澄澈,玉龙雪峰倒映其中,景色极为秀丽。泉边有玉泉龙王庙,潭北的法云阁(又名玉风楼)结构玲珑精巧,造型美观,为古建筑中之佳作,曾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丽江居住处。丽江县城附近的白沙村现存较好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大觉宫等丽江壁画,多为宗教题材,用笔严谨色彩鲜明,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

  西双版纳旅游区。有鸟类 400 多种,鱼类 100 多种,两栖类 32 种,兽类 62 种,高等植物 5000 多种,珍稀树种占全国的 1/4, 故有“动植物王国”之称,又有“孔雀之乡”的美誉。该区以美丽的热带风光和浓密的原始森 林著称于世。勐腊县小勐仑罗梭江上的葫芦岛植物园,面积 2000 余亩,于 1958 年创建。该园引种国内以及亚、非、拉地区的珍贵树种、稀有林木、油料作物、热带或亚热带水果等千余种,绿海芳菲,品种繁多,有如置身百果园中。橄榄坝又是一处天然公园,并为傣族著名的泼水节盛会之地。

  楚雄旅游区。本区人文旅游独特古老,有元谋人遗址,1965 年在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两枚元谋人上中门齿化石,经古地磁法测定,元谋人的绝对年代距今有 170 万年左右,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

 区内因古代佛教盛行,故寺庙林立,有相传明惠帝朱允(火文)避难入滇为僧的正续寺,有明代学者李贽曾开设书院讲学、现保存明版“经山藏”佛经千余册的德安寺,有塔上大下小,形如磬锤,高红 18 米,为砖砌空心塔,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中部为八角柱,上部为庞大的圆锥形,塔形制特殊,别具一格。有在我国古塔建筑中罕见的大姚白塔以及海拔 2400 米的楚雄紫金山上的法藏寺、紫顶寺等 20 余座古代佛教遗址,寺、塔周围树木茂盛,环境优美,是楚雄州重要风景区。

  (2)贵州省旅游业。贵州省近年来旅游业有较大发展, 旅游资源主要由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等自然风光、古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

 贵阳旅游区。贵阳市是大西南环形旅游圈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市内名胜古迹有黔灵山、花溪、甲秀楼、仙人洞等。

  黔灵山,在贵阳市西北约三里,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清气扑人,山麓有黔灵湖,湖光山色相映,山腹有古佛洞。山后有麒麟洞和圣泉,此洞曾是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秘密软禁之处。山顶的宏福寺,连宇接栋,古时贵州禅宗中心。据文献记载,由明末清初佛教名僧赤松和尚创建,清康熙 11 年(1672 年)建成。由小路可达山巅,上有亭子,在亭中远望,贵阳城一览无余。解放后辟为黔灵山公园,并建有解放贵州的烈士纪念碑。

 花溪在贵阳西南约 18 公里处,南明河纵贯其间,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园内有麒山,由石级上山,路径曲折,林木茂盛。山中碧云窝,绿荫四合,习习生凉,是最好的避暑地方。公园附近还有疗养院、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和贵州民族学院等高等院校,因而花溪不但是一个有名的风景区,也是贵阳文教区。

  遵义旅游区。位于贵州省北部,川黔铁路线上,为黔北重镇,贵州第二大城市。区内有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会议纪念公园”和“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西郊有桃溪寺,座落在清澈见底的桃溪岸畔,粉墙绿瓦、雕梁画栋,其庭院式结构,在黔北寺庙建筑中别具一格。市郊赤水河畔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产地。安顺旅游区。安顺距贵阳市 105 公里,素有“黔之腹、滇之喉、 粤蜀唇齿”之称。是黔西重要工商业城市。城北 84 公里有“红枫湖”;城南 31 公里有“龙宫”地下水洞;城西南 45.5 公里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城西北 123 公里有“地下宫殿”──织金溶洞。

 安顺蜡染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是西部苗族人民重大节日──花山节,又名“踩花山”或“踩山”,参加花山会的人数常达数千,多至万余。

  凯里旅游区。以凯里为中心,包括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榕江(含西峡、龙王峡、诸葛峡、高碑湖等),有奇峰怪石,瀑布飞流的景点 40 多处。在本区内还可到具有很高建筑艺术价值和民族文物价值的侗寨鼓楼、花桥和苗族吊脚楼。在黄平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台江刺绣博物馆、郎德民族村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领略到贵州的民族风情。

  (3)川西旅游业。川西三州境内高原山地又是一片鲜为人知的土地,时至今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代,三州旅游事业正在崭露头角,以它优美、质朴、野趣吸引着中外游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处所。

  川西北旅游区。①卧龙自然保护区,在汶川县境内,面积 20 万公顷,占全国 72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1/10,是我国参加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自然保护网”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脉东坡,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地势起伏很大,其主峰四姑娘山风景区有“蜀山皇后”之称,内有连香树、金钱槭、水青树、领春木、红豆杉、麦吊云杉等被保护的珍贵树木以及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白唇鹿等被保护的珍稀动物。②黄龙寺(古称雪山寺),在松潘县境内的黄龙乡。据传,夏禹治水至茂州,黄龙为其负舟渡江,

  后人立庙祭祀,故称黄龙寺。前后寺间水池密布,状若梯湖,水色斑斓,通称五彩池,有“人间瑶池”之称。③九寨沟,在南坪县境内,是一条纵横 40 余公里,高山合抱的河谷地带,周围有九个藏民村寨,故名“九寨沟”。沟的两则,群山相峙,数十座雪峰高入云霄,沟的底部有大小湖泊 100 余处,湖水碧蓝,清流若镜, 蓝天、白云、丛林、翠竹倒映其中,在阳光照射下,彩色斑斓,绚丽夺目。由于地形呈台阶状,因而湖与湖之间自然形成瀑布,白练腾空,银花四溅,山谷轰鸣。从谷底到山顶,均为原始森林,是我国熊猫产地的自然保护区之一。由于这里风景迷人,游者到此,如临仙境,被誉为“童话世界”。

  川西旅游区。以康定中心,境内有蜀山之冠的贡嘎山(7556 米),雄立云霄,云海变化万端,矗立的冰川,巍峨奇观与娟娟小景相映成趣,仪态万方。尤其是在山的西南麓九龙县境内有一片原始森林,在林中镶嵌着一块璀灿的宝镜──伍须海(藏族语意为发光的湖泊),海子面积 1100 多亩,青山环抱,幽静神奇,完全保持着原始的生态。在海子周围还有镇海石、天生桥、藏寨遗址,冰川、塔峰、瀑布等 19 处景点,又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在泸定县城西,有泸定桥,又名大渡河铁索桥,古为川康间交通要道,桥长 100 米,宽 2.8米,由 3 根铁链组成,上铺木板,供人、马通行。因 1935 年 5 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英勇强渡引桥而闻名。在德格县的德格印经院,为四川藏族地区规模最大、藏版最多的印经院,誉称藏族文化宝库,所印经书远销国外,享有国际声誉。康定城郊的跑马山,因《康定情歌》的流传而闻名,为当地群众“转山会”之地。

 每年农历 4 月初八,藏、回、汉各人民携酒备肴,游山朝庙,在山上赛马,进行骑术竞技表演,盛况空前,为当地群众传统的节日盛会。

  川西南旅游区。以西昌为中心。区内冕宁县拖乌彝族地区有彝海结盟的遗址,是 1935年农历 4 月,红军长征路过此地,先头部队被围。

 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彝族沽其家支首领小叶丹在海子边杀鸡歃血,结为盟友,打开了胜利北上的道路。遗址有 660 余亩,现在为山林。

 在西昌市南的泸山,濒临邛海西岸,是当地著名风景区。自山麓至山顶约 4 公里。

 期间古木葱郁处,多有寺庙。峰顶有五祖庵。春日置身庵内,极目四望,群山迭翠,邛海如镜,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名曰:“泸峰春晓”,为西昌八景之一。庵后有仙人洞,洞内甘泉清洌,可供全山各庙饮用,今存庙观尚有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祖师殿、观音阁、玉皇殿、青羊宫、隐溪寺、五祖庵等。

 五、青藏区

  (一)概述

  青藏区在地理区划上,包括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青藏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北与新疆、甘肃相连,南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为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东与四川、云南毗连。面积 19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1/5, 是我国面积最大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的民族地理区。据第四次人口普查,青藏区总人口 666 万,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399 万,占总人口的 59.9%。就区内而言,西藏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更高达 96.3%,青海也达 42.1%,其比重在全国各省区中分别居第一、第三位。但由于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3.5 人,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 1/34,是我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其中,青海省总人口 446 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5.0 人;西藏总人口 220 万, 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6 人。

  青藏区民族众多。除世居的藏族外,还有汉、回、蒙古、土、撒拉、门巴、珞巴等 4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 45.2%; 其次是汉族,占 40%;其它民族仅占 17.8%。藏族分布的地区最广,主要集中在西藏各地和青海 6 个民族自治州。

 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回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和西宁市;蒙古族主要居住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与河南蒙古自治县;土族、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门巴、珞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

  林芝、错那等县。

  (二)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区在地形上属我国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 4/5。青藏区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独特地理单元。

  1.巍峨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从北、东、南三面以巨大的高差急剧下降到四周的盆地和平原。这种巨大的高差,更衬托出高原地形的特点:

  (1)世界上地势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5000 米, 远高于全球陆地平均海拔 875 米的高度, 青藏高原的面积虽次于最大的南美巴西高原,但海拔高度去比巴西高原高出 300-400 米。世界海拔超过 3000 米的高原、山地总面积为 850 万平方公里,其中青藏高原就占 1/3。因此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

  (2)高大的山系东西横亘。从“亚州山汇”之一的帕米尔高原, 向东呈辐射状,有许多长达 1000-2000 公里、平均海拔 5500 米以上的东西向高大山系,横亘于青藏高原之上,构成了高原的骨架。从南向北主要绵延着五条山脉,即喜马拉雅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喀喇昆仑─唐古拉山系、昆仑山系、阿尔金山与祁连山系。

  喜马拉雅山系横亘于青藏高原的南缘。全长约 2400 公里,宽 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6000 米,是地球上最雄伟的山系,被誉为“世界之顶”。山势高峻挺拔,高峰林立,海拔 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 40 多座,8000 米以上的高峰 10 座,其中五座在我国境内。海拔 8848.13 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喜马拉雅山系的中、尼边境上。有 1500 米左右的高差。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东西长约 1600 公里,南北宽 80 公里,平均海拔 5800-6000 米,超过 6000 米的山峰多达 25 座。

  喀喇昆仑─唐古拉山系横亘于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 5000-6000 米。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止横断山区西藏境内的他念他翁山。喀喇昆仑山平均海拔 6000 米, 是世界上海拔高度仅次于喜马拉雅山的第二大山脉。

 海拔 8000 米以上的高山脉 3 座,全部位于我国边境线上, 著名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 8611 米,就位于中、巴边境上。喀喇昆仑山是世界上中纬度地区最大的山岳冰川分布中心。唐古拉山介于青海与西藏之间,南 北宽 160 公里,平均海拔 5000 米,是长江和怒江的分...

推荐访问:中国 分区 地理
上一篇:“课内比教学”总结
下一篇:《科技造福人类》教学反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