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媒全球化

来源:雅思 发布时间:2020-09-10 点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全球化聂洲(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全球化

 聂

 洲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 要:什么是传媒全球化? 我们怎样看待传媒全球化发展? 讨论这样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具有很大

 的现实意义,因为全球化浪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我们有必要清楚地认识这个现象,特别是网络的大发展 对于融入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厘清了传媒全球化现象发生的历史、规律,才有可能形成 一个对现象比较深刻的认识,本文就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双赢”化的思考模式,希 望国内的传媒业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中积极参与,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为自身在世界市场中谋得一片蓝天。

 关键词:传媒市场化;双赢;本土化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现今世界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态势,传媒 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也卷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而传播的“全球化”在一开始是作为战争的附属品演变的,在

 18 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年代,法国建立了第一个远距离通讯 系统, 这条线路主要的用途是加强处在战争状态的国家和它 的军队之间的联系, 当时曾经有人提议这条线路可以用于民 营和自主管理,但是当时都遭到了国会的拒绝,这一实例说明 刚开始的远距离传播并非用于商业用途而是服务于军事通 讯。

 其实这也是传播全球化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先天 条件:依附于强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广泛的通讯网络,为后来 的商业信息传播创造条件,在 1852 年,英国已经建立了 6500 公里的电报线路, 并且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密度最大的铁路 网的国家, 这同英国当时扩张最快的殖民国家的身份也是相 符合的。

 在那个年代,跨国新闻报道也是伴随着战争兴起的, 一批战地记者奔赴不同的战争前线报道军事进展, 同时为国 内带回当地的军事、文化信息,但是军事报道都要受到军方的 严格控制,在战地报道的照片中,残酷的战争场面是不允许出 现的,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后方军人家属的情绪。所以当时 的新闻报道照片都把照片拍得“像一个野餐会”。

  ① 跨国传播 虽然逐渐出现,但是它的自由是受到国家严格的限制的。

 海上贸易带来的利益刺激着世界列强的扩张欲望, 殖民 战争推进了掠夺性的经济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蔓 延,跨国集团等经济组织摆脱军事的限制,在经济领域无限地 追求利润,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一次大的跨越。

 经济的扩张和竞争产生了巨大的传播需求空间。

  19 世纪末, 以美国为先发展起来的电话网络使得全球传播更加便捷和广 泛,以至于在 1906 年柏林大会上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国际 多边条约,后来诞生了第一个《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公约存在 的必要性说明在当时的国际通讯网络世界中, 多国已经展开 了规模不小的竞争,很快,欧美的四大通讯社(法国哈瓦斯通 讯社、德国沃尔夫通讯社、英国路透社、美国的美联社)就已经 将世界的信息报道范围垄断在自己的旗下, 并且已经初步具 备了商业化运作的形式:路透社以其提供的精确、完善的商业 信息和金融信息获得盈利; 哈瓦斯通讯社通过将信息和广告 结合在一起获得盈利,跨国际的传播开始具有了商业的色彩,

 在商业元素的催化下,跨国传播发展更加迅速,各国之间的信

 息来往更加密切,促使各国国内对于寻求商业自由、传播自由 的活动(主要是要求政府放宽管制)越来越多,使得传播业逐 渐脱离国家强制性的控制, 搭乘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大船获 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播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相辅相成的, 早期大航海路 线的开拓、铁路、电话电报路线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 对各国的贸易,打开国际市场,伴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各类 金融类的信息就成为了必需品,推动了跨国传播的发展,由于 商业信息对于各类企业主至关重要, 因此专门收集的商业信 息便成为了一种信息产品,为各类通讯社带来了丰厚的盈利, 促进了传播业的商业化;另一方面,传播技术更新(比如现在 的网络技术),极大地节省了商业成本,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 被拓展开来,全球市场连成一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化的全球传播

 (一)商业化全球传播的早期形式

 之前已经大致梳理了一下传播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可以 看到, 依托强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来的通讯网络是传播全球 化的物质基础, 使得之后拥有这样庞大的信息通讯网络的国 际通讯社能够发展壮大,几乎垄断了全球的信息市场,在运作 上取用了商业化的模式, 获得盈利之后又不断扩展自己的市 场,几个早期的跨国传媒集团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比如 1909 年在美国,《纽约日报》的经营者赫斯特创办了 第一个辛迪加:国际新闻服务社,它的业务主要是向报刊销售 文学材料、科普文章、字谜以及连环画,将在美国国内实行的 “大众化报刊”(主要指内容通俗易懂、受众群庞大、价格便宜、 以广告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报刊)模式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因 为在美国国内的销售实践表明,取消了宗教认识、政治意识的 信息内容具有最广阔的消费市场, 早期的传播商业化在信息 内容的制作方面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模糊国别、民族、宗教等内 容, 开始有意识地将整个市场同一在商业规则之下, 就像戴 维·福斯特·华莱士说过的:“电视又粗俗、又下流、又愚蠢,并 不是因为电视观众们又粗俗、又下流、又愚蠢。

 电视之所以是 这幅样子,只是因为人们在那些粗俗、下流、愚蠢的兴趣爱好 上极端地相似,但在那些优雅、美好、高尚的兴趣爱好上却又 大相径庭。

  ”以最通俗易懂的信息内容赢得广泛的市场,实际

 · 39 ·

 上这也是大众文化具有的功能之一: 以最普适的兴趣爱好凝聚最广大的群体,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受到最广泛的接受,进而 实现大量的销售

 上这也是大众文化具有的功能之一: 以最普适的兴趣爱好凝

 聚最广大的群体,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受到最广泛的接受,进而 实现大量的销售。

 (二)网络时代的商业化全球传播

 如果说早期的全球化传播在其商业化进程中对受众最广 泛兴趣的鼓吹是“硬性宣传”的化,那么如今网络时代的全球 传播更具有一种“软性”传播的特质,更多地为受众的个性考 虑,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时代的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被 引爆,受众不再受到有限的接收渠道的限制,不仅希望自身的 兴趣爱好得以表现, 而且希望积极参与到世界传播的进程之 中,网络技术和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广大受众提供了 这样的物质条件,受众不再满足于接受统一化的信息产品,受 众在不断地寻求更多样的信息产品,因此,传媒业在网络时代 最主要的发展目标就是不断拓展自己的信息产品内容, 现在 的传媒业已经不满足于单纯提供信息产品, 而是已经涉猎到 了影视、出版、甚至实体商业领域等等(房地产、音响制品、家 电等)网络提供了无限扩展商业领域的条件,说到网络时代大 规模宽领域商业化传播,肯定要提及目前的传媒巨头:默多克 的新闻集团。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新闻集团的成长看到网络时 代传媒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新闻集团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媒体 领域。

  在英国,40%的报纸都由他控股,6 张发行量最大的报 纸其中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镜报》、《卫报》等日总 发行量达到 2500 万份; 在澳大利亚, 新闻集团也控制 2/3 的 报纸。在美国,它拥有 20 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网络和

 35 家电视台,占全美电视台总数的 40%;在拉美,默多克与 3 家电视台合作,通过卫星播送 150 套节目;在欧洲,默多克有 天空电视台;在印度,有 EETV;在中国,3500 万个家庭可以通

 过卫星收看到默多克的电视节目。现在,新闻集团可以用 7 种

 语言, 通过 40 多个频道向亚洲 53 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娱乐和 信息节目。

  全球化战略是新闻集团区别于其他传媒集团的战

 略之一。与其他传媒集团相比,新闻集团很重视在海外市场的 经营本土化。新闻集团往往拥有当地市场中的独立品牌,而这

 些品牌则更多地与母公司相联, 可以不断地为新闻集团提供 扩张的机会。在技术变革的挑战和机会面前,新闻集团实现其

 全球化战略的主要手段是卫星电视, 通过卫星电视这样便捷

 的传播方式可以实现节目在全球的同步直播, 确立起新闻集 团的传播国度。

  现在,新闻集团已经在美国注册,因为在美国 这个国度, 传媒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 5350 亿美元的财富,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 5%以上,依托这样的传媒业强国,新闻集团 能够得到长远地发展。

  就像之前预知到的卫星传播技术能带 来巨大的集成效应一样, 新闻集团同样也认识到了网络在集 合传媒信息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商机,因为在之前,新闻集团的 王国扩张毕竟是在物理条件中,而物质的世界是有限的,但是 如果把产业放在网络上会如何? 基于虚拟技术的商业发展几 乎是无限的,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交易的成本会越 来越少,几乎接近零成本,所以,新闻集团再次把握住了这一 浪潮, 我们可以看一看新闻集团进军网络世界的步伐 :2005 年 7 月新闻集团宣布, 它已签署协议用 5.8 亿美元现金收购 Intermix 媒体公司,开拓互联网新闻博客和社区网络市场。

  按 照 协 议 ,Intermix 公 司 收 购 了 47% 还 未 拥 有 的 MySpace. com 网站的股权。

  MySpace. com 网站和 Intermix 公司拥有的其他

 公司对新闻集团来说很重要, 因为这不但能立即使集团的用

 户数翻一番, 而且为集团扩展网络业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 础;如 MySpace. com 等 Intermix 公司的品牌是最受欢迎的一 些网站,很容易为喜欢 Fox 新闻、体育和娱乐服务的用户所接 受;将 Intermix 公司的品牌与我们现有的在线品牌合并,这是 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为今天的网民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2005 年 9 月, 默多克控股的新闻集团又以 6.5 亿美元收购一家网 络视频游戏公司 IGN Entertainment。

 IGN 公司下属网站包括 GameSpy. com、IGN. com 和 TeamXbox. com。

 同时它还拥有两 家娱乐网站,其中包括在影迷中很流行的 R 网站。

  ②

 当今网络时代, 大规模的兼并与业务扩展是当代传媒业 全球化的基本战略, 从传媒巨头新闻集团的事例中有一个很 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本土化”,相比较于早期全球传播商业化 进程中一味追求人性最普遍兴趣(性、暴力等等)的“大众化” 诉求战略来说,“本土化”的全球化战略更具有前进性,消除一 切不同因素而追求低层次的一致化不如承认、 尊重文化差异 性,这样更利于在不同背景的市场中深层次发展,而不只局限 于娱乐信息的提供,可以在当地把产业扩展到更深的领域,因 为以当地受众的文化符号、语境来传播的话更容易被接受、更 能够渗透进当地高层次的需求之中, 从而使自身可以定位于 更高层次的产品提供者的角色, 提高自身在当地市场的总体 形象和品位。

 三、全球传播商业化背后的控制

 (一)资本的控制

 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来看, 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 虽然我们现在能听到来自各方的对商业化进行的批 判,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生产要素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 趋势,商业化对于全球传播的影响并不是截然地负面的影响, 有时候甚至还是一种推动的作用。就如新闻集团的新闻报道, 并不会说随着新闻集团传媒王国版图的扩张而呈现低俗化趋 势 , 打开新 闻集团的官方网页 , 可 以 看 到 这 么 一 句 话 :

 “Creating and distributing top -quality news、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around the world.”新闻报道专业性很强,并能提 供良好的新闻信息服务,再如多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华盛 顿邮报》,同样也在传媒业中不断扩展着自己的领域,商业化 运作:《华盛顿邮报》公司目前拥有大约 6000 名雇员,还拥有

 6 家 电 视 台 : 底 特 律 的 WDIV/TV4 电 视 台 , 迈 阿 密/福 特 劳 德 代尔堡的 WPLG/TV10 电视台,(与麦雷迪斯公司交换得到), 奥兰多的 WCPX 电视台,1998 年为了纪念凯瑟林·梅耶·格雷

 厄姆而更名为 WKMG 电视台,(与麦雷迪斯公司交换了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之后) 和杰克逊维尔的 WJXT/TV4 电视台;《华 盛顿邮报》 公司还在 1994 年以 2.5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休 斯顿的 KPRC-TV 电视台和圣·安东尼奥 KSAT-TV 电视台③ 。

 其实在这些传媒业商业化比较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他们的新闻内容的制作非常专业,依托强大的资金平台,可以 获得最便捷的新闻渠道以及最专业的采访、报道器材,这些都 是优秀新闻作品诞生的物质性条件,当然,依托强大的市场影 响力,也可以吸引到更多志向远大的新闻专业人才,因为传媒 集团广阔的世界市场对他们来说酒是一个能够尽情发挥才能 的舞台。

 当然,任何事情过了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一味地强调 商业化运转的话,生产的产品自然会打上深刻的商业标签,必 定会受到销售市场的牵制,形成一种无形的标准,使得新闻专 业主义受到影响。不过我认为传播事业和商业化并不存在天然 的界限,虽然两个领域各自都有各自运行的规律,但是并非是

 30 多家站点,都并入新闻集团的 Fox 交互式媒体部门。

 协议

 完成后, 新闻集团在美国的包月网络用户数量将增长近一倍

 超过 4500 万。

  作为主要提供娱乐、心情、游戏和社区网络服 务,同时还提供图片 、 音乐和视频欣赏的 Intermix 公司网站, 其用户总数已经达到 2700 万。

  默多克表示, 收购 Intermix

 · 40 ·

 “非此即彼”的截然互斥的领域,最起码的合作领域还是存在的,

 “非此即彼”的截然互斥的领域,最起码的合作领域还是存在

 的,特别在网络化时代,信息产业在网络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集 成,如果没有合作的话是不可能将平台搬到网络上的,这两个 领域完全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扶持,并且在领域内保持自身运 作的特定规律,比如新闻集团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化”,提 供资金但是尊重本地的市场发展规律, 并不强制信息产品一 致化,这才是将来传媒业良性运作的可持续性道路,任何一方 对另一方的侵吞和过分渗透都将导致传媒业总体质量的下 降,使最后本来可以“双赢”的局面变成“双败”的局面。

 (二)意识形态的控制

 传播行为是一种社会机制, 社会是由有着不同意识、兴 趣、个性的人组成的,因此传播信息之中自然会带有特定的社 会意识,传播内容的生产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目前拥 有最大传媒市场份额的西方国家拥有着世界传播的 “霸权”, 政治经济上全球的不平衡化发展在传播业以及传播产品中附 带的意识形态中也有体现,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露骨的 西方意识形态宣传(比如冷战时期)已经让位于商业意识的生 产,特别是全球商业广告中的商业信息和影视作品的制作。少 数西方国家对全球传播的生产工具的垄断使得仿佛“现代化” 这个词的含义逐渐等同于“西方化”,在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 者看来,传播全球化的进程是一个泛商业主义化的过程,通过 商业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广告信息),使全世界的市场统一在 没有传统、民族意识的商业教条之内,从而便于世界分工的形 成,全世界按照商业规律进行管理,人类的行为在最大程度上 被标准化、条块化,因为传统和民族意识的缺失,人异化成了 商业主义的附属品。

 既然经济全球化旨在形成一个世界范围 的商业市场,那么这个市场肯定是有不同分工的,占据资源优 势的传媒大国在商业王国中首先就处于一种优势的分工地 位,加上商业主义使得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和扩张合理化,最终 会导致国家甚至民族意识的消亡, 人本身的存在问题逐渐消 融于日益强大的商业主义,并对这样的市场分工形成习惯,便 于商业化的管理。

 这种对于将来人会被商业化潮流物化的观 点虽说不免有些过于偏激, 但是也提供了一个理性看待经济 全球化中各个行业全球化进程的视角, 提示我们在商业化进 程中意识的控制并非消失而是变得更为隐蔽, 在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出现的关于“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NWICO)的争 论就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第三国家明显感觉到了传播世界化 后带来的新的压迫后作出的反应, 是第三世界后殖民国家争 取独立与发展的副产品, 表达了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商业逻 辑压迫的不满, 虽然这项运动也被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 人当做加强国内领导的借口, 但是总体上表达了第三世界国 家对于争取在世界传播领域中更多民族自治的思想, 是一种 对传播全球化进程中民主化的呼吁, 也是一种对本国传统和 民族意识的保护意愿。

 四、怎样看待传媒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网络时代到来的背景下, 传媒产业 也纷纷加快了全球化的脚步, 就如文中提到的传媒巨头新闻 集团和华盛顿邮报集团, 都是依托传媒行业朝宽领域的全球 化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传播“霸主”的地位,对于这样商 业化、 全球化运作的传媒界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就成为了 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以积极的参与心态看待传媒全球化

 网络发展带来的新经济发展 (主要是指基于网络背景下 的经济发展特征,高度集成化和品种多样化)的潮流是无可避 免的,网络的发展加速了所有能数字化的领域的全球化进程, 总体来说时代是在前进发展中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这个趋

 势的必然性,要抓住每一次的发展机遇,只有以积极求新的态

 度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 才能使自身的生产能力得到质的跨 越,在我国已开始有不少传媒介入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参与国 际竞争的途径与方法, 国内已有少数报业集团利用固有的品 牌优势以及受众资源,迈开了国际化的步伐:比如上海《新民 晚报》从 1996 年开始,在美国出版《新民晚报·美国版》,在澳 大利亚出版《新民晚报·澳洲专版》,在华侨中有一定影响力。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侨鑫集团合作创办《澳洲新快报》,打入 澳大利亚华文报纸市场。

  2006 年天津日报的上星,意味着在 两分钟时间内, 欧洲的华文读者就可以在本地读到两分钟前 刚出版的《天津日报》。

 此外《今晚报》、《云南日报》、《浙江日 报》 等也纷纷走出国门, 以各种方式抢滩国外的华文媒体市 场。

 目前,经由中图输出的报纸已经有 300 多种,杂志有 5000 多种。中国广播电视跨国传播、向海外进军目前取得了突破性 进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本土化”落地模式,已成功实现 了在芬兰、法国、瑞典和丹麦等西方国家的节目落地,使国际 台对北欧广播达到了芬兰语、 瑞典语和丹麦语等三种语言播 音。由中央电视台牵头,与国内 10 家电视台共同组建的“中国 长城卫星电视平台”, 自 2004 年 10 月 1 日正式成立以来,相 继在北美、 亚洲、 欧洲实现开播,2006 年又在加拿大落地播 出, 长城平台的用户数量不断上升, 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增 强。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信号已基本覆盖全球,中文频道、 英语频道、西法语频道目前已在 120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落地, 境外收视用户达 7000 万。

 2007 年 1 月 1 日,中文国际频道又 实现了亚洲、 欧洲、 美洲分别播出,2007 年 10 月还将在实 现 西班牙语频道和法语频道的分频道播出。

  ④

 传媒全球化进程使得传统传媒业的发展舞台更加宽广 , 至于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民族意识等的解构问题的批判可 以成为思考全球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参考角度, 毕竟只有了解 得越深,看到的才会越多,只有深刻了解现象背后的规律,才 谈得上适应发展规律,进而利用规律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在 国际化的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发言权。

 (二)在全球化传播中探索民族的传播战略

 在现代全球化传播中,经常会遇到价值观冲突的问题,这 个问题在前面对于全球化传播规律的探讨中也涉及到了 ,有 一种怀疑的观点认为不知道网络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其导致的 结果是通往一个充满活力的、 民主的市民社会还是会使各个 领域融入到一种“去政治化”的全球性消费文化中。

 这实际上 是一种欧洲人文主义的“公共领域”建构的思想和美式商业模 式思想(自由化市场)的冲突,但在我看来就像前面探讨过的 新闻业与商业化的问题一样,这两种意识实际上不是“非黑即 白”的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相辅相成并且 各自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 前提性的条件就是相互尊重发展 规律,良性互动和合作,不要超过那个“度”,就可以形成一种 人文和商业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现在有一种消极的观点认为在全球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环 境下,任何的“本土化”战略实际上并没有帮助各个不同的市 场发展,而是任由市场差异化的扩大,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文化 传统的表面下实际上却是强化了差异,造成更大的不公平。我 认为这是一种从传播优势者角度进行的批判式思考, 在这样 的观点中似乎各个差异市场都无所作为, 只能依靠外来的资 本推动自身的发展, 各个差异市场在这个观点中就预先被置 于一种被动的、 弱势的地位, 然而这却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观 点,每个差异性市场能够发掘的“文化软实力”其实是非常具 有潜力的,有一句话说的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实际就是这 样的道理,“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全球经济化的进程并不是说

 · 41 ·

 弱者永远是弱者,强者永远是强者,资源的配置格局是需要通过主动地寻求发展空间来实现的, 在一些优势传播大国垄断 形成的背景下,

 弱者永远是弱者,强者永远是强者,资源的配置格局是需要通

 过主动地寻求发展空间来实现的, 在一些优势传播大国垄断 形成的背景下, 一定要找到适合将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接轨的 特定市场,现在流行的“蓝海战略”同样适用于民族传播的全 球化战略: 差异化运作—— 坚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名片和传 统, 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将这个独特的市场开辟 出来,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声渠道毕竟多于传统的经济时代,在 扩展市场的时候要注意与差异市场的文化融合, 不要试图只 用一种思维模式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就像新闻集团的 “本土 化”战略那样,才能将发展植根于其他市场;其次,需要不断在 传播方式、技术上革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自己的 全球化战略中也同样适用, 就如新闻集团抓住了卫星电视的 发展和利用网络平台一样,只有将传媒的硬件设施打造好,才 能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将自身的传媒产品推向世界。

 总之,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迎接传媒的全球化,不 要盲目模仿、跟风、否认自身的特点,也不要固步自封,完全排

 斥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要善于发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技

 术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把握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而为自 己的发展赢得一片蓝天。

 注 释:

 ① [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②③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④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 年 6 月 12 日。

 参考文献:

 [1] [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M].

 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 黄泰元.蓝海战略—— 本土化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雷.品牌传播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4]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 崔保国 、 李琨 , 译. 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6.

 [5] [美]里斯和特劳特.定位[M].1981.

 (上接第 38 页)

 [4] 韩雪萌.绿色信贷有效促进节能减排[N].金融时报,2008-02-27.

 [5] 康卫华.绿色信贷显现导向威力[N].中国环境报,2008-02-14. [6] 朱英明.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朱家良.努力推进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J]. 浙江经济 ,

 2007,(15).

 [8] 白津夫.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J].经济参考研究,2007,

 (51).

 [9] 李宪生.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J].咨询与决策,2008,(3). [10] 卫兴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J]. 经济理论与经济

 管理,2007,(3).

 [11] 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J].求是,2007,(18). [12] 贾生元.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两型”社会[J].圆桌论坛,2006,(3).

 注 释:

 ① 武汉 1+8 城市圈即以武汉为中心 , 以 100 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 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 8 个周边城市。

 参考文献:

 [1]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助推低碳经济发展”2010 讨论会纪要[EB/OL].

 金融界网站专题.

 [2] 成帅华,李永怡.低碳经济的新秩序 : 中国的位置和选择[N].21 世 纪经济报道,2009-09-22.

 [3] 刘明康.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信贷支持[J].2009 中国金融 论坛.

 · 42 ·

推荐访问:经济全球化ppt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传媒
上一篇:如何经营员工责任心如何经营员工责任心
下一篇:社区书记上党课讲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