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工夫返先天(中) 后天返先天

来源:雅思 发布时间:2019-04-09 点击:

   《性命圭旨》认为,所谓修炼后天以返先天的心法,不外乎“虚、闲、静、定”四个字。书中关于这几点的论述随处可见,如:   “中央神室本虚闲,自有先天真气到”。(第二节《安神祖窍翕聚先天》,引刘海蟾语)。
  “静极见天心,自有神明至”(《四象和合图》,神明指元神的功能)。
  “摄三归一,在乎虚静:虚其心,则神与性合;静其身,则精与情寂;意大定,则三元混一”。(《三家相见说》;摄三归一,指将精气神和身心意和合为一)
  “凡所修行,先定心气。心气定则神凝,神凝则心安,心安则气升,气升则境忘,境忘则清静,清静则无物,无物则命全,命全则道生”。(第三节所附《王方平胎息诀》)
  做到“虚闲静定”,具体方法无非是“深居静室,端拱默然”(第八节),“凝神静坐,虚以待之”(《炼形说》),但关键的还是从磨炼、改造心性上下功夫。那么,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修炼心性呢?一言以蔽之:无心。《性命圭旨》指出:“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第一节引中峰禅师语)“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同上,引惟宽禅师语)“天心复处是无心,心到无时无处寻。”(第四节《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引邵康节语)“悟性还易,了心甚难。故‘了心’也者,了此心也。了心则心无其心矣。无心之心,是谓真心。”(第八节《移神内院端拱冥心》)需要说明,“无心”并不是跟随大流,消极混世,而是一种“大道无私”、心无挂碍的生命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需要通过长期、深入的修炼。其入门之法,则是“止念”。《性命圭旨》说:“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第一节)“措摩心地炼金丹,止念当为第一关。”《九鼎炼心说》)有了“止念”,方能进入“无念”的状态。《性命圭旨》所说的“无念”是指什么呢?作者说:“无念者,为无邪念,非无正念。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即名邪念;不念善恶,即名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冤亲、憎爱,并名邪念。但事来不受,―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无念之念,谓之正念。”(第七节《婴儿现形出离苦海》)原来,无念是指去邪念,立正念。而在善恶、苦乐、生灭等后天概念中分别计较,不能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因而患得患失、难取难舍的心理状态,纵然要做的是正经事,仍是一种邪念,因为它执着计较,使好事成为人们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好事做得勉为其难,并不符合“道”的法则。相反,能做到“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而“无念之念,谓之正念”。由此可见,“无念”是“无心”的另一种提法,两者可以相互诠释,相互贯通。能真正做到时时“无念”,就意味着达到了“无心”的境界。当然,“无念”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功夫,需要慢慢修炼。《性命圭旨》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第一节,引虚靖天师语)又说:“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住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同上,引《大乘起信论》)只要坚持修炼心性,终会达到“前后际断处,一念未生时”的境地(《卧禅图说》,引白乐天语,即“前念已去,后念未生”时的虚空状态),到那时,超绝念虑,恍然顿悟的“飞跃”可能就在眼前发生。从上述分析可见,高层次气功的心性修炼,是一种没有定势、定相可言的“无为”修炼。看似难以把握,实则需要笃实的修行方能成功。《性命圭旨》亦明确指出:“丹从不炼炼处炼,道向无为为处为。”(第七节《婴儿现形出离苦海》;引李清庵语)“有为功就又无为,无为也有工夫在。”(第八节《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引阴长生语)(待续)

推荐访问:先天 工夫 后天
上一篇:生物钟怎么调节过来 [生物钟:人类活动的提示器]
下一篇:中医养生要旨|要旨的意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