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故都秋、荷塘月色(原卷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课时同步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21-02-25 点击:

 第七单元

 第 14 课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凉

 既使

 悠闲

 紧邻而居 B.凝碧

 空隙

 稀疏

 生气勃勃 C.姿态

 挖掘

 螺旋

 谜谜糊糊 D.泥泞

 蜘蛛

 拜仿

 兴致勃勃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凋.谢(diāo)

  一椽.(chuán)

 脉.脉(mò)

 看.守(kàn)

 B.落蕊.(ruǐ)

  朗.照(làng)

 浸.润(jìn)

 涟漪.(yī)

 C.袅.娜(niǎo)

  似.乎(shì)

  沮.丧(jǔ)

 地窖.(jiào)

 D.譬.如(pì)

  幽僻.(pì)

  摇曳.(yâ)

 篱笆.(ba)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北平那独特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格调高雅,一般下里巴人是难以体会出其中的味道的。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4.下列句中画线的“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______,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②秋蝉的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________。

 ③对于秋,总是一样的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______的感触来的。

 A.燥

 衰弱

 歌唱

 萧索 B.润

 衰弱

 啼唱

 萧索 C.润

 微弱

 歌唱

 萧瑟 D.燥

 微弱

 啼唱

 萧瑟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央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

 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央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兩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Colden

 Days。

 到了秋天,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

 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段写南国之秋的无味,作者不远千里来到北平,只为饱尝一尝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强烈热爱。

 B.作者描写故都秋景时,详细地描写了故都旧院的秋,它有着清、静以及沧桑味儿,秋意浓烈而典型。

 C.文章插入写秋的诗文,点明文化渊源,自然气息之外增添浓重的文化气息,暗合“故都”题旨。

 D.对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展开,给读者如入其境之感。

 7.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8.该文是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挥笔而就的,若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是很难写出这样的佳作的。

 请从文中选出三个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国、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样。“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篮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

 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進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糢糊糊地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从东关头转弯。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闳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地、冷冷地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地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下文景物的描写、时空的转换按照游览顺序展开,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夏夜泛舟秦淮河所见、所闻和所感。

 B.“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化用李清照词句“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梦”形象化,表达了作者的感受,点明了文章主旨。

 C.描绘秦淮河的七板子船,联想到了北京、杭州、扬州的船,写夜晚的清凉,又对比了西湖的夏夜,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既引发人的想象,又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D.作者喜欢用叠音词来描写景物,与《荷塘月色》一样,本文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既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感受,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9.文章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1.试分析作者是怎样从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能力提升 12.《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是写景散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你也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写景的文字,表达你的某种情感。要求:(1)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2)150 字左右。

推荐访问:故都 荷塘 上册
上一篇:餐厨垃圾车螺旋卸料机构设计
下一篇:课时02欧姆定律,2021年中考物理专项模块练习(人教版)(原卷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