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1例]溃疡性结肠炎灌肠用什么药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9-04-16 点击: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 中西药灌肠剂每晚睡前交替保留灌肠。12d为一个疗程,满3个疗程后行结肠镜复查。结果91例患者配合治疗89例。显效占75.8%(69/91);有效者占22.0%(20/91)无效者占2.2%(2/91);2例因没有按规定治疗,总有效率占97.8%. 结论灌肠治疗UC患者来看,该药在血中浓度低,而在肠粘膜中浓度高。灌肠药物的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在局部肠腔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优于口服药物。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药;灌肠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溃疡性结肠炎(ulc erative colitis, UC)属炎症性肠病(1BD),病因和确切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我国确诊的UC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1]。随着对该病的认识的提高以及大肠镜的推广应用,对UC的确诊符合率进一步明确。病变的部位主要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也可以扩展至结肠其它部位。糖皮质激素glucorCoticoid,(GCS)和抑氮磺胺吡啶片(SASP)是传统的治疗UC一线药物。但口服常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停药终止治疗。所以我院以前瞻性地探索用中西药灌肠剂结合保留灌肠治疗(UC)9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06~2006-06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镜室用大肠镜肉眼初步诊断UC97例,每例均行内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所有患者经临床、内镜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并均符合2000年成都会议中华医学会制订的UC诊治标准[2]。最后确认UC91例,故肠镜肉眼诊断正率为93.81%.与曹建彪等[3]2000年肠镜肉眼诊断正确率为90.1%相符。男48例,女43例。好发年龄29-62岁,平均35.5岁,同国外平均年龄为33.4岁较接近[3]。病程1个月一8年,平均2年。从临床症状表现;脓血便15例,腹泻44例,腹胀腹痛88例,里急后重20例,粘液 便19例,同时联合出现2-3种以上症状占78%(71/91)。内镜下表现;溃疡11例,脓性分泌物8例,粘膜糜烂19例,粘膜出血63例,充血水肿49例,假性息肉4例,同时联合出现2-3种以上内镜下表现占75%(68/91)。病变部位分布;直肠16例,直肠十乙状结肠25例,直肠+乙状结肠十降结肠30例,乙状结肠+横结肠11例,回盲部+升结肠4例,全大肠5例。左半结肠占全部病例78%(71/91)。
  1.2治疗方法
  1.2.1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全部由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确诊。因UC病变主要局限于粘膜下层,所以大肠镜结合活检是较可靠的诊疗方法[4]。本组UC治疗有(GCS),要排除(GCS)禁忌症;如妊娠或哺乳期,高血压,糖尿病,肝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都不包括在内。凡符合本组治疗标准的对象,统一制定灌肠方法,确保每位患者按统一方法灌药。
  1.2.2灌肠药物
  中药:槐花10g、黄连2.5g、乌梅2.0g、白芨2.0g、木香2.5g、米壳2.5g、小蓟4g。上药研成细末加温开水50ml.
  西药:地塞米松5mg,柳氮磺胺吡啶2.0g研成细末,混合在一起加温开水50ml。中西两种灌肠剂每晚睡前交替保留灌肠一次。12d为一个疗程。
  1.2.3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应注意禁食肥肉、鱼、虾蟹、牛奶类特异性蛋白质食物,以免因肠道过敏而引起加重。同时戒烟酒,因吸烟可能与尼古丁有关,吸烟可能影响结肠粘膜血流量,改变结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同时禁食生冷瓜果,辣椒,芥�等以免刺激胃肠道。要保持心情舒畅,配合治疗,中医学认为肝郁乘脾,日久脾虚可致泄泻。所以,患者应保持良好情绪,尽量避免焦虑、紧张。病人患病后身体虚弱,因此应避免过于劳累。
  1.3临床疗效评定
  镜下分级及疗效判断;按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特将内镜下炎症活动度分为3级:I级;粘膜充血水肿,接触性出血。Ⅱ级;粘膜点状出血,可见表浅小溃疡,附有脓液。Ⅲ级:水肿明显,溃疡深大。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粘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粘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2结果
  本组91例患者全部符合本次治疗标准,按照规定每晚睡前中西药灌肠剂交替保留灌肠,12d为一个疗程,治疗满3个疗程后来医院做结肠镜复查及临床症状反馈等。91例患者来医院复查89例,显效者占75.8%(69/91);有效者占22%(20/91);无效者占2.2%(2/91)因没有按规定治疗。总有效率占97.8%。89例患者第二轮巩固治疗,连续灌肠3个疗程。第二次行结肠镜复查,显效率84%(75/89)有效率16%(14/89)总有效率100%.此组病例随访一年以上,六个月没有复发者72例,治愈率达80.89%,至今所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
  3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从临床表现看,粘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发热,肛门下堕,腹部包块等表现。从病因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被认为与食蛋奶、辛辣食物、烟酒、过度紧张、感染、遗传及免疫等有关[5]。近年来粘附分子在(UC)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因素使体内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各种炎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促使炎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进而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导致肠组织的慢性损伤[6]。(UC)病因较复杂,从治疗一直是个难题,到目前为止没有彻底根治药物。
  UC属于中医“泄泻”“痢疾”的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其主要病机为大肠湿热,阻滞气机,灼伤阴络,以致似脓血杂下。也与脾气虚弱,健运失权,升举无力有直接关系。由于病住在大肠,所以保留灌肠治疗,可直达病所。方中槐花清热抗炎,凉血止血;小蓟凉血止血;白芨收敛止血,生肌消肿;米壳和乌梅皆有涩肠止泻功用;木香行气,调畅气机,调节胃肠功能。米壳与木香合用尚能止痛。黄连清热燥湿,杀菌消炎。合方其奏抗炎止血,涩肠生肌,标本兼治之功。
  UC是(GCS)及(SASP)治疗的适应症,(GCS)及(SASP)是传统一线用药。长时间使用不良反应较重。(GCS)口服时间长可出现满月脸,座枪,瘀斑,高血压,多毛症,骨质疏松,肌病,白内障,青光眼等不良反应。(SASP)含磺胺吡啶,患者服用时间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头痛等不良反应较多,约30%患者不能耐受。中途停药,治疗效果无法巩固。对(UC)患者传统用(GCS)可经静脉,口服,直肠灌注或栓剂给药。通常(GCS)可分为全身作用激素和局部作用激素。全身性作用激素药物清除率低,包括地塞米松等,相反,局部性作用激素药物清除率高[7]。口服(GCS)类药物剂量大,副作用大;局部用药的血液浓度低副作用小。所以GCS、SASP二药改为保留灌肠疗法为佳。灌肠治疗UC患者来看,该药在血中浓度低,而在肠粘膜中浓度高[8]。药物入血少,血药浓度低,肠腔滞留药物多[9]。业已证实,灌肠药物的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在局部肠腔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而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10]。本组对UC的中西药交替结合保留灌肠治疗结果表明,灌肠剂在粘膜中滞留时间较血中短,由此推测,地塞米松及SASP同时局部抗炎和经血循环全身疗效的作用,后者可能为其产生局部治疗作用的重要因素。中西药物交替结合保留灌肠的优点因隔日1次中药及隔日1次西药,能减轻地塞米松及SASP在血中的毒副作用,中西药互补可巩固治疗效果。具观察中西结合治疗UC是目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方法的建立,为今后深入研究中西药治疗UC的全身及局部用药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更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及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国宗.胃肠痛学[M].1996,1:6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3]曹建彪,李世尊,晨智,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及内镜下表现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3)166-167.
  [4]项国,徐富星,欧平安.溃疡性结肠炎486例结肠镜检查评价和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2)136-138.
  [5]潘国,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45-1258.
  [6]万宇黎,霍丽娟,李亮成.粘附分子与溃疡性结肠炎[J].现代西中医结合杂志,2005,14:1663-1655.
  [7]Sandborm , WJ. 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2)795-796.
  [8]谢艳,欧阳钦.布地奈得和氢化可的松灌肠治疗溃性结肠炎的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3)159-162.
  [9]Marie-Gemaine Bowsser,systemic obsorption from hydrocrati som foam in ulcerative colitis[J].Loncet, 1987,4:922-923.
  [10]Arderson FH. The rectel approach to treatment in distal ulcerative colitis[J]. Lanoet,1995,346:520-521.

推荐访问:溃疡性 灌肠 结肠炎 治疗
上一篇:定君生乳酸杆菌胶囊_阴道乳酸杆菌制剂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巩固治疗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多奈哌齐与维拉帕米联合用药对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病毒阿尔茨海默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