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普通话 发布时间:2020-08-13 点击: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中间环节,县域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对县域经济展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县域经济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后总结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①区域性。县域经济是一种县级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②区域性,各个县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等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色;③农村性。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绝大部分地域面积,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④系统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系,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⑤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竞争和挑战,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比较和竞争优势;⑥中间性。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层次,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保障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县域经济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载体,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就业平台,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再次,有利于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活力,变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中内需与外需的失衡状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最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呈现不同层次的差异,其分布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特征一致,全国百强县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则很小,各省内部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均衡。

  (二)县域地方财政困难

  一些县域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模式粗放,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效益普遍不高,财政增收困难。主要表现在人均财政收入低、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低、财政出现赤字负债过重等。

  (三)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不够完善,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规模小,实力较为薄弱,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大多数县域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很大,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偏低。农业生产效率也普遍偏低,机械化作业推广程度不够。种植业比例较大,经济作物种植率不高。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短缺

  一些县域财政拮据,资金较为紧缺,致使县域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缓慢。受地理因素及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和制约,部分县域难以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投资软硬环境相对较差,本身不具吸引力,致使人才流失严重,高、精、尖人才十分匮乏,缺乏相应的现代化意识、开拓创新意识,这就难以改变县域科技力量薄弱的状况。人才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县域企业生产规模偏小

  在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中,中小规模企业所占比例较大,信息收集能力较低,难以及时获得瞬息万变的市场供需信息,大多数情况下,生产经营决策者只能凭借传统思维模式通过以往的“经验”和上一年的市场行情来进行决策,产品难以做到适销对路,企业经营风险性加大,生产积极性难以提高。另外,企业经营比较分散,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集约化产业群数量很少,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六)思想观念落后

  在一些县域仍存在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思雏的束缚,存在等、靠、依赖的消极现象,观念滞后,因循守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意识较强,缺乏创新。开拓意识不强,缺乏一股闯劲、冒劲、拼劲等。凭借旧思路和旧方法处理和解放新时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适应当今大市场、大开放、大招商、大合作的形势要求,难以把握发展的机遇。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在国家总体经济布局上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认真总结和分析问题,总结其发展对策,具有深刻意义。

  (一)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县域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从自身自然区位、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条件出发,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主次有别的指导方针,大力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工作思路,实行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进行专业化生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挖掘潜力,形成特色产业,放大县域比较优势,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培植强势,在传统产品中打造强势品牌、名牌产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

 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的背景下,伴随经济、科技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县域必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突破自我封闭的格局,逐步培育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建立面向国际国内企业和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招商理念,拓展招商空间,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质量。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改善县域三大产业比例不协调状况,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废除传统农业不合时宜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全方位推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大力发展县域朝阳产业,培育县域具有活力的工业经济体制和机制,加快更新换代步伐,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充分消化和吸收,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注重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所占比例,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

  (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从城乡发展实际状况来看,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在城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做强城镇经济。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对土地、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提升商业价值。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多种途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完善城镇软硬件设施,优化城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

  (五)优化县域经济环境

  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是否拥有完善的经济环境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县域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完善审批、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形成合力,加大吸引力,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充分发挥先进观念对县域经济发展良好导向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不合时宜旧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并抓住市场机遇,勇于尝试。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观念,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迎接国内外挑战。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以更优惠的待遇、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李华,易善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J].经济纵横,2010,02.

  [2]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J].企业经济,2013,02.

  [3]张洪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04.

推荐访问: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 对策研究
上一篇:抓党建工作总结
下一篇:2020年警示教育和以案促改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