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分型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与治疗100例疗效评述]

来源:招警 发布时间:2019-04-16 点击:

  [关键词] 颈椎病; 临床分型; 疗效评述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年龄在50岁以上者较多见,病因主要是颈椎神经根、颈段脊神经、颈动脉,神经受到刺激,压迫及软组织慢性损伤而引起的肩部综合症状,近年来发病率较高,该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近两年来,我们结合外地先进经验,根据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受损部位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类分型,运用机械牵引手法按摩治疗方法,对100倒疗效进行观察分析,证实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分型治疗,疗效好,病人痛苦少,疗程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100例,均为门诊治疗病人,其中男66例,女34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33岁,平均年龄为48岁;病发时间最长5年零3个月,最短3个月;病程超过3个月者86例,100例中工人64例,农民5例,干部15例,教师12例,医生4例。X光检查,正位片显示:椎体边缘一般性骨质增生78例,侧位片显示:椎间隙变窄,有增生样改变100例。
  2临床分类分型
  2.1 根据颈椎病的病因机理分类
  2.1.1 退行性颈椎病椎间盘退变是本病普通的内因,椎间盘一般从30岁以后开始退变,椎间盘的退变从软骨板开始,软骨板逐渐脱水,以致纤维化。加之其周围的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颈椎神经、椎动脉和脊髓的病理变化,进而出现错综复杂的病状与体征。
  2.1.2 迁延性颈椎病颈椎部有轻度或较明显的外伤史,但即刻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损伤部位周围形成赘生物,或关节松驰错位,从而使脊椎稳定性下降,促使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因椎间盘厚度下降,椎间孔变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受到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椎动脉、髓(包括神经、脊髓的血运障碍)并引起病理改变而产生症状。
  2.1.3 诱发性颈椎病,颈椎正常或已有退行性改变,但尚未发病,当突然受到外界各种间接或直接外力作用下(有轻有重),造成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包括神经或脊髓的血运障碍),外伤诱发而引起的病理改变。
  2.2 根据颈椎病的受损部位及临床表现分为
  2.2.1 脊神经根型是颈部的脊神经及其血管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项疼痛,向枕部或肩及上肢放射,上肢无力,肌力减退伴有麻木感,肌肉萎缩,皮肤感觉障碍。病变在4~5间隙:颈根部疼痛,经肩项前至上臂前外侧和前臂外侧前部至腕部均可出现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感;病变在5~6颈椎间隙:颈背部疼痛,上臂外侧到拇指、食指有放射痛及麻木感。肩胛骨内上缘有压痛,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病变在第6~7颈椎间隙:颈背部疼痛,前臂后侧及中、食指可出现放射痛及麻木感,肱三头肌力减弱,腿反射迟钝。上述均为单个脊髓神经受唇形的表现,但在临床中多见于多节颈椎发生病变及受损其症状较为复杂。
  2.2.2 椎动脉型是椎动脉和其周围附属神经及支配椎动脉的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导致。
  ①出现脑部缺血:头部转运某一位置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头部改变位置时症状即可缓解。②反射性脑血管痉挛: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景响部分脑组织血运,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功能失调引起头疼、头晕、反应迟钝、畏光、心动过速、胸闷、血压异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交叉性肢体瘫痪,一侧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绞痛。③X光片天上人间可见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
  2.2.3 脊髓型是颈部的脊髓血管受损刺激或压迫导致脊髓缺血、缺氧,功能失调,引起感觉和运动方面的机能障碍,中年人以上患者有肢体或躯体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原损害体征,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因脊髓受压的程度及位置不同可分单侧及双侧两类。
  单侧: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霍夫曼反射、巴彬斯基反射阳生。双侧:早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晚期有不同程度痉挛性瘫痪,病人往往有束带感,活动不灵便,步态笨掘,走路不稳,以致瘫痪,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
  2.2.4 混合型凡具备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同时存在者,均为混合型。事实上,颈椎病是一种综合症,多数患者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3 治疗方法
  3.1 拉宽椎间隙调整内平衡法
  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颈椎牵引(根据分型和病情程度调整牵引量),使颈椎间隙增宽,以扩大门孔,同时关系到周围的软组织被动拉长,可使颈椎间关节“微细移位”自然矫正,肌肉进行牵拉具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同时为纠正颈椎脊柱力学平衡创造条件,本法适用于神经根型,牵引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15天为一个疗程,脊髓型及椎动脉型慎用。
  3.2 压肩拔颈理筋整复法
  压肩拔颈:术者站在患者背后,将两前臂尺侧放在患者两侧肩顶部,两手虎口叉开,均以拇指置于枕后乳突下,其他四指抚住两侧下颌骨,术者前臂发力向下压肩,手指及手掌向上用力拨伸牵引颈椎,并作过伸过屈动作,反复数次,理筋整复;患者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术者一手用拇指按住患者棘突,一手用肘部扶住病人额部,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头部,此时可听到整复的弹响专声。
  3.3 牵搬、点穴松解法
  牵搬:坐位,术者位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下颌,一手扶住患者枕部,作垂直向上牵引,轻轻旋转几次后,两手突然交错用力进行搬动,此时可听到响声,然后以同法旋于对侧。点穴按摩:患者坐位,取合谷、曲池、天鼎、缺盆、中府、极泉、风池、肩井、肩贞、天宗等穴用拇指点按。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从而加强局部血气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消肿止痛,修复组织。
  4 疗效分析
  4.1 疗效评定
  ①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检查体征阳性,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②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阴天或劳累时尚有不适感。③有效:主要症状解除,仍有部分残余体征,手麻木感觉肩痛,劳动时加重。④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转变。
  4.2 治疗效果
  5 讨论和体会
  5.1 对颈椎病的诊断一般并不难,由于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有时亦会造成诊断的困难,但是颈椎病的确诊,首先是根据临床分型,系统地体检,X线片的提示,综合分析才能做出临床诊断。
  由于颈椎在负重的情况下有较大的活动,故颈椎病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颈椎5~6~7间隙,大多数为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及上肢放射性麻木感等症状,检查时有棘突旁压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或伴有颈神经根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时,诊断即可成立,X线显示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更助于诊断。
  5.2 对颈椎病的手法点穴按摩和机械牵引,颈椎内外平衡的失调和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我们观察的病例中常发现患处肌肉痉挛、疼痛,颈和肩臂活动受限,手指麻木等症状,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关节(钩椎关节,后关节突关节)错位引起的椎体内外平衡失调所致,当颈椎受到间接外伤和累积性劳损退变后,由于椎间所承受压力改变,导致椎间盘组织操作和变性,椎间隙变窄,上下关节突发生移位,破坏了脊骨(柱)的稳定性,继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此,刺激和压迫颈神经和血管引起各种综合症状。我们认为纠正偏歪的棘突,恢复解剖位置是关键,使椎间平衡协调,因此对颈椎进行一定重量的牵引时,可使椎间隙增宽,减少椎间盘受的压力,从而减轻由于退变所致失稳和压迫神经的症状出现。牵引的重量与治疗效果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牵引重量不宜过重,递增的速度不宜过急。总之,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的发达情况,适当地增加其牵引重量和延长时间为要。手法点穴及施以液、揉、推、拿、弹拨顺压等法,能达到理筋,松解颈部软组织痉挛,活血通络,消除无菌性炎症,同时也能达到局部软组织的粘连分离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推荐访问:评述 疗效 颈椎病 临床
上一篇: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分型 [208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2001-2010年锡山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无锡市锡山区儿童儿童照相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