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来源:国家公务员 发布时间:2020-08-15 点击:

 新课改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1 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习,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随着 1 同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温习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但到 3 年级时,浏览教学成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浏览方法,自主学习,并且从中感遭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对基础差的孩子来讲,这就是 1 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1 次做不到,意气消沉了,每次回家也是一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没法辅导,就这样致使这些孩子无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习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完成任务太难。每册教材足足102 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 3 篇主体课文和 1 个语文天地,其中“语文天地”又包括 5 大方面的内容“日积月累”“各抒己见”“笔下生花”“开卷在益”“金钥匙”,可以这样说,1 个语文天地的内容比上 3 篇主体课文要的时间还要多,学生的“听、说、读、写、练”都在这里显现。就拿如今来讲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声了,而我们北师大版的语文还在不停地“追课”。

 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的活动得不到落实。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许多活动,如“到附近的工厂去参观了解环境”,“到爸爸或是亲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时间表,了解他们的工作的情况”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学生不亲身去活动,就没有把活动得到落实,让学生此时练习说话,就无从说起。

 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应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或许

 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致使学生成绩不好,遭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此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改毕竟是 1 个新的话题,它总有 1个运行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总避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我想,即便困难重重,我总会英勇地去面对,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显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 1 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进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 1 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根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特别是要求我们每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个学生对文本的浏览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讲,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1是转变教的方式;2 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常常我们的 1 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点,使课堂流于情势。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 1 些现象:例如 1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1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构成;1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常常由于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抹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分析应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形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 1 个创新思惟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 1,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干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掌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 2,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习的事物、现象动身,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惟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肯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 1 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端。

 2、研究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加新的体验。

 固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

 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增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 1 学期我任教 7 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行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 1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 1 筹莫展。在自己 1 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1、要变“用 1 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之前不论是读书不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致使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各个方面的讲授。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渐感遭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 1 本书、老师是 1 本书、学生是 1 本书、生活是 1 本书„„ ?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但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但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进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形、教学环境构成的 1 种生态系统。” ?

 比如对 1 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 1 种理解,乃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换,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末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入很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结合最后两段提出这样 1 个问题:这篇课文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你应当怎样理解?结果学生在交换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

 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相互启示对方。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单单是课本,其实你身旁的 1 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2、要变“课前备课”为“毕生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讲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讲大多是未知,这话 1 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甚么好事。第 1,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换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 2,它会潜伏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惟,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随着你的思路走。我曾有 1 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 1 个问题了如指掌,乃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答案的特点。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现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 1 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何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富——这就要靠毕生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毕生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 1 问题处于同 1 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换,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毕生备课。

 3、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重视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无到达,我的讲授学生有无理解。其实,教师都太重视自我的感觉,而没有斟酌学生的兴趣体验。我在上语文兴趣课时,结合学

 生头天晚上看的电视来指点学生如何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在上的进程当中我的自我感觉不错。可是到了第 2 次上兴趣课时,来的学生很少;我感到疑惑,1 打听,才知道上次讲的学生听不懂。后来我揣摩了半天,明白初 1 的学生哪会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呢。因而,我再上另外一堂的兴趣小组课时,还是结合上次看的那部电视,指点学生写观后感。这样 1 来,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泛论感想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有话可说了。

 记得我班上有位叫雄伟的同学,他在两个星期内写的两篇作文让我吃了 1 惊,其中 1 篇作文只写了半页,并在最后注明“我实在是写不出来!”另外一篇作文可就洋洋洒洒地写了 101 页,并且很有质量。在写作前,我都对其进行了写作指点,可为何就会有如此差别呢?原来是第 1 篇作文的题材学生很陌生,而第 2 篇是要求学生想像探险经历,现在的学生这类动画片看很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该同学写的《侏罗纪探险》真是可以当剧本了。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甚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斟酌,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4、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没必要不如师的观念”。

 唐朝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没必要不如师,师没必要贤于弟子”这 1 观点,我认为应当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1。教师不应当是,也不多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火伴和带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当是同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和限制他们思惟。我曾读过这样 1 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良好

 的背景——毕业于北师大,获文学硕士,真是学富 5 车,才高 8 斗。可是他在上课范读古文经常会读错文字和句读,以致招来同学们的嘲笑。原来他是故意出错,目的是不要让学生把自己权威化、神圣化。如果说小说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就看看我经历的事情吧!我在评讲本学期第 6 单元试卷中写的《小鹌鹑》浏览题时,有 1 题目问到“文中的‘我’是 1 个怎样的孩子?”我的讲授是“他是 1 个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和珍重生命的小孩。”马上就有 1 个学生提出异议——都去打猎了,还珍重生命?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打猎和珍重生命是不是矛盾,但学生的这 1 提议就可以说明她在想这 1 个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比我想得全面。

 “弟子没必要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 1 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 1 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 1 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 1 学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人类没有想象,犹如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抹杀了学生的想象思惟,导致学生的思惟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烦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 1 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因而学生终究具有了 1 片畅想的天空。

 1、在朗诵课文时留给学生 1 片畅想的天空 ?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诵方面长时间存在两个失误:1 是学生课堂朗诵少,2 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乃至某些有较高朗诵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诵,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掌控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

 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不是也该为学生想一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无读过课文,找诞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末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掌控感情,就更省去了 1 个大的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诵,乃至也能够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 1 点“形”而已,真实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重视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提倡“4 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到达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掌控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掌控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换,此时的朗诵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逼真感受基础上的朗诵,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 1 种真实的享受呢? ?

 2、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 1 片畅想的天空 ?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因而可知,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甚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常常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定出标准答案,再 1 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前挖好的圈套里跳。“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份的感知质

 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掌控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力却提高了,学生思惟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 1 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部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 1 片畅想的天空。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 新课改
上一篇:共青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x
下一篇:2020年社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汇报材料x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