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来源: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21-04-12 点击: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1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用图画的形式呈现了连乘的应用题。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信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 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 2、 3、 5、6题 关于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反思 城关二小 周志明 1、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第2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王素芳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意思并分析数量关系。会解释所画的图,能把图转化成正确的算式,选择正确的算法。

3.在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中,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体会利用画图的方法作为策略的价值,能主动利用这样的策略 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学案和彩笔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探索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请同学们大声读题,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2)师示范把题目中的数学条件圈出来,全班交流。① 4排桌子 每排5张 ② 一排4张 一排5张求一共有多少张? 求一共有多少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画图意识。(1)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把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3)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的方法把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画图。(4)展示学生画的图,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5)检验:图画得对不对?同学们评一评,和题目的意思一样吗?图示:
小结:通过检查,大家所用的图形和画图的样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表示出了题目的意思。(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画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6)辩一辩:两道题中都有 “4”和“5”,为什么画的不一样?小结:虽然数字一样,但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7)看来根据图这个好帮手,大家都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请列式解答。

3.列式 计算,解决问题。(1)学生先独立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然后指名汇报。(2)比一比: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3)小结:把4个5加起来用乘法,把4和5加起来用加法。(4)检查:解答正确吗?a.列式正确吗?你认为该怎样检查,同桌讨论。b.交流:解答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结:我们不仅要检查图画的对不对,还要看看算式能不能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最后算算得数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答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c.把这道题的答填完整。

4.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借助课件和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①认真读题,弄清知道什么,把数学信息圈出来;
②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思考;
③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
④我们还要检查列式、答案是否正确! 板书:①圈;
②画;
③列;
④查。

小结: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能把文字题目转化成图形表征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把图形表征转化成正确的算式并选择正确的算法。)
二、运用与巩固 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题。(1)尝试解答,汇报结果。(2)产生冲突,激发画图的需要。(3)讨论交流,感受画图的好处。(4)检查反思,回顾解题的步骤。

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4题。(1)画图理解题意。(2)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

3.互动与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好方法?4.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 1、2题 第3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照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首练说。(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的)
二、设疑自探。 1.课件出示校操比赛的照片,学生发现信息。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的照片吗?对,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再一次进行校操比赛,郭老师将参加比赛的同学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课件出示信息:老师将参加比赛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
认真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每组有多少人?)
谁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3.独立解决,回顾反思。

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将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解决完问题后自己进行回顾反思,看解答是否正确。

三、解疑合探。

1.同桌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2.学生到前面板书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评价、质疑)
第一种方法:
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列式:60÷2=30(人)
再根据每队平均分成3组,求出每组多少人? 列式:30÷3=10(人)
第二种方法:
先求出一共分成了多少组?列式:2×3=6(组)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列式:60÷6=10(人)
3.有没有用综合算式解答的?(生板书)
4.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想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老师想请教一下:在分析解答时,是题目中那句话最先引起你的思考? 小结:通过你们的讲解老师知道了分析解答问题时可以从信息出发,边读边思考;
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那如果在信息中没有找到需要的信息呢?(看看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
5.回顾反思。写“答:每组有10人。”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你是怎样进行回顾反思的? 四、质疑再探。

五、实践运用。 1.课本53页“做一做”。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做完后再思考:你是从那句话开始思考的?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分析方法及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2.连连看。

3.认真分析,做出正确选择? 六、评价感悟。 你有什么收获? 第4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 第19~20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农远教育资源课件、教学光盘、图片(例3主题图,“做一做”插图),奖品“智慧鸟”(不同颜色和大小)。

四、【媒体选用】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①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数学活动主动探索圆的特征;

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深刻;

③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为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解决课前提出问题,促使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问学生:“你提的数学问题想请谁来回答?”(让学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提问题的活动形式引入,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在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随意地请好朋友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了合作与交流。] (2)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a.教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边说边演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b.小组讨论:根据公园里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
c.小组汇报,提问并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求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这节课里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开展。这样,小组学习活动就用的恰倒好处,能体现如何进一步地面向全体,达成意见上的统一,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

a.教师: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准备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动物园到了!(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教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逛公园、动物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 b.课件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c.课件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课件:有15只小鹿。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 有15只小鹿练习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请问跑走了几只小鹿? 【设计意图】[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d.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 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e.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教师: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f.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设计意图】 [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且喜欢哪题就解答哪题,同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从设计上可以看出,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思考都及时给予肯定。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3)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教师:今天,哪位小朋友得到了“智慧鸟”,请你把它高高地举起来。 真能干,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得到了奖品。观察这些美丽的“智慧鸟”,你能不能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观察其中一个组的人数。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 [这一开放性活动设计不仅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游戏中,而且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4)小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本课小结一改过去“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并进一步体现了本课“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六、【教学设计说明】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力的一个条件是意识的先从,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人的意识决定了行动,在各种思维品质中,创造性最为可贵,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作出世界领先的创造发明,但应该引导、诱发、鼓励学生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国内外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创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有的认为;
“创造性思维就是直觉、灵感和发散思维”,也有的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我认为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用新颖的、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提出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看法的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人的智力组成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因素,而创造力往往是这些因素的有效综合,表现为能摆脱现时思维方式的束缚,发表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能提供不同于常规解答的新解法;
善于解决结论不确定型问题;
善于对已有知识、方法及具体问题提出有价值疑问的能力。

四、运用远教资源,创设逼真情境。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远教资源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首先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的出现。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由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难度大,学生必须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教资源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视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孩子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

第5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培养学生分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题结果的严谨性。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
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三年级一班有50个同学,每个同学发4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三年级二班有46个同学,每个同学发5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3)三年级一班发了200个作业本,三年级二班发了230个作业本,两个班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教师:上面的三道题,你会解答吗?选一道你喜欢的题试着做一做吧。

学生解答后全班汇报。

教师:这些题同学们都会做,如果把这三道题合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解决问题。

1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三)。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8页例3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它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汇报。

教师:讨论好了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教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题中的条件和分析出的数量关系式,应该先算要剪多少个大圆,再算要剪多少个小圆,最后算一共要剪的圆片个数。

教师:这道题除了用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式也能解答?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还可以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

教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应该先算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再算一共要剪的圆片个数。

教师: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得出了这道题两种不一样的数量关系式,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数量关系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这两个数量关系式都是求同一个问题,即一共要剪多少个圆片,不同的是两个数量关系式先算的不一样,并且第一个数量关系式最后用加法计算,而第二个数量关系式最后用乘法计算。

教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它们解出来的结果会相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虽然思路不一样,但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最后它们求的都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解答这道题来验证一下吧!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数量关系式,并根据它来进行解答。

学生选择数量关系式并计算,教师巡视。并抽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根据两种不同的关系式列出的算式,学生完成计算后全班汇报。

黑板上两个学生分别在两个数量关系式下面板书如下:
48×5=240(个)5+4=9(个)
48×4=192(个)48×9=432(个)
240+192=432(个)
教师层层追问每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算?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算法的理解。

3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两种数量关系式的列式解答,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吗? 教师: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算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算法算起来要简便一些。教师说明其实这两种算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学到。

教师:对于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一般都有多种解决方案,在解题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进行解决就可以了。你会解答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有两个。一是:8个同学的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语文书的总页数+数学书的总页数;
二是:8个同学的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每个学生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学生人数。

教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它们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小组先讨论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教师:现在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吧,不过,在解答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看一看语文书和数学书的页数分别是多少。

4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略。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7~11题。

板书设计:
第6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杜英豪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5页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教学重点:区别用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题目。

a)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b)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的意思一样嘛?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 4个5吗?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出4个5。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 4个5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列式:
5×4=20、4×5=20(张)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 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列式:
4+5=9(张)
(3)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画图的对不对,在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的表 示图的意思。

生自行检查。师生共同交流,说说看法。

2、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 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在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解决。列式时既可以用5×4=20也可以用4×5=20来计算,像这样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手指画面)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解决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几个不同的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如果是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把两部分和起来,求总数时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2)
5×4=20(张)
4+5=9(张)
教学反思 作为年经教师,不断学习才能在教学路上向前迈进。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建构区分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法、加法“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的意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本节课,以后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的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先自学到自己出题学习梯度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的顺序进行。

2、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的内容有意思,学生的收获很扎实。在分析中生成,发现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的过程;

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

3、注意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多说说。

这次受益匪浅,今后我会更加积极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访问: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课标小学生优秀诗文背诵篇目
下一篇:2020年车间技术人员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