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抑或重构:“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来源: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20-09-12 点击:

 颠覆抑或重构:

 “ 互联网 +”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的冲击与化解

  [ [ 摘要] ]“互联网+”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促进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学实效性,但同时也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对我国主流价值观、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带来颠覆性影响。为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增强社会主义统摄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搭建思想政治教学竞合新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开放互动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模式。

 [ [ 关键词] ]“互联网+”;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互联网+ +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所谓“互联网+”就是指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简言之,“互联网+”是以因特网为媒介,利用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相互结合,发挥因特网络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性和产出率。[1] 通俗地讲,“互联网+”等于“互联网+ ×”,这个×指的是的工业、农业、金融、教育、商业、媒体等各行各业各领域。正如,“互联网+传统市场”有了网上淘宝,“互联网+ 传统百货”出世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成为网上银行,“互联网+传统媒人”缔造世纪佳缘,“互联网+传统出行”产生了优步和滴滴等。“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将会整合公共资源配置,

 推动产业生态共赢,惠及社会民生,迸发巨大社会创造力。

  “互联网+”的概念被大众所认知则始于2013年,其中马化腾是

 “互联网+”最主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013年11月,互联网三巨头马化腾、马明哲和马云共同建立的众安保险公司,在其开业典礼上, 马化腾明确指出,“因特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在2013年底的腾讯WE大会上,马化腾第一次明确使用“+” 符号,指出:“‘+’是什么?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2] 2015年,在第十二届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马化腾在提交的一份关于 “互联网+”为内容的议案中指出,互联网能促进信息流动,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节约交换成本,促进经济更新换代、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率;以“互联网+”为驱动,我们要持续促进互联网和传统各行各业跨界融合,促进经济结构换代升级,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这一建议后来被政府所采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国家要出台“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等各行各业相互结合,促使产业更新换代、优化升级,并倡导互联网企业拓展业务至世界市场,把“互联网+”决策部署上升至国家战略。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建设,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促成“互联网+”。[3] 伴随“互联网+”的迅猛推进,其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在提

 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学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当前思想教育教学重要政治航标。它是高校全方位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中心课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社会主义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渠道,是建设教育强国、坚持立德树人的灵魂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而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互联网+教育”是把互联网引进到课堂上来,让互联网和各学科课堂教学相融合,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创造教学新生态。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MOOCs、微课、翻转课堂、Maker等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无疑开启了教学变革的新时代。如果说微课(Micro

 Lecture)、慕课(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Model)、创客运动(Maker)是“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形式;那么,微课课堂则是“互联网+”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MOOCs相当于在线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是教学方法,创客则是教育教学培育的最终目标。[5]

  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

 意指大规模在线课程,中文大多翻译为"慕课"。“慕课”是一种完全开放和自主的学习模式,主要由微型课程视频资源及其相关配套练习、论坛等基本要素构成,完整系统地呈现出课程教学、学生学习过程、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只要登录MOOC课程平台,经过简单的注册, 就可以免费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优秀课程。还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空挡安排课程内容学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微课”英语叫做Micro

 Lecture,主要在于以在线视频的方式来阐释课本某一知识点,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凭借,试图提供一条通往知识的捷径。翻转课堂教学(Flipped Classroom Model)是指重新配置教室课堂内外的时间,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知识或观看视频完成基础知识掌握;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合作,完成知识内化的教学形式。它把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接转移到了学生自身;将教学时段中“知识传授”与 “知识内化”这一部分颠倒,打破学生课上学习、课下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打造了学生课下学习、课上练习这样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而“创客”最早发端于英文单词Maker,诞生于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产品设计,指由于个人强烈兴趣特长,力图把各种创意化为现实的人。也有指酷爱科学技术、热衷活动实践、喜欢分享思想和技术的创新团队。他们的创意和发明鲜活地展示着梦想的力量以及对社会生活切实的改变和参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创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成为创新大潮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MOOC、微课、翻转课堂、Maker等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新教学形式, 都已经引入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环节之中, 践行了“互联网+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 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很多学校通过制作思想政治理论慕课,将课程的教授、讨论、测验、作业和考核搬到网上, 增加了单元测试和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设计思想政治课微课,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此外,部分学校针对某一门思政课程建立单独的学习网站,还将微课视频和知识点解读文章等拓展内容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等等。“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与认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觉悟,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效果稳步提升。

 二、颠覆:

 “ 互联网 +”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冲击

  “互联网+”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促进了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学实效性,但同时也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课带来了冲击。

 1.“互联网+”带来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 实际上“互联网+”是个中国特色概念,其最初起源于互联网,体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志和利益。它是1969年美苏冷战之际,美国五角大楼为避免遭受苏联核大战的破坏性打击,而开发出的由整个网络中各个指挥点协同交换重要信息的分散指挥系统。冷战结束之后,这种军事目的逐渐转向和平目的的交互式通信网络。接着,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趋于完善,至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美国得以广泛使用。1985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开发了国际科学研究基金网络,

 将各个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连接起来。1993年美国倡导“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开始转向商业化。1995年通常被认为是网络商业化的第一年。1995年5月资助和研究因特网多年的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基金 会(NSF)从互联网上退出,并将NFSNET的运营权转让给美国的Sprint、 MCI和ANS这样三家大的私人电信公司。“Echo Bay”上的第一次交易也在这一年进行,Echo Bay后来变成了eBay。Amazon.com在1995年也开始运营,虽然它直到2001年才开始盈利。世界各地众多商业机构和个人踏入互联网,显现出互联网在通信、数据检索和客户服务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我国也在1994年引入互联网,成功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对接,从此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时代。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用户量最大的互联网大国,网民人数超过8亿,以百度、腾讯与阿里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 间,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依靠其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西化”中国;从国内范围来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崛起过程中的利益结构以及社会的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差异化以及多元性的趋势。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中国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独特形象,必然会受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质疑,西方‘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 ‘中国威胁论’等争锋屡见不鲜,国内市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方面的争议也不绝于耳”。[6] 各种价值观念以及政治力量在高校交

 汇激荡,相互碰撞。

  而“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以及交互性,打破了狭小地域空间的限制,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掌握互联网主导权的优势,以数字网络为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技术平台,大力推销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思想,妄图通过互联网渗透干预中国,试图影响民众价值判断政治立场,影响未来中国政治走向。美国前国尔布务卿奥赖特( 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说,中国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互联网技术, “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趁此机会把美国为首的西方价值观念送到中国去。”

 [7] 美国前驻中国大使洪博培说过:“我们应该联合欧美的伙伴,以及中国国内支持美国价值观念的人,他们是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将带来变化,类似的变化将扳倒中国(take China down)。与此同时我们将获得上升机会。”[8] 弗朗西斯·福ft(Francis Fukuyama)撰写并出版了《历史之终结和最后的人》, 在书中他向全世界宣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并不仅仅代表着冷战的结束,更是社会主义历史的终结;这一切证明,只有西方 “自由”、 “民主”的社会制度才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它正要发展成“全人类的制度”。历史的发展演变正趋向完成。[9] 基辛格指出,美国继续维持全球霸权面临的风险就是“如何……不靠强权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国头上,而要让别国愿意接受资本主义的价值观”。[10] 他们极力宣扬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宣扬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甚至夸大中国社会矛盾,诋毁社会主义,妖魔化

 中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造成冲击,给中国青年一代带来恶劣影响,造成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弱化、价值观念模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如果不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去争取和吸引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必然乘虚而入,侵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阵地。

 2.“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以读、写、听、 讲为主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是学习者和接受者。课堂教学的特点是“讲授中心”和“知识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单维度性的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严重忽视学生个性,造成人才培养工具化,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成效。而伴随着“互联网+” 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多元化。多媒体功能厅、投影仪、音响视频、各种网格化的教室,慕课、微课、创客等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更新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单调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不再仅仅囿限于传统教学手段,教科书和教师也不像从前是学生吸纳知识的单一途径。“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堂教学跨越了师生之间的角色边界,教师以前只是知识传授者而今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独立的探索者, 而不止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从教师身上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也不断挑战教师的权威,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互联网技

 术的广泛运用,使师生之间在获取知识上的身份角色差距缓慢缩小, 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新的教学模式。

 3.“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内容带来冲击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内容较为抽 象,理论性较强,知识陈旧,内容过于简单化一,条条框框较多,距离学生实际较远,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 打破了传统课本的权威地位,课堂教学由狭窄的书本和密闭的教室, 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冲破了枯燥的思想政治传授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空间。互联网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搜索得到的海量迅捷解答方案,以及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多元性,使得课堂教学空间更加开放迅捷,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互联网+”在带来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各种多元化众声喧哗的信息和思想观点,其中不免有一些消极、颓废的价值观,有些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相背而行,对高校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带来冲击。而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 就需要给受教育者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

 重构:

 “ 互联网 +” 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的应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崭新机遇,也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趋势下,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长处,防止和克服其消极影响, 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质量。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社会主义统摄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情感和价值 认同,这种认同能团结、凝聚全体社会成员,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旗帜和灵魂,并为重塑世界文明格局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1] 为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此为红线,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努力促进中国国家形象、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积极回应互联网上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挑战,力斥新自由主义思潮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音,澄清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和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苍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竞合新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当实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线上学生学习MOOC、微课

 课程,线下学校教师答疑辅导。而互联网教学,主要在于搭建平台, 采取MOOC、微课、翻转课堂、Maker等方式,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资源,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在网络平台上高校教师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添加红色歌曲、红色影片、经典著作;也可以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可以注册登录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平台,自主选择学习网络资源。网络课程的考核,也可以综合学生网上作业、在线测试、学习积极性等指标来衡量。但是互联网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其作用不能被夸大;“互联网+”的线上平台仅仅是个媒介,其价值也仅仅是个工具理性,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性。对于互联网络上的错误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勇于找准焦点,勇敢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要勇于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与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作斗争,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学生阵地。在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紧跟时代,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面对复杂互联网信息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伦理意识和约束意识。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摒弃网络不文明习惯,弘扬社会正能量。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结合,线上线下部署同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和谐互动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更方便地获取

 不同的知识。他们可以绕过教育者,利用零碎的时间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更方便地获取不同的知识。他们可以绕过教育者,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始终把学生的接纳度放在首位, 在传统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中,引入专题性、讨论式、探究性、多环节互动式的多元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接受动能和意愿。为深化学生对于抽象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需要综合运用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电影等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听觉、视觉等多重感觉器官的刺激,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体验性。通过科学糅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力争把相对抽象的教学理论与学生活跃、灵动的情感相结合,创设一个充满愉悦、满足、充实、和谐的大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学习。要加强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突出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风格高雅、乐观阳光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 盘活网络信息内容,让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新时代的节奏,使互联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新平台,努力培植社会主义红色基因、传承社会主义精神血脉。

 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时代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回避,更不能任其妄为;只有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动向,跨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乘着“互联网+”的东风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 聚焦“互联网+”编写组.聚焦“互联网+”[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2.

 [2]李天阳.一本书读懂互联网+[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6.

 [3]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新华日报,2019-3-16(01).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 2019-3-19(01).

 [5]范建丽.“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6,(03).

 [6]王宏波.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06).

 [7]刘明福.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M].北京:古籍出版社, 2017:250.

 [8]宋忠平,郭世英.美国来了--美国需要什么样的中国?[M].上海:

 文汇出版社 , 2013:232.

 [9](美国)法兰西斯・福ft(Francis Fukuyama).历史之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8.

 [10](美国)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美国的全球战略[M]. 胡利平,凌建平,译.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2012:298.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日

 报,2017-10-19(01).

推荐访问:互联网 政治理论 颠覆
上一篇:防火巡查、检查制度
下一篇:大学生暑期电子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