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邪君_一姜御百邪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19-04-13 点击:

  早在周朝,姜已被人工栽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姜本写作“疆”,为“御湿之菜”。我国的一些名人对姜情有独钟。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很懂得养生,据《论语》中记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且“每食不撤姜,不多食”。姜作为调味佳品,已是众人皆知的了。王安石在《字说》中指出:“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可见姜治病疗疾的药用价值很高,被推崇为中药之“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对姜推崇备至,提出“上床萝卜,下床姜”的养生名言。在民间有“夏天一日三片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十月生姜小人参”、“早吃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等谚语。《东坡杂记》文中记述:有位钱塘净慈寺的八旬和尚“颜台渥丹,目光炯然”,“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焉。”
  相传,清代名医吴鞠通一日踏青于郊外,遇众人围观一倒地农妇,他出于医生的职责,便上前诊视,见该农妇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问守候在旁其夫,方知她连日泄泻,腹痛怕冷,今晨昏厥,至此还未神清。吴因游春在外,未带救治药针,忽想起身边有“佩姜”一块,遂解下交给其夫,命速煎汤给患者服下。农妇饮下姜汤后,不一会功夫就眼开,肢温,并立身坐起,观者无不惊奇,称吴为“救命神医”,吴鞠通的这块“佩姜”即为干姜。
  生姜性味辛,微温,入肺、脾、胃经,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中解毒之功,适宜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全身酸疼、胃寒疼痛及寒性呕吐者食用,适宜鱼、蟹、菌蕈、野禽诸物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适宜妇女产后食用,起到温经散寒、去瘀血养新血的效果,亦适宜晕车、晕船之人食用。《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本草纲目》:“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可蔬,是指嫩姜因质脆嫩,辣味不烈,可腌制成卤菜食用,开胃生津;可和,说的是姜可作烹饪菜肴的配料,在烹饪和烧汤时,姜是必不可少的调料,它能去除肉腥鱼腥,并起到增香提味的作用;可果,说明姜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小吃,如姜糖、蜜饯等,具有开胃生津,消除口腔异味的作用;可药,则说明它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药用中,根据临床治病的需要,可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性能、功效和实际药用价值也各有特点,可分为姜皮、姜汁、干姜、炮姜、煨姜、姜炭,它们又各显奇功。姜汁有化痰开窍和止吐之功,若与竹沥同用,其效更著。治满口烂疮,用姜汁频频漱吐甚效。治腋下狐臭,用姜汁频涂,可除根。姜皮能消浮肿,利小便,除腹胀痞满。干姜的成分与生姜相似,具有温中去散、回阳通脉、燥湿消痰之功,可治厥逆亡阳、脉微肢冷、脾胃寒泻、中脘腹痛,若与附子同用,其效更佳,故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近来研究发现,干姜还具有止吐作用,对预防晕动病和非手术引起的呕吐有良效,对预防晕车、晕船、晕机效果甚佳。炮姜可治腹痛泄泻、吐血、下血诸症,也为妇科症常用中药。炮姜研末,粥泡服6克,治中寒水泻,即效。煨姜有和中止呕之功,可治胃腹冷痛和泄泻。姜炭主要用于止血,若血痢不止,用姜炭为末,和米汤饮服,甚验。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萜、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等成分,能加强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快。英国科学家发现生姜中有一种特殊物质,能降低血脂、降血压、防止心栓形成,用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德国科学家们发现,生姜汁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有抗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用姜制作的各种食品不胜枚举。《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写道:“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法制紫姜,乃以嫩姜为原料,用传统方法制作的酱菜。还有用姜制作的糖姜、脆姜、姜茶、姜酒、姜粥等,不一而足,用于菜肴的配料则更为广泛。
  〖编辑:迟昊〗

推荐访问:一姜御百邪
上一篇:疝气的中医治疗:腹股沟疝的中医治疗
下一篇:隆乳术后的护理体会|隆乳术后畸形护理问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