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八(教案)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21-01-14 点击: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寻找好书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
学习把零散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3.了解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及他的楷书特点。

4.初步理解并朗读、背诵古诗《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寻找好书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

3.学习把零散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4.了解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及他的楷书特点;

5.初步理解并朗读、背诵古诗《观书有感》。

【教学难点】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寻找好书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

3.学习把零散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提出问题:我喜欢读课外书,可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好书。你们能给我推荐吗?(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评议。)
(2)课件出示:
①平时你们是怎样找书读的?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 ②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③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

④我觉得冰心的《忆读书》写得很有趣,便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来读。

⑤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

⑥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这种方法对我很有启发,我也要这样找书读。

(3)学生阅读,互相交流从这两段介绍中学会的寻找课外书的方法,教师小结:你们的方法对我很有启发,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我也要用这样的方法找书读。

2.我交流,我积累。

(1)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寻找课外书去阅读,说出来分享给大家。

①小组交流,小组长做好交流记录。

②小组派代表最汇报发言。

③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a.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b.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c.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2)你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了哪些阅读方法,说出来分享给大家。

①小组交流,小组长做好交流记录。

②小组派代表最汇报发言。

③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a.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阅读时可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信息,舍弃无关的部分。在阅读中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应该根据所读的内容来确定。

b.问题法: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内容的目的。

c.勾画、摘录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如果大家掌握并运用了这种阅读方法,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d.默读法:默读是语文学习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默读和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
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要求较高的默读,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文特色。阅读课外中长篇小说,一般也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读法.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做到以上几点,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e.跳读法: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f.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助力剂。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谈书籍。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读一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1)指名读前三个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2.练一练,学运用。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①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②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

③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

④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

⑤书是良师,能教导我们健康成长。

3.我拓展,我积累。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 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二)连句成段。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2)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3)读一读,抄写积累。

(4)总结把几句话排成一段连贯的话的方法。

①小组交流。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

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
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
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的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2.练一练,学运用: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夕阳忽地全落下去了,只下红色晚霞在天边飘浮。

( )为了看日落,我登上了顶楼。

( )它放射出万道霞光,把四周的云朵都染成了玫瑰色的了。

( )向西眺望,只见一轮红日悬挂在天边。

( )观看了日落的情景,我不禁赞叹:“多么美啊!” ( )夕阳渐渐下坠,不那么耀眼了,显得更红艳。

三、学习“书写提示”。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学生试着进行阅读。

(2)课件出示:
对比阅读。

(3)互相交流,说说这些字的特点。

(4)介绍书法家欧阳询及其书法特点: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整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2.我交流,我积累。

(1)临摹字帖的方法。

①选择合适的字帖:临摹字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临摹的字帖有两种,一种是毛笔字帖,一种是钢笔字帖。学习钢笔书法,应临摹钢笔字帖,临摹毛笔字帖的效果也很好。因为毛笔字帖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除了其点画精到、粗细分明、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外,还具有结构漂亮、章法完美的优点,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另外,毛笔字帖品种丰富,风格多样,也便于选择使用。只是毛笔字帖的线条比较粗壮,而钢笔笔迹比较尖细,所以临摹时应去其血肉,取其筋骨。

②临摹字帖的方法。

a.挑选字帖。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爱的、点画比较工整的、结体比较匀称的字帖来临摹。如果是毛笔字帖的话,则应挑选字体小一点的字帖,这样可省去缩小的工夫。

b.先摹后临、临摹结合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结构。所谓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
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点画写得像,有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字手段,因此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c.仔细读贴。再者,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像,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d.背、核、用除了临摹外,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
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
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e.博采众家之长。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他字帖。

(2)书法是一门艺术,要练好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树立正确的学书思想:“字无百日功”,书法的练习需要的是刻苦勤练的精神,要临池准备,持之以恒。不可中途懈怠。

②选择适用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是练习书法应准备好的工具。要选择恰当的使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选择不合适,将影响练习的效率和进程。初学者可以先选用狼毫或兼毫笔。用后一定要洗净,把笔毛抹干抹直抹尖,保持笔毛不乱,以延长毛笔的使用寿命! ③从大楷起步,逐步进笔:练习书法,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应从简单的大楷练起,一般写十公分见方的字为益,不益写太小的字。逐步进笔,不可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要打好书法练习的基础。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这两首诗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4.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朱熹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5.理解重点词语。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
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4)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5)艨艟(méng chōng):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6)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7)中流:河流的中心。

6.理解古诗。

(1)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诗意: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7.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萍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8.作品鉴赏。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虽然不算大,但它却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

9.延伸阅读。

白鹿洞二首 其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其二 一上西园避暑亭,芰荷香细午风轻。

眼前物物皆佳兴,并作吟窝一味清。

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诗 作者:颜真卿 (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柏学士茅屋 作者:杜甫 (唐)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17)
(18)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因为课前提前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语文园地八的教学进展比较顺利。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古诗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鼓励学生把画面连接起来,效果会更好。

推荐访问:
上一篇:年业务部年度总结
下一篇: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同步练习D卷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