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先兆的自我诊断与中医防治】 脑血管病的症状有哪些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19-04-01 点击:

  脑血管病与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所患疾病密切相关,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数能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极大的减少脑血管病所带来的痛苦。   
  如何自我诊断脑血管病先兆?
  临床上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主要表现有:
  (1)突然感到头晕,尤其是眩晕。眩晕是脑血管病先兆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疲劳后尤易发生。高血压患者反复出现的眩晕,更应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
  (2)突然感到一侧面部、舌、唇或肢体麻木(以手指发麻多见),有的表现为突然口眼歪斜,说话不清,视力下降,耳鸣等。这主要是因为脑部缺血,影响到脑神经的感觉功能所致。
  (3)突然感到头痛,特别是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或恶心呕吐,这些征兆提示血压不稳定;或出现血压异常的波动,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出血的先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4)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乏力或动作不灵活,或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蹒跚,甚至突然跌倒。
  (5)短暂意识障碍或性格、智力的突然改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整日昏昏欲睡,表情淡漠寡言,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行动迟缓。
  (7)其他先兆症状:胸闷心悸,吞咽困难,低热烦躁,易出虚汗,夜卧不安等,这些多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中风先兆症状的出现,特别是中老年人,就应及时警惕中风的发生,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怎样进行中医防治?
  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中风先兆证的相关论述,即《素问・调经论》中载:“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微风”即是对现代中风先兆临床表现的早期认识。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道:“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首先提出并确立了中风先兆的概念,亦即脑血管病先兆。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的治疗有着厚积的临床经验,并确立了中医在防治脑血管病先兆方面的巨大优势,以及在防治脑血管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故在当今脑血管病高发的社会,积极应用中医针对性的防治脑血管病先兆,其意义重大。
  ●未病先防养生保健之道法
  未病先防,养生保健之道也,亦是防治发生脑血管病先兆的关键。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亦指出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需摄生养慎,以达未病先防。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绝嗜欲,戒酒戒厚味”“当养气血,戒七情,远帏幕可也”,以保障气、血、阴、阳的平衡和谐,则脑血管病先兆乃可先防,中风必未现矣。
  ●点穴通脉重防亦治之捷径
  人体客观的存在着经穴脉络,给予其一定的外部刺激会激活经脉的双向并整体的调节功用,而发挥人体自身的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系统稳态能力。因此,对于任何一种病证,针灸取穴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倡导重在预防,防病之于未然,脑血管病先兆亦如此。而且针灸经穴的普及运用相对较为简便可行,点穴通脉,可达重在预防,又具有治疗出现的病证的作用。针对脑血管病先兆的主要临床经验取穴为:百会、神庭、风池、曲池、内关、合谷、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百会在头部,当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为“三阳五会”之穴,功在宣通清窍、调理周身阴阳;神庭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是督脉、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具有宁心神安脑窍、调畅督脉气机的作用;风池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为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行气解郁、调和少阳的功效;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当两条明显走行的肌腱(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与神庭穴相应,增强行气活血、安神醒窍的功效;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于第二掌骨背侧的中点,二穴均为为手阳明经穴,前者为合穴,后者是原穴,此二穴刺激时感应强烈,达到疏经通络、畅达气血的作用;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肚脐下1.省略

推荐访问:先兆 脑血管病 防治 诊断
上一篇:马步桩功千古不传之秘_莫把桩功当马步
下一篇:补肾的误区 补肾存在哪些误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